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夏爱国  赵翠萍 《内陆地震》2007,21(4):316-326
利用新疆伽师震区附近的喀什、乌什、巴楚3个数字台记录到的伽师地震序列波形资料,开展地震波谱研究。首先分析了伽师6.8级地震序列各台的地震波拐角频率及其比值的时序变化特征,然后从中选出对这3个台都有较好记录的66个地震事件,进行拐角频率比时序变化特征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台的拐角频率及其比值在伽师6.8级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尤以比值的变化更为明显,而且不同台站间的变化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最后讨论了这些差异可能存在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2.
伽师及周围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效锋 《地震学报》2006,28(4):347-356
对伽师及周围地区内震源机制解、钻孔崩落、断层滑动资料等地应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总体方向特征. 3类地应力数据给出的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差异不大,表明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在水平向上总体呈南北向挤压. 利用137个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对伽师及周围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反演分析. 反演计算结果表明, 伽师周围地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sigma;1为北北西-南南东向,方位角为162deg;. 在1997——2003年的伽师巴楚地震前, 伽师震源区最大主应力sigma;1和最小主应力sigma;3的方向,相对于周围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顺时针偏转, 最大主应力sigma;1变为北北东——南南西向,方位角为25deg;. 在这一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下, 发生了包括1997年伽师强震群在内的一系列地震. 其后,伽师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可能又一次发生了调整,控制2003年伽师巴楚地震的构造应力场与周围地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伽师强震群震源特征及震源机制力学成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改进的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17年伽师强震群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较强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推断出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的雁行断裂.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2177个P波初动方向记录,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平均震源机制解.基于Silver的震源模型,由震源谱推断了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及应力降.文中最后用右阶雁行断裂的数值模型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图像,用其解释了序列地震震源机制的多样性和低应力降现象,并认为特定的雁行发震构造与强震的多发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1997年伽师强震群研究及其生成机理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伽师强震群的精确定位、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震源谱分析、伽师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 ,结合对伽师震群地震及相邻构造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和伽师震源区构造环境的研究 ,详细剖析了伽师强震群的基本演化过程 ,对伽师震群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并对伽师震群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认识。文中对国内外地震序列 (包括震群序列 )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 ;对地震序列研究所取得的某些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强震群不仅可能发生在构造特别复杂的地区 (如网络状交汇构造区 ) ,在无大型预存…  相似文献   

5.
自1997年1月21日开始, 在将近4个月的时间内, 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新疆伽师地区发生了7次Ms≥6.0的大地震. 前人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这些地震发生在两条相邻的破裂带上. 根据前人震源机制解和精定位结果, 计算了这7个大地震间库仑应力作用,还分析了伽师震群附近的1996年阿图什地震对伽师地震群的影响. 计算结果显示第4个地震震源附近的库仑应力受之前地震影响增加了0.5 bar左右, 而在第2, 3, 5和6个地震震源附近的库仑应力均增加了约0.8 bar. 研究表明通过改变邻区断层上库仑破裂应力状态, 1997伽师震群中各地震之间存在明显的应力触发作用. 而更重要的是伽师地区的正断层活动促进了雁形走滑断层间发生地震的循环触发.  相似文献   

6.
伽师强震群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所搜集新疆地震台网各种短周期Pg 和Pn 波初动方向资料和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及中亚地区部分资料,计算了新疆阿图什1996年6. 9级和1998年6. 0级地震、伽师1997~ 1998年6次强震,以及MS≥ 4. 0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48个。结合伽师强震群地震时空分布、地震烈度,对该区域应力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SW-NE向。  相似文献   

7.
陆上地震勘探中多采用速度型检波器接收,随着单点高密度地震勘探的开展,加速度型检波器也被日趋广泛的应用.这两种检波器接收的地震信号具有不同的响应特征,在地震勘探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个相邻区块分别应用速度型检波器和加速度型检波器接收,需要将这两个区块的地震资料进行连片处理,两类检波器接收资料如何处理拼接?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加速度检波器测量的加速度信号和速度检波器测量的速度信号之间的数学关系;并通过数值数据模拟分析、实际的地震数据资料分析证明了加速度信号通过积分计算以及去除积分误差后转化为速度信号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并进行了相应的对比和验证.在不同类型检波器接收地震资料的拼接处理过程中应用这种转换方法进行资料处理,得到一致性很好的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8.
