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白区现象,日益引起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1976年唐山7.8级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如何?有没有地震活动空白区?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 魏光兴等同志研究了唐山大震前90年M≥4(3/4)级地震后认为,唐山大震前地震活动没有空白区特征。邱群同志则认为,1973年12月后,唐山东南面有一个以2—4级地震围成的空区,这个空区分布在渤海里,与唐山大震的极震区和余震区并不重合,同时还可以找到若干类似的空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P_n波走时残差方法求得松潘——平武地震前,某些台站的P_n波走时异常,并做了简单讨论。一、问题的提出地震前震源区波速变化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近十年来,随着地震予报研究的迅速发展,波速比V_p/V_s随时间的变化,作为地震予报的方法之一,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是继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在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其震前地震活动与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盐源、宁蒗地震、1975年永善地震有所不同,没有观察到震源区周围在震前几年内地震活动增加。因而对这样的地震怎样利用地震活动作可能的予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我国M≥8级地震的记录资料,研究了它们发生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主震前明显地存在有地震活动空白区、前兆性震中迁移和前震(包括广义前震)呈条带密集分布的异常图象,并提出了“地震活动空白带”的概念。根据b值和能量释放曲线外推,可以认为8级大地震的发生,是所在活动断裂带(或块体)长期活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滇西(包括邻近缅甸部分地区)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周期活动特点,表明本区近期仍处于大震后的应力调整剩余释放阶段,仍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根据序列时间特征对该区震群进行分类,认为震群的实测震源体积偏小可能与岩石介质的储能密度较高有关。对震前空区和前兆震群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可能的予报模式以及某些地震活动表征量的中短期予报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前,地震波方法正在地震予报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提高。主要有两个探索方向:一是探索较大地震前震源孕育地区介质性质的变化,以期寻找地震波特性(波速、振幅、频谱等)的中短期前兆异常指标,这种方法国外有人称为“震源区的地震透视法”;二是探索较大地震的深部孕震构造特征,以便划出地震危险地段并作出中长期地震予报,这就是一般的深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74年和1979年两次溧阳中等地震(近震震级分别为5.8、6.3)前的小地震空区、活化图象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假设单位时间的发震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并利用其检验各时段小地震频数的概率,表明震前活化、复活期的频数剧增不是随机因素引起,而属时间分布异常;同时引入描述地震聚散性的参数——平面集中度Pr,对小震活动不同时段(纯空白区除外)计算结果表明,溧阳6.3级地震前的园环形空区阶段Pr值最大,即平面分布异常显著。文章最后讨论了震前空区、活化图象显著与否,与其背景地震活动水平高低有关,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必须注意在不同地区寻找不同的显著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一、事实教育了我们 我们地震台位于大同市西北上皇庄,在北东向口泉断裂带上。在我们台西偏南8—40公里范围内,是我国重要产煤基地之一─—大同煤矿采煤区。从1970年我们建台以来,矿区经常发生顶板塌陷,被我们微震仪记录下来。开始,由于我们是初搞地震工作,对记录图上的塌陷波形认识不了,常常错误地认为是小地震和爆破。直到1972年3月28日,在大同以西云岗公社校尉屯一带发生一次有感地震,引起国家地震局的重视,当即组织了几个单位,经过实地宏观调查后,才明确认识到,不是天然地震,而是煤矿采煤区的塌陷地震。这次塌陷给煤矿造成了危害,教育了我们。之后,大同市、矿务局的党政领导,工人同志们向我们提出希望,如何利用微震仪监视矿区的顶板塌陷,并能有效地作出予报?这样,我们在思想上提高了一步,认识到我们大同地震台,不但对天然地震要监视予报,而且对煤矿塌陷地震也要监视予报,只有把两方面监视予报工作都做好,才是真正为工农兵站好岗、放好哨、服好务。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6年云南省盐津两次5.1级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的近场地震监测资料,结合云南区域地震台网地震波资料进行精确定位,给出了盐津地震主、余震的震源参数,并分析讨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过程.结果显示,这两次地震处于同一构造区,发震构造为NE向断裂,主破裂走向约N53°E,倾向NW,倾角约80°,断层性质为走滑型.断层破裂长度约9 km,宽度约3 km,破裂面深度3~9 km,断层走向与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震源参数研究表明,盐津震区地震矩为109~1016 N·m,震源破裂半径为90~300 m,应力降为0.000 2~32 MPa.高应力降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5~10 km深度范围内,表明该深度区是盐津地震的主要活动区.定位结果还显示,第1次地震的破裂面在深度7~9 km之间为余震空白区,认为该空白区是盐津地震主破裂面上的障碍体,第2次地震将障碍体贯穿.地震破裂面障碍体的存在是盐津震区发生两次地震的主要成因,说明地震空白区图像对地震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桥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是电站工程专用小孔径密集型地震监测系统,重点监测库坝区特别是可能诱发地震库段的地震活动情况,切实增强了大桥水库库区及周边地区地震监测能力,有效填补了处于强震多发地区和地震高烈度区大II型水库地震监测的空白,进一步形成了数据资源共享、信息交换联动的有利机制,将全面提升区域地震监控能力,为地震监测预报分析提供可靠的技术数据,对安宁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1.
前言一般认为内陆地震发生地点的长期预测是相当困难的。目前还没有从物理上判断某活断层是否即将发生大地震的方法。虽然地震发生与否取决于断层强度和其上应力的大小,但是与地震发生直接有关的地震发生区深部的强度和应力方面的认识目前几乎仍是一片空白。即使是将来,...  相似文献   

