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卫东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05,60(6):894-902
区域规划是大国进行空间管治不可或缺的层次和手段。随着跨区域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和进一步市场化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变化,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开展区域规划在我国已经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新时期进行区域空间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转型 (市场化) 等;通过阐述"点-轴系统"理论、全球化下的"城市区域"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分析了区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最后根据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的工作经验,讨论了进行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一些具体方法。作者提出,需要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并考虑有效可行的管治手段,以全球化视野和市场化思维考虑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规划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家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中,区域规划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但其理论发展长期滞后于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了我国区域规划实践弱化的理论、体制等根源,并从区域规划编制组织形式、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体制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的革新提出若干建议,包括:建立区域规划利益协调机制;在部门规划、行业规划、次区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高一层次的区域规划;提高区域规划过程管理和理顺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间的职责分工。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与工作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中国新一轮区域规划蓬勃兴起并得到广泛开展,但研究人员对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及工作框架的认识并不统一、明确。在总结和梳理区域规划特点、国家需求及既有区域规划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区域规划10项基本任务,即: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城镇体系建设布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布局,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科教文卫资源整合与人力资源开发,区域发展的政策体系,区域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需统筹协调解决的其他重大问题。根据上述基本任务,可以建立新时期区域规划的参考工作框架,该框架体系包括5个工作阶段:系统分析阶段,模拟和预测阶段,规划发展阶段,协调决策阶段,跟踪调控阶段。在此框架下,对区域规划各阶段工作目标和重点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4.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方中权  陈烈 《地理科学》2007,27(4):480-485
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未来区域规划理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将在动态性、创新性及区域调控等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规划     
TU982.2 2007021818我国区域规划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思考=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regional planning in China/李广斌,王喜…//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10~13,102分析了我国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规划编制组织形式调整,规划编制方法调整,规划管理调整等方面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的革新提出若干建议,包括:建立区域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与趋势、国内区域规划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于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思考三大部分。研究认为:(1)我国新一轮的区域规划必需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目前还在继续影响的“区域规划就是生产力的总体布局,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上的空间落实与延伸”的错误观点和习惯作法;(2)必需破除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区域规划较强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控制色彩;(3)必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功能区别,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态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作出贡献;(4)必需以制度的方法对我国新阶段如何规范区域规划研究、有效开展区域规划实践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加强对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法理、法据和法序框架与组织和实施机制的探索;(5)必需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指导思想,以新区域主义的基本理念、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为基础,通过对我国区域规划理论体系和观念的全面更新与内涵的拓展,重点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概念的区域规划理论体系基本构架与实施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创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区域规划环境评价的空间特性决定其对空间尺度的敏感性。本文从理论层面对区域规划环评中空间尺度与基础数据的关系、空间尺度与显著环境因子识别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关系、空间尺度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上海高桥镇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005年)和"上海浦东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2010年)为例,通过对比方法,进一步说明空间尺度与显著环境因子识别和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与环境影响预测的关系。结果表明:基础数据收集、汇总是区域规划环评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由于不同类型的基础数据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需要根据评价区域的实际和评价要求,合理选择数据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和空间分辨率。区域规划环境评价应根据本身的层次、涉及范围,筛选出合理的显著环境因子,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尺度上环境空气质量预测评价的结果侧重于总体描述、解释污染物散布的宏观空间格局和趋势,而在小尺度上则更有利于揭示局地精细化的污染扩散规律。  相似文献   

8.
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将区域规划工作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这是解决中国区域重大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规划"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对中国区域规划将产生创新性影响:①完善了区域规划理论体系;②创新了区域规划理念;③丰富了区域规划内容;④重构了区域规划的空间体系;⑤推动了区域规划与其它空间规划的融合;⑥保障了区域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规划有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将把区域规划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区域规划既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区域上的细化,也不是行业规划在区域上的汇总,而是为解决特定区域的特定问题或达到区域内特定目标而采取或实施的战略、发展思路、政策等。区域规划的内涵决定了区域规划的特点和性质,"十一五"期间加强和重视区域规划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区域重大问题、加速与国际现代管理体制接轨、完善我国规划体系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的迫切需要。文章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研究确定区域规划编制主体、编制程序及审批主体等问题,加强我国重点区域规划范围的研究,开展新的地区经济发展类型划分,统筹区域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0.
