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发的水资源污染、短缺以及自然灾害的加剧,制约着城镇、区域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安全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何保证在环境演变、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利用,水文化的地方性得以保持和丰富,成为当下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的一大挑战。2018年9月25-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德双边研讨会聚焦环境变化,以“可持续视角的水环境保护利用与水空间规划设计”为主题,在规划、地理、景观、建筑、旅游、生态、水利、历史等多学科领域,就中德双方在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阶段面临的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问题及其相关经验和解决对策。中德两国的29位专家学者,就城镇化过程中水环境保护与利用的挑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等三个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并就双边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交流方面的合作渠道和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高速增长,并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向城镇地区。然而快速发展背后隐藏着重重危机,城市的社会、环境、文化等问题频发,人地关系越发尖锐,"城市病"也越发严重。"地方性"作为一个地方所具备的独特性,体现出地方文化的本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镇化的进程中,不断消弭,"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着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进行地方性的传承和保护刻不容缓。由北京大学汪芳副教授和德国莱布尼兹汉诺威大学Martin Prominski教授主编,受中德科学中心  相似文献   

3.
中俄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共同致力于两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了解两国地理学发展的特征、扩大合作领域是推进这一战略任务实施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对俄罗斯社会经济地理学相关资料与文献收集与分析、以及近10余年俄罗斯地理学者与社会学者联合会年度学术会议资料等为支撑,用传承、革新、创新的视野,对俄罗斯近30余年社会经济地理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以及近期的主要趋势进行概略性地阐述。在将俄罗斯经济地理学传承变革划分为6个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国家或区域地缘关系变化、多尺度地域空间组织、地域经济网络结构形成与发展、“大欧亚”建设和“东向发展”构想的社会经济地理学思考和对策、社会经济地理学的包容性和实践性,以及伴随全球化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涌现出新的分支学科、新思路、新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给出近30余年主要地理研究机构对社会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主要学者及其代表作;并阐述在理论与方法论、落后地区发展、社会公平、贫困等问题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对加深中俄两国地理学界的相互了解、推进社会经济地理学的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9月19-20日,2015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650余人出席了大会。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区域规划研究分会联合主办,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承办,陕西省地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创新与实践"、"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2021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年会于2021年8月10日至13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成功举办,全球百余名地理教育研究者参与其中。此次会议由主题报告、分会场专题小组讨论会、研究海报展览和实地考察四个部分组成。主题报告和专题小组讨论等均围绕会议主题"建立联系:地理教育的合作与网络"展开,研究的热点议题聚焦地理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地理教师教育与培训和地理教育跨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三大分支学科之一。194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经历了萌芽、上升、成熟、波动和大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和显著成效。经济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带动了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整体创新和发展。研究所主持完成了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在农业区划与土地利用、工业基地建设与交通布局、城镇体系建设与城镇化、区域发展与规划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为服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80年来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的建立与成长历程、研究领域、研究队伍和学术成果,以及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遴选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发表的6216篇文献(中文文献4576篇,英文文献1640篇),梳理分析了几个主要阶段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学术成果。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亟需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创建交叉新型学科体系,对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科学与国家现代化地理学创新等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自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建交以来,双方逐渐深化和拓展合作领域。两国推进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哈方"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的对接,更加注重旅游等人文交流合作领域。因此,研究哈萨克斯坦旅华客源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连续多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研究哈萨克斯坦游客的入境旅游优势,并从历史发展阶段、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均消费与平均停留时间、人均消费构成、入境方式、年内时间分布规律、在华空间分布和出境流向等八个方面分析哈萨克斯坦旅华客源市场特征,并得出相应结论。文章最后从创新旅游合作领域、丰富游客入境条件和进行旅游宣传推广三方面为两国市场拓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研究的热潮,论文以2008—2017年间中美城市旅游相关的377篇博士论文为对象,分析在城市旅游研究领域中,中美两国的研究结构和研究内容。建立相关的“空间-主题”的城市旅游研究矩阵,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近10 a年来,中美城市旅游博士论文的发文量差异不大,而美国论文的学科构成、来源学校高于中国相关研究;在研究结构上,中美两国较为相似,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中国研究集中度较高也相对均衡;对于城市旅游6大主题的内容分析,中美两国学者研究成果各有所偏重,但也具有一定相似性。最后,通过中美对比,在研究结构、研究空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综述。尽管近年来中国人口地理学在地理学科领域给人留下的是萧条、甚至被边缘化的印象,但从跨学科的角度看,该学科还是取得了巨大进展。人口地理学者在复兴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在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口地理学者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在人口迁移流动、城镇化、人口分布、人口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老龄化、婚姻模式和移民犯罪等众多人口问题的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人口迁移流动研究和人口城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占据着领先地位。