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1992年和1995年两期GPS测量结果所获得的位移场和应变场,结合丰富的地质资料,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NEE,其边界力除受NE55°-SW235°方向的压应力作用外,同时还受到SE120°-NW300°方向的拉张力作用,其中NE-SW的压应力量值较大,约为SE-NW向拉应力的两倍,这个结果与震源机制解所获得的应力场  相似文献   

2.
陕西北秦岭中段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文龙 《地震地质》1991,13(2):161-172
于华北板块南缘的北秦岭中段,在系统测量微断层的位移参数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滑动矢量拟合法,获得了该区自新生代以来的三期构造应力场的平均应力张量。三期应力场的方向及性质分别为:(1)以280°—310°方向拉伸为主的松弛期;(2)以305°—336°方向挤压为主的压缩期;(3)以294°—340°方向拉伸为主、辅以21°—68°方向挤压的现代扩张期。研究表明,最新一期即第三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与华北板块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邹和平 《华南地震》1989,9(1):28-31
利用水系格局分析方法,对海南岛河谷走向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本区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方位为NW294.3±4.3°。这与地震影响场构造效应或震源机制解方法得出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方位为NW300°的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海南岛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第四纪构造应力场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动态和常规两种平差方法对滇西实验场区1969—1981年的水准资料进行处理,并绘制了垂直形变图。表明该地区北纬29°两侧地带为垂直形变交切部位,即应力集中地带。这一地带地震活动概率最高,而近期中强地震又集中在这一地带形变反向期前后。整个场区地块垂直运动为相对北升南降,最大倾斜方向大约在北东35°左右。  相似文献   

5.
滦河中下游水系和新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守宽 《地震研究》1989,12(1):37-42
新构造应力场对地震形成机制、滑坡、水陆交通规划和水利工程布置都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本文根据沙氏法(A.E.Scheidegger)对滦河尤其是中下游水系格局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和土层节理、地震裂缝、地震断层面解等得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相互验证,从而得出了唐山近区的新构造应力场:最大压应力轴P_1=70°~80° P_2=50°最大张应力轴T_1=340° T_2=320°  相似文献   

6.
用断层形变资料探讨滇西实验场区现今构造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兴华  李珊 《地震研究》1994,17(4):362-369
本文以1982-1991年滇西实验场及外围地区跨断层短基线(水平)、短水准(垂直)的监测资料为窗口,讨论了场区现今构造活动是以水平位错为主,同时滇西北东构造带以北地区应力场方向自1990年以来发生了变化(近南北向),认为一趋势变化可能是未来地震形势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地震地质》1981,3(1):19
根据1973—1979年苏、鲁、皖、豫地区37个中小地震(M=2.1—6.0)震源机制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地震应力场的优势分布:主压应力轴约76°,主张应力轴约344°。表明本区处于北东东向水平压应力和北北西向水平张应力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之中。结合部分中小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及晚第三纪以来断裂走向的优势分布均为北北东向这一特点,推测现今地震破裂具有继承性。最后讨论了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其北部和南部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依兰-伊通地堑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了依兰-伊通地堑断裂北段的汤原-萝北段的构造活动和现代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区域构造活动受地堑构造控制,NW向断裂是区内主要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主压应力轴优势分布方向为NE50°~70°,仰角40°~60°。  相似文献   

9.
1995年武定6.5级地震余震的S波分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95年 10月 2 4日云南武定发生MS6 5地震。分析田心三分向数字记录 ,从 77个余震中获得 45个余震的S波分裂数据。快速S波偏振有两个优势取向 ,分别为N32°E和N94°E ,二者与震源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N140°E相差甚大 ,不是应力场导致的EDA裂隙系各向异性结果。武定地震发生在近南北走向的汤朗—易门断裂被次级的北西向断裂交切的地区。快S波N32°E偏振方向与汤朗—易门断裂走向接近 ,且又与震源S波固有偏振方向相同 ,难以辨别是构造抑或是应力引起的各向异性结果。分析认为 ,N94°E偏振方向是北西向断层系各向异性产生。两个偏振方向是在同一台站观测到 ,说明两个不同的各向异性体只能在某一深度之下的震源区内  相似文献   

