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湘西汞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西汞矿床是湘黔汞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汞矿受层位和构造双重控制,与岩浆活动没有直接联系,具有层带式整合矿体,矿物成分简单,汞锌矿化分带及后生成矿等地质特征.矿石硫来源于古海水硫酸盐的沉积硫;而汞的来源.则以上地幔去气作用产生的汞为主,寒武系等富汞建造的汞次之.燕山期地台活化时,以硫络合物或硫氢络合物的形式,在碱性溶液中沿深大断裂向上运转,当其与富含膏盐的客矿层相遇时,便与还原硫结合沉淀成矿.形成湘西层控后生汞矿床.  相似文献   

2.
热液中铅、锌、银共生分异的热力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元素基本性质的对比以及热力学计算分析,探讨了热液中银、铅、锌的共生分异机制。在酸性至近中性条件下,氯配合物是它们在热液中的存在形式,其中锌氯配合物最稳定;在近中性到碱性条件下,硫氢配合物占主导地位,此时,银硫氢配合物相对最稳定。温度下降、[Cr]降低、pH升高及f(O2)降低,引起银、铅、锌配合物溶解度减小,发生沉淀分离;对于硫氢配合物,其稳定性主要受pH及还原硫浓度的影响。因此,配合物的不同存在形式以及配合物稳定性之间的差异,使得它们对热液条件的改变做出不同的响应,从而导致了热液中银、铅、锌在成矿过程中的共生分异。  相似文献   

3.
河南洛宁沙沟Ag-Pb-Zn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及成矿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河南洛宁境内的沙沟热液脉型Ag-Pb-Zn矿床是熊耳山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野外观察和矿相学研究表明成矿过程包含4个阶段, 分别为石英-菱铁矿阶段(Ⅰ)、石英-闪锌矿阶段(Ⅱ)、石英-银矿物-方铅矿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 其中Ⅱ、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和电子显微探针微区成分分析(EMP)结果显示, 沙沟矿床中的银以不可见银和可见银两种形式存在, 但以可见银为主.不可见银主要以次显微包体(< 1 μm)的形式被包裹在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中, 而可见银通常以各种银的独立矿物形式交代方铅矿和黄铜矿等硫化物或充填在硫化物和石英的显微裂隙内.结合本文研究和前人对沙沟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认为, 银和铅、锌等金属离子在成矿早期高温阶段以氯络合物的形式搬运, 随着成矿热液温度和氧逸度的降低以及pH值的升高, 氯络合物因稳定性降低而解体, 硫氢络合物成为银、铅、锌的主要迁移形式.随着成矿热液温度的继续降低, 铅、锌等金属硫氢络合物开始分解, 方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硫化物得以沉淀, 此时部分银以显微和次显微包体银的形式被包裹于这些硫化物中.铅锌硫化物的大量沉淀引起成矿热液组成和性质的显著变化, 最终导致银从硫氢络合物中彻底解体, 并与Cu+、Sb3+等离子结合形成大量独立银矿物(如含银黝铜矿、硫锑铜银矿和辉铜银矿等), 而溶液中过饱和的银则以自然银的形式沉淀.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维拉斯托-拜仁达坝矿床矿石特征及成矿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维拉斯托-拜仁达坝锌铜多金属矿床为近几年大兴安岭中南段西坡发现的较大的2个银多金属矿床,主要对2个矿床矿石矿物组合分析和对比,对主要的矿石矿物组合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显示:从早期到晚期,矿物组合从高温钨酸盐和氧化物-复硫化物-硫化物-低温含锑硫盐矿物(锑化物);银的赋存状态主要为可见银矿物,其次为晶格银(类质同象)和次显微包裹银,其中生成顺序依次为含银黝铜矿+银锑黝铜矿+黝锑银矿-辉锑铅银矿+柱硫锑铅银矿+深红银矿+锑银矿.根据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得出:成矿早期在氧化偏酸性环境下,W、Sn等以钨酸、钨酸盐等形式迁移,Zn2+、Pb2+、Cu+等金属离子以氯络合物形式迁移;随着黑钨矿气化沉淀及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成矿中-晚期成矿环境变为弱碱性还原条件,成矿流体中金属离子以硫氢络合物迁移为主,伴着温度降低和围岩的水-岩作用,硫氢络合物分解,导致磁黄铁矿等硫化物、硫锑银矿物、硫锑铅矿等依次沉淀.   相似文献   

5.
