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曹彦波  毛振江 《中国地震》2017,33(4):613-625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震后数小时里,大量与地震相关的信息广泛传播,互联网社交媒体高度关注,九寨沟地震成为最热议话题。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获取了距震中200km范围内震前、震后24h的微博数据,通过对数据清洗、分类和挖掘,分析了此次地震微博的数量、灾情分类、词频统计、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等特征,同时与实际灾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震后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分析提取地震灾情关键信息,有助于对灾情的宏观把握,对救灾决策部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是解决震后灾情获取难度大、覆盖小、时效性差等问题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地震信息传播已进入实时、全面、多维的公共服务时代,单一媒体地震信息服务已无法满足政府、社会公众和地震行业需求,地震信息向融媒体公共服务模式发展。本文对地震信息内容服务需求及特点、地震媒体平台功能特色、融合式媒体信息服务模式等进行分析,对地震信息融媒体公共服务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地震信息服务效率与用户满意度,促进地震信息化建设科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震信息传播平台综合服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微博、微信等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因其传播快速和便捷的特点已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地震信息传播的特点和新兴媒介平台的优势,通过对地震信息资源的分析,提出了建立以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为主体的地震信息发布构架。同时,借助大众新媒体传播及时快捷、立体多元、全面覆盖的信息平台,可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地震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4.
据有关部门测算,一次广泛的地震谣言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曾发生多起地震谣传事件,每次都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危害.由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互联网媒体经常是地震谣言的滋生源.特别是新出现的微博平台,由于其极大降低了个体对社会发布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它已成为最主要的网络谣言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5.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3,(2):26-31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2002年“川滇菱块”东侧边界带的安宁河一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以及大凉山断裂等4级地震异常活跃,宏微观异常大量出现,显示川滇菱形块体东侧边界带的活动性明显增强。本文就“川滇菱块”东侧边界带出现宏一微观异常的现象,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与历史震例对比分析认为:宏观异常的项目、集中程度与构造有关,宏观异常与微观异常一样,不仅仅包含短临和临震信息,同样也包含中期和短期信息,甚至可能还包含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无震信息。因此,研究宏一微观异常出现的时间、地点和相互关系对判断未来强震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震宏观异常是指地震前后人的感觉能直接察觉到的自然界异常现象,本研究在芦山地震后,针对公众通过微博发布的异常信息进行搜集,提出从真实性、完整性、信誉度和关联度四方面对公众提供的微博宏观异常信息进行筛选的方法,并根据筛选后的信息从时间角度、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芦山地震前后宏观异常信息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后是有宏观异常出现的,公众关注的异常种类主要为动物异常与天气异常;震前发生宏观异常占宏观异常总数的67%,但仅有30%被发布;微博发布的宏观异常信息中,大多位于距离震中较远的成都市,而非震中地区.微博信息可以作为宏观异常信息的一个主要的及时信息来源,有助于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前言1986年8月26日,青海省门源县境内发生了6.4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与兰州地震研究所联合对震区进行了宏观考察。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未能进入极震区。在这以后,青海省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青海省地质局联合组队,再次深入震区进行考察,确定了宏观震中及地震裂缝带,圈划了极震区等震线。本文主要以第二次考察所取得的资料为基础,论述和分析了这次地震极震区的地质震害类型和分布特征以及烈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形势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地震科普、地震速报数据等地震信息已经成为地震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建立地震微直播信息发布平台窗口,可以及时发布地震速报信息、震情灾情、应急救援和地震产品,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地震信息服务。本文意在充分发挥地震微直播媒体资源服务多元化优势,多渠道获取地震信息,谋划专业栏目,科学梳理地震应急信息,研究可操作性强,具有实用意义的地震微直播信息服务平台,配合地震应急启动响应,实时提供最新的震情灾情和地震信息服务,完善地震应急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地震应急信息服务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基于大数据融媒体的防震减灾知识挖掘技术方法研究,采用词典技术、基于主题模型的智能分词技术,对所挖掘或已有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按主题模型进行分词检索和深度分析,对相应防震减灾知识条目进行分类识别、入库,从而构建可自我增长的防震减灾知识资源库。利用地震科普和行为指导服务新媒体系统所建立起来的用户流,实现科普信息即时获取、精准推送,提高防震减灾科普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10.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所在地区的省级地震局及时组织开展应急宣传,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发布、新媒体等渠道,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震情灾情及应急响应等各种信息,对于引导舆论、稳定社会、推动抗震救灾等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及调研分析,阐述了近年来省级地震局破坏性地震应急宣传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建立完善应急宣传制度及组织管理机制、宣传应对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三大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九寨沟7.0级、精河6.6级地震应急不同时期的指挥部视频会议应用特点,分析了出现的画面声音卡顿、控制失步等问题。结合测试实验结果,探讨了影响视频会议质量的原因。为进一步加强震后应急视频会议保障服务能力,提出了建立视频会议服务质量标准、规范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标准和丰富震后通讯手段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梁卉  高小其  向阳  朱成英 《中国地震》2018,34(3):534-544
泥火山形成于特定的水文地质及构造环境,其喷发活动是内部大量气体聚集引起异常高压的一种释放,可以将大量地下信息携带到地表,被称为"天赐钻井"。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实时观测始于2011年8月,自观测以来,在其周围200m范围内,共发生了4次6级以上地震,分别是2011年11月1日新疆尼勒克M_S6.0、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M_S6.6、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县M_S6.2及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在4次地震前后,艾其沟泥火山喷发活动均出现了"背景值—上升—转折—下降—背景值"的宏观异常变化现象,地震则发生在泥火山喷发活动由强到弱的过程中,尤其是在2017年精河M_S6.6地震时,乌苏艾其沟泥火山的喷发活动异常变化现象为新疆地震局做出震情形势判定提供了一部分依据,具有一定的减灾实效。  相似文献   

