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方便实用的影像匹配方法─—多层动态窗口影像匹配法,并将其应用于自动相对定向中,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该匹配方法利用金字塔格网、动态窗口匹配以及最小二乘影像匹配,无需任何有关像片方位的验前知识以及物方空间的任何信息,具有很高的匹配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画幅式卫星像片摄影效果在数字地图上的自动标注方法。该方法在多次返回式卫星摄地像片冲洗验收工作中,准确直观地展现了卫星摄影任务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数字影像匹配质量的一种自动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欲诊断的影像匹配结果,由左、右影像自动生成数字正像片对和立体正身像片对,然后影像匹配方法自动量测其高程和高程改正值,从而自动诊断并自行改正原来影像的匹配结果,同时提供DEM、数字正射影像和立体正射像片对3种产品。  相似文献   

4.
多尺度道路网的距离匹配算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道路网折线的匹配特点,提出基于格网索引的折线——结点距离匹配算法,将复杂的折线与折线之间的几何相似度计算转换为求结点到折线距离的匹配方法,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并通过建立格网索引来提高计算效率。在应用实例中,采用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确定算法的匹配容差和匹配成功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与现有统计匹配算法比较,可知该算法效率高且匹配成功率较理想,能够满足多尺度道路网数据匹配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普通数码像片的相关系数影像匹配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数码相机是非量测相机,所获取的像片属于近景像片,但像片没有已知的内方位元素且影像变形大,因此普通数码像片的图像处理比较特殊。针对普通数码像片特点及相关系数计算量大的特点,本文根据试验提出了一种匹配的准确率高、速度快的改进的相关系数匹配方法。试验表明该匹配方法在影像变形较大的情况下有较快的匹配速度和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欲诊断的影像匹配结果(DEM),由左、右片影像自动生成数字正射像片对和立体正射像片对,然后用影像匹配方法自动量测其高程和高程改正值,从而自动诊断并自行改正原来影像的匹配结果,同时提供DEM、数字正射影像和立体正射像片对3种产品。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一种关系,它使我们能够确定某一张像片上一个三维目标影像是否与另一张像片上一个目标的影像相匹配。这种影像匹配算法要求在两张像片上有9个同名像点的量测值,它仅依赖于像点坐标,而无需知道物方空间坐标或两摄影机的内外方位元素。该关系可以用于变化检测或分类,而且,当两张像片的透视中心存在较大差异时,这种方法特别有用。该研究的副产品是“核线方程”,它在影像的自动搜索和相关算法中很有用处。  相似文献   

8.
无人机影像匹配中尺度不变特征应用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算法用于无人机影像匹配中存在匹配效率低下,误匹配较多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特征点提取优化算法,并改进了特征点匹配策略。通过将原始影像划分格网,依据每个格网影像信息熵的大小来合理分配各格网中特征点数量,实现了基于纹理信息丰富程度的特征点均匀分布;基于Harris兴趣值进行筛选,保留了适合于摄影测量的特征点;采用一种多层次自适应的匹配策略,在尽可能保留正确匹配的同时提高了匹配正确率。基于一对由小型无人机拍摄影像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大量减少SIFT特征点的同时,保证较高的正确率,增加了匹配点的精度,且提高了算法效率。  相似文献   

