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镶嵌构造波浪运动学说又称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简称“波浪镶嵌说”。它是由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张伯声教授创立的关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种假说。这一学说的思想萌芽于1959年。在《从陕西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提出一种有关大地构造发展的看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第2期)一文中,张伯声教授首次提出了“天平式运动”的观念。他通过对陕西及其邻区地质构造发展的分析,认为我国华北和华南两大地壳块体在地史时期的演化就像天平的两个盘子一样,在不同地史阶段进行着此起彼伏的运动。也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地壳波浪运动形成的机制及其效应 ,并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提供了初步的数理模型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地壳波浪与镶嵌构造学说对富氏谱分析法提取地壳垂直形变信息的科学性做了地质学意义上的阐释 ,并提出了根据多期形变资料提取特定波段上构造策应力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石门断裂到铁炉子断裂之间的广大区域是华北地台与秦岭褶皱造山带的过渡带,陶湾群分布于该带近造山带一侧的最前缘。特殊的构造环境决定了陶湾群的构造变形史是以推覆构造与平卧褶皱组合十分发育为特点。这种构造环境也是导致陶湾群变形较之其北侧寒武系及元古宇变形更为复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院地质矿产与资源经济系胡正国、钱壮志等撰写的《小秦岭拆离-变质杂岩核构造与金矿》一书,已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以作者十多年生产科研所获得成果为主线,在全面收集分析华北地台南缘小秦岭地区已有基础地质和金矿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地质构造发展规律和总体格局,以及区域金矿成矿模式的全新概念和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取半定量的方法,讨论了地震与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关系,指出在地震的发生前后,震源孕育区地面的垂直形变具有典型的驻波特征,进而提出斜方网格状驻波双共振假说。这样不仅可以解释地震的成因,同时也为波浪镶嵌学说提供了初步的数理模型。  相似文献   

7.
甘南在加里东运动后,地壳的波浪凹陷转移到加里东褶皱带以北,形成了从中泥盆世到中三叠世的沉积坳陷带。甘肃的铅锌矿的基础是中泥盆统地层的沉积作用。波浪状镶嵌构造又是铅锌矿形成的构造条件,它决定着铅锌矿的迁移,也控制着矿的富集。而沉积地层的形成及其与构造运动发展的统一和相辅相成正是今后找矿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以下简称镶嵌说),是论述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它的创立,使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波浪状运动发展的——在地学领域内进一步被验证。 与其它任何一个科学假说的产生一样,镶嵌说扬弃地继承了它以前的一些假说,兼收并蓄了“收缩说”与“脉动说”的合理部分,从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变化来解释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形成机制。 “收缩说”是作为康德—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观点逻辑思维的继续而提出来的(B.B.齐霍米罗夫)。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地推覆构造的发现,使收缩说思潮大为高涨(孙荣圭)。然而,19世纪末铀盐放射性的发现、20世纪初地球上冰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一些与收缩说极为矛盾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在膨胀。  相似文献   

9.
北秦岭西段地处秦岭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的接合部位,是构造岩浆活跃地带,特别是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该地段中生代构造岩浆带。北秦岭西段是金矿(化)集中的地带,控矿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下列几个方面:①区域地质构造背景;②区域地球化学场;③构造断裂;④构造岩浆活动;⑤流体地质。这五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金及相关元素的迁移富集,形成了规模不等、类型各异的金矿床及金矿化点。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乌龙山地质公园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褶皱和断裂构造较发育。多数构造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不同期次的断裂构造相互牵制、干扰、穿插、叠加,构成了区内现有的构造格局。公园内的地质遗迹以岩溶地貌为主体,它的形成有深刻的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1.
