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青藏、伊朗高原地区300hPa温度场异常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毕云  许利  钱永甫 《高原气象》2004,23(4):465-471
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地区下垫面的热力异常在300hPa温度场上有明显的特征,本文利用SVD诊断方法分析了300hPa温度场异常与我国区域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1)伊朗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4月份300hPa温度与我国黄河上游以南地区5月份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高原大部特别是其南部地区4~6月300hPa温度与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7月份降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3)高原大部特别是其南部地区4~8月300hPa温度与我国黄河下游以南部分地区9月份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高原中部前一年6~10月300hPa温度与当年我国1月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大部分地区降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5)伊朗高原特别是伊朗高原中南部前一年6~10月300hPa温度与当年我国4~5月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降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6)高原中南部9~10月300hPa温度与我国11月份长江中下游以南部部分地区降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1-1997年全球海温、风场月平均资料和我国东部地区100个测站的冬季地面气温等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全球海温异常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关系。发现赤道印度洋、赤道东太平洋、黑潮区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关键海区。前期夏、秋季赤道印度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对预测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有一定的前兆意义。且不同关键海区的海温异常在不同季节对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产生影响的区域不同。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既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冀、鲁、晋、京、津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0%以上),又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区之一。干旱是华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之一。一方面由于七十年代末以来华北地区进入少雨期,持续的干旱  相似文献   

4.
《气象科技》1977,(6):18-18
我国北方(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四省是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区,而低温冷害是这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建国以来,这个地区出现过八次低温早霜灾害,每次都造成粮食的大幅度减产。英明领袖华主席从第二次全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气候显著且年际变率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西部地区的生态气候环境形势严峻,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高寒干旱气候典型。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地和生态屏障;二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在西部开发投资难度大、条件差、成本高。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议对策:用科学发展观统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通过生态与特色经济发展绿色GDP;加强防灾减灾与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要加大西部地区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6.
针对2008年初 1月17~23日我国南方地区雨雪低温过程,分析了其中期演变特征及其可能机理。这次过程中: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其前期异常状态的基础上,在对流层低层演变为 “内凹外凸”结构,并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附近形成切变线,从而造成了这次雨雪过程;2)在对流层上层,源自北非的Rossby波能量在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向下游频散,同从乌拉尔山地区向南频散出的Rossby波能量在帕米尔高原及中亚地区汇合,共同引起该地区气压槽的加深。它使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在其西部向内凹陷。另一方面,在对流层中层,Rossby波能量沿副热带急流传播,最终引起西太平洋副高向西南方向伸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内凹外凸”演变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上游地区的Rossby波活动,并非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活动;3)亚洲北部冷高压沿高原东侧伸入我国东部地区是我国南方地区低温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二氧化碳地区间排放差异分析及减排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统计数据,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方法,对2008年我国各省区CO2的排放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东西部地区进行对比得出:东部发达地区在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密度等方面均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但东部地区的排放强度却明显低于西部地区。国家经济战略,东、西部地区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我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分解减排任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2008年初1月17~23日我国南方地区雨雪低温过程,分析了其中期演变特征及其可能机理。这次过程中: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其前期异常状态的基础上,在对流层低层演变为“内凹外凸”结构,并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附近形成切变线,从而造成了这次雨雪过程;2)在对流层上层,源自北非的Rossby波能量在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向下游频散,同从乌拉尔山地区向南频散出的Rossby波能量在帕米尔高原及中亚地区汇合,共同引起该地区气压槽的加深。它使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在其西部向内凹陷。另一方面,在对流层中层,Rossby波能量沿副热带急流传播,最终引起西太平洋副高向西南方向伸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内凹外凸”演变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上游地区的Rossby波活动,并非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活动;3)亚洲北部冷高压沿高原东侧伸入我国东部地区是我国南方地区低温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大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战略。我国气象事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是气象部门大家关心、探讨的一个战略问题。1加快中西部地区气象事业的发展对我国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发展中西部气象事业对我国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概括起来有以下6点:1.l加快中西部地区气象事业的发展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具体部署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我国在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地面逆温与植被倒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茂 《气象》1977,3(1):16-17
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我国西南美丽富饶的地区。这个地区植物生长繁茂,农林资源极为丰富,有我国天然植物园及绿色宝库之称。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研工作者对该地区植被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对低温很敏感的热带植物,并不是繁殖在最热的沟谷底部,而是生长在相对高度比沟谷底部高出几十米以至几百米的坡面上。这种“植被倒置”的现象是由于地面逆温所引起的。 分析西双版纳和德宏冬季  相似文献   

11.
钟玉 《气象》1977,3(6):29-31
1977年8月份,我国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南方和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降水区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月平均气温而言,我国东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高2—4℃,仅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的大部地区,云南东部及海南岛地区比常年同期偏低1—2℃,其中新疆北部偏低3—4℃(见图1)。气温偏高,对北方地区小麦返青生长和南方地区的早稻播种有利,但对北方旱  相似文献   

