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普查益阳近50年的低温天气过程,根据低温范围、持续时间、强度和冰冻日数等反映低温危害的指标,设置低温异常指数,分析其年代际变化特征,从气象角度综合评估一次低温过程的灾害影响程度.发现20世纪60、70年代益阳市强低温冻害较多,其灾害程度为"5年一遇"至"25年一遇",1977年之后的近30年里仅有小于"5年一遇"的低温冻害,2008年的低温冻害为"50年一遇",该分析方法可为低温过程灾害评估及决策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疆石河子垦区莫索湾气象站1961~2009年高温资料,运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对莫索湾的高温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高温异常指数,对其高温天气的危害性进行了评估排序与分级研究。结果表明,莫索湾高温日数整体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2个时段的高温日数呈下降趋势,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期间呈上升趋势;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为"单峰型"特征;6~8月为高温的多发时段,其中7月出现高温的天数最多;高温天气过程造成的灾害影响评价,应着重考虑高温日数、持续时间和强度3个方面。根据月高温异常指数定义,通过排序分级,得出莫索湾高温评估情况为:排在第1位的1974年7月高温天气过程为"50 a一遇",第10位的1987年8月高温天气过程为"5 a一遇"。运用排序分级进行的莫索湾高温灾害评估方法,能够客观反映其高温灾害天气的分布特征,且可操作性强,为今后高温灾害评估业务提供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乌兰浩特市1951-2009年5-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乌兰浩特市高温天气的分布特征,并根据各月高温日数、持续时间、危害高温日数和强危害高温日数等指标,设置了月高温状况的异常指数,从气象角度建立了乌兰浩特市逐月高温评估方法,经过分析排序,揭示了乌兰浩特市“5a一遇”至“60a一遇”的年际高温灾害性天气分布情况,同时利用该方法对新出现的2010年6月高温天气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2010年6月的高温过程属于“20a一遇”的高温事件,这表明该方法对城市单站逐月高温状况影响评估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选取安化代表山区、桃江代表丘陵、南县代表湖区,来分析湘北地区高温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对这3个代表站1959-2009年日极端最高气温≥35℃、≥37℃的高温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湘北高温天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地域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高温集中出现在7-8月,高温热害过程20世纪60、70年代较多,80、90年代逐渐减少,本世纪以来明显增加,呈现从山区向湖区减少的趋势。对湘北高温天气特点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造成湘北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副热带高压,地域变化则是由地形和下垫面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高温热害是长江流域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科学评估热害风险是防灾减灾的基础。本文利用近60年气象观测资料,对湖北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基本理论,建立了包括影响水稻结实率关键期的热害强度、灾害发生时承灾体实际暴露度、灾害脆弱性等因素的高温热害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风险分析与区划。结果表明:高温天气出现概率高的时段是7月下旬,其中7月第6候为最高。从高温热害风险指数上来看,7月第3候抽穗开花水稻的热害风险最高,此后随时间的推移,热害风险降低;湖北现行的一季中稻抽穗开花期处于风险较高的时段,推迟5天其热害风险指数可下降20%左右;推迟15天以上热害风险指数将降低50%以上。江汉平原稻区是湖北高温热害风险低发地区,鄂东南及鄂西北地区是热害风险高发地区;针对各区热害特点提出了风险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许莹  王猛  杨太明  高超  王晓东 《气象》2020,46(6):857-862
以气象行业标准《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划分》为基础,依据1981—2018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安徽省6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探讨划分出安徽省一季稻高温热害的单站、区域致灾等级指标,将全省一季稻高温热害致灾等级划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采用该指标,对近40年全省一季稻高温热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试评估。结果表明,该指标可以定量地评估全省一季稻高温热害的致灾程度,历史检验灾害等级符合率达到97%,因此,该指标可应用于安徽省一季稻产量预报和灾害评估业务服务中。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08年广东省86个气象站的资料,结合农业气象观测报表中早稻各个发育期的出现时间,从程度和频率两个方面对比分析1961-1996年与1997-2008年两个时段早稻生长季的主要气象灾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7年以来,(1)低温阴雨危害明显减轻;(2) “五月寒”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主要危害北部地区;(3) “龙舟水”危害略有加重,降水集中期后推至6月中旬;(4)≥35℃高温热害加重.揭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早稻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为早稻应对气候变化调整生产布局、培育优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亮  王哲 《陕西气象》2018,(2):21-25
利用2007—2016年烟株大田生长期陇县国家气象站逐日常规气象数据,采用相对热效应(Relative Thermal Effectiveness,RTE)计算分析陇县烟草不同生长期的温度条件及其灾害特征。结果表明:近十年陇县烟草生长的温度条件基本良好,适宜温度条件(RTE值0.9)可维持大田期的85%以上;不适宜温度条件出现概率极低,对烟草种植业危害不大。不适宜温度条件均由偏低的日平均气温引起,并主要集中在烟株生长的成熟期,对烟草产量的不利影响较轻,对烟草品质的不利影响较重。烟草不同生育期内均有遭受高温热害的风险,其中团棵期、成熟期受灾风险略高于旺长期。高温热害事件总体程度较轻,高温热害事件主要由略高于35℃的"弱高温"天气引起,单日高温热害强度指数Hi不高,但长时间持续的"弱高温"天气也能造成重度高温热害事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凌云国家气象观测站1970~2009年40a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凌云县大风灾害天气出现时间、季节分布、强度特征和年际变化等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凌云县大风的天气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济南市1951-2005年5-9月日极端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济南市极端最高气温与高温天气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影响济南高温天气形成的主要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1951年以来济南市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济南市夏季酷热与极端最高气温高、持续高温天气出现次数多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期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的两个时间段内。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温热浪危害特征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徐金芳  邓振镛  陈敏 《干旱气象》2009,27(2):163-167
全面综述了高温热浪气象灾害在危害特点、标准与类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监测和预测与预警技术、减灾技术及应对策略等8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高温热浪是一种较短时间尺度的天气灾害,基本天气特征是高温低湿,除高寒地带外,每年6~8月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大气环流异常是高温热浪形成的直接原因,气候变暖变干是导致高温热浪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深刻了解高温热浪的危害特征,对应对高温热浪发生发展、监测预测、安全生产、趋利弊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济南市1951—2005年5-9月日极端最高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济南市极端最高气温与高温天气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影响济南高温天气形成的主要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济南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1951年以来济南市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济南市夏季酷热与极端最高气温高、持续高温天气出现次数多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期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的两个时间段内。  相似文献   

13.
