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韦春霞 《广西气象》2007,28(A01):14-15,22
2006年1月4~6日、2月16~18日和3月12~14日广西分别出现了寒潮、强降温天气。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对3次强冷空气影响过程的天气特点、大气环流特征、冷空气源地及影响路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中高纬环流形势相似、冷空气堆积区及南下形式相同是三次过程的共性,高压脊的位置、冷空气的强度及其影响路径、南支槽造成的降水等差异是造成广西不同程度寒潮天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两次典型强沙尘暴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豫英  赵光平 《气象》2003,29(9):18-2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及诊断分析方法,对2001年4月8~9日和2002年3月19-21日的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气候背景、单站地面气象要素、环流形势、冷空气的强度及影响路径、沙尘暴的起沙源地、影响时间和范围等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强沙尘暴过程的沙尘暴源地基本相同,但由于环流形势、冷空气的强度、影响时间、蒙古气旋的位置及前期气候背景有所差异,因此对宁夏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4~6日、2月16~18日和3月12~14日广西分别出现了寒潮、强降温天气。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对3次强冷空气影响过程的天气特点、大气环流特征、冷空气源地及影响路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中高纬环流形势相似、冷空气堆积区及南下形式相同是三次过程的共性,高压脊的位置、冷空气的强度及其影响路径、南支槽造成的降水等差异是造成广西不同程度寒潮天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0年9月7~9日、10月12~23日2次冷空气与南海低压相互作用过程的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卫星云图、气象要素等的对比分析,找出2次过程影响系统及演变过程的异同点,得出2次影响系统相似,但由于系统的配置和强度不同,造成的天气过程也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林健玲 《广西气象》2001,22(3):32-34
通过对2000年9月7-9日、10月12-23日2次冷空气与南海低压相互作用过程的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卫星云图、气象要素等的对比分析,找出2次过程影响系统及演变过程的异同点,得出2次影响系统相似,但由于系统的配置和强度不同,造成的天气过程也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2008年12月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豫英  陈楠  邵建  聂晶鑫  马金仁 《气象》2009,35(11):29-38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并结合宁夏寒潮预报系统的预报结果,对2008年12月2-4日和12月20-21日宁夏出现的两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两次过程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均表现为"一脊一槽"型,动力机制均为高空旋转低压槽与强锋区,促使寒潮爆发的流场均为"低槽旋转型";冷空气爆发后,宁夏上空均由强盛的冷平流控制,地面冷高压均进入关键区并达到寒潮强度;但由于寒潮发生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强度、发展、移动路径不同,因此两次过程的降温幅度和对宁夏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宁夏冬季寒潮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7.
2001年兰州地区春季沙尘暴天气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 0 0 1年 4月 ,兰州地区连续出现了两次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文中从天气概况、气候背景、地面和高空环流形势等方面 ,对两次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是在同样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 ,都是由冷锋后偏北大风引起的。但由于造成两次沙尘暴天气的冷空气强度、锋区南压程度、冷空气移动路径等不同 ,因此造成两次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强度也有所不同。同时 ,兰州地区 2 0 0 1年冬季气温异常偏高 ,春季降水偏少以及本地区特殊的地理、地形环境 ,加剧了大风、沙尘暴的出现频次和强度。通过分析 ,初步总结出了此类天气的预报思路和要点。  相似文献   

8.
针对2003年10月营口地区一次罕见的包含了从小雨到暴雨以及雨夹雪的连续性阴雨天气过程,分析了造成连续性阴雨天气的同期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物理量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维持少动是造成连续性阴雨天气的根本原因,不同降水过程性状上的差别是由次一级的天气系统不断变化而形成。  相似文献   

9.
针对2003年10月营口地区一次罕见的包含了从小雨到暴雨以及雨夹雪的连续性阴雨天气过程。分析了造成连续性阴雨天气的同期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物理量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维持少动是造成连续性阴雨天气的根本原因,不同降水过程性状上的差别是由次一衄的天气系统不断变化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
2 0 0 0年 4月 12日 ,青海省北部及甘肃河西走廊出现了一次大风、强沙尘暴天气。文中从天气事实、地面形势、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高空环流形势等方面 ,与 1993年 5月 5日黑风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①这两次黑风天气均是由强冷空气沿西北路径爆发而引发的 ,但由于两次黑风天气的冷空气强度、锋区南压程度、高低空急流配置等不同 ,因此造成两次黑风天气影响范围、强度也有所不同。②中小尺度低压系统对扬沙、浮尘及沙尘暴天气激化为黑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初冬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和2009年11月8—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地区发生的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诊断,分别从高空强冷平流下沉入侵引起流场变化,导致冷空气爆发,地面配合的系统及冷高压的变化角度上,对这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一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寒潮天气从类型、影响系统、维持时间以及能够达到寒潮标准的降温影响范围都有所不同。另外,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在这两次过程中预报效果较好,说明做好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研究,也是提高重大天气预报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1~2018年地面实况资料、高空观测资料、遂宁地区观测站地面气象要素数据以及2013~2018年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采用最小二乘法和MOS法两种方法建立遂宁地区寒潮客观预报方法。结果表明:遂宁地区寒潮客观预报方法能够明显提高欧洲中心温度预报的准确率,并且极大的降低欧洲中心预报寒潮过程的空报率和漏报率,投入实际预报业务以来使用效果较好,准确预报了2018年4月~2019年4月的5次寒潮天气过程,对遂宁地区寒潮和降温天气过程的预报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007年3月3日-5日华北区域爆发的强寒潮,从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天气过程特点及特强降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强寒潮天气爆发预报着眼点。此次寒潮天气是由于西路冷空气和极地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合并加强;横槽转竖,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并且又有补充冷空气南下造成的。欧亚500hPa中纬度大“Ω”流型为寒潮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该大“Ω”流型与常见寒潮倒“Ω”流型的槽脊位置在东北亚地区接近反位相。且波长更长。  相似文献   

