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前言1290年9月27日(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八月癸巳)夜,在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乡附近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这就是当时引起“人民震惊”的武平路地震。根据史料记载,197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将这次地震定为6(3/4)级,震中烈度九度。武平路地震是元代三大地震中为首的一个,是华北地震平静期进入第二个活跃期的转折点。这次地震所处的宁城一义县地震带1)的中强地震活动,在历史上与山西地震带的中强地震活动,有较密切的呼应关系。因此,有必要对这次地震进一步做些探讨。本文根据最近对武平路地震极震区大明塔震害调查考证2)及对某些史料的重新评定,对武平路地震的震级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地震局和福建省晋江地区地震办公室于1983年10月编辑了《石结构建筑物防震抗震科普画册》,已于1984年初出版。该画册为16开本,共约50页,图文并茂,印有110余幅图,其中彩色照片和水彩画约40幅、黑白照片约20幅、图画约70幅。该画册从房屋结构抗震的角度,较全面地收集介绍了古今各种石结构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资料,展现了1604年泉州海外8级大地震和1918年广东南沃7级强地震的历史背景。内容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是“古建筑”,包括:“经受8级大地震考验的宋代石结构建筑”,其中有余敏的“玄妙壮观的泉州东、西塔——兼议建筑结构抗震》,介绍安平桥、姑嫂塔、日湖塔和崇武古城等的“抗震史话”;还包括陈泗东、琴簧的《从震后重修重建的部份石结构古建筑看古代劳动人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勘探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分会举办的“波动方程专题讨论会”于一九八○年十二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在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高等院校、研究所、石油和地质等部门共29个单位,代表共54人。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研究石油地震勘探中弹性波传播的正反演问题,讨论的重点是有限元方法在波动理论中的应用以及有关地震偏移和地震模拟问题。会上宣读了22篇论文,基本上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石油物探中波动理论的应用和研究水平,也展示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已逐步接近  相似文献   

4.
四面环海的日本岛国日益重视对鱼类习性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研究。以“鱼博士”闻名世界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末广恭雄为组长、成员有地震学家东大教授力武常次、鱼脑波研究人员市原忠义、鱼心电图权威东海大学教授羽生功、鱼感觉能力研究人员东大副教授吉野镇夫和圣马里亚诺医大副教授京急海上公园研究室主任蒲沢洋等六人所组成的“动物异变研究小组”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政府于1977年上半年底给东大拨款13,000美元,日本文部省亦给该研究小组拨款二百万日元以加强对鱼类预测地震的研究,研究的题目是:《鱼类兴奋性的电生理学研究》。现根据《周刊每日》1977年1月9日、《读卖新闻》1977年3月14日以及有关外电等的报道综合编译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五年的冬天好象来得比较早。十二月初,临汾一带已是冰封雪飘,一派隆冬景象。六日下午,地区地震办公室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我是翼城县地办,现在报告一个重要情况,我县三个公社近几天发现有蛇出洞,其中两条在雪地爬行。另外,群众发现一些井水水位上升……”。  相似文献   

6.
《地球》2020,(4):47-49
事实上,毛泽东主席1950年给我的题词:“开发矿业”,早已不再是我个人的“私产”。几十年间,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在毛泽东主席为我题写的“开发矿业”题词的鞭策下,奔波在祖国各地,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矿产国,成为地热开采量最丰富的国家。毫无疑问,其中有我毕生的努力和奉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605年琼州大地震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三维光弹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 在地下20公里左右,北东东走向的光村—铺前深断裂拦截北北西走向的塔市—演丰断裂的“拦截区”,是最大剪应力和主压应力的集中部位,是琼州大震的震源所在;(2) 因铅垂向外力作用的结果,应力矢量图中形象地显示出塔市—演丰断裂东侧(东寨港一带)一狭长地段呈“断块型倾侧式沉降”,光村—铺前断裂北侧(铺前湾、琼州海峡南侧一带)呈“断块型沉降”。实验结果与实际考察研究及其它有关资料的计算、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地震     
两种制度两重天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上不断有记载,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556(明嘉靖35年)初关中大地震,潼关以西的城市和村庄遭到严重破坏,死人八十余万。又如1668年(清康熙7年)夏,山东东南境郯城地震,破坏数十县,影响范围广达数百县。当时有首诗叙述了这次地震的情况,它开头道:“郯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表遭荼毒,忽听空中响若雷,霎时大地皆翻覆,忽然遍地涌沙泉,忽然顷刻皆干没,开缝裂坼陷深坑,斜颤倾欹难驻足”。相当真实地描述了地震发生的自然现象,它叙述了地震造成的灾害:“积尸臭腐无棺殓,半就编芦入塚墦;结席安蓬皆野处,阴愁霖(氵了)晴愁暑”。震后又遇上大水,  相似文献   

9.
