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旅游扶贫应立足于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其核心是使贫困人口从旅游开发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以居民感知理论为基础,对汝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地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感知明显,对环境效应不敏感,参与旅游业的意愿强,但受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实际参与能力不足。建议当地政府将旅游业培育成特色产业,以居民受益为出发点,对居民进行扶持与引导,鼓励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决策,并注重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期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叶琴  林岚  范戎 《福建地理》2011,(1):66-72
为了了解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情况,促进泰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金湖、寨下大峡谷、上清溪3个主要景区作为案例区,深入调查这3个景区周边社区居民(家庭参与旅游占81.75%)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情况.结果表明,泰宁县旅游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居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且旅游参与的积极性高,但旅游开发对于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旅游环境的影响感知程度表现不同,且随着不同的个体属性特征,其影响感知也出现明显的差异.建议通过建立泰宁县健全的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来调控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相似文献   

3.
何玲姬  李庆雷  明庆忠 《热带地理》2007,27(4):375-378,384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在肯定旅游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带来正面经济效益,实现旅游扶贫的经济功能的基础上,对旅游扶贫中出现的低层次、单一的社区参与模式给社区居民所带来的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定感以及使社区发展受到较大局限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针对旅游扶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在旅游开发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社区参与模式的构想,在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区人的发展和社区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李燕琴 《地理研究》2011,30(11):2030-2042
错综的矛盾常令以旅游业扶贫的乡村很快面临发展的瓶颈。以内蒙古边境村落室韦为例,以身处贫困漩涡中心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根据居民介入当地“家庭游”时间不同分为3组,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剖析不同居民在旅游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感知方面的差异,从社区居民态度角度揭示出困扰当地旅游发展的三对主要矛盾,即负向的经济影响感知与...  相似文献   

5.
朱莎  姜珊  陶犁 《地理研究》2019,38(5):1208-1221
以往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主要从类型学或系统论视角进行剖析,较少从过程视角对社区居民的持续旅游参与行为展开研究。本文将旅游承诺行为作为居民持续旅游参与行为的概念表征,以揭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与机理。本研究以北京市级民俗户为研究对象,借鉴外围赌注理论的思想内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旅游增权与旅游承诺行为间的关系,以阐释社区居民持续旅游参与行为的动力机制与过程。研究结论表明:① 旅游增权对旅游承诺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会增权与旅游承诺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而经济和政治增权与旅游承诺行为之间显著负相关;② 居民感知旅游发展阶段在旅游增权与旅游承诺行为间发挥调节作用,当居民感知社区旅游处于起步、增长或转型阶段时,旅游增权对旅游承诺行为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强;③ 基于居民感知旅游发展阶段的差异,旅游增权各维度与旅游承诺行为间的显著性关系也有所差异。本文结论对研究社区居民可持续旅游参与行为和维系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系统梳理旅游减贫相关研究脉络并预测其研究趋势,能为巩固拓展旅游脱贫成果、推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旅游减贫研究的文献特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研究阶段及发展趋势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虽然呈逐步增长趋势,但研究力量较薄弱,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效率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等是旅游减贫领域中热度性强的重要议题,具体可划分为开发式旅游减贫早期探讨阶段、综合式旅游减贫缓慢增长阶段和旅游精准减贫成熟完善阶段。新时代旅游减贫阻贫长效机制构建、多主体参与旅游减贫模式、旅游减贫绩效、旅游减贫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旅游减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逻辑与路径等重要命题有望成为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旅游扶贫对于改善民生,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是云南省贫困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地理环境复杂,贫困问题严重,脆弱性突出,贫困具有长期性特征。本研究以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的典型代表巍山县为例,结合当地贫困农户和县、乡、村各级扶贫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对巍山县扶贫及旅游扶贫工作实践及成效进行研究,总结评价“巍山经验”,在综合分析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贫困问题特殊性的基础上,从“多元主体参与”和“产业融合”两方面来探讨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旅游扶贫问题,总结出了“乡村生态农业模式”、“旅游+特色小镇模式”、“O-RHB模式”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模式”四种旅游扶贫模式,通过本研究以探索云南传统农耕文明区旅游扶贫开发实践的有效路径,推动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8.
旅游扶贫具有其它扶贫方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是各级政府减贫的重要手段。平武县虎牙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社区。该区旅游资源丰富,品味极高,具有发展旅游的天然优势。由于政府角色缺失、多头管理等原因,当地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少量居民自发的、守株待兔式的参与旅游,从中获利甚少。现阶段当地政府应转变职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施旅游扶贫。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情况,促进泰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金湖、寨下大峡谷、上清溪3个主要景区作为案例区,深入调查这3个景区周边社区居民(家庭参与旅游占81.75%)对旅游开发的影响感知情况.结果表明,泰宁县旅游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感知态度因旅游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以丹江口水库南部东岸及南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核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居民潜在旅游影响感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居民对潜在旅游影响的一般感知态度,并就居民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潜在旅游影响感知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索,揭示了不同居民群体对研究区旅游开发潜在影响的感知态度差异,为研究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贫困居民视角的旅游扶贫满意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多维贫困理论,采取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贫困居民视角的旅游扶贫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贵州郎德镇为例,对贫困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发现:(1)贫困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包括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社会和谐、医疗健康、公共设施、教育条件、生态文化,以及扶贫参与及收益等8个方面;(2)贫困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郎德镇旅游扶贫的满意度水平处于"一般"到"满意"之间;(3)贫困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的重要性—绩效评价揭示了郎德镇贫困居民比较重视,但同时也是旅游扶贫工作中比较薄弱的地方,为郎德镇提升贫困居民旅游扶贫满意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旅游开发扶贫的实践研究--江西宁冈县旅游开发创意规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作为革命老区贫困县的宁冈县为例,探讨了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贫困山区开发扶贫模式,通过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并结合产业开发走出一条生产生活日用品的工业道路,强调“一村一品,一人一枝”发展地方经济,生产相应旅游商品,可为老少边穷地区提供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案例。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发展能够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就业机遇,社区参与能够提高乡村居民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这为吉登斯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社会保障思想提供了现实依据,也为乡村旅游实现精准扶贫效果提供了创新路径。洛阳栾川重渡沟村的社会保障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经历了3个阶段,1999年前未发展乡村旅游时受国家干预主义影响较大,1999—2004年乡村旅游发展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而2004年至今的实践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的融合,实现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权利与责任的相对均衡,实践中已初步实现了以就业保障为基础、以养老保障及最低生活保障等为内容的乡村社会保障的全面提高。研究表明,西方背景下形成的国家干预主义及经济自由主义在中国乡村市场经济实践中有着不同的诠释及呈现方式,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社区力量的觉醒及培育,其创新路径是实现“以旅游换保障”,即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功能向社会功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社区居民是旅游地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其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是旅游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研究以希拉穆仁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借助社会统计软件工具,分别就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参与旅游发展能力的感知和态度、参与旅游发展行为的感知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可知:(1)草原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2)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正效应持积极态度;(3)对旅游发展促进居民素质提高比较认同;(4)对旅游业总体持欢迎态度,但对旅游业发展现状还不太满意;(5)对旅游发展影响的负效应持中立态度。最后希望政府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旅游相关的教育培训,以培养其参与旅游发展和利益分享的技能。  相似文献   

