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是为了有效划分用地整理潜力而进行的,通过确定分级方法,合理划分出农村居民点的土地整理潜力级,有助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相关规划的编制。本文综合考虑了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自然、经济、社会三方面因素,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分级的指标体系,运用AHP法确定评价分级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整理潜力评价分级。将淮安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区划分为5级,并针对不同级别的潜力区域提出了相关整理模式和用地策略。  相似文献   

2.
不同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下的耕地潜力评价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计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复耕流程,划分了农村居民点城镇化、内部改造与迁村并点3种整理模式,统筹区域农户意愿与经济条件两大影响因子,分标准定量评价不同整理模式下的现实整理潜力。综合考虑坡度、耕作半径、耕地连片度、居耕比等影响因子,以GIS空间分析为平台,构建了不同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下的耕地潜力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环节。以广西省宾阳县为例,采取不同整治模式下不同潜力测算方法的研究思路,设计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的模型及流程:根据农村居民点现状规模及居住户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整治类型(中心村、保留村及拆迁村);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模型,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即结合实地调查结果,提出潜力测算修正系数的确定方法,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出获取农村闲置土地信息的改进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农村居民点整治,宾阳县2020年可释放总潜力面积为486.07 hm2,所构建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模型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量数倍于城市居民点用地,大有整治挖潜的空间。从当前的现状看,城镇化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农村居民点集约化的两条途径;政府主导、市场为辅是农村居民点集约化筹资的主要模式。但是,本应该随着国家城市化加速而逐步减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现却呈现出与城镇用地同步增长的态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逐步走低,城市化水平增加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却增加2.3平方米。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村庄科学规划的引导、城市化配套政策滞后,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使用权流转不畅等。今后应结合各种投资能力,确定集约化的潜力,制定相应的集约化计划,加快村庄整理,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土地利用粗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城镇化进程。全国范围开展的土地整治工作目的就是改善农村农用地耕作条件和改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文章运用景观格局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建立农村居民点空间节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发展潜力评价,通过节地模式判定矩阵确定农村居民点建设节地方向和整理模式。文章宏观上分析了北京市通州区各乡(镇)空间节地情况,微观上对通州区台湖镇通过了空间节地评价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力评价,得到三镇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意义及整体思路。在对政和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测算了到2020年政和县农村居民点潜力与整治目标,提出了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模式以及促进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目标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规划调整完善中,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的测算需要在理论潜力的基础上分析修正为现实潜力。本文首先测算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考虑到自然、经济社会等限制因素,分析测算现实潜力。通过选取自然限制因子,将其与农村居民点现状叠加分析,开展自然适宜性评价,获取宜耕性整治潜力;分别选取7个经济可行性指标和6个社会因素可行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其影响权重,通过消除量纲影响的标准化数值与自然、经济、社会限制因子权重加权后,取得综合整治潜力指数。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测算农村居民点在自然、经济、社会要素的评价体系限制下新增耕地的潜力。测算结果表明,长寿区2011~2020年通过农村居民点整治新增耕地潜力为851.04公顷,新增耕地潜力系数为9.23%,长寿区各镇街2011~2020年新增耕地潜力约为14.29~97.64公顷。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性问题,明确各整治区的类型与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实际的整治时序和模式,可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本文选取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8区10县(市)作为研究区域,从研究区的整治自然条件、整治经济可行性、整治迫切度3个角度,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计算和分析哈尔滨市农村居民点各整治分区的综合值。结果表明:双城市、道里区、南岗区、香坊区属于适度调整区;五常市、阿城区、松北区、平房区属于生态整治区;道外区、延寿县、尚志市、呼兰区、方正县属于布局调整区;通河县、木兰县、依兰县、巴彦县、宾县属于优先整治区。  相似文献   