12.
华北北部地区3次强震的交兆场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几个至十几(或几十个)个月的时间尺度上,未来震中区表现为前兆平静或空白的特征,同期外转眍中小地震活动十分活跃,地震前兆异常也大量涌现。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了地震中短期前兆场的震中区前兆空区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关于菏泽-昆山北西向地震带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质构造、地震稠密区走向和地震迁移活动的规律,并结合重力和航磁资料探讨了菏冷昆山北西向地震带的存在及其规模和范围。这一地震带,无论在历史上或近期均甚活跃,对江淮流域及沪、杭、甬地区构成一定的震灾威胁,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予加强研究和监测。  相似文献   

14.
方大卫  沈永盛 《地震地质》1994,16(4):365-372
根据地质构造、地震稠密区走向和地震迁移活动的规律,并结合重力和航磁资料探讨了菏冷昆山北西向地震带的存在及其规模和范围。这一地震带,无论在历史上或近期均甚活跃,对江淮流域及沪、杭、甬地区构成一定的震灾威胁,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予加强研究和监测  相似文献   

15.
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背景与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阐明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在由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震中分布所确定的武都-松潘-茂汶-汶川-泸定地震带上.汶川地震所在地段是地震前兆和中小地震(M≤7.0)的空白区,震前出现明显的孕震空区,Ms8.0级地震发生在空区周围区域中小地震活动峰值之后的减少段里.地震的破裂超出孕震空区范围,空区内、外余震活动呈现出不同的衰减特征,依此将余震活动分为WS和NE两个区段.地震破裂过程、4级以上余震矩张量及震区应力场反演和余震应力降的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区域的位错、余震机制解和应力降及最大主应力的方向等明显有别.根据这些特征和地震应力触发的研究,推测NE段地震的发生可能是由WS段主破裂的发生所触发.  相似文献   

16.
由散布于地球表面的114台地震检波器组成的全球台网能监测到地震、火山喷发和核爆破引起的地震波。但是,陆地上的地震台网不能满足对大部分地球海洋地区的监测。因此,约有70%的地球表面未被监测到,留下了全球低震级地震和地球深部数据覆盖的空白。一个由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组成的被称作海洋地震台网(OSN)的国际研究小组,打算在全球的远海地区安装20台永久性海底地震检波器,以填补全球台网的空白。在海洋钻探计划(ODP)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海洋地震台网的科学家们已经从建在夏…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成武4.8级地震前二年,在其一侧小地震形成椭圆形围空区,空区长半轴达120公里。同样主震前二年,在以震中为园心,200公里为半径的园面积内小地震分布基本均匀(地震空白区除外);而在主震爆发前半年,小震集中在未来主震位置附近及其外围局部地区,这可能是震前应力急剧集中、调整的短期震兆。相应地在围绕主震震中较大区域内出现约十个月的“缺震”异常,当异常趋近恢复时发震。  相似文献   

18.
大震前予位移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地震予报来说,前震和予滑是大多数前兆的物理基础。由于许多大震前其前震并不很发育,所以不易被觉察。正是这类地震常造成巨大伤亡。为了予报此类大震,予位移(称予滑或震前蠕滑)的研究就很重要了。本文拟对予位移的研究作一些回顾,并进一步讨论予滑所引起的应力场以及发射长周期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地震发生的时间特征人们已讨论得很多,但都偏重于中长期,所选取的时间尺度较大。1977年某些作者曾指出:有些地区相继发生的地震时间间隔也有倍九天的特点,虽然并非所有地震都是如此,但至少可以说在地震序列中有倍九的一些“迹象”。基于上述的研究,我们选取了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青藏高原作为统计区,对发生在该区的6.0级和6.0级以上地震进行倍九时间特征的统计,以作为今后予报地震时的参考。下面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地震前兆叠加异常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年12月19日距我台190公里的西克尔发生了一次6.1级地震,震前地应力有一年多的明显趋势异常和一些短临异常显示,据此我们对这次地震作了较好的中期予报和一定程度临震予报。相隔三个月于1978年3月距我台120公里的汗腾格里峰又发生了5.0级地震,距我台226公里的苏联伊塞克湖发生了7.2级地震。这两次地震我们未能予报。当时认为趋势异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