9.
邱振戈  张永强 《测绘学院学报》2001,18(4):264-266,272
提出了一种检测平顶房屋影像遮蔽现象的匹配地。为了提取密集视差格网,本算法采有了Marr和Poggio提出的影像匹配的唯一性和连续性的条件,即视差格网应有唯一的值并且在各处连续变化,这些约束在表示视差空间的3维数组中表示出发,在表示视差空间的3维数组中的每个匹配值对应左图像中的一个像素和与另一影像相对应的视差值。用迭代算法解决匹配的寻优问题。应用唯一性和连续性约束,直接检测影像遮蔽区域,为了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用航片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多视影像由于遮挡导致的匹配不确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特征点和物方地面元相结合的多视影像密集匹配方法。该方法利用规则格网划分的空间平面作为基础,通过特征点匹配获取同名像点和高程赋值的格网平面,为后续匹配提供初始的DSM。在此基础上,利用铅垂线轨迹法对平面上规则分布的平面元进行匹配,加密特征点匹配结果。通过对某区域UCX影像的匹配实验表明,该文提出的算法能高效、准确地得到匹配结果,特别对较大影像计算快速,适用于实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Acker.  F 王树根 《武测译文》1994,(2):31-34,11
近几年来,由数字影像匹配自动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方法已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应地涌现出了一批计算机软件,MATCH-T就是其中属于上层的系统之一。本文就该系统对由数字化航空像片自动匹配生成的若干DEM,其精度和运算速度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精度和经济效益方面都胜过了传统的生成DEM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航空影像特征匹配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基于格网和三角网的优点 ,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的影像松弛匹配方法。算法利用边缘提取算子提取影像特征信息 ,把提取的边缘特征点分配到预定的规则格网中进行登记 ,同时构建特征三角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多点最小二乘匹配算法扩展为有限元最小二乘匹配,导出了有限元最小二乘匹配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自动产生视差格网的方案;通过试验研究了有限元最小二乘匹配中有关参数,例如,辐射变换参数、虚拟观测的权值以及视差格网间隔的确定。有限元最小二乘匹配算法无需预先进行核线重排列,就可以直接答解出有限个格网点的上下视差和左右视差。这种算法亦可用于其他任何投影方式成象的立体图象的自动匹配。  相似文献   

14.
罗国玮  张新长  齐立新  郭泰圣 《测绘学报》2014,43(12):1285-1292
要素变化信息对地物生命周期的记录、时空数据库的构建、GIS数据库的更新有重要意义.针对大数据量的变化信息发现,本文采用基于格网划分的方法,通过对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汇总信息的对比,只对发生变化的格网进行检测,缩小了检测范围与空间查询区域.为解决要素变化前后的匹配问题,提出一种最优组合匹配法,通过对组合对象空间特征及语义特征的综合比较,从候选要素中选取最佳匹配对象.试验证明,该方法能够高效准确地实现大数据量的矢量数据变化信息的探测,并能很好地解决非一对一的要素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影像匹配点云的大数据量和分布不规则化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模型的RANSAC规则化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匹配点云进行格网化,然后以格网为基本单位,利用RANSAC方法重复随机抽取多个样本,根据高程平均模型和设定的判断条件得到最终一致集,最后基于该子集利用平均模型和最邻近原则完成该格网的规则化。对比实验证明,本文方法在保证数据精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数据的简化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检测平顶房屋影像遮蔽现象的匹配算法.为了提取密集视差格网,本算法采用了Marr和Poggio提出的影像匹配的唯一性和连续性的条件,即视差格网应有唯一的值并且在各处连续变化,这些约束在表示视差空间的3维数组中表示出来.在表示视差空间的3维数组中的每个匹配值对应左图像中的一个像素和与另一影像相对应的视差值.用迭代算法解决匹配的寻优问题.应用唯一性和连续性约束,直接检测影像遮蔽区域.为了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用航片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17.
对Elroi提出的示意性地图线路综合的格网匹配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格网匹配算法的逐点线路综合方法和多点平移方法。实验对比分析表明,逐点综合方法综合后线路与原线路相比,二者契合度更高,精细程度较好,但线路弯曲复杂度很高;多点平移方法综合后线路具有良好的示意性、抽象性特征,但节点位置偏移原线路较大。在制图实践中,可根据不同的制图要求选择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字正射影像的影像匹配更新及精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以已有数字正射影像成果为像片控制基础,与新的航空影像/卫星影像自动配准、匹配、区域网平差,获取像片控制点及纠正点成果,结合已有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影像纠正,快速生成新的数字正射影像的技术方法,并对无野外控制条件下不同分辨率的影像所能达到的精度进行了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基础地理数据更新需求,为了免去外业布设控制点,减少内业刺点工作量,提高控制点精度、密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已有DOM和DEM数据,利用IPS软件和辅助软件,实现高精度自动刺像控点的方法。将已有DOM根据具体匹配需求裁切,裁切后的DOM和像片同时加载到IPS中进行同名像点匹配,根据DOM的地理参考、匹配点像平面坐标、TFW头文件及DEM共同解算出匹配点的物方坐标。通过平差探测和目视检查剔除错误点,改变匹配点属性为控制点,即完成了控制点刺入工作。之后可在IPS中继续完成空三处理、地理信息产品制作等,也可导出、转换为其他软件的文件格式,供后续处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多点匹配中不采用沿铅垂方向逼近的几何条件,却代之以“断面引导逼近”原理计算格网眯的高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