中国人口地理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社会科学领域学者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增加,在促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逐渐偏离主流人文地理学的倾向;今后,中国人口地理学应更多地回归地理学领域,在人口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领域间寻求健康、平衡的定位,以促进其在跨学科领域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SSCI数据库,对中国旅游学者发表的合作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以揭示中国旅游学者在SSCI环境下科研合作的模式和特征,从而为中国旅游学者寻求科研合作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中国旅游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跨机构合作逐渐成为旅游学科领域合作的主要方式;由于"马太效应"在合作网络中普遍存在,学者合作呈现明显的幂律分布特征;合作的活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术产出有关;合作网络明显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部分核心学者拥有一群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但与其他学者相对隔离的合作者;中国的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旅游学者的合作模式存在差异。最后,针对中国旅游学者的合作研究特征,提出促进中国旅游科学研究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文献总量、文献类型、成长趋势、关键词、作者、国家与机构等方面,对1900-2012年SSCI收录的73种人文地理期刊的144719条文献记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计量分析,包括:构建作者评价指标体系以分析作者对人文地理研究的学术贡献,利用网络图分析各阶段作者、国家与机构之间合作的网络关系等。研究表明:1百年来,人文地理发文量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但占SSCI发文总量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2英美一直引领全球人文地理研究及其发展;3人文地理学有明显研究热点主题,包括地方性、迁移、性别、旅游、规划等,研究注重地理与政治的结合,以及对GIS和RS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的采借;研究热点区域集中在英、美两国,尤以其特大城市为重点,中国的部分城市近十年来也受到较多关注;4人文地理学作者分布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并形成了以Johnston R J、Thrift N、Sayer A、Jackson P、Harvey D等为中心的学术高产核心作者群。本研究对揭示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有较好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成为倡导的课堂学习模式之一.已有的PBL教学实践多以长课时为主,这对我国基于教材和课时的教学传统带来挑战.本文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教学内容,采取课例研究的方法探讨单课时地理PBL的可行性及其关键要素.研究发现,单课时地理PBL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问题情境""合作学习""学习支架"三个方面,在实施阶段则需要重点关注"课堂生成性".  相似文献   

13.
缪鑫 《地理教学》2019,(5):60-64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地理教育硕士项目五十周年专题讨论会从过去、现状、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回顾、探讨、展望在地理教育硕士项目上所做和将做的创新与发展。借镜这所教育研究领域标杆性学校的地理教育硕士项目,为读者理解过去半个世纪里英国地理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侧写英国地理教育界顶尖学者、新秀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对话,也为我国地理教育领域从业者思考大学与中学、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关系呈现了另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马海涛  孙湛 《地理学报》2021,76(2):367-382
丝绸之路经济带快速发展形势下,开展中亚国家城镇化的深入研究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建立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亚五国独立以来1991—2017年间的城镇化时空格局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从“内—外双向力”视角分析了综合城镇化的动力因素。研究认为:① 中亚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显著,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都经历了独立之初的停滞发展阶段和进入21世纪以来的快速增长阶段;② 中亚城镇化的国家间差异明显,城镇化各子系统的演化特征各异,需要在中亚区域背景下区别看待和清晰认知各国的城镇化进程;③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于中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对外铁路交通设施对中亚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两个外向力对城镇化的影响较为显著;④ 人口和经济规模越小的国家,其城镇化过程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干扰越明显,越需要开展良好的国际合作,以推进城镇化的顺利、健康发展。本研究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亚国家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对外合作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樱 《地理学报》2010,65(7):873-882
通过对地理资源所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各项数据统计,本文分析了近10 年对外科技事业发展过程、近5 年分学科交流与合作发展水平,以及最新发展态势。分析结果显示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地理资源所科技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跨境资源环境研究和考察、社会文化和政策管理研究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和长期的合作研究。新形势下,地理资源所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形式,在构建国际合作机构和开展国际人才计划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效,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呈现出5个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都市圈是承载城市等级层次结构的重要空间集群,基于城市等级体系概念,为明确广东省城市等级结构以及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化都市圈建设,提出"城市发展综合度"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综合发展程度。将这些地级市划分为核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地方性次中心城市和地方性一般城市6个等级层次。并且提出优化广东省都市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快速城镇化对城市研究人才的迫切需要,北大—林肯中心将于2013年7月暑假期间继续"培训培训者(Training the Trainers)"计划。该年度培训的主题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及规划政策",北大—林肯中心将邀请国际在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开展教学和研讨等活动。  相似文献   

18.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研究中德双边贸易潜力对中德及时调整对外贸易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利用双边贸易数据和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中德双边贸易现状,继而用2014年37个主要国家的贸易数据,从两国GDP、人均GDP、两国首都之间距离、是否加入WTO和是否加入APEC五方面,运用EViews软件建立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德贸易发展潜力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中德双边贸易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贸易逐渐深化;中德商品结构有较强的互补性;德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正由弱变强,中国对德国的贸易结合度有减弱趋势;中德双边贸易潜力值在波动中增大,且大于1.2,属于"潜力再造型",贸易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发挥,上升空间狭小。  相似文献   

19.