铜陵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铁铜矿区。海西—印支期,环太平洋波浪引起了北东向展布的褶皱群,其背斜是波峰带,向斜是波谷带。印支期,古地中海地壳波浪使本区形成了北西向断裂。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交织,形成了区内镶嵌构造格局。北西向断裂控制着铜铁矿床的分布,铅锌矿床则沿北东向的背斜翼部分布,构造的等间距性决定着矿田分布的等间距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划分了渭北翘起带的镶嵌构造格局,分析了构造控水作用,揭示了渭北地下水的网状流及其“偏流效应”规律,指出了“贫水带”与“富水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为深入研究该区地下水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广西南丹芒场锡多金属矿田现存的复杂构造图案是多期构造运动变形的产物。本文试图通过对该矿田野外研究的32个小构造(主要是共轭节理)应力场状态资料,结合对5件无矿石英脉错位密度定应力值,应用数学模拟法探讨了矿田主成矿期-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形成机制。认为在燕山期时矿田边界上受一对N-S向力偶的反扭作用结果;燕山期NW向岩、矿脉是先扭后张裂隙充填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区域地质背景谈起,进而着重探讨成矿构造对铅锌矿床的控制作用。矿化带的分布与断层破碎带一致;矿床产出于多种构造复合地段: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均受断裂的严格控制;铅锌富集好坏与断裂破碎程度、复合分支,产状缓陡变化及多期次活动等密切相关。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运用已知规律阐明构造特点,预测新矿床、寻找新矿体,有助于揭示铅锌矿产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对于找矿勘探及矿产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滑动构造表现出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质体的力学性质,本文把滑动构造划分为塑性或半塑性和脆性两种摹本类型,并运用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理论,探讨了滑动构造的演化及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东秦岭某地花岗伟晶岩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某地花岗伟晶岩主要分布在同源花岗岩一侧,形成密集区。这种密集区受褶皱构造所控制,而伟晶岩脉的分布主要又受褶皱过程中所派生的裂隙构造所控制。伟晶岩浆的侵入作用是在构造运动作用下,脉动式发展,侵位后呈明显的水平分带规律。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中南部处在复杂的地质、水文地质背景下。复杂的地质构造,齐全的地层岩石,强烈的新构造运动控制着天然矿泉水的形成条件。其赋存与分布除受构造体系中活动性断裂及其复合控制外,尚与地层岩性分布密切相关。天然矿泉水资源的形成机制可分为山区活动性断裂机制型和新生代断陷盆地机制型。河南省中南部天然矿泉水分布广泛、类型较全、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具有广阔的勘查与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临清拗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特征极为复杂,整体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在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临清拗陷东部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发育特征及形成原因,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临清拗陷东部的横向变换构造带划分为三级,主要发育在边界断层的上盘,是造成研究区南北分块的原因;盆地基底结构先存构造、不均匀的伸展作用,以及主要断层沿走向的分段活动,控制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形成;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发育影响和控制油气聚集,这些区带具备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19.
陕西秦岭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区域成矿背景、控矿构造和铅锌矿床的分布规律,将陕西秦岭铅锌矿床由北到南依次划分为凤太铅锌矿集区、山柞铅锌矿集区、镇旬铅锌矿集区以及马元铅锌矿集区。铅锌矿主要赋存在泥盆系、志留系和震旦系地层中,以热水喷流-沉积型和密西西比河谷型为主。通过对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石矿物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的总结,分析了陕西秦岭铅锌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盆地的形成环境,进而探讨了成矿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秦岭铅锌矿床矿石硫主要来源于海水硫酸盐,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成矿热液主要为大气降水;凤太铅锌矿集区、山柞铅锌矿集区、镇旬铅锌矿集区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受控于晚古生代扬子板块和秦岭微板块分别沿勉略带和商丹带俯冲形成的陆壳伸展扩张环境,马元铅锌矿集区受控于晋宁运动后扬子板块北缘所处的伸展岩石圈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波浪状镶嵌构造观点,对“汾渭地堑”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形成和发展都受环太平洋和地中海这两大地壳波浪系统周期性的交替活动所控制。它是一个在两个波系不同的交替期中分步骡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复合地堑”。两大地壳波浪系统的这种交替活动至今仍控制着“地堑”内的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