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配置资源的过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确定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前提基础。以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为评价单元,将地下地质结构、地表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特征要素约束条件和系统承载饱和度作为影响分区的评价准则,构建地壳稳定性分级评价体系、生态敏感性分级评价体系和基于CCPS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动态加权求和法对各项指标综合集成,表征约束层、支撑层和压力层"三个维度"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值,提出面向"三区三线"划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新思路,合理确定评价单元三大空间和三条控制线划定的层次化分级布局,为同期类似评价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的研究基础和系统的思路框架。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海地区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无统一的地质适宜性评价标准,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江苏沿海地区沉积环境复杂,软土严重区软土厚度10 m,地面沉降严重区地面沉降速率10 mm/a。通过探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筑用地工程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和基于地质环境问题的限制性因素评价方法,发现这2种方法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可在城乡规划中发挥支撑规划编制和工程建设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沿海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与渤海的交会地带,是一个人口聚集、生态环境脆弱、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对沿海地区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通过In SAR监测及二等水准测量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河北省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状况,分析影响海岸带In SAR提取形变精度的误差源及其校正方法,获取大比例尺高精度海岸带形变监测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河北省海岸带地面沉降的原因,为工程建设、区域规划、防灾减灾监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朱伟  李玲  杨鹏  杨崇敬  艾洪键 《地球学报》2024,45(1):112-122
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蓝色经济区为研究区,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 选取场地稳定性、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条件, 地形排水条件、地质灾害及其他因素6个一级评价因子, 构造活动、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等13个二级评价因子, 利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进行区内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得到了相应工程建设评价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 日照市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总体较好, 大部分地区适宜进行高层建筑工程建设, 占84.50%;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优越, 全区多数地区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适宜区, 适宜性差及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付疃河两岸附近和海岸附近、大型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一带区域及城区; 轨道交通建设适宜性良好, 小部分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付疃河下游夹仓和小古镇一带及其沿海地区。评价结果可有效地服务于该地区规划布局、建设发展和工程选址,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岸带位于海陆系统交错地带,独特的区位特征使其生态风险评价既有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综合性,亦有自身的特殊性。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发展和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恶化,海岸带生态风险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尚缺乏有关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总结。通过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成果,基于海陆相互作用和陆海统筹的思想,在充分考虑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从风险源—生境—风险受体三大基本要素对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概念及其组分进行了科学界定,并从风险源与驱动力、风险受体与评价终点、综合评价等视角详细阐释了目前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相关主题、发展脉络和主要论点;在分析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的特征、已有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解析了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架构。最后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研究趋向,为今后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常德市为省域次中心城市及湘西北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生态宜居城市,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逐步进行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权评价方法,针对研究区60 m以浅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按照0~10 m,10~30 m,30~60 m等3个层次进行评价,得出研究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岩溶地区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研究,利用地质环境要素通过专家-层次分析法对岩溶地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通过MapGIS软件实现可视化。文中以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为例,选取了地形坡度、地貌单元、土体地基承载力、岩体地基承载力、特殊性土分布、土体厚度、土体结构、地下水埋深、地表水系、岩溶发育程度、断裂构造11个影响岩溶地区建设场地开发利用的地质环境因素,建立了岩溶地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研究区进行了评价,其成果可为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惠  张志强 《冰川冻土》2017,39(4):926-934
石羊河流域是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为找出流域城镇化用地空间扩展的机理,从社会经济、区位交通、生态约束出发,开展了城镇空间扩展用地评价与预测研究。首先,利用改进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找出城镇扩展可能性和各乡镇适宜性高值区的空间格局,发现其主要位于流域中部绿洲生态功能区,沿G30高速公路和312国道分布,以县城/城区为中心呈星形扩散。然后,利用经过精度检验的土地转化模型(LTM),在适宜性评价因子的基础上模拟城镇扩张。结果表明:凉州区和金川区为流域发展的"两核",312国道天祝至永昌段、211省道凉州至民勤段、212省道永昌至金川段为流域发展的"三带"。上述结果可为政府制定流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海岸带是位于海陆结合部的复杂环境系统,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区。中国大陆海岸线约18000km,涉及沿海11个省,由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海岸带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面临海岸带资源无序开发、水土污染、滨海湿地退化、海岸侵蚀、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灾害地质问题,已成为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中国持续加大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并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等政策措施。