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74年第13号台风是近几年来对华东沿海影响较大、路径也比较特殊的一次台风。它于8月11日在关岛东北方的太平洋上生成,12日其中心附近风力加强到8级以上,以后两天稳定地朝偏北方向移动。15日中心穿过硫黄列岛后,就折向偏西前进,20日凌晨在浙江省三门登陆,整整4天内台风中心始终在2个纬度内西进。台风登陆后在浙江南部沿海兜了一圈,于8月22日早晨出海,最后消失在日本北海道以东洋面上(见图1)。这样的台风路径,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只有1909年9月10—15日和1930年7月26—22日  相似文献   

2.
8509号台风于1985年8月16日14时在日本冲绳岛附近生成,逐渐北上,于8月18日14时在上海附近第一次登陆,于8月19日9时30分在青岛市附近的胶南县一带再次登陆,当时青岛附近东北风最大风力接近12级,台风向北穿过山东半岛,穿过地区附近最大阵风达10级以上,并伴有大暴雨,台风中心于19日15时从黄县龙口附近进入渤海,向辽东半岛移去。(见图一)  相似文献   

3.
1986年第15号台风从8月16日生成于菲律宾马尼拉群岛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上(19.1°N、129.5°E)。此台风生命史较长,历时半月之久(8月16日—29日),最强时中心气压达894hpa,近中心最大风力为50米/秒。它从16日生成到23日08时,其移动路径基本上是在西太平洋洋面上不规则地东移,且强度逐渐增强;从23日08时开始,台风有规律地向西北偏西呈抛物线状移动;27日下午在东海转向北北东方向加速移动,横穿朝鲜半岛进入日本海(图1)。按其移动路径分类,该台风属近海北上转向(或西转向)类。当台风于27日02时  相似文献   

4.
一、概况82年11号台风,8月6日08时位于菲律宾东北部的洋面上,中心气压996mb,近中心最大风力18m/s。由于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东南流场的加强,大量的暖湿空气进入台风环流,使得台风获得能量,迅速发展。8月8日08时,中心气压930mb,近中心最大  相似文献   

5.
杨祖芳 《气象》1978,4(4):7-8
一、引言 在西太平洋上,除了赤道辐合带中的涡旋环流加强发展成台风和东风波加深发展成台风外,对流层上部(主要是200毫巴层)的冷性低压,通过加强下传在低层诱生出一个波动或涡旋系统,以后也可增强发展成台风。 萨特勒(Sadler)曾在1967年对1964年8月15日由高空冷性涡旋变为具有暖心结构的台风“凯思”(Kathy)进行过分析。他指出:对流层上层冷中心  相似文献   

6.
张文坚  周庆华 《气象》1976,2(6):12-13
7413号台风于1974年8月13日在马里亚纳群岛东北方的太平洋上生成,19日晚在浙江省北部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超过12级,沿海台风增水与天文大潮重合,足解放后对浙江影响最严重的两次台风之一。 这个台风登陆以后,中心缓慢西移,并分裂成几个中心,22日晚上其中一个中心入海,以后继续发展为台风。目前对这个台风的登陆地点说法不一,而且登陆以后的路径罕见。现对上述问题作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7.
顾强民 《气象》1978,4(8):8-8
1976年8月19日,第15号台风形成于22°N、134°E附近洋面上。台风形成后逐渐向西北移到我国沿海附近。20日08时500毫巴图上,付高中心较强且稳定于日本南部海上,脊线位置在34°N一带,不少气象台均预报台风将在浙江登陆。21日08时付高仍较稳定,台风处于脊线南侧范围宽广的东南气流中(见图1)。当时台风已有点向北偏转,但考虑到500毫巴引导气流的作用,有些台仍预报台风将在浙北一带登陆。实际上以后台风继续向北偏转,紧靠沿海转向。  相似文献   

8.
1引言区域性暴雨和大暴雨是汛期影响黑龙江省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第15号台风"布拉万"是造成2012年黑龙江省8月份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灾害性天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月28日台风"布拉万"登陆后,给辽宁东北部、吉林中部、黑龙江西南东北部相继带来强降水。此次过程造成了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加密站实时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白山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8月28-29日台风"布拉万"登陆后引发的吉林省一次区域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布拉万"在登陆减弱后仍维持深厚暖性结构,携带着充沛的水汽;当大陆冷空气入侵,触发台风能量的释放;强降水落区位于冷空气入侵的西侧,并且中心位置与△θse850-500负值中心位置基本一致;通过经台风中心的纬向涡度场的垂直结构分析发现强降水落区与强涡度分布一致;通过对雷达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台风暴雨中,低空急流对这次台风暴雨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而逆风区的出现,更是多普勒速度图上识别暴雨的最好判据。  相似文献   

10.
重要天气过程评述1暴雨过程2007年7—9月,江西仅8月20日出现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此次过程是由超强台风"圣帕"所致,有11个站出现暴雨,8个站出现大暴雨。暴雨主要落区为吉安、赣州和抚州市西部,其中乐安、万安、兴国、赣州4县市日雨量创8月份历史同期最高值,暴雨中心出现在乐安,日降水量为189.0 mm。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分析卫星云图角度着手,探索8509号台风的发生发展过程。 一、9号台风的形成情况 图一为8月15日14时的红外云图,图中亦道辐合带表现为一列东西向长条明亮云团,在带上25N,123°E附近云团比较稠密,色调也较亮,并呈现螺旋结构。经过12小时以后,到16日02时(图二),原在25°N,123°E处的热带涡旋已发展成为强热带低压。低压中心附近的  相似文献   