TU982007010900英国区域规划的现行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Actual mode of regional planning in UK and its revelations to China/陈志敏,王红扬∥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39~45总结了英国区域规划体制诞生与演变的历程,并从英国规划政策背景、立法基础、规划目标与主体构成、基本程序、主要政策领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以及实施监控与回顾等多个方面,全面介绍了现行英国区域规划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最后,针对我国区域城镇规划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可以从英国区域规划模式中获得的启示:建立多方协作的决策架构,适应社会利益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总结了西方国家从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重点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所积极倡导的"多种涵义的区域空间、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等主要论点.在此基础上,应对于自1990年代起我国空间发展呈现出的"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趋势特点以及区域规划领域存在问题,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有益理论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主要通过树立正确的区域观念和更新区域规划理论依据、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规划思维、协调各类区域规划及其相关政策的空间效应,来加快推进区域规划实现功能、模式及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2.
该文引入新型的区域空间规划形式———城市群规划 ,以探求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分析城市群规划的必要性 ,阐述当前我国城市群规划的目标和原则、规划的区域范围、城市群规划的内容等。  相似文献   

13.
Concern over the continuing interregional disparity in levels of development within Switzerland, where the relative growth of the larger urban settlements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backwardness of the rural periphery, has prompted the creation of a new investment fund to aid the mountain region. The fund is intended to operate through a new and highly decentralized planning system. A network of small-scale growth centres has been chosen as the major spatial component in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the uplands. Analysis of socioeconomic change within an Alpine planning region for the period 1970–1980 indicates that, although the fund is important in terms of social welfare provision, it has not led to a relative improvement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most remote areas. The reasons for these observ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耕地供需预测方法研究——以博白县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我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突出了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指标中最重要的耕地指标如何确定。首要的前提是作好预测工作,文章结合博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践,遵循供给帛约和引导需求的原则,探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耕地供需预测的方法。预测的结果不仅保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同时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需要,该研究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区域规划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对新规划理念与方法的应用、区域规划的空间尺度选择与规划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管治分区与功能定位、空间发展模式的多样性选择以及各种规划间的关系如何衔接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新一轮区域规划应革新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借鉴“反规划”方法,实行弹性规划期限;以县域规划作为基本规划单元,开展村镇小区域规划和城市群大区域规划;合理确定空间管治的分区与功能定位,选择多样性空间发展模式,完善区域规划体系,以理顺各种规划关系并提高规划的总体效用。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的发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口和产业向特定地区集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镇密集地区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单元.结合新一轮全国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提出了都市经济区的新概念.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发育比较成熟的都市经济区,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珠三角都市经济区的现状特征.发现珠三角地区网络化的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空间发展集中连片,呈现圈层式的发展特征.受内外因素的影响,珠三角都市经济区面临的区域竞争日趋剧烈,区域空间结构也需要不断优化整合.加强珠三角都市经济区的空间管理和优化调控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位于上海大都市边缘的吴江东部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小城镇群,这一地区具有区位双重性、经济高速发展、空间本底碎化、生态环境脆弱、水乡文化多元化等特点。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城镇群分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该区的行政区划、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城市化与文化等方面。然后,基于吴江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以该区行政区划调整的良好契机为背景,针对已经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域重新定位和空间整合规划的小城镇整合发展模式,主要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模式、“二次集聚”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新水乡文化”的文脉传承模式对该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产生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文章首先对乡村旅游的涵义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乡村旅游的特点,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旅游业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村的5种构成,认为乡村旅游景区应加强规划设计,并提出规划设计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繁荣,长江三角洲地区逐步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区域,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个地区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决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到2000年,这个区域可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地区。为了区域的现代化,城市规划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传统的主体规划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来个转变,重组方法和内容,再建新的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