14.
胡建军 《山西气象》2004,(1):28-30,35
本文主要分析了发源于新地岛以东洋面上的冷空气对大同市寒潮天气影响的常见的2种类型,概括了这2种类型的预报思路,对寒潮短期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19年春季(3—5月)的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两个低值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半球,中高纬度呈4 波型。3月,亚洲中东部中高纬度的经向型环流利于冷空气南下。4月和5月,冷空气势力减弱,温带气旋活动增加。我国近海出现了17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6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有3次,入海温带气旋大风过程8次。春季共有13次海雾过程,3月3次,4月6次,5月4次。近海浪高在2 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14次,台湾海峡周边海域的浪高较大。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没有台风生成,全球其他各大洋共有热带气旋 12个。我国近海的海面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北方海域的上升幅度大于南方海域。  相似文献   

16.
对2003年2月10日至11日发生在南京的一次寒潮降温降雨(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如阻塞高压、高空槽、横槽、中低层暖式切变线、地面冷锋以及地面暖低压倒槽等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某些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这次寒潮降温降雨(雪)天气是在高空500hPa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巴尔喀什湖至准噶尔盆地的横槽转竖,冷空气从西北路径东移南下,中低层冷槽与暖式切变线接合以及地面冷锋切入暖低压倒槽等天气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并归纳出此类天气预报的指示系统,对于做好寒潮天气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28日发生在呼伦贝尔市一次全市性寒潮大风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冷涡和蒙古气旋及冷锋是造成这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导系统;高空强锋区及低层强温度平流是寒潮天气爆发的关键;高低空急流为大风天气提供能量;气压梯度大和冷锋后较大的3h正变压与大风天气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南疆塔里木盆地周边50个气象站1971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的最低气温资料,依据《冷空气等级标准》(GB/T20484-2006),整理出塔里木盆地近46a来冷空气过程数据,采用合成、线性倾向估计、Morlet小波、Mann-kendall、滑动平均和累积距平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单站及整个塔里木盆地冷空气频数的空间、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中等及以上等级冷空气高发地多分布于盆地西部的高原、北部的山区和东部的风口地带,单站各等级冷空气总体上呈线性减少趋势,整个塔里木盆地冷空气、寒潮减少趋势明显,递减率均为0.19次/10a,其余等级变化趋势不明显;(2)塔里木盆地冷空气年均103.2次,弱冷空气86.3次占总次数的83.6%,中等强度冷空气10.4次占10.1%,较强、强、寒潮分别为2.5、2.3、2.2次,合计占冷空气总次数的6.8%;(3)各等级冷空气持续1~3d的频率高达87.4~95.4%,弱冷空气持续1d的频率最高,其余等级持续2d的频率最高,3d及以上的频率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明显下降;(4)各等级冷空气的年代际频次变化不大,1970年代较强、强及寒潮频次最多,分别为2.8、2.4、2.9次,1980年代弱冷空气最多,达86.6次,近6a(2011-2016年)中等强度冷空气最多,达10.8次;(5)不同等级冷空气的出现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中等、较强冷空气夏季频率最高,分别占30.1%和57.9%,强冷空气春季最高,占到40.1%,寒潮冬季最高,占38.9%;(6)各等级冷空气均有8~10a的年际尺度周期,年代际周期却不一致,寒潮在1979年发生显著的减少突变。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2023年新疆105站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24 h、48 h、72 h日最低气温降温幅度以及NCEP/NCAR再分析日资料,总结分析新疆区域不同强度冷空气过程的变化特征,探究影响新疆区域冷空气过程的关键环流因子。结果表明,1961—2023年新疆区域共计发生冷空气过程746次,其中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149次,强冷空气过程136次,寒潮过程461次。新疆区域冷空气过程整体呈减少趋势,21世纪后寒潮过程在冷空气过程中所占比率逐渐增加,但新疆区域寒潮过程年平均强度波动不显著。新疆区域发生强寒潮过程的关键因子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欧亚冷高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欧亚冷高压强盛时,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南下,新疆区域易爆发寒潮。  相似文献   

20.
应用1°×1°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06年4月11-12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热力因子和动力因子的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这次寒潮天气过程是西路和东路两股冷空气与暖平流共同作用促进蒙古气旋发展,并使低槽、冷锋东移南压造成的;不同的层结条件下垂直速度对河南前期增温、后期剧烈降温有利;非地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