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毒赤潮藻及其毒素的危害与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中可引发赤潮的藻类约有300种,其中有毒赤潮藻为80种左右。现已知道的赤潮藻主要毒素有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西加鱼度和溶血性毒素,前5种毒素的结构已经基本得到证实。有毒赤潮藻的毒素可以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人类误食含有藻毒素的食品时可能中毒,严重者还可能死亡。海洋有毒赤潮藻及其毒素的检测已经成为当今全球赤潮研究和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形态学分类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遗传探针)和免疫学检测技术对有毒赤潮藻进行检测;可以通过生物学、物理化学检测方法和神经受体结合、免疫学检测技术对赤潮藻毒素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
林川 《海洋信息》1994,(1):13-15
近十几年来,由食用含有毒赤潮生物产生的赤潮生物毒素的海产品引起人体中毒和人员死亡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频繁发生。为减少有毒赤潮带来的危害,防止赤潮生物毒素造成人体中毒和人员死亡事件发生,在一些有毒赤潮多发国家(如美国和日本)都根据各自情况采取了相应对策。 在美国,东、西沿岸都不同程度地遭受有毒赤潮和赤潮生物毒素的威胁。在美国引起人体中毒的赤潮生物毒素有:麻痹性贝毒、神经  相似文献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赤潮毒素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毒赤潮事件的频繁爆发,不仅对海洋生物及自然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还严重威胁到公众健康。因此,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加强对赤潮毒素的分析及监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新型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对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赤潮毒素进行检测的几种方法——全细胞PCR法、DNA探针法及信使基因细胞受体法进行了讨论。这些新技术旨在检测出环境中的痕量赤潮毒素和有害生物,杜绝赤潮毒素或有毒藻进入到食物链,从而最大限度保护公众健康、水环境及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4.
2004年~2005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曾发生有毒赤潮13起,约占赤潮总数的15%,引发赤潮的有毒赤潮生物包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环状异甲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其中曾造成严重危害的有米氏凯伦藻和环状异甲藻。通过连续2年的四季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多种有毒藻类,主要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产腹泻性贝毒(DSP)的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多列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和多纹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triata);其它有毒有害藻类包括红色裸甲藻、环状异甲藻、米氏凯伦藻等。有毒藻类种类5、6月份较多,产腹泻性贝毒(DSP)和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有毒藻类常年均在该海域出现,这些有毒有害藻类多数密度并不高。与有毒藻类监测同步开展了赤潮毒素检测,长江口贝类赤潮毒素检出时段主要集中在5~6和8~9月份,PSP和DSP检出率分别在5%和12%左右,敏感种类为养殖的紫贻贝,未检出记忆缺失性贝毒。针对目前赤潮的危害中由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造成的危害较大,建议在长江口贝类养殖海域开展的有毒藻类监测计划,以确保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海域赤潮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长江口海域的赤潮发生形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探讨了长江口海域赤潮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对策。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赤朝高发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潮发生越来越频繁,赤潮生物种类增加,2002年首次发生了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赤潮,赤潮危害程度在增大,这与长江口海域的环境和生物条件、河口最大军浊带、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长江口海域赤潮高发区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同时河口海域甲藻孢囊也是赤潮发生的种源。建议建立赤潮立体监测体系、赤潮信息管理系统、海产品赤潮毒素卫生检疫制度和赤潮应急响应机制,全面加强长江口海域的赤潮监控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海赤潮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描述我国沿海赤潮发生历史和现状,深入探讨了我国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提出了应对赤潮灾害 的减灾对策。分析结果显示:(1)1933 年至2011 年间,我国海域共观测到赤潮事件1 047 起。2000 年以后我国进入赤潮 高发期,赤潮发现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增加。(2)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均有赤潮分布,时空分布差异显著。其中,河口、内 湾为赤潮多发区。东海年发现频率最高,高发期集中于每年4-9 月水温较高的季节,南海一年四季均有发现。(3)截至 2009 年,我国由优势种引发赤潮的次数为417 次,约占赤潮总数的45 %,有毒赤潮发现频率明显增加。(4)对营养盐输入 为赤潮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强赤潮预警和强化污染控制是赤潮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有毒赤潮藻种Pfiesteria piscicida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1992~1999年国外发表的资料,对有毒赤潮藻种Pfiesteria piscicida Steidinger et Burkholder sp.nov的结构、行为、生活史、毒素及分泌方式、危害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该藻是近年才发现的一种赤潮新种,是美国东海岸危害渔业的主要有害藻,具有复杂多变的结构、“幽灵般”的和赤和生活史、高活性的毒素及特殊分泌方式,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8.