1997年发生在新疆伽师的强震群迄今仍在持续活动,从1997年1月21日震群发生至1997年10月18日,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5次.震群发生前,该地区几乎没有地震活动.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及震源机制解,我们设定该震群的发震构造是一组NNW(北北西)向的雁形右旋走滑断层和一组NE(北东)向雁形正倾滑断层.并以此作为模拟该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力学模型,开展震群区域理论地震活动的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证实了断层间的相互作用或应力传递能产生震群活动的猜测,并对伽师震群中为何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正断层进行了合理解释.进一步推测伽师位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也可能是引起该地区地震活动丛集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发生M_S 5.5地震,震源区周边发生过数次的强震,且各震中位置相近,大致为10 km左右.由于地震观测报告给出的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余震分布较为离散,且震源区沉积层较厚,无断层出露,伽师地震的发震断层与前两次强震是否存在关联仍不清楚.本研究主要利用CAP方法对伽师地震M_S≥3.5的余震震源机制解进行解算,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伽师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结果表明,伽师地震主震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26°,倾角90°,滑动角0°;节面Ⅱ走向:136°,倾角90°,滑动角-180°;本次地震为走滑型地震事件,主震震源深度为10 km,余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较为一致,P轴作用近似NS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相同.根据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的优势分布方向为北东向,震源深度集中在5~15 km.由余震分布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认为此次地震断层面应为节面Ⅰ,与1997年和2003年的伽师强震属于不同的发震构造.根据相关地质及地震资料分析,推测此次地震发震断层为震源区下方的隐伏断裂,此断裂很可能即为与羊达曼断裂正交的北东向隐伏直立断层,伽师地震的发生与帕米尔、南天山以及塔里木盆地的相对形变速率和升降幅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伽师震区位于天山褶皱、帕米尔构造弧与塔里木块体三个构造单元的交接地带,近年来该区发生了一系列的强震活动.为进一步获得该震区详细的地壳速度结构,本文利用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资料联合反演的方法,对1997年新疆伽师震区布设的三维人工地震透射台阵和流动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处理,重建了台阵下方上地壳三维速度扰动图像,并结合地震活动分布,对伽师强震群的地震成因作出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随着深度的逐渐加深,震区下方以萨如锡为中心的低速异常体逐步被高速异常体所替代.自12 km深度开始,在与强震群震中相应的位置上,明显出现沿北北西向的高P波速度异常体,在其周围为相对低速分布,呈现出低速条带环绕高速条带的分布格局,VP/VS在相同的位置上也表现为高值分布.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可能与伽师强震群发生有密切关系.16 km深度的P波速度层析图表明,伽师强震群发生在地壳相对高速扰动区内或是高速扰动向低速扰动过渡的边缘,壳内高速体的存在为强震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内外短周期P波初动符号及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GDSN)的宽频带数字记录资料 ,研究了 1997年 1月 2 3日至 1997年 11月 4日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和伽师强震群中的 5个强震、后续地震及其周边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从震源机制解来看 ,伽师强震群主要有走滑和正倾两种破裂类型 ,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NE向和近垂直 ,而主张应力轴为NW向并近水平 ,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 ,具有明显的局部特征。从破裂过程看 ,伽师强震群的破裂过程相对简单 ,破裂面积不大 ,上升时间较短 ,是由一点向四周快速扩散的脆性破裂 ,无明显的伸展方向 ,与阿图什地震完全不同。研究结果表明 ,伽师强震群与震源附近的地壳结构在垂向和横向上的非均匀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而阿图什地震与塔里木盆地的现今构造运动关系密切。伽师强震群是在震源区附近地壳上部垂向和水平向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多次沿NNE向的快速脆性破裂 ,从而形成了以张性破裂和左旋走滑为主的震源特征  相似文献   

12.