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主导的海岸带损害评估及修复计划已实施了近30年,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其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规范的损害评估和修复程序、数据集成管理和共享应用等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建议加快完善中国海岸带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与修复的技术方法体系和制度体系、有序开展海岸带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加强海岸带及滨海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的演化和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并构建统一的海岸带基础调查数据库、建立海岸带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质研究的缺失或滞后是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根据CNKI数据库中城市地质相关论文产出特点,结合城市化发展历程,将我国城市地质研究进程分为“蹒跚起步”、“夯实基础”、“摸清家底”、“全面发展”和“精准研究”五个阶段。结合惠州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未来城市地质的发展应基于多因素城市地质综合调查,通过多学科融合,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城市地质灾害监测、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及城市三维地质建模进行深入研究,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郭林 《地质与勘探》2024,60(1):52-62
基坑工程是地下空间建设的主要开发形式。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在对郑州市已有地质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中层基坑工程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可划分为5大类13个指标,其中基坑稳定性、潜水水位埋深、含水层富水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综合评价结果中适宜性好区位于京广铁路以西,适宜性中等区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东风渠以南、京广高速铁路以西的区域,适宜性差区分布在龙湖附近及京广高速铁路以东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区沿水库、南水北调工程、铁路、地下文物分布。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开发条件整体适宜性中等。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适用性较强,可为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且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地质条件类似的城市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正>1沿海地区国土开发面临的形势在我国实施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国务院先后批准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部湾、海峡西岸、辽宁沿海、江苏沿海、黄河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沿海地区人口不断聚集,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将迅速提高,国土开发强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3.
江苏东部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及其近岸潮间带范围。叙述了该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人口膨胀,环境生态恶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等因素制约着苏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阐述了开展地质-生态调查的必要性及其对沿海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开展工作,作者提出了8个方面的思路,并介绍了开展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和预期成果。  相似文献   

14.
雄安新区开发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促进新区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雄安新区浅层、次深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可划分为五大类10个指标,主要影响指标为含水砂层、地面沉降、液化砂土、水土腐蚀性等;按浅层、次深层和深层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适宜区、一般区和敏感区,其中适宜区和一般区总面积约占新区面积的80%,说明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整体较好。该评价结果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湾区的区位优势与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频繁地带,闽江口的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基于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成果,针对闽江口生态服务功能区和生态问题风险区内的重要生态要素单元开展了1∶5万环境地质调查,以陆海统筹理念为指导,在"双评价"指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石羊河流域严重的水危机和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笔者文系统回顾了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水资源形成与演化,深入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适宜性评价的水资源优化调控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上游的涵养水源、中游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约束和下游的生态危机约束,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用水结构、用水效率和用水时间,促使水资源系统向有序、协调、平衡的状态运行;并提出了流域国土空间优化建议,严守祁连山区和民勤绿洲生态空间红线,调整武威生产空间结构,建议将中下游超载的农业空间置换为低耗水的生态空间,促进了水资源调控与国土空间布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滨海平原城市因其特定的城市类型,需建立特定的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来指导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我国典型滨海平原城市日照市为研究区,深入分析了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因素,提出了基于基础性地质和约束性地质条件的滨海平原城市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经验分值法、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厘定了研究区浅层(0~15 m)和次浅层(15~30 m)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分区。结果显示,评价指标中水位埋深、断裂带、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对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的影响较大。研究区浅层和次浅层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以适宜和较适宜为主,约占研究区面积的90%,不适宜区域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先后开展了多轮海岸带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海岸带资源环境生态状况.自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以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陆海统筹"为指导,陆续开展了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大幅提高了我国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系统查...  相似文献   

19.
张新 《地下水》2021,(3):83-85
以贵安新区直管区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项目为依托,在对贵安新区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划定和资源潜力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清镇职教城、贵安生态新城以及马场科技新城沿马场河沿线一带三处核心职能聚集区,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天河潭新城、马场科技新城东侧及高峰镇大...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应用性,引导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协同利用、合理开发,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的现状,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评价模型及评价系统等方面论述了已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适宜性评价的发展方向:建立三维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