热液中银、铅、锌共生分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NaCl—HCl—H2O体系中银、铅、锌氯络合物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热液中银、铅、锌氯络合物的稳定性受体系温度、pH、Eh以及组分浓度的控制。相同温度下,H^ 、Cl^-浓度降低,还原硫增加,均使络合物趋于不稳定,发生不同程度的沉淀分异。当t=300℃,[Cl^-]=0.24mol/L,pH=6.86时,铅氯络合物的沉淀量达55%,锌氯络合物的沉淀量超过92%。热液体系中硫化物的存在,对银的影响最大,溶液中的银氯络合物几乎沉淀完全,浓度可降至检测限以下。而铅和锌的氯络合物相对稳定。热力学计算表明:溶液中的银是以硫化银或自然银的形式沉淀析出。因此,还原硫的存在是导致热液体系中银与铅锌发生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试论贵州碳酸盐建造中汞锑砷金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履安 《贵州地质》1990,7(3):196-203
根据对与贵州碳酸盐建造中的汞锑砷金矿床成矿机制有关的地质信息的辩证分析和这四种成矿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及其在成矿作用中的紧密联系,通过运矿流体组成性质的推断,本文把汞锑砷金纳入统一的成矿地热系统来考虑,讨论了它们在运矿流体中的存在形式和成矿作用的一般地球化学机理。  相似文献   

7.
陈履安 《地质论评》1984,30(2):114-125
汞主要以辰砂(HgS)形式存在并产出于热液(包括各种成因的热卤水)矿床中。我国的汞矿床多为碳酸盐建造中的层控单汞矿床,根据矿床的地质研究和与辰砂共生的水晶包体分析以及硫同位素测定,表明运矿流体是高盐度的,其硫源为海相沉积硫酸盐。我国不少学者推断,我国绝大多数汞矿床与火山岩浆无直接联系,却与热卤水有着紧密的成因关系;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HgS—NaCl—HCl—H2O体系的热力学分析,根据J.O.Nriagu和H.C.Helgeson提出的浓氯化钠溶液中重金属硫化物溶解度的近似计算公式,本文进行了25℃到200℃的有关条件下辰砂作为氯汞(Ⅱ)络合物的溶解度的近似计算。同时,根据笔者推导的反映热液Fh和重金属硫化物溶解度关系的类似公式。近似地计算了给定条件下,辰砂溶解度达成矿意义的浓度时的Eh下限。讨论了辰砂作为氯汞(Ⅱ)络合物运移和成矿所需的物理化学条件。进行了有关条件下辰砂溶解作用的初步试验,结果和热力学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汞洞冲矿床位于大别造山带北麓,是以热液角砾岩型铅锌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岩矿相显微鉴定、SEM/EDS及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矿床中Ag以独立银矿物相为主(硫锑铜银矿和含银黝铜矿),呈粒状、柱状、板状、不规则状等,以显微或亚显微状被包裹于先期形成的方铅矿中,金属硫化物中不可见银极少。结合矿床金属硫化物铅同位素结果表明,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自岩浆出溶的Pb、Zn、Ag等金属离子在成矿早期以氯络合物的形式迁移,随着成矿热液温度、盐度、f_(O2)降低,以及p H值的升高,Pb、Zn氯络合物因稳定性降低而解体形成铅锌角砾型矿石,而Ag则形成硫氢络合物继续存在,当温度继续降低后发生分解沉淀,Ag~+与Sb~(3+)、As~(3+)、Cu~+结合形成大量独立银矿物。  相似文献   

10.