高清清  曹兵  杨波  王超  朱旭宇  许娴 《海洋通报》2017,36(2):217-221
利用1997-2014年江苏海域赤潮发生记录资料,系统分析了江苏海域赤潮的分布特征,并对赤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海域赤潮发生平均2次/年,年发生频率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赤潮发生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多发生在5-9月,又以5月份发生频率最高,7月份次之。赤潮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连云港海州湾海域和南通以东海域。连云港海域爆发的赤潮多为有毒的甲藻赤潮,少数为硅藻;南通海域赤潮种多为硅藻。连云港附近海域赤潮优势种的变化很可能与该海域营养盐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陆源输入营养盐对赤潮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有害赤潮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有记录的赤潮发生了500多次,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1~3]。赤潮频发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危害资源环境,而且赤潮毒素还会通过食物链导致人体中毒,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赤潮的预防和治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春夏季东海赤潮过程中营养盐作用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赤潮高发期,近岸海域赤潮的发生频率、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受长江径流等陆源输入影响,东海海域形成了其特有的富营养环境,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赤潮发生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该海域赤潮暴发呈现出发生时间不断提前、持续时间不断加长、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有毒有害藻类逐渐增加的特点[1-2].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国沿岸海域共发生赤潮约480次,累计面积超过104000km2.其中,仅在东海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就占全国记录总数的60%,发生面积更是达到了70%以上[3],其发生频率和规模均远远高于我国其他3个海区.  相似文献   

11.
赤潮藻的显微图形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显微镜及CCD成像的办法观察采集微小藻类图像,并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识别统计,最终得到所测藻类统计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赤潮与可持续发展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潮发生频率增加、时间延长、危害加大,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本文建立了赤潮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式,讨论了赤潮—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演化方向和稳定性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赤潮—人口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人口的无限制增长和经济的急剧、非健康发展对赤潮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综述目前赤潮治理的主要方法,其中物理法重点介绍机械搅动法、超声波法、吸附法和气浮法,化学法重点介绍无机药剂法、有机药剂法和胶体絮凝沉淀法,生物法主要介绍引入赤潮藻类生物天敌、微生物技术和化感技术,分析各自优势和不足,采用微生物技术和化感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运用混合回归模型预报赤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先行建立每个影响因子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然后作总体线性回归,首次给出了用混合回归模型预报赤潮的方法。这样就改进了现有的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赤潮预报的方法,提高了赤潮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害赤潮预测方法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近几年来有害赤潮研究的进展,介绍了几种有害赤潮预测方法,主要包括:经验预测法,如海水温度变动预测法、海水透明度法、赤潮生物光合活性法;统计预测法,如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数值模型预测法,如营养动力学模型和种群生长动力学模型。文中提出,鉴于目前各种有害赤潮预测方法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有害赤潮灾害预测的迫切性,为了尽快建立起有效和可靠的有害赤潮预测方法,在开展预测方法的同时,必须加强赤潮发生机理研究和赤潮生消过程的现场监测,前者是建立预测方法的理论基础,而后者是预测方法建立的要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6.
赤潮航空监视方法与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秀云 《海洋通报》2000,19(5):62-67
介绍了赤潮航空监视应用技术。依据1989 ̄1999年期间渤海、黄海海域航空监视赤潮情况,对赤潮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物理性状等进行了统计。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阐述了航空监视赤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航空遥感监视监测方法和加强赤潮监视监测网络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赤潮生物种类特征光谱获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赤潮生物水体反射率曲线获取方法。通过对 2类反射率反演方法得出的反射率曲线与实际反射率曲线进行比较 ,得出在不具备大气环境参数的情况下 ,经验线性法的反演结果与实际反射率曲线最接近的结论 ,并进一步对正常海水和赤潮生物水体的光谱特性进行分析 ,提取出赤潮生物水体的特征光谱。这是进行赤潮监测和识别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In recent years, the red tide erupted frequently, and caused a great economic loss. At present, most literatures emphasize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red tide alga.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s of red tide in detail and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forecast, this paper gives some new approaches to dealing with the red tide. By the extreme values, we deal with the red tide frequency analysis and get the estimation of T-times red tide level U (T) , which is the level once the consistence of red tide alga exceeds on the average in a period of T times.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向阳红九号》调查船做了空气微生物的监测,结果表明:平均全船舱内空气微生物总量、空气真菌含量、空气真菌量占空气微生物总量的百分数分别是3730.9CFUm-3,168.1CFUm-3和15.3×10-2。尚未超过国家对客船规定的卫生标准,但有21×10-2的测定结果已超标。两次测定间的差异主要由空气扰动状况所致;层间及舱室间的差异是因人员工作生活习惯等造成的。结果还表明,较好条件的上层乃至全船舱室大有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赤潮监测和预报的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赤潮监测要素和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思了几各监测和预报赤潮的方式,并建议以水质浮标和剖面监测系统为主要方式开展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