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整理了2000年以来我国历次地震谣言事件,指出进入网络社会后,我国地震谣言传播出现了全新的特点。在对网络社会地震谣言的传播特点、传播路径和传播心理的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在当前网络社会地震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陈睿  闫俊刚 《高原地震》2011,23(2):63-66
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更加关注,也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近期国内发生的几次地震谣言事件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也日益严重.从公众心理的角度,对地震谣言的产生原因和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进行形式多样的地震知识宣传、加强地震谣言的处理机制和应急预案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地震谣言事件一般是指那些由地震谣言信息的传播、扩散所引发的社会恐慌、人群聚集事件,并同时伴有社会秩序混乱、居民行为失范、社会生产停滞等一系列后果。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使"人人都是媒体人"变成现实,每个人既可以是新闻受众也可以是新闻发布者,这种趋势甚至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这也为各类谣言爆炸式传播提供了温床,尤其是涉及如地震、食品安全、团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地震后,地震谣言进入“高发期”,全国多个地区出现由地震谣言引发的社会性慌乱事件,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2010年山西“等地震”事件着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地震谣言的形成机制,探讨在社会恐震心理下地震谣言的传播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互联网的移动时代来临时,数量众多的个人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尤其是在地震灾难事件发生后,信息的不确定性、虚假性也陡然猛增。面对大量繁杂的信息,即使在相对准确的信息面前,人们往往因自身的判断失误而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不少准确的信息也因为失去有效的传播途径而被忽视和湮没。精准与定向这个概念自然而然便浮现出来,精准与定向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地震信息传播的特点,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地震信息精准与定向传播研究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震信息传播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震速报是地震部门一项重要地震信息服务职能,地震速报信息传播效率影响着地震系统的社会服务能力。本文结合当前地震速报概况和地震速报信息内容特点,对地震速报在各类平台的信息内容形式、技术服务特点进行分析,提供不同层次的地震速报信息服务需求,实现地震速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服务价值,为提高地震行业信息服务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地震谣言的起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实法》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有关地震谣言的新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工作,给出了地震谣言的新定义;对1995年12月-1999年1月期间在我国发生的31起地震谣言事件的起因和平息手段进行了研究,并对地震谣言进行了分类;将地震谣言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归纳出了可以采用的地震谣言辟谣工作手段和在辟谣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简述地震谣言的社会危害、特征、传播途径及引起民众恐慌的原因,着重论述正确识别地震谣言的有效方法和应对措施,探讨地震突发时如何正确应对地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网络地震谣言监测系统原理,设计思路和应用情况。针对目前互联网上地震谣言频发却又难以及时检测到的问题,用软件方式取代原有的人工监视模式,实现了对网络地震谣言的全天候、高效率的监测。结合网络爬虫和知识库等技术,根据特定的匹配条件对设定范围的网址进行周期性检查,一旦发现疑似谣言信息就以短信和屏幕弹窗方式向值班人员报警。  相似文献   

10.
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产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近十几年来,我国曾发生多起重大的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事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心理异常,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损失。本文根据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调查材料和以往的有关研究成果,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产生、传播和控制的社会心理机制;提出了预防、控制和平息地震谣言与地震误传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地震信息传播平台综合服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微博、微信等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因其传播快速和便捷的特点已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地震信息传播的特点和新兴媒介平台的优势,通过对地震信息资源的分析,提出了建立以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为主体的地震信息发布构架。同时,借助大众新媒体传播及时快捷、立体多元、全面覆盖的信息平台,可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地震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2.
师杰 《山西地震》2010,(3):45-48
随着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地震信息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本文着重分析了地震信息失真传播的成因、特点以及对策,为管理地震信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地震谣言借助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公众传播虚假信息。其传播具有突发性、随意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会引起社会秩序混乱,也给公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为提升公众了解各类谣言套路后的鉴别能力,把控虚拟空间内地震谣言的产生和发展动态,通过对网络地震谣言的传播特点、传播路径及传播心理的深入分析,提出面向公众甄别地震谣言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07年,一名巴西教师的一条所谓地震“预言”(“9?13”地震海啸谣言),曾一时引起了海南社会的议论与不安。从2008年初开始,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地震局及新闻媒体积极应对“9?13”地震海啸谣言,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应急值班、加密震情会商、加大新闻宣传教育、科学解释,最终平息了该地震海啸谣言,稳定了社会秩序。本文回顾了2008年平息该谣言的过程及成功经验,并进行了科学反思与总结,旨在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为今后政府和社会应对此类事件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评述了1995年3月发生在江苏省靖江市的一起地震谣言的误传事件,内容包括,谣言的起因,实况和对策,失真与后果以及体会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是一个地震频发的省份,地震发生,公众易处于恐慌之中,这种情绪便是引发地震谣言并使谣言肆意蔓延的重要原因。文章以2018年8月13日地震谣言事件为案例,着重分析在此次事件的舆论应对中,地震谣言产生的原因,并对应对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为后期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震速报微博发布系统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健  侯建民 《中国地震》2015,31(2):456-460
微博已成为当今数据发布和传播的最佳自媒体平台,将地震速报信息及时发布到微博上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使民众及时获取地震消息,提高地震系统的社会服务能力。地震速报微博发布系统能实时读取EQIM地震台网速报信息并将共享服务系统中的地震数据发送到指定微博账号,同时发布具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LOGO标识的震中位置图;在读取EQIM和发送微博时充分考虑到震级、台网代码、震中中文地名等多种过滤条件。该系统已运行近3年时间,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朝鲜核爆、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地震事件中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了地震速报信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一种基于Google Maps的地震信息节点显示地震震中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秀敏  柴荣建 《华南地震》2011,31(1):104-109
Google Maps API是Google公司提供的免费WebGis电子地图应用服务.本文根据地震信息节点的网络状况,以Google Maps为开发基础,以地震信息通道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建立面向信息节点服务的地震震中地图发布中心,为市、县地震机构提供一个实时地震信息展示平台.一方面提高了信息节点的地震数据...  相似文献   

19.
恐震事件的等级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发生有感地震(特别是强烈有感地震)或出现地震谣言时,往往可能引起民众的恐慌,出现不同程度的恐震事件。迄今为止,对这些恐震事件还只有定性的描述,缺乏量化的指标。但是,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恐震事件又很难精确定量。解决这个难题的出路是建立一种半定量的...  相似文献   

20.
1987年2月下旬福建省泉州华侨大学发生了地震谣言,导致700多名学生离校去外地避震事件,波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以及福建沿海城市。由于及时辟谣,迅速平息了谣言,妥善处理,学生已陆续返校,挽回了影响。一、《华侨大学地震谣言导致避震事件概况及对策》一文,概述了这次事件的始末及其社会影响;导致避震的原因;平息地震谣言和避震的对策;最后归纳了从中获得的几点启示。二、《华侨大学地震谣言导致避震事件的特点分析及问题思考》一文,主要结合福建省的背景条件,分析了这次事件的特点,并论述了通过这次事件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