伽师强震群序列的破列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伽师强震群序列中13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其中有8个走滑型地震、5个倾滑型地震。走滑型地震的北北西向节面与Ms≥5.0级地震震中分布的斜列线一致,伽师强震群序列可能是北北西向右旋走滑断层及与其斜交的张性正断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地震窗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莹甄  曲延军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4):368-375,406
分析研究了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阿困什余震窗和喀什地震窗月频、旬频、日频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两地震窗的异常形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起止时间也具有同步性。月频度异常形态多经过2-3个峰值后在高值发震;旬频率、日频率异常形态则表现为高值-低值-发震;日频度异常出现在震前1-3d。通过对比分析伽师强震群1997年和1998年的活动特征发现,阿图什余震窗和喀什余震窗在1997年几组后续6级地震前小震日频率均在指数衰减背景上明显升高,而1998年2组强震前指数衰减背景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反演方法确定新疆伽师地震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一种广义反演方法 ,在任意垂向非均匀介质中 ,根据近震P ,S波到时来确定地震事件空间位置的概率分布 ,应用此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临时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了定位处理 ,发现所定位的地震在平面图上呈明显的NNW向和NNE向线性分布 ,其中NNW向趋势略为明显。同时讨论了伽师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对伽师地区天然地震的定位结果显示了地震与断裂的密切关联 ,该震群的形成与震源区附近的隐伏断裂有关 ,这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地壳剧烈变形及现今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结果 ,这些复杂的构造格局和特殊环境为伽师强震群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永安地震台钻孔体应变地震响应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计永安地震台2007—2013年体应变记录的地震同震响应,与同期国家地震台网大震速报目录对比,响应率为15.21%。绘制地震能力线,量化评估永安地震台体应变仪映震能力,得到钻孔体应变对不同震级地震的响应范围为:震级5.5级,震中距425 km;震级6级,震中距860 km;震级7.0级,震中距3 514 km;震级7.5级,震中距7 104 km。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甘肃2012年5月2个M〉4.0级地震的震相分析,得出在震中距大于300km时,甘肃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重新计算震源深度,并和甘肃地震台网中心所得的结果相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自1975年以来,海城附近发生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度的震群(ML≥4.0;震次≥100次)有: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2008年11月14日海城Ml4.8和2012年2月2日盖州Ml4.8震群,这4个震群发生前地震活动背景怎样,是否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点?对这4个震群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震前1年该区出现小震群活动,ML≥3.0地震条带、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增强,连续发生多次ML≥4.0地震,ML≥4.0地震震源机制高度一致,且震中最近台站记录P波初动符号出现明显的一致性等变化,可视为地震异常。及时捕捉中强地震前异常,对于地震活动趋势判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70年至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沿NWW向发生2级以上地震24次,其分布相对集中,呈条带状。对华北台网所记上述地震的到时数据全部重新查图核对,并补充了内蒙古台网5个台的数据以改善用于定位的台站分布,并采用主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除一个地震外,其余地震更加集中,形成一小震条带。1998年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张北震区架设10台短周期数字化地震仪,记录了大量微震。作者采用P波和S波到时差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得到184次微震的定位结果,连同1998年1~2月张北震区3级以上地震事件定位结果一起勾画出6.2级地震的震源破裂带。由张北地震震中向SEE向延伸存在由强震构成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根据精确定位结果,结合修订后主震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和层析成像资料,讨论了张北地震和小尺度地震带(震源破裂带)、震前的中等尺度小震条带以及大尺度的张家口-渤海强震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琤琤  章熙海  陈兴东 《地震》2004,24(3):61-68
应用山东省和江苏省地震局“九五”地质研究成果, 在华东地区共选择49条断裂和7个构造块体作为地震活动性研究的构造基础, 选用频度、 ΔT-T、 小震调制比3个参数, 对构造两侧各20 km宽度范围的地震资料进行参数时间扫描。 通过普查, 得到的构造优势映震距离为300 km; 得到了10个敏感构造及其映震特点。 通过对华东地区13个中强地震震例的构造异常的综合分析, 得到如下认识: ① 震前存在场的群体异常特征, 表明华东中强地震“前兆”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表现出的、 区域性的整体过程; ② 异常的构造常常分布在震中周围; ③ 地震常常发生在平静异常的构造附近; ④ 高频度异常常常发生在震中外围, 并常具有步进性; ⑤ 震中周围的构造在震前2~3年开始先后不断出现高频和平静异常, 平静后出现多处小震调制比高值是孕震中期向短期过渡的时间转折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