9.
倪斌 《现代测绘》2012,35(1):17-20
农村居民点形成和发展与区域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与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交通、河流等自然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武夷山市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受海拔、坡度、坡向、道路、河流的影响比较明显。②农村居民点呈数量多、质量低、大散居、小聚居的空间分布特征,部分居民点分布在不适宜人们居住的区域,有待调整。因此本研究能为武夷山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居民点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研究未考虑规划影响的问题,该文提出了集成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规划影响的方法。首先参照城镇发展规划对农村居民点类型进行划分,然后依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潜能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修正后的潜能模型计算各农村居民点的潜能值,将孟河镇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化型、中心村、基层村、拆并村4种类型。在对农村居民点类型微调后,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相应的布局优化方案,对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与整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主要是运用工程技术及土地产权调整,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乡村社区的必然选择。一、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地规模大,空置、闲置多农村居民点建设分散,用地超标。按国家总体规  相似文献   

12.
以沿海平原地区经济发达城镇为例,在比较分析了近年来农村宅基地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作了一些探索。实践证明,作为土地整理分支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当前一个时期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是经济发达地区解决建设用地指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可以有效解决农用地与建设用地日益加剧的矛盾,缓解建设用地供应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和景观指数的农村居民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和景观格局指数对沿海区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状况进行研究。以连云港市赣榆区为研究区,从天地图影像中提取居民点信息,以乡镇为单位,利用地理科学、景观生态学、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理论方法,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选取的16个景观格局指数进行降维处理,得到4个主成分;然后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把赣榆区全部乡镇分成6类进行分区研究。每类景观格局指数可表征该分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范围、分布的聚集离散度以及整体分布形态。研究成果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医疗教育等农村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土地后备资源十分稀缺,加之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更凸显了人地矛盾和土地资源稀缺问题。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也是合理配置现有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必然要求,同时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和解决土地资源稀缺问题。本文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等方面对崇仁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辜寄蓉  何勇  蒋谦 《测绘科学》2015,40(5):63-70
针对农村土地资源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不足的现状,文章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在总结前人提出的7类典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结构及其空间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拓扑结构定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结构,构建了包含廊道空间特征和斑块空间特征的空间结构识别指标体系,对空间模式进行识别;结合经济因素,分析了不同用地结构空间模式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利用2000年TM图像判读的中国土地利用矢量图提取全国农村居民点信息,分析了中国农村规模分布的基本特征。中国农村居民点密度呈现地带性差异,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较高,西部较低。农村居民点规模区域差异明显。北方大于南方,平原地区大于丘陵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国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平均规模越小的地区集中在规模较小的居民点较多。全国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匀,孔隙度指数与农村居民点密度相关程度较高,农村居民点密度较高的地区,孔隙度指数较小,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均匀,距离较低,农村居民点密度较小的地区,孔隙度指数较大,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匀,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7.
加权Voronoi图在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点的微观状况,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各居民点的综合影响力,并据此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中心村、保留村及零星居民点(搬迁村)3类。引入城市地理学空间分割方法,利用加权Voronoi图划分各中心村的综合影响力范围,确定各搬迁居民点的安置去向,以维持原有的社交范围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通过对佛冈县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分析,运用SPSS软件的分析功能,筛选出影响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及DPS软件的矩阵计算功能,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最终,根据评价指标的权重和无量纲化值,运用二次综合函数,确定目标的集约利用度。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提高佛冈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和意见。评价结果:经过探讨和评价,佛冈县各镇的集约利用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水头镇、迳头镇、龙山镇、高岗镇和汤塘镇。其中,水头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但属于文中划分标准的第Ⅱ等级,归于较集约利用的范畴;汤塘镇、迳头镇、高岗镇和汤塘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度属于基本节约的范畴,属于文中划分标准的第Ⅲ等级。总体来说,佛冈县的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在评价佛冈县各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针对佛冈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现状,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垦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宝泉岭垦区为例,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垦区农村居民点所占建设用地比重高,亟需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密度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别;全区斑块形状较规则、集聚度较高。这种分布受河流、公路、经济环境和耕地条件的影响。在未来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时要考虑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使农村居民点更有利于农民的劳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济宁市任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农村居民点合理用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