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方法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经过CT平扫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4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12例腮腺原发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软件工具在这些CT平扫图像上对病灶进行感兴趣区(ROI)的勾画,获得18个纹理参数。使用非参数检验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纹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ROC曲线,以评估有统计学差异的纹理参数的诊断效果。结果:由CT平扫的图像生成的18个不同的纹理参数中,共有10种纹理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 0.05),其中中位数强度、平均值、体素值和、均方根误差、离均差诊断效能较高,AUC均大于0.8。结论:用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方法可以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腮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容积穿梭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特征结合形态学参数对腮腺良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拟诊腮腺肿瘤患者100例,术前均行容积穿梭CT灌注成像检查,术后经手术病理证实。将所得影像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及pacs系统,观察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的形态学参数(位置、大小、密度、边界、颈部淋巴结、增强扫描强化幅值)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类型,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腮腺良性肿瘤(多行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瘤及肌上皮瘤)间的形态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时间-密度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特征结合形态学参数对腮腺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为患者术式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以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结合文献并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45例患者中,形态规则,多形性腺瘤24例(均为单发),基底细胞腺瘤6例(均为单发),腺淋巴瘤15例(单发5例,多发10例,双侧多发5例)。10例腺淋巴瘤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多形性腺瘤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基底细胞腺瘤表现为动脉期和静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稍减退;腺淋巴瘤表现为“快进快出”,可有血管贴边征;三者增强方式不同,其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具有一定CT特征表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有利于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用CT平扫与动脉期图像纹理分析在鉴别膀胱乳头状瘤和膀胱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经病理证实的64例膀胱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性病变32例,恶性病变32例。所有患者均行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选择其平扫与动脉期图像来进行研究。使用MaZda纹理分析软件对扫描图像上的膀胱病变进行纹理特征的提取,再用费希尔参数(Fisher)法、最小分类误差与最小平均相关系数法(POE+ACC)及相关信息测度法(MI)分别筛选出鉴别膀胱良恶性病灶的10个最佳纹理参数,使用Mazda的B11工具的主成分分析法(PCA)、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和非线性判别分析法(NDA)对选取的最佳纹理特征进行分析,计算出其鉴别膀胱良恶性肿瘤的最小误判率(R),对最小误判率所对应的最佳纹理参数进行ROC检验,筛选出最有辅助鉴别意义的可量化参数来对膀胱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基于CT平扫时以MI+NDA组合的误判率最低(1.56%),所筛选的最佳纹理参数分别为WavEnHH_s-1(高高频小波系数转换s-1)、Horzl_Fraction (水平游程图像分数)、Horzl_ShrtREmp (水平短游程补偿)、Sigma (参数σ)、Variance (方差),对应的AUC值分别为0.932、0.897、0.902、0.935和0.849,P值均小于0.01,联合这五项指标综合分析的AUC值为0.985,特异度96.87%,敏感度96.87%。在动脉期以POE+ACC+NDA组合的误判率最低(1.56%),所筛选的最佳纹理参数分别为WavEnHH_s-1(高高频小波系数转换s-1)、WavEnHH_s-2(高高频小波系数转换s-2)、135dr_ShrtREmp (短游程补偿135方向)、GrVariance (绝对梯度方差),对应的AUC值分别为0.916、0.711、0.797和0.793,P值均小于0.01,联合这四项指标综合分析的AUC值为0.916,特异度84.37%,敏感度81.25%。联合平扫+动脉期所有最佳纹理参数综合分析的AUC值为0.997,特异度93.75%,敏感度100%。结论:利用CT平扫与动脉期图像纹理分析对膀胱乳头状瘤和膀胱癌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基于增强CT纹理分析技术联合机器学习在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鉴别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于本院手术并有完整病理资料的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患者,其中腺淋巴瘤组21例,混合瘤组19例。