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路南石林是多期喀斯特过程的产物。根据石林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性变化、古风化壳、溶蚀率、钙华样年龄,确定了路南石林发育的多期性:前玄武岩期(晚二叠世早期)、前路南古湖期(三叠纪—古新世)、路南古湖期(始新世—渐新世)、高原—巴江期(中上新世—更新世)。高原—巴江期是剑状石林的主要发育时期。各期石林空间上的分离与重叠是路南石林喀斯特景观多样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质》1996,15(4):363-370
中国云南路南是高原型喀斯特发育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石林喀斯特”最为著名。该区域喀斯特演化历史及其特点充分反映了云南东部地区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地壳活动的特征。石林喀斯特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钙质沉积物,包括河滩钙华、瀑布钙华、湖滩钙华、洞穴钙华及第三系硫酸盐岩。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石林地貌及其间的洞穴钙华,代表了石林发育的不同阶段和过程:地壳抬升-溶蚀、再抬升、钙华沉积。湖滩钙华和河滩钙华的规程特征也  相似文献   

3.
路南石林形成过程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林钧枢 《中国岩溶》1997,16(4):346-350
石林是一种巨型石牙类型。在赤道热带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沙捞越等地的类似形态,称“针(剑)状喀斯特”。纬度较低的路南石林是处在低海拔时古热带环境下形成的。在热带强烈的“双重剥蚀作用”,尤其在土下溶蚀作用下,本区同时发生夷平作用,形成广大的准平原。在上新世,特别中更新世以后,该区急剧抬升,形成高原,石林过程终止,向剥露与瓦解过程发展。高原上石林及其原野是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云南高原演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林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彭建 《中国岩溶》2002,21(1):67-72
石林是指石灰岩在长期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由高5m以上的石柱组成的奇特的林状地貌,在我国及世界其它地方均有分布。本文主要从石林发育的条件、过程及模式、年代、古地理环境等几方面阐述了我国学者在中国石林发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我国石林发育研究具有从单一研究向综合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从单纯的逻辑推理到借助于现代仪器设备测试分析的发展趋势。但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石林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路南石林,其它地区的石林发育研究尚基本属于空白。因此, 要全面认识石林发育的规律,还有待于对这些空白地区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云南石林地区钙华的ES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星 《中国岩溶》1998,17(1):9-14
利用ESR(电子顺磁共振)法,对云南路南石林地区的钙华测定了其生成年代。结合 结的地质产状,对该区地质活动、环境演变、石林生长时代与生长过程进行讨论,认为中-晚更新世是云南路南石林发育生长的最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云南石林岩溶发育的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地质地貌景观调查、填图为基础,应用区域地层、古地磁资料、植物和孢粉化石、岩石与古土壤的化学成分(含稀土元素)、古土壤粘粒硅铝比值、钙华、溶蚀率等资料,研究了石林岩溶各主要演化阶段的古环境特点。石林地区能保留有早二叠世晚期至第四纪的石林岩溶是源于该区特殊古地理环境演变所控制的不同古环境下的岩溶过程差异。按照岩溶与环境的关系,可将石林岩溶演化的漫长过程分别划分出有利于石林岩溶发育与有利于石林岩溶保存的不同时期。石林地区的石林岩溶经历了古热带湿热海岸边缘、古热带行星风系干旱环境、半干旱山地湖泊环境与热带低海拔湿热气候到高原亚热带干湿季风气候演变。石林地区是研究漫长地质时期的不同环境下石林岩溶发育与保存的较好地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路南石林喀斯特的形态特征及地质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永宁 《云南地质》2000,19(2):103-110
石林喀期特是喀斯特地貌中的一种极端形式,主要由表面溶良发育,高达30 ̄50m的剑状石峰、石柱组成。同世界其他一些著名的剑状喀期特相比,路南石林喀斯特具有最为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最为多样的形态。研究表明:自2亿5千万年前早二叠世末期首次出现石牙以来,石林的发育经历了四大演化阶段;石林的形成是有利的地质、水文、气候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土下溶蚀是主要形成机理。剑状、峰状、塔状、蘑茹状及其他不规则状为石  相似文献   