贵州旅游业近年来呈井喷式发展,旅游气象服务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逐渐增多,对旅游安全保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人们对旅游质量要求逐渐提升,有必要丰富旅游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为此,该文梳理了贵州近年来在旅游气象服务方面开展的工作,总结其中的不足,结合当前贵州十四五发展规划,从“防灾减灾”和“助推地方经济”两方面提出了旅游气象业务的发展设想,以期为旅游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多气象要素的柑橘冻害指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近年来柑橘越冬期冻害的发生及灾害程度不单纯由低温决定及雨雪冰冻、干旱等与低温并发常使柑橘耐冻性降低、出现冻害加重,该文利用气温、降水及其持续时间等构建了一组多气象要素的柑橘冻害指标,包括单站冻害指数和区域冻害指数,并结合单一气象要素的柑橘冻害指标,利用江西省1959—2009年柑橘冻害实况对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多气象要素的单站冻害指数计算结果中,典型年份的单站冻害等级及典型县站的逐年冻害等级均与实况基本吻合,相对于单一气象要素冻害指标,该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冻害程度以及冻害空间分布特征;逐年的江西省区域冻害等级与实况的吻合率约为90%;以1992年为例的典型冻害年份中,江西省内分区的区域冻害等级与实况的吻合率约为80%。因此,该指标可应用于江西省柑橘种植区的越冬期冻害监测、评估及气候适宜性研究,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初塔里木盆地低温阴雪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塔里木盆地内的43个气象站1961年以来的冬季逐日气温、降水、雪深、日照等资料,以寒冷日数、降雪量等要素为分析指标,对2008年1月15—26日塔里木盆地的持续低温阴雪天气进行气候学的分析。此次过程降温幅度大,低温持续时间长,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部分地区达到了50a一遇,甚至个别站的部分指标达到了100a一遇。此次过程给环塔里木盆地林果业和绿洲设施农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大量的积雪也为后期的河流来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相似文献   

16.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遭受的高温危害日益加剧。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实际灾情,从高温热害的概念及分类出发,对玉米高温热害的危害机理、气象成因、致灾指标、时空分布、防御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阐述,并对未来玉米高温热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中国玉米高温热害分为延迟型、障碍型、生长不良型和混合型4类,高温降低玉米花粉活力抑制散粉,缩短灌浆时间,导致玉米产量及品质降低。中国玉米种植区高温热害天气主要由环流异常引起,致灾指标包括生理生化指标及气象学指标等,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近10年中国玉米高温热害发生强度及频次增大,春玉米高温热害在北方玉米区的松辽平原、西南玉米区的东北部风险较高,夏玉米高温热害在河北省东南部、河南省大部以及山东省西部频发。采取适当的防御对策能减轻高温热害对玉米的不利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在综合动态的玉米高温热害指标体系、高温热害灾损模拟及风险评估与区划、高温热害精细化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等方面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7.
贵州凝冻天气主要以雨凇形式出现,该文利用黔南州1968年12月—2018年3月12日地面观测站资料,分析了50 a来出现的雨凇和凝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初始时间、持续时间等方面,同时利用NECP/NCAR的2.5°×2.5°格点的逐日再分析资料,探究了黔南出现特重级凝冻和重级凝冻的500 hPa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凝冻天气的频次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其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有明显的关系,尤其瓮安出现的凝冻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罗甸、荔波50 a来未出现凝冻天气;黔南凝冻平均初日在1月中旬到下旬初,平均终日在1月下旬后期;在区域性凝冻天气环流场分析中,高纬地区的冷高压位置越往南且强度越大,则影响黔南出现区域性凝冻天气可能性越大,尤其在太平洋副高西伸的情况下,凝冻灾害最重。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热源与天气系统对我国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一直是高原气象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高原热源与天气系统影响灾害性天气关键区与强信号、高原涡与西南涡基本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东移机制、高原热源与天气系统关系及其对暴雨天气影响、基于高原影响的灾害性天气分析诊断预报技术等4个方面,综述了其近10年内的最新进展;并针对高原地-气过程影响、天气系统分布演变特征、高原影响灾害性天气机理和高原气象观测试验布局等研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围绕高原气象综合观测系统、高原天气变化理论和高原天气预报技术展望了青藏高原影响灾害性天气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