12.
Lamb-Jenkinson环流客观分型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Lamb-Jenkinson客观环流分型方法.利用1948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的NCEP逐日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了中国16个区逐日的6个环流指数及相应的环流分类,分析了中国各区域不同季节各种环流类型出现的频率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适用,虽然在西部高海拔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可能有订正误差,但该方法是可行的.对1958-2004年以来3个主要环流指数的线性趋势分析显示,华北及河套至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夏季的经向风指数和纬向风指数下降明显,涡度指数也有明显的下降,表明控制上述地区的高值系统有增多趋势,而准地转西南风减弱,这可能是造成这些地区干旱化的重要环流背景.对冬季而言,我国东北、华北和新疆北部等地区的纬向风指数上升明显,表明我国北部地区冬季的近地层西风有加强的趋势,这与近年来这些地区冬季气温显著升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47年中国沙尘暴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22,自引:5,他引:1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4~2000年中国大陆681个站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近47年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的易发区, 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 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 47年间除青海、内蒙古和新疆的小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呈增长趋势外,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在减少; 甘肃民勤与新疆和田两个强沙尘暴多发区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强沙尘暴明显少于50和70年代; 2000年华北和西北东部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多于90年代均值, 但绝大部分地区仍明显少于常年平均值; 沙尘暴与大风的年际振荡及多年变化趋势有一致性, 单站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5以上。  相似文献   

14.
希爽  张志富 《干旱气象》2013,(3):451-456,470
利用1961~2012年中国1400个站点逐日积雪增量、积雪日数和气温稳定通过0℃日数资料,对我国积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积雪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年积雪增量均超过50era;在年代际变化中,1991~200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积雪增量偏少;在对我国5个区域的趋势分析中,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积雪量有显著增加趋势,积雪日数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气温稳定通过0oC日数均呈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5.
宋乃公 《气象》1988,14(10):36-38
一、引言 华北平原地跨黄、淮、海三大河流,又叫黄淮海平原。这块平原及其周围各支流上游的伏牛山、太行山和燕山山麓,称为黄淮海地区,这一地区是我国暴雨洪水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治水的重点地区。 对黄淮海地区特大暴雨的分析发现,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58-2012年JRA-55青藏高原积雪雪深资料的分析,得到青藏高原积雪雪深的年代际分布状况,得到青藏高原积雪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951-2013年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前冬期积雪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在青藏高原前冬期积雪偏多的情况下,我国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都为正相关;而东北北部、河套地区南部、淮河和华南地区是负相关。我国东部地区经向呈"负-正-负-正"降水异常分布型;青藏高原前冬期积雪减少,对应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北部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和华南、淮河地区夏季降水增多,我国东部地区经向呈"正-负-正-负"降水异常分布型。  相似文献   

17.
果洛地区地处青藏高原,青海省的东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安全,对我国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保持该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春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董李丽  李清泉  丁一汇 《气象》2015,41(10):1177-1189
利用我国台站观测逐日气温资料和美国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我国1951—1980和1981—2010年两个时段春季气温的季节、月、候时间尺度的气候平均特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春季气温和季节进程的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春季气温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除了西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季增温,由东北到西南呈现气温“升高—降低”的形势。在春季3—5月,除西南局部地区气温下降外,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0~1℃。3—5月季节进程在江南和西南东部地区加快,内蒙古和华南南部地区则经历了由快到慢的变化,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南部、西北地区北部春季进程速度减慢。总体来说,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东部地区春季开始早、结束早,西部地区春季开始和结束时间变化不明显。与1951—1980年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后,春季乌拉尔山地区高压减弱,东亚大槽减弱,亚洲中高纬地区纬向环流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明显增强,因此不利于来自北半球极地和高纬地区的冷空气影响我国,我国大部(特别是东北)地区春季气温偏高。但是,中东急流偏强,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南,有利于欧洲中东部冷空气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导致西南地区气温偏低;同时,南支槽偏弱,不利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向北影响我国西南地区,也使得西南地区气温易于偏低。  相似文献   

19.
孙素芳 《气象》1982,8(4):12-13
1981年,我国的降水分布不均,与常年比较,总的来看是西多东少,某些省份的旱、涝灾害较重。全国大部地区春季偏暖,秋季偏冷,夏季部分地区天气闷热,黑龙江省出现了低温冷害。现分述如下: 一、夏季我国西部和东北北部地区多雨,四川  相似文献   

20.
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50,自引:13,他引:1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一个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众所周知的全球增暖在我国只反映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西部地区;大约35°N以南,南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是变冷区,变冷中心在四川、陕南和滇北;在全球温室效应下,高低纬变湿和中纬变干,而我国则大部分地区变干,华北和西北变干更明显。我国气候变化特点和全球增暖趋势有许多不一致,这一点值得引起我国气候学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