尽管空间、地方、区域、环境是所谓"永恒的地理命题",但大部分的人文、环境地理学研究中的"时间"主题都聚焦在研究地方、景观和区域的当前或过去,却少有研究者对其未来产生兴趣。研究的缺乏可能要归因于对此前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地理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不熟悉,或者对这些研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估计不足。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在不同年代地理学界对未来地理学的研究做过哪些工作,以及未来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贡献,来弥补这一缺陷。20世纪70年代早期,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当时正在显现的后工业经济、社会的不同特征,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革新,城市未来,变化中的社会秩序,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改造等一系列问题。部分未来地理学者从"带有地理色彩"的科幻作家们以及其他各学科的学者那里借鉴了许多观点和概念。这些学者们的代表作品,在文中列出的书目以及两本主要的跨学科杂志The Futurist(由世界未来学会出版)以及Future Studies中可以看到。未来学家们所使用的预测方法和模型多种多样,如趋势外推、交叉影响分析、模型模拟、情景假设、德尔菲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当前,对未来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企业界、教育界、政策研究界等的重视,这一点可以从学术性刊物、奖项,以及对2050年及其以后的世界规划中,对未来研究的兴趣日益增长得到证明。对未来的研究聚焦于世界南方(发展中国家)、北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与人口,以及全球环境的未来,不仅需要考虑"确定性"(期待中的世界),也同样要考虑"不确定性"以及"不愿意看到却又可能出现"的一面。本文给出了当前至2050年时段地理学者可能需要考虑的29个重点研究主题,涉及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及环境地理领域。同时,本文还讨论了6个针对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环境领域未来发展的研究主题,包括中国的"绿色化",作为崛起的世界性强国的中国,中国消费者及其伦理观,作为全球创新领袖的中国,人口问题和数字鸿沟,以及未来的宗教/信仰问题。为便于对未来研究的讨论和分析,文中给出了7幅富有新意的专题图,分别描绘了欧洲世界的亚洲化趋势,未来的城市系统,重大洲际交通工程,不同区域的时间文化,自治区域和新的国家,以及环境地带迁移等。最后,本文建议中国地理学界运用德尔菲法,对中国的未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审视。其结果对于区域和国家层面规划制订将是非常具有价值的,也将使地理学者在推动建设社会、环境美好未来的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同时,地理学者也需要与其他学科的学者们紧密合作,共同研究与国家、区域乃至全球未来相关的"时间"主题。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Northam认为城镇化呈"s"型曲线发展,其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为众多研究证实和引用,但其阶段分界点长期缺乏严格的数学定义.运用高等数学方法,推演出城镇化"s"型曲线的Logistic增长模型关于时间变量t的方程表达式,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推导出该曲线的三个特征点及其数学表达式.对Northam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思想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提出城镇化发展"s"型曲线上两个曲率最大点为城镇化三个阶段的分界点;验证了在拐点处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之前速度逐渐加大,之后速度逐渐减小;给出了阶段划分点、拐点和第二阶段历时与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选择日本和其他22个国家城镇化历史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城镇化阶段划分结果与相关研究非常吻合,并且符合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还特别证明并指出2004年中国城镇化发展已经出现速度拐点,验证了模型推导的结果.最后讨论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