一艘属于国际海底钻探计划(ODP)的深海探船(18600吨)1989年春将抵达日本。该船能在世界深海底开凿直径约30厘米、深1000米以上的钻孔探索地球奥妙。按照计划,其任务是从海底开凿的细长钻孔中取出沉积物和岩石,研究地壳成分和微生物化石,并在钻孔中观察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地壳应变等,以便对日本海形成的时间、近海地壳变化、火山活动及气候变化等进行分析。国际海底钻探计划是1985年以美国为中心由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联合实施的。目前,有西欧各国及土耳其等12个国家参加的欧洲科学财团也参与了这一计划。钻探船是配备有测定装置和微机的“漂浮式研究室”。在船上工作的有来自参加国和钻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0月,我到了大同地震现场。雁北地区一位朋友很焦急地询问我:“您能否透点信儿,下一步到底有没有地震?”我说,很抱歉,一是不知道,因为我没参加预报讨论;二是既使知道了,也不能说,因为有纪律约束。为什么呢?因为这涉及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的界线问题。“地震预测”的英文是Earthquake prediction。预测,是专业人员或专家对地震发展趋势和对可能发震的时空强所发表的意见。显然,这种预测意见只能在地震系统内部交流,带有探索性,允许学术争论。这种争论有时达到白炽化。  相似文献   

11.
在《四川地震》1989年第1期刊载的《则木河断裂地震构造堤的初步研究》一文中作者指出:“宁南玛口构造堤为37000年前后所成生。其两侧同期堆积物高达70米,平均升高19毫米/年,与重复水准测量得到的2毫米/年的速率相差甚远,反映了其中很大部分是断层快速位移所引起。该构造堤北段的八家村附近古地震遗迹就是一个很好的断层快速位移的佐证。这说明了构造堤主要是断层快速位移伴随大震而成生。”文中37000年前后生成的高差达70米的构造堤,其年平均升高率怎么也算不成19毫米/年,而是约1.9毫米/年。这个数据与重复水准测量得到的2毫米/年的结果不是相差甚远,而是基本吻合。这个数据显然不含有断层  相似文献   

12.
