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全息法移植到地震地质模似实验的同时,运用了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指导断裂模型铸造。由于边界条件和加力方式选取合理,通过实验能圈定出地震危险区段。这为中长期地震预报工作从定性向定量展示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1984年 第1期(全国首届地亮波浪运动及镶嵌构造学术讨论论文专辑)辩证的地质学…………………………………………………………………张伯声论地壳的波浪运动…………………………………………………张伯声、王战中国大陆边缘海区的地壳波}良状镶嵌构造初探……………………………吕炳全福建中段海岸带的新构造及其波浪运动的基本特征………………………毕福志山西的前寒武纪与地壳的波浪运动………………………………………徐朝雷等对地壳波浪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何安明等鄂尔多斯地块周邻地震活动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波浪状镶嵌构造观点,对“汾渭地堑”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形成和发展都受环太平洋和地中海这两大地壳波浪系统周期性的交替活动所控制。它是一个在两个波系不同的交替期中分步骡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复合地堑”。两大地壳波浪系统的这种交替活动至今仍控制着“地堑”内的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4.
图像镶嵌是遥感图像处理中的重要内容,在跨区域遥感图像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决传统遥感图像并行算法中存在的计算节点利用率低、频繁数据I/O等问题,本文根据Spark分布式内存计算框架,充分利用Spark利于迭代数据处理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Spark自定义RDD(弹性分布式数据集)的并行镶嵌方法。该方法首先在集群的多个节点上通过相位相关法执行图像重叠区域估计操作,从而提高了图像重叠区域估计的多节点并行计算;然后,通过重写Spark中RDD的compute和getPartitions方法,自定义针对遥感图像处理的RDD,并将图像镶嵌中的重叠区域估计、图像配准和图像融合3个关键步骤作为自定义RDD的Transformation类型的操作算子;最后,通过隐式转换创建自定义RDD,并调用自定义RDD的操作算子实现图像镶嵌的并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基于MPI的并行镶嵌算法相比,该方法在保证图像镶嵌效果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提高大数据量的图像镶嵌效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镶嵌数据模型建设与浏览地理国情影像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栅格数据模型管理地理国情普查影像成果数据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镶嵌数据集模型的特点以及海量影像数据分级、分层、分块的存储机制,结合镶嵌数据集模型进行海量遥感影像数据管理的一般流程,阐述了影响镶嵌数据集入库速度和浏览性能的几个主要因素,并对这些主要参数的调优方法进行了分析及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6.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镶嵌着一颗耀眼的明珠--墨脱。“墨脱”一词在藏文中是“花”的意思,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由于这里处在喜马拉雅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上,地质活动频繁,地震、塌方、泥石流不断,加之气候潮湿多雨,使得这里成为全国唯一不通汽车的县,以前进入墨脱靠的是人们的一双脚,随着墨脱公路的建设,那条进入墨脱的马帮道正在被人们淡忘。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理论,以地壳上存在的北冰洋——南极洲和太平洋——非洲这两个主要波系为基础,对地壳的一级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理论出发,对我国大陆边缘海区(包括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的区域构造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海区构造是由环太构造带和地中海构造带相互交织、迭置,以波浪状镶嵌构造方式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ASTER卫星数据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种新型遥感数据源。本文以阜康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对ASTER卫星数据进行了影像镶嵌图研制。研究表明ASTER卫星镶嵌数据体现了诸多优势。同时,本文阐述了在影像镶嵌处理中发现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以下简称镶嵌说),是论述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它的创立,使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波浪状运动发展的——在地学领域内进一步被验证。 与其它任何一个科学假说的产生一样,镶嵌说扬弃地继承了它以前的一些假说,兼收并蓄了“收缩说”与“脉动说”的合理部分,从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变化来解释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形成机制。 “收缩说”是作为康德—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观点逻辑思维的继续而提出来的(B.B.齐霍米罗夫)。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地推覆构造的发现,使收缩说思潮大为高涨(孙荣圭)。然而,19世纪末铀盐放射性的发现、20世纪初地球上冰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一些与收缩说极为矛盾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在膨胀。  相似文献   