铂族元素矿床热液流体成矿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上所有的铂族金属矿床都有热液流体活动的迹象。影响铂族元素(PGE)成矿的流体主要有两类:堆晶体后期流体(>500℃)和岩浆后期流体(<500℃)。低温热液(<500℃)中,PGE可能主要以氯络合物及氢硫基络合物的形式运移;高温热液(>500℃)中,PGE可能主要以氯络合物的形式运移。在详细论述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热液流体中PGE溶解性质的基础上,分析了PGE在流体中的溶解、迁移、富集及可能的沉淀机制,为探寻PGE矿床的成因提供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热(卤)水矿床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由地下热(卤)水,埋藏水、变质水、深循环水等热液作用形成的一系列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条件和硫、铅同位素特征分析,认为这一类矿床可归并为三个成矿系列,即雪峰-幕阜山加里东隆起区前泥盆系浅变质岩容矿的金、锑、汞、钨、砷、萤石、重晶石成矿系列;武陵加里东台坳区寒武-奥陶系矿源层容矿的铅、锌、汞、砷成矿系列;印支坳陷区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容矿的铅、锌、铁、锰、金、锑、汞、硫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2.
广东长坑金银矿床成矿机制热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生  李统锦 《地质学报》1998,72(1):52-63
长坑金银矿床为沉积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与交代型银矿构成的矿床组合,金、银矿化与碳酸盐和碎屑岩围岩的硅化蚀变关系密切并呈分带现象,矿石类型主要为含矿硅化岩。矿化温度主要在300~170 C之间,成矿流体的主要成分为K~-、Na~-、Ca~(2+)、Mg~(2+)、Cl~(-)。金属配合物的分配计算显示,金在成矿热液中主要以疏氢配合物迁移,而银、铁、铅、锌则以氯配合物为主,铁、铅、锌在成矿后期的中性-弱碱性环境下可转变为羟基和硫氢配合物。热液-碳酸盐岩反应模拟证实水-岩相互作用是银矿石形成的有效机制。矿物组合的溶解度分析表明,金、银矿物分别在早期弱酸性和后期中-碱性条件下沉淀富集,这是造成金、银矿体分离和分带的主要或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3.
佛子冲、东桃等热水沉积矿床中矿物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 :铅、锌在成矿热液中迁移的主要方式为氯阴离子络合物 ,当热液进入海底后 ,由于海水的混入导致热液温度降低和 p H值升高 ,热液中 S2 -将会增加 ,铅、锌的卤化物络合物则变得不稳定 ,利于 Pb S和 Zn S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金顶铅锌矿床同位素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探讨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有机成矿作用。结果表明,矿石铅主要来自上地幔,成矿流体主要为地幔流体和盆地卤水。矿区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同时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的输入,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有机质在成矿作用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有:还原硫酸盐提供成矿所需的硫源;形成有机一金属络合物,活化运移成矿金属元素;改变成矿物理化学环境对成矿物质的还原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甘肃天水猪波沟金矿是受控于韧脆性剪切带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通过对天水市猪波沟金矿床氢、氧、硫、铅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研究,讨论了该矿区成矿流体性质、物质来源及成矿时代等问题。氢氧、硫、铅同位素结果表明,猪波沟金矿床成矿流体是一种混合源,以岩浆热液为主,有部分大气降水和变质热液的混入;金矿石硫以岩浆硫为主,同时混入了地层中的硫,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下地壳,在构造-岩浆热液改造期,成矿流体向上运移的过程中,有地层铅的混入;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脉岩侵入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硅酸盐熔体体系中,锌主要赋存于熔体相,部分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铁、镁硅酸盐及铁的氧化物中;流体/熔体相分 离时,锌优先进入流体相;卤水/气相分离时,锌优先进入卤水相;成矿过程中,锌主要进入液相流体中迁移。