长治地震台电感地应力是一九七○年八月由地震地质大队负责钻孔并安装元件,九月开始正式观测。孔深109米,井下安装四个元件,受力元件L_1N60E、L_2NsL_3 N60W,悬空元件Lo。孔位于新华夏系晋(城)获(鹿)大断裂的中段,岩性为中奥陶石灰岩,测试仪器是广州华南机械厂研制的LQJ—1A型精密电感电桥。 通过两年多的观测与地震三要素的对应分析认为电感曲线的异常对平遥、太谷、和顺、昔阳及河北邢台、行唐地震有较好的反应。 毛主席教导我们:“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要认真总结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现将我台电感地应力予报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大震重复性与减震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7年公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其编图原则有两个,一个是过去历史上发生过多大的地震,将来还会重演,另一个是地质条件相似的地方地震强度相似。本文对这两个原则进行了修正。对第一个原则的修正主要是用统计法、位错法和热传导法求出大震重复周期,在大震间歇期间,烈度可以降低一两度。对于第二个原则的修正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大陆内主应力的分布是大体一致的,错动旋性也是一致的。在此情况下,当一个断层上发生大震后,相距不太远的平行断层就会减震,而不是地质条件相似必然要发生类似的大震。对于相交汇的两个断层来说,一个相当于垂线,可称垂断层,另一个相当于底线,可称底断层。如果底断层发生了大震,则垂断层上就减震了,简称“底震垂减”;如果垂断层上发生了大震,则底断层上可能还会相继发生大震,可称“垂震底继”。根据减震作用的观点可以在全国寻找一些安全区,以利于经济建设。如果一个断层不是发生大震,而是在很长的地段内发生蠕滑,则相邻的平行断层也可减震。由减震作用可以解释地震活动的整带跨距迁移,也可解释相平行的断层上的地震分布的平行四边形格局。为了探明已发大震的断层是否已锁住,可用被外因调制的小震活动性来抽查。对于平行断层来说,异旋是加震的。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1.大震重复时间本文收集了中国活动断层滑动速率的数据,得到了最大滑动速率为25mm/年,平均滑动速率为10mm/年,以及最小滑动速率为0.1mm/年。据根我们在1973年得到的震级与错动幅度的经验关系式Dcm=10~(0.52Ms-1.25) 则强震的重复时间可分别表示为: T_1=Dcm/V_(最大) T_2=Dcm/V_(平均) T_3=Dcm/V_(最小) 式中V为滑动速率。由上述数据可求得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大震重复时间,如表1所示。在不同的建设地区,可根据其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当地活动断裂的大致滑动速率来选择表1中的大震重复时间。2.强震造成的减震距离对于一个走滑震源断层,在其垂直方向上位移衰减至1米的距离R为R=H/1.17cot(π/2 100cm/Dcm) 上式H为断层面深度,我们取20公里,则上式可写为R=20/1.17(cot(π/2 100/D)) 对于不同震级地震的减震距离可表示于表2 关于由热传导计算大地震重复时间问题留待以后专文讨论。  相似文献   

14.
读了《地震》1987年2期“如何推进地震预报的深入探索和实用化”专栏登载的有关意见,很有感触。这里,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加入这一讨论。 1983—1985年地震预报方法清理攻关在如下三个方面是有突出贡献的:第一,对各种监视手段的预报效果有了一定的定量认识(如异常量、预报率等),从而可以通过横向对比,择优支持或强化效果比较显著的方法(如地震活动性、地下水、地形变等),整顿提高效果不显著的方法。第二,对各种观测资料的质量问题有了深入认识,特别是发现了不少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的地磁秒采样数据, 采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 计算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全国各地磁台站的极化值, 对2019年中国大陆西部(110°E以西)极化异常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2020年于田MS6.4等中强地震前地磁极化异常变化特征及其与后续地震的关系。 研究发现: ①地磁极化异常具有空间成组特征, 即空间上多个地区可以同时出现地磁极化异常; 地磁极化异常一般被认为是震前震源区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导致的电磁辐射, 这意味着震前可能会有多个地区同时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 这一现象似乎表明有一个“力源”在主导多区域同时发生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 ②地磁极化异常的后续地震具有成组特征, 即一个地区出现极化异常后可能发生多次地震。 该现象对日常会商分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即此类异常发生预期地震后可能还会有类似地震的发生。 ③以往的一些研究认为地磁极化异常一般在震前2—3个月出现, 但本研究发现极化异常出现后10个月在异常区域仍然会发生地震, 这表明电磁辐射异常可能不仅仅是短临异常, 还可能具有中期指示意义, 即断层蠕动或岩石破裂发生时间可能在震前近1年左右便已开始。 这一发现对目前许多类似地震电磁异常研究仅仅分析异常后3个月左右内地震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前言在土地电观测中,最常用的电极材料是铅和碳。有人认为:“在饱和水条件下的碳棒,容易被渗流扩散作用而解体变为粉未。……。采用碳电极时,一年,最多两年应更新电极,因为时间长了,碳块会粉未化”。