13.
地震发生后,强震动观测台网可以获取灾区分布式台站位置的强震动记录,通过基于这些强震动记录得到的地震动参数可以快速地评估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以迅速判定不同地区的受灾程度,尤其是地震极震区的分布范围,为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并合理地分配救援力量、物资等提供依据,以保证救援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极震区展开搜救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介绍了国内外7种地震仪器的烈度计算方法,基于四川九寨沟M7.0级地震获取的强震动记录,对这7种方法的计算烈度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方法计算的仪器烈度与宏观烈度的差值均在1度误差范围以内,均显示了良好的实用性,且行业标准法和综合判别法两者的计算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4.
以2017年3月27日漾濞5.1级地震为例,根据区域特性和信噪比要求,选取数据较为完整的6个台站记录的2017年1月1日~6月6日期间的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气枪震源波形资料,采用互相关检测技术提取6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的走时数据,并对漾濞5.1级地震前后走时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漾濞5.1级地震前后6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存在较为明显的走时变化,且短期内走时变化具有较好的同步性,相关台站异常幅度大小和异常出现时间存在细小差异。地震发生前,6个台站走时低值异常过程明显,以YUL台最为显著。地震发生前后走时变化形态特征为双“V”型,漾濞5.1级地震发生在第1个“V”型末端。地震发生后,不同方位相关台站受地震的影响程度不同,走时波动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地震应变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地震应变场作为地震活动的变量,通过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计算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的地震应变场,提取出震前时间因子的异常变化。计算结果发现应变场前4个时间因子在震前1~3年的中短期异常并不显著,只有第2个和第4个时间因子震前有小幅度的异常变化,分析其原因,时间因子可能受到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大幅度异常的影响。与时间因子对应的空间等值线形成局部应变高值异常危险区,可能是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空间异常的中短期特征。再对比九寨沟7.0级地震前后与松潘-平武7.2级双震的空间异常随时间演变,分析异常发展变化模式的差异,最后应用地震资料的累积频次从物理角度解释异常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宋金  蒋海昆  孟令媛  臧阳 《中国地震》2017,33(2):219-228
本文采用分层粘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对芦山震中产生的库仑应力加载的影响,进而结合Dieterich(1994)提出的速率状态摩擦定律给出芦山附近区域6级地震累积发震概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2013年芦山7.0级地震时其累积发震概率达18%,说明汶川地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加速了芦山地震的发生。本文还计算了汶川、芦山2次地震对其间"破裂空段"处产生的累积库仑应力扰动的影响,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给出了"破裂空段"处6级地震累积发震概率变化。虽然计算结果可能受到大邑地震、介质模型参数的选取和背景地震发生概率等因素影响而存在一定误差,但"破裂空段"在2次强震应力加载下累积发震概率是不断增大的,因此我们认为"破裂空段"处发生中强地震的紧迫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7.
姚迪 《地震科学进展》2022,(11):540-542
面对融媒体时代,结合近年来浙江地震科普融媒探索实践,本文分别从3个方面探讨如何 “讲好地震故事” 以实现地震科普高价值传播。①精细化内容设计,用微视频讲好地震故事;②跨媒介叙事传播,多渠道讲好地震故事;③展望浸媒体时代,邀你一起讲地震故事。   相似文献   

18.
2017年九寨沟7级大震前平凉台上的短临地电阻率异常甚为明显,平凉距九寨沟震中360 km。如此远的震中距离只能用"震兆共迁法"预测九寨沟大震震中。  相似文献   

19.
A well-known but rarely used powerful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harmonic signals in time series is the Phasor Walkout method (other names are: Graphical Fourier Transform, Summation Dial, Complex Demodulation). At a given test frequency the complex contributions (phasors) to the Fourier Transform of each sample in an equidistantly sampled series are added vectorially in the complex plane. The resulting pattern, the walkout, reveals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perties of the signal which is not easy to obtain by other methods. Synthetic examples a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resolving power of the method. The following geophysical exampl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are shown: determination of the frequency of the breathing mode0 S 0 of the earth after a large earthquake; the study of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records after a large deep earthquake used in the core mode interpretation of a spectral peak, the study of the residualS 3 (8 h period) signal in a tidal record and the bichromatic Rayleigh-waves from Mount Pinatubo on June 15, 1991.  相似文献   

20.
Microzonation of Bucharest: State-of-the-Ar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 The 1940 (Mw=7.7) and 1977 (Mw=7.4) Vrancea earthquakes (Romania) inflicted heavy damage and casualties in Bucharest and the statistics indicate a recurrence interval of 25 years for Mw 7.0 events.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seismic microzonation represent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detailed urban planning that establishes an appropriate level of preparedness to the earthquake threa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in studies concerning the seismicity of the Vrancea region, the site conditions of the cit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uilding stock, and the codes of practice that regulate the antiseismic design. The first-order microzonation of Bucharest was performed 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database of structural and geotechnical parameters. New insights originating from direct instrumental ob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cal effects as well as realistic numerical modeling that update and improve the input data necessary for a detailed microzoning map of the city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