8.
云南以岩溶地貌 ,特别是石林、峰丛、峰林 ,而闻名。路南石林地下洞穴的发育与石林的形成有关密切的关系。大部分从石林渗透的水都流经这些洞穴 ,这些流水导致了洞穴的形成 ,对洞穴成因的研究深化了对石林和岩溶发育的认识。笔者对路南石林附近 4个洞穴进行了洞穴学、地貌学和构造地质学研究 ;对丘北普者黑的峰林、峰丛和洞穴也进行了洞穴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并对研究区内所有洞穴沉积物做了古地磁分析。滇东南的岩溶洞穴可能大大老于洞穴沉积物的年龄 (<78万年 )。研究区位于小江断裂和红河断裂附近。这两条活动断裂影响了路南石林附近的洞…  相似文献   

9.
滇中路南石林地区钙华特征与更新世气候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传东  刘星  杨浩 《矿物岩石》2003,23(3):61-68
钙华层是岩溶记录中古气候环境及地下水演变信息的载体,在重建古气候环境和恢复古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滇中路南石林地区的钙华沉积层进行大量地质研究,用ESR法测定其生成年代,结合钙华层的主要矿物(方解石)的生长发育特征,获得了该区距今33×104a~4.4×104a的地质活动、古气候环境的变迁信息.其年龄可与全球深海岩芯同位素记录和西南岩溶洞穴石笋所揭示的古气候记录对比,认为自从中更新世以来,路南石林地区经历了6次较大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古气候变化波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在内蒙克什克腾旗的北大山地区首次发现一种花岗岩形成的石林,钱方等命名为花岗岩石林。花岗岩石林是一种新型的地貌景观,石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一些山脊上,石林相对高5~20m,座座石峰,千姿百态,造型奇特,美不胜收。当地蒙古语称此石林为“阿斯哈图”,即险峻的岩石之意。花岗岩石林由燕山期花岗岩形成,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发育,这些节理裂隙为花岗岩石林地貌形成奠定了基础。第四纪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形成了众多的冰川遗迹,如山脊上发育了由花岗岩构成的冰川遗迹一刃脊和角峰,这些冰川遗迹也就是花岗岩石林形成的雏形。同时,花岗岩受到冰川和流水侵蚀,特别是长期强烈的寒冻风化及风蚀等作用,在内、外动力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了现今独特的花岗岩石林。北大山花岗岩石林以其独特地质特征和观赏价值,而成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园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梁虹  杨明德  彭建  程星  王在高 《中国岩溶》2001,20(4):269-273
本文运用水文地貌系统耦合分析的方法,对路南石林喀斯特流域水文特征进行了探讨,对喀斯特完全入渗式流域和完全漏渗式流域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侵蚀基面的变化对流域地表地下水系结构的影响,认为石林发育区水文特征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石林(阿斯哈图)--一种新的地貌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在内蒙克什克腾旗增内的大兴安岭山脉的北大山上,发现世界罕见的花岗岩石林地貌景观。花岗岩石林是在特殊的内、外动力作用下形成的。花岗岩中的节理和裂隙是形成石林的构造基础;在古冰川、寒冻风化、风和水等外力作用下形成了石林。其形成和发育过程主要分为:冰川作用;寒冻风化、风和水等外力作用下形成了石林。其形成和发育过程主要分为:冰川作用;寒冻风化作用;风蚀作用和夷平作用4个阶段。花岗岩石林地貌是花岗岩地貌  相似文献   

13.
天山天池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分布广,成因类型多样,有水体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典型地质剖面景观、古生物化石景观、地质灾害遗迹及防治工程、典型矿床及采矿遗址景观等六大类型,有湖泊、瀑布、古冰川遗迹、现代冰川、名山、火山岩石林等21种基本类型,有148个地质景点.以天山天池、马牙山石林、博格达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等为导向性地质遗迹景观,集湖、瀑、雪峰、石林、森林、草地、激流、峡谷、冰川U谷、哈萨克风情于一体,融雄、奇、险、秀、俏、美、恬、淳等于一炉,其在亚洲版图的中心地带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和极高的观赏性.  相似文献   