运用Mazda软件在增强CT静脉期图像上手动勾画病灶最大层面ROI区;应用Fisher系数、POE+ACC、MI及三者联合应用(FPM)的方法,筛选出最佳纹理参数,通过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最后采用RDA、PCA和LDA、NDA四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分析,并分析不同算法的诊断效能。结果:纹理特征参数中腺淋巴瘤组的WavEnHH_s-4、GrVariance、45dgr_Fraction低于混合瘤组,WavEnLL_s-4、GrSkewness高于混合瘤组,且均在组间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WavEnLL_s-4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为平衡,AUC值、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797、84.2%、76.2%,具有良好诊断效能;RDA、PCA、LDA、NDA算法的误判率范围分别为30.0%~37.5%、30.0%~37.5%、7.5%~37.5%、5.0%~12.5%,其中误判率最低的是FP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纹理分析在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吉非替尼治疗3个月后,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Version 1.1)进行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的肺腺癌患者,对治疗前CT基线平扫图像及治疗3个月时复查的CT平扫图像进行纹理分析,获得灰度直方图及灰度共生矩阵相关的纹理参数,比较治疗前后纹理参数的差异,并且对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了亚组分析,对PFS≥1年及PFS <1年的两个亚组治疗前后纹理参数的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21例经吉非替尼治疗3个月后评价为PR的肺腺癌患者,病灶经治疗后的平均灰度值、偏度和峰度、熵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标准差、角二阶矩和逆差矩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前后的对比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PFS进行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Δ逆差矩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纹理分析有助于评价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的近期疗效且能够预测患者的PFS。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对胃间质瘤(GST)诊断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病理危险度评估,分析不同病理危险度患者的MSCT图像表现差异,计算MSCT对GST的诊断准确率。结果:56例患者中病理危险度极低者11例(19.64%),危险度低者18例(32.14%),中危险度者14例(25.00%),高危险度者13例(23.21%)。MSCT平扫密度、瘤内有无坏死/溃疡、动静脉其强化程度差值、瘤内及瘤周有无血管与病理危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脂肪间隙、强化方式与病理危险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以病理活检为对照,MSCT对GST的诊断准确例数为53例,诊断准确率为94.64%,其中3例误诊为胃癌,误诊率为5.45%。结论:MSCT对GST诊断准确率高,可有效显示不同病理危险度GST图像表现特点,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内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CT特征及其与咽旁间隙的神经鞘瘤的鉴别要点。方法:报道并分析了咽旁间隙内基底细胞腺瘤1例的少见CT表现。复习了自2010年以来国内关于CT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所有文献,其中有详尽数据和完整描述的,且每篇报道在10例以上的文献仅4篇,共计77例,83个病灶。本文对这些病灶的个数、大小、所处腮腺的部位、囊变及钙化进行了小计。结果:单发者占94.8%,位于腮腺浅叶者占86.7%,小于3 cm者占92.8%,囊变者占60.2.%,钙化者占2.4%;咽旁间隙内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位于二腹肌后腹的浅面,咽旁间隙脂肪内移。结论:咽旁间隙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二腹肌后腹是鉴别咽旁间隙内基底细胞腺瘤和神经鞘瘤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中心气道原发鳞状细胞癌(SCC)与腺样囊性癌(ACC)的CT能谱扫描及多参数定量测量,探讨CT能谱成像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未经任何治疗、行宝石能谱CT检查的中心气道SCC、ACC患者26例,SCC组14例,ACC组12例。符合增强条件者于平扫及动脉期行能谱扫描,将原始数据进行能谱分析,选取肿瘤实性部分作为测量感兴趣区,测量其平扫时40keV的CT值、钙含量和水含量;增强扫描动脉期40keV的CT值、碘含量、水含量,并计算平扫及动脉期相应能谱曲线斜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平扫及动脉期各参数在各组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平扫时,SCC组40keV对应CT值、能谱曲线斜率、钙含量均大于A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含量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动脉期:SCC组40keV下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含量均高于A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能谱成像可作为中心气道原发SCC与ACC鉴别诊断的一种新方法,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癌(RCC)常见亚型多排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的MSCT强化特点。