11.
无控制点数据的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四川地震灾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尝试在无其他控制点数据时,仅利用小型无人机影像和无人机系统自身记录的辅助数据,进行无人机影像的快速匹配、拼接和纠正处理。首先,对小型无人机获取的影像数据和辅助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将小区域原始影像利用影像匹配算法进行自动拼接,拼接后的分块区域再根据辅助数据进行纠正处理。SIFT算法被运用到无人机影像的匹配中,达到了较好的速度和精度;分块拼接后的成果利用辅助数据的伪中心点进行纠正,相对精度较高,镶嵌结果无视觉错位。最后,将纠正结果和GoogleEarth影像数据叠加进行精度检查,主要标志性地物重叠良好。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地壳波浪运动形成的机制及其效应 ,并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提供了初步的数理模型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镶嵌构造波浪运动学说又称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简称“波浪镶嵌说”。它是由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张伯声教授创立的关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种假说。这一学说的思想萌芽于1959年。在《从陕西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提出一种有关大地构造发展的看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第2期)一文中,张伯声教授首次提出了“天平式运动”的观念。他通过对陕西及其邻区地质构造发展的分析,认为我国华北和华南两大地壳块体在地史时期的演化就像天平的两个盘子一样,在不同地史阶段进行着此起彼伏的运动。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地震地质、测震和地形变观测资料论述了长江三峡地区挽近期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指出峡区周围地震的空间分布,地震类型的变化规律和独立烈度异常区产生的原因,分别与地壳运动形式,孕育地震的介质条件和深部界面形变有关。文中最后讨论了葛洲坝水库诱发地震的有关问题。指出了葛洲坝水库具备了诱发地震的基本条件,存在诱发5级地震的可能性:南津关一带是发生水库地震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5.
台湾集集921地震地壳形变的简介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集集 92 1地震是 2 0世纪末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影响很大的地震。地震发生一年后 ,笔者有幸考察了地震现场。本文展示部分地震遗迹照片和收集到的 GPS观测资料 ,分析讨论了这次地震的震前震后地壳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了汉江丹江口水库地震序列发生的地震背景。较详细地分析了前震、主震、余震活动特点以及频度和强度与水位变化的相关性。 结合地震活动性和地震背景,讨论了该地震序列特性。认为:地质构造条件和水的渗透作用是诱发这次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波浪状镶嵌构造理论,从现今地壳构造地貌入手,结合构造和建造的辩证关系,研究了霍西煤田的构造格局、地质特征及其波浪运动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8.
伊犁地块可按昭苏-特克斯、婆罗科努南坡-尼勒克、婆罗科努北坡及博尔塔拉-伊林哈比尔尕等断裂,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由南西向北东展布有:伊宁波疏带、婆罗科努波密带和温泉-赛里木波疏带,其构造演化过程是,温泉斯-赛里木、伊犁地块在元古代时期,镶嵌在塔里木地块的西北缘,后来,经历了寒武一中奥陶世早期边缘海盆演化.中奥陶世晚期,温泉-赛里木与伊犁地块裂陷.志留纪末,两地块镶嵌拼贴.晚古生代是断陷-拗陷活动时期.中石炭世是准噶尔地块西南缘伊林哈比尔尕波峰带与温泉-赛里木及婆罗科努构造带镶嵌的主要时期.研究区还划分出三个成矿区带.  相似文献   

19.
1993年7~8月,湖北省咸宁地区发生了一系列ML≤4.1的地震。从地震系列、地表破坏状况和地震宏观等烈度线展布特征出发,深入研究了地震与地质构造及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关系,得出结论地震群可能为抽取地下水引起的构造变动而诱发。  相似文献   

20.
3D GIS数据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本文从基于镶嵌的数据模型和矢量的数据模型、分析型数据模型和混合型数据模型 4种基本建模方式出发 ,介绍了三维 GIS数据模型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