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7 毫秒
1.
《中国地震科学主题词表》目前在地震科技信息数据库建设以及地震期刊出版等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者在十多年的“中国地震科技文献库(英文版)”建设中,使用该表对13 000余篇文献进行主题词标引,并与《汉语主题词表》作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地震科学主题词表》的修订意见,认为该表的重新修订再版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中国地震科技文献库(英文版)截止1995年8月收录的13104条文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震科学、地震预报研究的科技论文做了统计分析。它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地震科技工作近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3.
“余震情报”变成了谣传1978年1月14日,在伊豆大岛近海发生了地震。震后第四天,静冈县灾害对策本部就震后余震的预测情况发表了“余震情报”。但是,该情报在传递过程中,变成了谣传。在部分地区竞传成“今晚将发生烈度六度的地震”,而独自行动起来。在听到该谣传的居民当中,有不少人以为真的发布了地震警报而忐忑不安,其中有人用电话向行政机关和报导机关等询问,也有少部分人开始避难。此事件被称为“余震情报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中国地震文献(CSJP:Chinese Seismology Journal paper)MAX计算机联机捡索系统的设计,以及文献标引和文献检索。给出了检索系统的方框图、检索程序阳建库工作的流程图,并做了详细说明。CSIP文献数据库主要收录我国出版的各种科技期刊中有关地震科学研究的论文。库中含有六十余种中文期刊。使用VAX11/750小型计算机,及DTR,CDD数据库软件,为一个英文文献库。一篇论文的记录为定长1830字节。  相似文献   

5.
本文全面地描述了中国地震科技文献数据库(英文版)。该库在VAX 11/750小型计算机上,使用VAX数据检索、VAX公共数据字典软件进行设计。是一个联机检索系统。文献库收集五十余种中国编辑出版的科技期刊中,有关地震预报研究的论文。参考国內外文献著录准则,使文献记录格式标准化,通用化。一条记录长1898字节,其中文摘长1020字节。每年文献量约800余条。文献库磁带和软盘拷贝在国内外交换与出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地震战线先后办起了多种类形的地震科技期刊,公开发行的学术、科普与情报期刊就有十多种,还有不少内部印行的综合性刊物.为报导地震科研成果,反映地震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学术水平,提供了园地,对于地震科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中国地震科技文献数据库(CSJP)(英文版)》多年的建库实践,论述了在分散标引加工条件下,文献库建设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提出了该文献库建库模式,以及文献数据分散标引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式、控制目的和控制措施。并强调指出:为保证CSJP(英文版)文献库的质量。建立高度权威和高效管理功能的控制中心是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外电讯报纸的新闻性报道、美国《地震情报通报》(E.I.B.)有关各期刊登的由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国家地震情报处测报的地震资料和《地质时代》(Geotimes)有关各期“新闻栏”刊登的由美国史密森学会的科学事件警报台网测报的统计资料,结合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报的《地震速报目录》,将1979年度全世界6级以上及重要地震综合汇编成一览表,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两部分在本期和另期刊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地震数据模型。它是地震数据库系统管理的数据内容按一定格式建立的实体。目前所观测到的测震数据及工作参数划分成十种数据,将这十种数据分为十六种数据文件。设计了十六种数据逻辑记录,数据项。提出了主数据文件和从数据文件、主索引目录。数据文件和数据记录划分原则必须遵循: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79年4月为国家科学基金会制定了一份《科学与技术:五年计划展望》报告。报告的“前言”阐述了制定这份报告的过程和意义;其中“观察报告”一节谈到了美国科学技术某些总的设想。这份报告共分四个部份:Ⅰ、科学,Ⅱ、技术,Ⅲ、科学和美国,Ⅳ、科学组织机构。包括十一章,其中第一章“行星地球”中对“地震”作了论述,涉及“地震成因”、“地震预报”、“地震灾害”、“减少地震危险”和“政府政策问题”等内容。现根据这份报告的正式文件复制件将其中“前言”、“地震”和“展望”三节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1.
所谓“误报”,顾名思义就是“与事实不符的情报”。但是,考虑到与地震预报的关系,本文将之定义为“错误的预报情报”,并分析一下这个意义上的“误报(false warnings)的实际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在讨论误报问题时,为了方便,将它分为以下3种情况:①由多址无线广播等情报机器的误动作或操作错误引起的;②有关地震的预言、谣言在社会上扩散造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开展汶川8级地震孕育机理及其科学问题深入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2008年11月开始实施.汶川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设计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钻5口科学深钻,其中WFSD-2井位于汶川地震主断裂的北川-映秀断裂中段,断裂上盘为8亿年前形成的古老彭灌花岗岩闪长质杂岩,下盘为三叠系煤系地层,2009年7月6日开钻,设计孔深2000m,截止2012年1月15日终孔钻进深度为2 180.52 m.  相似文献   