按照上述见解,1、2年要更新一次电极,将使土地电资料不能连续,难以用来作地震预报。观测时间长了,碳电极会不会变成粉未,土地电观测值不稳定究竟是什么原因。下面根据我们的实践,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地倾斜观测的温度干扰分为太阳照射引起的热倾斜和室温变化影响两部分。木文从热膨胀的角度推导了热倾斜的计算公式。地层的热倾斜除了与地面温度变化幅度、岩石的性质,洞室的覆盖厚度有关以外,地形的坡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即使地形坡度很陡的情况下,覆盖厚度达30米以后,热倾斜的年变化幅度可以保证小于0.02秒。我们以张家口台站为例,说明室温变化是山洞内倾斜仪的主要干扰。估算了短周期室温变化引起仪器本身及仪器墩的倾斜量。地倾斜观测的温度干扰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大气温度的变化在地层中传导的不均匀性所产生的所谓“热倾斜”,二是仪器洞内室温变化对仪器或墩基的直接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两种干扰的量级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1987年创刊,已15周年。自1992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内外发行的中央级科技期刊,至今已在国内外发行十年。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004-4140,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3017/P。本刊特邀国内外知名人士为顾问,有国际体视学学会主席John F. Bertram 教授, S.J.Duda教授(德国汉堡大学) 香港顾问:吴敬文、罗吴美英(英国医学院院士)。国内:地球物理专家陈运泰院士、陈 顒院士、何继善院士;刘赓年教授、徐家兴教授、戴汝平教授等有关CT、MRI方面的医学知名专家等任顾问。 从1993年起,本刊在地震联合基金办公室的领导下,得到科技日报、中国科协报的支持下,连续七年举办了“亚洲CT科技十大进展和中国CT科技新进展评选与信息交流会”,有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技日报、大众科技报等八家报刊给予了报道。在亚洲地区,CT科技已在医学临床诊断方面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很快在地震CT探查震源破裂过程及其环境、地球资源和能源的探测、检测矿山崩塌、用γ-射线背散射对炸药和毒品作安全保卫检测、土木、水利工程的地基稳定性检测、工业CT对精密零件的无损检测、用γ-射线探测房屋和厂房结构、用地电、电磁CT探测地下水、古文物探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快高性能CT科技的发展,交流在国际上发展CT和三维成像的理论、应用技术的成就和展望。中国科协国际部同意,由中国体视学学会在北京市举办“国际CT和三维断面成像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并已得到中国科学技术部的批准。邀请到X-CT机的发明家Dr.G.Hounsfield(英国,1979年Nobel奖金得主)任大会名誉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副主任孙枢院士担任名誉主席,现任副主任王乃彦院士和深圳大学谢维信校长任大会主席。本刊为主要的承办单位。2000年10月5日在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幕式;特请Bertram教授,So Gu Kim教授、归来、郑全录、丁厚本、潘玉玲教授和底青云博士等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CT与三维成像展览会”在北苑宾馆隆重剪彩开幕,有12个展台,展示了三维成像图片、实物样机、和在计算机里储存的若干CT科技成果和统计资料。会议共收到中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英国、美国和芬兰等国学者的学术论文、报告85篇。会议以中英文对照方式出版了论文集《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第9卷增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正式引用。根据国家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文件精神,本次会议设立了“体视学和CT成像荣誉奖章和奖杯”,以及优秀论文证书。由于这次会议的成功,国际体视学学会决定2003年在北京召开第XI届国际体视学大会亚太地区卫星式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主持的“地震研究中的模糊数学方法国际讨论会”于1985年9月3—6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模糊数学用于地震研究方面的首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来自中、美、日、民主德国和新西兰等国的52个单位9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会议交流了大约70篇论文,其中在大会上宣读了52篇,宣读的论文包括以下五个专题:1.综述报告;2.模糊数学在地震工程与土木工程中的应用;3.模糊数学在地震危险性估计和地震预报中的应用;4.应用模糊数学;5.相关研究。本文除对这次讨论会概况和各专题分别扼要介绍外,并述及在讨论会的闭幕式上,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会议程序委员会包括三项建议的倡议书。代表们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会前编印了会议的部分论文的论文集,现正在编辑续集,不日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