在热液环境 下, ZnCl2 - nn (0≤n≤4) 络合物是迁移锌的最重要形式,其次游离Zn2+,Zn2+-SO2 -4 络合物,Zn2+OH-络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对锌的运移也非常重要,但能与锌络合的其它潜在无机配体,如HS-,CO32-,NH3,F-,Br-, S2 -x 及S2O2 - 3 等,则意义不大。富有机质低温(<200℃) 条件下,部分有机质对锌的迁移也具有重要作用,如,羧酸、氨基酸及腐殖酸,其中羧酸意义最大。在Zn成矿过程中,岩浆-热液Zn矿床矿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岩浆房去气阶段,期后热液阶段,以及晚期岩浆房去气阶段。层控Zn矿床流体主要为盆地卤水,矿化机制主要为伸展背景下的海底热液对流,或者挤压环境下,构造挤压与重力的联合驱动,促使流体向盆地边缘迁移成矿。锌矿物的沉淀主要受热液组成、温度、压力、pH以及Eh等因素控制,地质过程中,围岩蚀变、沸腾作用以及流体混合作用等宏观过程促使上述物理化学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制约着锌的沉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获得了天头山金矿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氧逸度、硫逸度、成矿压力、化学成分等地球化学参数。由此得出天头山金矿为低温浅成热液脉状矿床。氢、氧、碳、硫同位索研究表明,成矿热液具有火山热液与天水混合特征。封闭体系水岩反应实验表明,成矿热液与地层相互作用可使金产生活化,并以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在介质条件发生变化时,络合物分解、沉淀而成矿。  相似文献   

18.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元素迁移和沉淀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是扬子块西南缘川―滇―黔接壤区的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已探明的唯一超大型铅锌矿床,矿床规模大(Pb+Zn探明储量超过500万吨)、品位高(Pb+Zn平均品位大于25%)、伴生元素多(Ag、Ge、Cd、Ga等),有很高的研究和经济价值。本文在总结该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基础上,探讨了成矿流体迁移和沉淀机制。研究表明,低温(150~200℃)条件下,Zn主要以硫氢化物络合物迁移,少量呈氯化物络合物形式;Pb主要以氯化物络合物,少量以硫氢化物络合物形式进行迁移;高温(300~400℃)条件下,Pb、Zn主要以氯化物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流体混合作用导致成矿流体温度降低,还原硫和Cl-浓度降低,pH值升高和氧逸度降低是成矿元素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福建德化东洋金矿床的成因,进行了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和氢-氧、硫、铅同位素的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接近于大气降水;硫元素具有深源硫的特征;铅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低密度、低盐度的岩浆热液,沸腾作用以及大气水混合是成矿物质卸载的主要因素,矿床成因属于与次火山岩岩浆作用有关的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0.
陈履安  周琦 《地质论评》2019,65(2):431-437
受黔东地区南华纪锰矿的古天然气渗漏成矿理论启示,在研究贵州典型汞矿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引入成矿过程。提出富含汞(包括气态汞)、还原硫、Cl^-的含矿—运矿流体与含汞围岩相互作用,进一步论证推断深部油气藏的圈闭体系和围岩都可能是汞的重要来源。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有油气(烃类)参与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是还原硫(H_2S、HS^-、S2-)的主要来源,而油气(烃类)在成矿作用中发挥了还原剂的重要作用。含矿的热流体(藏)渗漏或者喷溢,同时又溶解流经围岩中以辰砂、单质汞等形式存在的汞,转变为可溶解的汞—硫配合物而运移,在系统从封闭转为开放的构造作用下,气体组分逸失,在还原硫浓度m(S2-)降低、Eh升高、pH降低、压力和温度降低以及盐度降低等物理化学条件下成矿。类比研究显示,贵州一些金、锑等金属矿床具有与此类汞矿床类似的成矿机理。故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类(汞、金、锑)金属矿床的沉积—改造成因及作者提出的相关地球化学机理应当加以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