10.
利用小震与强震震源机制解反演首都圈现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首都圈地区近年来布设了较为密集的地震台网,使得较小地震震源机制的求解成为可能。本文收集了首都圈地区近50年来大震震源机制以及2002—2004年中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对不同震级地震进行加权处理的网格搜索法将强震与小震结合对首都圈地区的现今地壳应力场进行反演。得到了较为精确的首都圈地区各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北京张家口区,主压应力轴 N(43°~86°)E向;唐山及邻区,主压应力轴 N(38°~86°)E向;邢台区,主压应力轴 N(79°~81°)E向;本文反演结果与前人结果相似,表明了研究方法的正确性,并 揭 示 了现今首都圈地区应力场的整体一致性和分区差异,对解释首都圈地区的发震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格点尝试法求解的小区域平均震源机制解资料,研究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震源附近及其外围不同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发现震前震中附近约3°×3°范围内小震应力场有异常变化,开始出现时间为震前5-6年。主要表现为主压应力轴P轴向大区域应力场方向“集中”继而“转向”、恢复-发震的变化过程,主张应力轴T轴仰角和矛盾符号比也出现时间上大体同步的变化,且震源附近与外围区变化特点不同。反映了震源附近复杂的物理过程及源区与场区应力场的动态变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1976年龙陵震群的小震震源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刁桂苓  王绍晋 《地震研究》1996,19(4):331-339
本由区域台网地震波资料,反演得到1976年运动龙陵地震群602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中对机制解的各参数进行了分析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小震机制解的优势取向和主要类型与序列中的大地震震源机制一致。反演得到震源区应力场方向为:最大压应力主轴方位195°,仰角5°;中等压应力主轴方位314°,仰角79°;最小压应力主轴方位104°,仰角10°。这与其它资料给出的结果相符,虽然区域应力场的平均方向比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峡及邻区现代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震源机制解资料推演并分析了渤海海峡及其周围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分区差异及地震破裂性质。认为构造应力场在某些局部与大区域之间有一定差异,而主张应力轴方位参数一致性稍好些,约在330°~360°之间,取向为北北西;构造应力场存在分区差异,尤以南北纵向差异明显;由于研究区内包含了地质构造和新构造活动性质各异的多个构造单元,地震破裂方向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4.
在华北(东经104°~122°,北纬34°~41°)136万平方公里面积内,使用123张1:100万陆地卫星(LANDSAT~1、2、3)的黑白多光谱扫描照片镶嵌,解译出了各类线性破裂4737条1),发现它们同地壳厚度之间存在某种比例关系,并与某些岩石破裂实验结果相对应;在大范围量测和统计两组破裂的夹角时,又发现其锐角指向可能反映大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向,同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符合较好。本文是卫片地质解译同地壳构造和大区应力场关系的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近期垂直形变、部分地区水平形变以及跨断裂的测量资料,说明北京及其晋冀交界地区区域应力场以北西—北北西为主张应力和北东—北东东为主压应力方向,并有深部构造的上拱作用,在几种力的联合作用下,燕山折断带山区继续抬升,断陷盆地和北京平原相对下降,区内大部分北东向断裂表现为张扭性,北西向具有反扭特征。短基线资料表明近期水平形变大于垂直形变,张应变大于压应变。上述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9°40′—40°50′、东经176°50′—113°10′,包括北京及其西北部分的一系列盆地,直至晋冀交界地区。这个地区从1969年以来,被有些单位列为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其中地壳形变手段即是划分该危险区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忠华  苏有锦 《中国地震》1998,14(2):140-149
通过对滇西实验场区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计算分析表明:1996年2月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实验场区5个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的测点中,只有位于程海断裂带上的卞胜测点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巨弯异常。  相似文献   

17.
怀来盆地的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5年7月20日在北京西北的怀来盆地发生了一次ML=4.1地震。在此主震之后该地区小震活动变得十分活跃。在1995年7月1日至1996年6月30日期间,中-欧合作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并精确定位了这个地震序列的450多个地震。余震的震源分布表明,余震主要分布在两个共轭的断层上。在盆地南部边缘的余震震源位于走向50°、倾向南东,倾角80°的断层上,而盆地北部边缘的余震震源则位于走向150°、几乎竖直的断层上。用P波初动符合资料得到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余震震源的分布,确定走向37°、倾角40°、滑动角-154°的节面为主震的断层面,另一节面走向287°、倾角74°、滑动角-53°。利用怀来数字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分析了怀来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怀来盆地的主压应力轴的方位角为236°,倾角48°,与主压应力轴近水平、北东东向的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一致,表明了ML(=4.1地震序列是在怀来盆地北东东向挤压、北北西向拉张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处于上述两条共轭断层文汇处的怀来县城附近地区近期小震活动较少,表现出断层闭锁区的特征。怀来盆地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应予以特别关注,但其近期的微震活动并未显  相似文献   

18.
宁夏及其邻区地震活动带与小区域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宁夏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的18099个初动符号,以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小震综合解的平均解,求得7个小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全区主压应力场的平均方位为39°左右。各小区的平均主压应力方位为:西(吉)、海(原)、固(原)地区60°;银川平原及石咀山地区42°;石咀山以北、以西地区26°;(中)卫、(中)宁地区17°。各区均以来自西南方向的压应力为主。并认为当弱震活动带走向与主压应力方位成25°—30°夹角时,未来在这些条带上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武定6.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宋文  黄毓珍 《地震研究》1997,20(3):265-272
由地震P波初动符号资料,求解得到1995年10月24日武定6.5级地震序主震及21外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主震的两个节面走向分别为北西西向,倾向NNE,倾角70°;另一个节面走向为北北东,倾向W,倾角77°;等效释放应力场主压力力方位为324°,仰角24°。表明与区域应力场基本一致的主要震震源应力场及发震断裂控制着整个序列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20.
燕山-渤海地震带的现今构造应力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燕山-渤海地震带现今构造应力场总体与分区特征.分析发现,该带现今构造应力场总体方向为:主压应力轴方位大约为70~80°,主张应力轴方位大约为340~350°;该带现今以水平、近于水平兼有一定斜向作用的主压应力为主.同时,结合有关资料分析了该带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