14.
云南石林地区土壤侵蚀的石笋记录与现代观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云南乃古石林地区的洞穴沉积物———石笋,结合土壤侵蚀观测结果,发现石笋中的每一个夹泥层代表一次地表快速剥蚀事件,进而讨论了土壤侵蚀事件在石林发育过程中的意义。结果表明:石林发育的自然过程之一是土体较长时期稳定、实现土下溶蚀,协同土壤阶段性的快速剥蚀过程,脉动式相对向上“生长”。石林地区全新世曾经历过数次快速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二六八大队在云南石林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水岸星城”倍受石林、昆明周边地区市民乃至贵州、广西等省外顾客的青睐.甚至还有海外华侨慕名前来购买,掀起了一场席卷昆明的“楼市风暴”。到2009年3月,“水岸星城”已如期完成第一期、第二期房屋交付工作,实现销售产值3亿余元,利润达数千万元。紧接着他们又与局建工集团公司联合.以每亩12.7万元的价格新购了紧邻石林风景区旁的260亩土地。着手开发建设“中核旅游度假村”,其规模是前两期之和的一倍以上.而且在布局及房型设计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目前.已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将择机进入开发程序。  相似文献   

16.
池希武 《福建地质》2012,31(4):351-357
根据对永安石林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利用不平衡铀系法,对区内不同高程位置的钙华沉积物岩样进行年龄测定,确定了永安石林形成年代在中更新世以来约25万年。并结合永安地区地质构造历史及闽江流域发育演化过程,分析得出永安石林主要是在第四纪以后大湖盆地处于剥蚀环境下,伴随地壳间歇性抬升运动,石炭纪、二叠纪石灰岩上覆岩层逐渐被风化剥蚀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在对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科学、客观地评价了长宁梅硐古石林地质遗迹资源,分析了其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保护开发的可行性措施。有利于指导长宁梅硐古石林地质遗迹区的旅游业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为四川省重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科学、翔实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云南石林公园植被重大变化与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复原了石林公园原生性植被及与石林的关系;研究了植被变化历史与原因。结果表明,人地关系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是石林公园植被变化的动力。乃古石林景区出现的地带性植被萌生林展现了岩溶区石漠化地段植被自然恢复的一种过程,即保护岩溶地质遗迹能使残留的繁殖体(桩和根)得到萌生成熟,增加新繁殖体(有性繁殖体和无性繁殖体) ,实现乡土植被的恢复。但目前石林公园的现状植被与石林岩溶地质遗迹景观还存在不相适配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云南石林洞穴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周燕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6):891-898
石林位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南部,喀斯特极其发育,以发育了典型的石林地形而闻名遐迩,倍受国内外喀斯特学者的关注。洞穴是本区广泛发育分布的一种喀斯特地下形态,类型多样。依据它们的剖面形态、成因和所处的地貌部位差异,将其划分为罅状洞穴、水平洞穴和倾斜洞穴三个类型。洞穴在发育分布上受到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洞穴分布的相对集中性、洞穴发育对地层的选择性和洞穴发育的成层性等特征。洞穴发育规模绝大多数为中小型洞穴;洞穴多为现代地下洞河,埋藏浅且多天窗,并且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斯特洞穴发育条件、洞穴发育类型、分布特征和洞穴发育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论述了石林地区洞穴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石林旅游会遇到良好的机遇和面临严峻的挑战。石林要在21世纪能做到可持续性发展旅游业,就必须严格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还必须尽早做好如下工作:(1)建立新型的石林国家公园;(2)建立石林游客中心和石林博物馆,做好科普工作;(3)建立石林图书馆和信息中心;(4)加强石林研究中心和石林研究基金建设,不断为游客提供新知识;(5)加强新型、先进的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进行知识创新、交流和商务活动提供良好条件;(6)不断对石林管理人员、职工和导游进行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