12.
8509号台风是近海生成的台风,且台风发展加深的纬度较高,转向点的经度偏西、纬度偏北,给预报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一、概况 8509号台风8月16日在冲绳附近海域生成,向偏北方向移动。17日至18日,台风发展加深,向西北方向缓慢移动。18日20时至19日08时,台风中心由978mb减弱至988mb,最大风速由32米/秒减弱至20米/秒、移速加快,  相似文献   

13.
1 9417号台风过程概况 9417号热带风暴于8月15日生成,17日发展成台风,一直西行至台湾以东后开始北上,尔后转为西北行直逼我省沿海,于8月21日22时30分在我省瑞安市沿海登陆,路经温州、丽水、衢州等地市,于8月22日白天在江西省境内减弱为低气压。该台风强度强、范围大,登陆点离本市较近,对本市产生较严重的影响。全市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个别地方出现特大暴雨,大部分地区过程雨量超过100mm,诸暨南部与新昌、嵊县都在200mm以上,其中最大在嵊县金庭镇,达308mm,北部平原及嵊县盆地雨量较小,最大风力普遍8—10级(阵风)。  相似文献   

14.
9711号台风暴雨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引言9711号台风是1997年全国登陆台风中影响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个,造成的大风、暴雨等灾害也是历史上罕见的。本文对9711号台风的移动路径、环流特征、西风带系统特征、水汽条件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欧洲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中央气象台三家的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可供今后台风暴雨预报参考。29711号台风基本特征11号台风于8月10日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13日02h开始编报,受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于18日20h后在浙江温岭附近登陆,登陆时台风中心强度960hPa,中心最大风力40m/S,登陆时…  相似文献   

15.
1 暴雨过程 2007年7-9月,江西仅8月20日出现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此次过程是由超强台风"圣帕"所致,有11个站出现暴雨,8个站出现大暴雨.暴雨主要落区为吉安、赣州和抚州市西部,其中乐安、万安、兴国、赣州4县市日雨量创8月份历史同期最高值,暴雨中心出现在乐安,日降水量为189.0 mm.  相似文献   

16.
金良浩 《湖北气象》2005,24(1):21-22
2004年第14号台风于2004年8月12日20时在浙江省登陆,14日其低气压西移导致成宁市中部出现大到暴雨。这种由台风低压引发的暴雨在成宁市极为罕见,该文对此次预报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台风的移动路径与高空环流形势密切相关;欧洲中心的风场预报对台风路径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台风低压暴雨降水强度的判定应从低压中心强度的变化和台风沿途雨强的变化两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孙淑清  田生春 《大气科学》1989,13(2):158-165
1982年7月29日至8月2日黄河中游大暴雨过程,是继1958年7月特大暴雨过程以来最强的一次。其间洛阳地区的陆浑水库站29日12h降水量达544mm。本文对造成该过程后一段强降水的低涡系统进行了研究。用中尺度滤波分析和诊断方法揭示了:该低涡系统不是由登陆台风变性而成,而是在台风外围的东风急流影响下新发展起来的,并取代了原来的台风环流。它的涡旋结构在对流层中层最为清楚,低层的暖湿平流突出,具有较强的斜压性。在对流层高层有明显的流出,形成一个中尺度的辐散中心。因此它的发展过程和结构与Maddox所总结的MCC系统相类似。卫星云图上云团的演变特点证实了上述对发展过程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大连两次台风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3日和2012年8月3日发生在大连地区的“海棠”(1710)和“达维”(1210)两次台风暴雨过程进行对比诊断分析。通过对台风路径、环流形势、双台风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台风暴雨过程的降水系统为典型的双台风降水模型,在两个台风的北部都有不同强度的冷空卷入,触发对流不稳定,有利于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展。低层850hPa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切变辐合,高空有急流的建立;两次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内强降水中心从低层到高层均出现了强烈的上升运动,暴雨中心上空维持着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日本海南部存在台风迫使副热带高压转为径向型或形成阻塞高压,双台风或三台风与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的低空急流为暴雨的生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台风“海棠”残余环流与高空槽相结合,高空槽带来的冷空气更加强烈,锋生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情况更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台风“苏拉”与影响大连的台风“达维”相互作用导致强降水阶段暖湿气流更加旺盛,降水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NOAA—5号甚高分辨率卫星云图的分析发现:造成1977年8月21—22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是热带辐合带中的云团群,由于受到7号台风外围强偏南急流的旋转操纵作用而北转到中纬度地区,在钱塘江口——长江口一带与大陆上残留的西风带切变云系相结合并加强,在结合点附近生产特大暴雨中心,影响后移向东北方向发展成为温带气旋,并吸引7号台风云团与之合并,移向日本。这是台风间接作用下的一种新的暴雨类型,也是一次盛夏发展在黄海南部的气旋特例。  相似文献   

20.
非地转湿Q矢量在台风“云娜”暴雨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4年8月12-15日台风“云娜”登陆后造成的大范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能比较清楚地揭示台风暴雨的演变过程,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负值区和流场辐合区与未来12小时的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的垂直分布能够反映台风外围对流发展的深度,对判断台风在陆地上的维持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