测量CT平扫及多期增强的肿瘤CT值及邻近肾皮质的CT值,对多期相的肿瘤CT值及肿瘤/肾皮质CT值之比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肾癌3种亚型CT平扫值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非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癌)在多期增强的皮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的CT值要低于透明细胞癌(各期P值均为0.000),非透明细胞癌在皮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的肿瘤/肾皮质CT值的比值与透明细胞癌间有统计学差异(各期P值均为0.000),乳头状肾癌与嫌色细胞癌在增强扫描各期的CT绝对值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376、0.315、0.382),但在皮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肿瘤/肾皮质CT值之比值上乳头状肾癌与嫌色细胞癌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各期P值分别为0.046、0.031、0.048)。结论:MSCT增强多期扫描有助于鉴别透明细胞癌与其他亚型,但不典型的乳头状肾癌与嫌色细胞癌的鉴别较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是分析垂体腺瘤CT表现,探讨其与肿瘤分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为本组21例垂体腺瘤中肢端肥大8例,闭经伴泌乳8例,多饮多尿1例,无特异性明显临床表现4例,经冠状位CT扫描增细并局部放大,结果得到本组CT所见实性肿瘤7例,囊实混杂13例,囊性1例,手术病理结果为色性细胞腺瘤13例,嗜酸性细胞腺瘤7例,垂体腺瘤恶变1例,结论明确CT是诊断垂体腺瘤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CT改变,再结合临床表现对肿瘤分类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回盲部良恶性病变64排螺旋CT成像特点及其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5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分析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成像特点,比较原始轴位图像与后处理图像的诊断效果。结果:原始轴位图像联合MPR/CPR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均高于原始轴位图像,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MPR、CPR能清晰完整地显示回盲部病变的内外结构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64排螺旋CT可准确、直观地显示回盲部病变,原始轴位图像结合MPR/CPR图像可以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联合血清CA125及HE4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56例卵巢上皮肿瘤(良性72例,恶性84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及HE4检测,将诊断结果与病理学对照,比较CT、CA125、HE4及联合应用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瘤组血清CA125及HE4阳性率均高于良性肿瘤组;CA125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高于HE4,特异度低于HE4;CA125联合HE4诊断恶性肿瘤的准确率高于CT;CT联合血清CA125及HE4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2%、88.9% 和92.3%,高于单独CT或肿瘤标志物诊断。结论:CT联合血清CA125及HE4对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早期诊断及准确分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多参数成像(gemstone spectral CT multi-parameter imaging)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术前分期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92例疑似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GSI扫描,获得定量参数(能谱曲线斜率(s-SHC)、动脉期标准碘浓度值(NIC)、门静脉期NIC、碘浓度差值(ICD)、肝动脉碘分数(AIF),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准,ROC分析s-SHC、动脉期NIC、门静脉期NIC、AIF值对肝癌的鉴别价值。Kappa一致性检验GSI对肝癌术前分期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本组肝癌54例(恶性组),肝脏良性病变38例(良性组),恶性组s-SHC[(1.93±0.62)VS(0.85±0.36)]、动脉期NIC[(0.13±0.05)VS(0.06±0.02)]、门静脉期NIC[(0.47±0.14)VS(0.40±0.13)]、AIF[(0.65±0.19)VS(0.31±0.12)]高于良性组(P<0.05),ICD[(7.15±2.39)×102μg/cm3VS(11.82±3.56)×102μg/cm3]低于良性组(P<0.05)。s-SHC、动脉期NIC诊断肝癌的效能较高,AUC分别为0.830和0.719,AIF无诊断价值。GSI诊断肝癌术前分期准确率77.78%,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0.612,P<0.05))。结论:GSI参数s-SHC、动脉期NIC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GSI技术可准确对肝癌进行术前分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40岁以上8例,平均年龄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 cm,平均11.0 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其中CT平扫密度均匀2例中,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另1例不均匀分隔状强化。CT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中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结果提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