13.
1 汶川大震揭示的最重要、最突出的科学观测事实 ①观测到了汶川大震“奇异”的地震初始破裂的波形;②获取了近场地震观测资料和388个强震动台站合格的观测记录,最大峰值加速度记录为957.7cm/s2;③首次获得了前所未见、鲜为人知的板内压性(逆冲)-压扭性大震形成的大规模、组合式的地表破裂带,即NE向主中央断裂带的地表破裂带,NW向小渔洞次一级地表破裂带,NE向主边界断裂的地表破裂带及山前地表破裂带;④获得了由GPS、INSAR观测的地震形变场、位移场图像;⑤获得了与大震有关的紫坪铺水库地震活动性资料;⑥获得了大震前成都地震台“地电”等异常观测资料; 2 汶川大震的未解之谜和启示 (1)“奇异”的地震初始破裂波形,发生在何处?  相似文献   

14.
在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中,文献库存贮的是二次文献。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分析、加工和整理后形成的。文献库数据文件中,文摘是每条记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地震学文献VAX计算机检索系统研制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国外INSPEC文献磁带对中国地震学期刊论文文摘的摘编方法和国际标准ISO214—1976(E)以及文献[2],对收录的  相似文献   

15.
引言数字记录地震仪具有记录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以及易于与计算机联接的优点,1975年全球开始在地震观测系统中采用数字记录方式,使地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跃。我国于1987年开始中美地震科技合作项目,建立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通过“八五”、“九五”期间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尤其是正在建设中的“十五”项目,经过中国地震局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广大地震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系统。模拟地震观测在为人类做出约100年的贡献后,作为地震观测的一种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16.
1983年6月17日上午在北海道举行了由道厅和札幌管区气象台等部门参加的传达地震情报的演习。这次演习叫做“传达气象防灾警报(即海啸警报)演习”。演习共有10个市町村参加,相当于全道的一半。然而事与愿违,正当播放日本电视台上午的宽屏幕节目时,电视节目突然中断,“钏路、带广将发生烈度Ⅴ度地震”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07年,一名巴西教师的一条所谓地震“预言”(“9?13”地震海啸谣言),曾一时引起了海南社会的议论与不安。从2008年初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地震局及新闻媒体积极应对“9?13”地震海啸谣言,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应急值班、加密震情会商、加大新闻宣传教育、科学解释,最终平息了该地震海啸谣言,稳定了社会秩序。本文回顾了2008年平息该谣言的过程及成功经验,并进行了科学反思与总结,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为今后政府和社会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基于MP方法的地震信号快速分解算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Matching Pursuits算法是信号分解的一种具体实现方法.针对地震信号在过完备库中进行分解时原子字典索引和计算量均非常庞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原子字典索引的快速生成算法.首先根据地震信号的频带特征缩小字典索引的频率范围;然后同样依据地震信号的波形特征缩小字典索引的尺度范围.从而利用对地震信号的先验知识,收缩原子字典索引的扫描范围,实现基于Matching Pursuits算法的地震信号的快速分解.  相似文献   

19.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8,28(1):1-18
地震预报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 科学性和社会性。 该文着重对地震预报科学性的问题做了评述, 强调地震预报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科学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以预报经验为借鉴。 文中对当前中国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以及根据地震前兆持续时间将地震孕育过程划分“长、 中、 短、 临”四个阶段和相应的地震“渐近式”预报程式, 和“以场求源”的预报思路做了简要的评论。 此外, 强调论及地震预报必须以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对孕震物理过程的基本认识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从“数字地球”出发,以我国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例,以地震信息系统为例,简要阐述了“数字地球”在地震信息与地球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