15.
县域旅游规划中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安徽庐江县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社区居民是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外旅游规划中一直非常重视社区参与,而我国旅游规划仍重在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及形象导向,忽视了居民感知调查与分析。由于县域旅游发展中所涉及到的居民利益问题尤为复杂,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时更应充分考虑与尊重当地居民的旅游发展意愿。文章以安徽庐江县为例,构建了县域居民旅游感知因素研究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居民旅游感知分析对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作用及意义,旨在提出一种新的规划思路,丰富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伏牛山重渡沟景区发展具有典型示范性,探讨重渡沟景区旅游扶贫机制和发展路径,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策略,既有助于旅游扶贫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可以促进旅游扶贫实践的科学发展;通过实地调研掌握一手资料,采用企业经济分析的理论方法,揭示了重渡沟景区经济利益主体间的合作博弈图景.研究表明:伏牛山重渡沟景区旅游扶贫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景区公司+农户的互补型旅游企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旅游公司对农家宾馆的垄断管理和一体化的经营机制、旅游公司与社区合作博弈中政府的制度保障和约束作用的发挥等;结论是农户深度参与景区旅游企业经营体系,保证社区居民旅游受益最大化,是旅游扶贫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居民参与是旅游发展中的重要要素,居民对旅游的认知、预期和态度都对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和提升有重大影响。本文选择历史文化村落林浦为案例地,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假设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探讨目的地居民对地方旅游发展潜力认知、地方感、旅游发展影响感知对其支持度的影响,发现:(1)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潜力的认知正向影响了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感知和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与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消极感知呈负相关;(2)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和消极感知分别正向和负向影响了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3)居民的地方感和其对旅游地旅游发展潜力的认知呈双向正相关关系,居民的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带来正向影响,但其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和消极感知的正负向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剖析乡村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和旅游发展态度,推动其参与和支持旅游发展,对促进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以往的研究区域多集中在东部,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研究较少,且量表侧重强调旅游影响的结果,对居民感知变化的过程反映不够。本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三生理念"为指导,在对已有测量量表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基于贵州省黔西南州万峰林布依族社区问卷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揭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案例地旅游社区居民的生产感知和生活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生态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具有正向影响的假设没有获得支持;(2)从路径系数值大小来看,案例地社区居民生活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程度最大,生产感知的影响程度次之;(3)从观测变量来看,家庭工作类型和收入受生产感知的影响强度较大,住房和医疗卫生条件受生活感知的影响强度较大,水质量和土壤质量受生态感知的影响强度较大。研究结论揭示了处于发展阶段的民族旅游地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主要因素,政策建议可为案例地社区实现生产集约、生活宜居、生态良好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旅游扶贫及其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益  陈烈 《热带地理》2004,24(4):396-400
在回顾旅游扶贫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对旅游扶贫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出旅游扶贫开发与一般旅游开发的不同特点,探讨了旅游扶贫开发的两种模式,提出了旅游扶贫开发的操作流程,并以广东省河源市东江画廊旅游区为例,对旅游扶贫操作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现有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会影响他们对旅游的态度;但鲜有研究去分析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旅游发展期望对居民旅游态度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几寨沟和英国New Forest国家公园为例,运用SPSS统计分析技术,分析了两地居民旅游发展期望与旅游影响感知特点及其对居民旅游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可能原因.研究结论表明:(1)居民的旅游获益感知直接影响居民的旅游支持度;(2)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发展期望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尤其是旅游获益感知;并通过旅游影响感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居民的旅游态度;(3)自然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发展期望都很积极正面,并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尽管两地居民的旅游获益感知均显著逊于其旅游发展期望,但两地居民并没有因为期望落差而对当地旅游开发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