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麻城-团风断裂带的土氡(Rn)浓度进行测量,并与该区域地质剖面进行对比,探讨麻城-团风断裂带的位置、规模和产状等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断裂带整体走向北北东,穿过阎家河镇和夫子河镇,大致倾向西,倾角较陡,破碎带宽度达数十m至100 m。基于实测土氡数据和现有的土氡断裂活动性评价方法认为,麻城-团风断裂带现今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断裂带土氡异常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特征,推测其原因为:1)麻城-团风断裂带活动性自北向南有减弱的趋势;2)麻城6.0级地震增大了近震区氡气的逸散速率。  相似文献   

2.
鄂豫皖毗邻区属中强地震区,主要构造为东大别断块。其边界断裂(郯城—庐江断裂带和麻城—团风断裂带等)控制了块内英山—霍山北东向对角线多闭锁点右旋剪切破裂带的强震活动,它是研究区的主要强震构造带。根据地壳形变测量,东大别断块相对东西两大断块均呈右旋,这与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地壳扭动的方式一致。然而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里剪压性,麻城—团风断裂为剪张性。其构造力学性质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前者为二级断块的边界构造;而后者是该二级断块内的三级断块的边界断裂。此二级断块内的深部上地幔隆起导致了麻城—团风断裂带的剪切扩张运动。1913年以来麻城、商城地区的强震活动或许与此有关;而霍山地区的较强地震活动,则与英山、罗田上地幔凹陷北缘莫氏面急剧变化有联系。此外,1917年霍山 6~(1/4)级地震和1932年麻城6级地震的孕震构造系统的分析表明:断块内次级闭锁断裂发震和受主干断裂控制的次级断裂发震,是我国板块内部现代强震的一种普遍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活断层研究和地震宏观调查的基础上,从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及活动断层几何学,运动特征等方面研究了1932年麻城Ms6.0级地震的蕴育环境条件,为预测该区强震的地点和强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骊山北缘山前断层是渭河盆地东部一条具重要地震地质意义的活断层,第四纪以来活动标志明显。断层一带的断错地貌显示,该断层以引张倾滑兼反扭活动为特征;断层泥中石英碎屑的SEM形貌特征显示,断层粘滑活动标志显著;断面擦痕电算结果显示,断裂带引张构造应力场格局为:σ~1—NE64°∠12°,σ_2—NE20°∠74°,σ_3—SE154°∠2°;冲沟裂点的实测分析结果显示,全新世以来该断层可能有过七次以上的快速活动;陡坎扩散方程计算和热释光测年确定出了该断层距今12万年左右的一次强烈活动的年代。  相似文献   

5.
1982年4月14日海原发生了5.5级地震,震中位于宁夏海原县蒿川乡(北纬36°07′,东经105°06′)。震中区北西方向横跨海原断裂带(1920年该区发生过海原8.5级大震)的重力测线(海原—西吉—静宁),从1980年开始出现异常,其最大变化量为±150微伽,变化幅度超过2-3倍均方差。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是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6.
计算发现,主应力方向和大小不同时,断层活动的方式不同,与主应力方向交角(θ_0)为65.2°至61.3°(β_0为24.8°至28.7°)时,断层克服摩擦阻力而滑动所需差应力△σ_0最小。△σ值越大,可滑动的断层范围(△θ=θ_1-θ_2)也越大。θ_1与θ_2以θ_0为对称,其极限为40.4°和90(β的极限为49.6°和0°)。接近或大于此极限值的断层是地震破裂断层。北京附近的这类断层是八宝山断层和南口——孙河断层,它们是重点监视目标。  相似文献   

7.
北北西向上地壳板桥断裂带位于神农架三角形穹状断块西缘 ,长达 50 km,走向330°,倾向南西 ,倾角 45°~ 85°,具有左旋走滑的新构造运动特征 ,发育宽大的新构造强变形带和断层破碎带 ,切割第四纪断层堆积。其灰黑色断层岩粉年代鉴定值为1 4 C 2 970 0± 60 0 a和 1 890 0± 660a,显示了晚更新世末期的断层新活动。分段性研究将其评定为 6级潜在震源区。  相似文献   

8.
依据野外槽探实测的仙女山断裂带和天阳坪断裂带的地质剖面,通过研究断层堆积与构造岩、新老构造岩变形、断层破裂及其几何特征、断层充填物采样年代鉴定等,获得了两断裂带晚更新世末期活动和古地震的最新证据。结果表明:天阳坪断裂带南支在18200±1200年至1690±760年之间曾发生2~4次中强震,仙女山断裂带中段(都镇湾断裂)在29000±1300年至大约1万年之间曾发生4次中强震。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地震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记录,详述了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特征,圈定出九、八、七各烈度区的范围,重新测定了宏观地震参数(震中位置;北纬29°41′,东径108°45′;震中烈度;九度;震源深度:8公里左右;震级:6.4;震源破裂:长20余公里,走向北西310°—345°,倾向北东,倾角约60°,左旋水平位移,向北北西仰起,朝南东倾伏)。对其构造特征分析认为:北东30°—40°延伸的黄金洞断裂和黔江断裂为控震构造,北西310°—345°的破裂带则起着发震构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麻城地区重、磁异常场特征,经反演计算获得了深部结构特征。对重力布格异常利用Parker-Oldenburg快速位场反演方法计算出莫霍面的展布,对航磁异常利用对数功率谱法和矩谱法计算出居里面深度。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震区深部蕴震条件。主要结论是:①麻城-团凤断裂带为该区切割较深的主要控震构造;②1932年麻城6.0级地震发生在区域重力异常等值线梯度最大处,磁力异常区两局部正异常间的低值带,莫霍面及居里面隆起区边缘;③发震部位有其特定的深部蕴震构造及应力蕴震条件。  相似文献   

11.
对聊城——兰考地震带1970—1982年小震资料的分析表明,其小震的扩散—收缩图象和频度起伏似与华北强震有关;根据1937年菏泽7级地震震中区小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情况,勾画出该次地震震源断层的产状轮廓;最后对该带近期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GPS观测结果显示中蒙块体的位移速率较小,块体各部分的位移方向存在差别,说明块体有差异活动但不显著。连续应变场的应变率参量值在10-8/a以下;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E74.6°,与该区内的浅源强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向基本一致。由应变产生的贝加尔湖裂谷的裂开速率为4.71mm/a,最大主应变率为34.34×10-9/a,张应变主轴方向NW310.49°,垂直于裂谷走向;嫩江断裂带和萝北-营口断裂带为走滑兼挤压或拉张活动断裂,位移速率和应变率都较小,活动性不显著。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5.9级地震和2004年3月24日东乌珠沁旗6.4级地震均发生在由1999~2003年GPS资料得出的多种应变速率参量的相对高值带和应变率高梯度带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1448—1989年的地震资料,依极值统计方法计算该区未来地震三要素,又用最小二乘原理分两种情况计算出了该区未来地震三要素的区间。第一种情况考虑相对平静期,计算结果为:M_s=7.1±0.8级,φ_N=39.°87±3.°58,λ_E=120.°78±3.°47,△T=9.32±1.75年。第二种情况不考虑相对平静期,计算结果为:M_s=7.0±0.8级,φ_N=39.°84±3.°58,λ_E=120.°65±3.°47,△T=6.95±1.75年。  相似文献   

14.
1996年南黄海6.1级地震前的异常浅析郭爱香刁守中马玉香王红卫(山东省地震局,济南250014)1996年11月9日21时56分(北京时间),在南黄海勿南沙隆起区南部,绍兴-佘山岛断裂带北侧(31°42′N,123°06′E)发生6.1级地震。此次...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0~2019年跨断层形变资料,基于断层三维运动模型和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总体呈左旋拉张运动,并具有明显的分段差异性运动特征;则木河断裂带具有正-逆断阶段性变化特征;滇南和滇西北主要表现为拉张运动。2)断层三维累积活动量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综合指标对断裂附近6级以上地震均具有明显的震前异常及震后趋势转折变化,可能与断裂附近强震孕育-发生、同震及震后调整等影响有关。3)通过分析跨断层综合指标可知,川滇地区需重点关注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则木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区。  相似文献   

16.
印尼8.7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1900年以来印尼爪哇海沟地区发生的8.0级以上地震与川滇地区5.0级以上地震作了统计、对比和分析,并利用跨断层位移流动观测资料,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部海域8.7级地震前后,川滇地区的区域构造活动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认为:印尼8.7级地震后,川滇地区1~3年内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1~2年内发生6~7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1年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至少两次;纬度27°以南地区可能是未来1年内发震的危险地区,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可能预示川滇地区强震活跃期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断裂带的现代形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断层形变观测揭示华北地区西部的速率大于东部。华北地区(特别是西部)的断层活动主要具有正断性质,但华北东部的逆断活动比例高于西部。断层应变累积率在包头6.4级和张北6.2级地震前明显增大,可能与地震孕育有关。呼和浩特-大同地带、渤海湾地区、莱州湾-沂水地段和太原盆地是现今压应变速率相对较大的地区,有一定的应力积累。水平应变反映出郯庐断裂带、河套-张家口-蓬莱隐伏断裂带等有明显的分段性,各段的活动及应变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首都圈地区现今活动断层上近20年的位移测量资料为依据,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对该区断层的活动特征进行了拟合,并结合有关资料讨论了该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1977-1986年间该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与华北较一致,约为N45°-80°E;1986-1990年其主压应力方向向北偏转,约为N5°-60°E;1990年至现在其主压应力又向东偏转,角度大于第一阶段,约为N80°-95°E。该区的张家口-延庆一带近期有发生中强震的可能;丰镇-阳高-大同地区和凉城-古营盘地区应力较高,也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断—砂配置在油气成藏中作用,在断裂带内部结构和输导、封闭油气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断—砂空间组合和实例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断—砂配置输导油气特征及成藏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按照断裂和砂体位置关系可将断—砂配置分为砂体位于断裂上盘和砂体位于断裂下盘2种类型,砂体位于断裂上盘又可细分为砂体与水平面夹角大于0°、等于0°和小于0°共3种类型;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有利于油气输导的断—砂配置类型不同,当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时,只有砂体位于断裂上盘,且砂体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大于0°的断—砂配置有利于油气从断裂向砂体中侧向分流输导运移.并且可在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断背斜、断块、断层遮挡圈闭)上形成油气藏;当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时,顺向断裂与砂体的配置有利于油气从砂体向断裂中输导运移,而反向断裂与砂体的配置有利于油气聚集形成断背斜、断块和断层遮挡油气藏.  相似文献   

20.
沂沭断裂带是一条至今仍在活动的大型活动断层,也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潍坊北部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于家山下及田庄一带新发现了2条全新世断层,对其分布、产状、运动性质、活动时间及其与浅层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断层多为拉张作用下形成的正断层,具有与基岩区断裂相一致的特征,认为其与沂沭断裂带主干断裂安丘-莒县断裂和鄌郚-葛沟断裂有明显的继承性或派生性关系。同时,依据断层切割了晚更新世大站组、全新世黑土湖组及白云湖组,又被人工堆积物所覆盖,判断断层形成时间距今2.1 Ka,并且与地震活动有很好的相关性。沂沭断裂带北段全新世断层的发现,对莱州湾南岸的新构造运动研究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