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白银市"四旱"气候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白银市4站1957—2000年44年的降水资料,计算了“四旱”干旱指数,分析了各旱段干旱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全市每年都有干旱发生,即每年至少有一站发生某一干旱。在4个旱段中,春旱频率最高,春末夏初旱次之,干旱频率从甫至北增加;全市90%的年份降水偏差一致,但南部的降水比北部多一倍且稳定性较好。另外初步分析了“四旱”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植被状态指数的云南省农业干旱状况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计算了云南省2004-2013年农业干旱指数VCI,然后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降水与VCI的相关性,基于VCI识别云南省2004-2013年农业干旱事件,最后,与SPEI气象干旱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VCI农业干旱识别的基础上,使用干旱频率和干旱面积占比指标分析了云南省2004-2013年农业干旱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只是影响VCI指数的关键因素之一;VCI和SPEI指数均能够较好对干旱进行监测并识别典型干旱,但两者的识别结果存在差异;云南省农业干旱频率在春冬两季较高,夏季较低,秋季介于夏季和春冬季之间;春夏冬三季农业干旱频率空间分布较为均匀,秋季农业干旱频率呈南低北高的分布态势,整体上北部干旱频率高于南部;2004-2013年云南省整体干旱面积占比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波动的趋势,春冬两季整体干旱面积占比最高,分别为46.63%和47.18%,呈现下降趋势,夏季整体干旱面积占比最低,为43.81%,呈现上升趋势,秋季整体干旱面积占比介于冬春季和夏季之间,为45.74%,呈现下降趋势。总之,云南省农业干旱春冬易发性最高,影响范围最大,夏季易发性最低,影响范围最小。  相似文献   

3.
随机森林算法在全球干旱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是发生频率最高,造成社会、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最严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对干旱进行可靠、有效的评估十分重要。本文以月平均降水、月平均温度、月最高温度、月最低温度、土壤湿度、蒸散发、NDVI、叶绿素荧光等作为解释变量,以基于SPI的干旱等级作为目标变量,采用随机森林算法,以2007—2012年的数据作为训练数据,以2013—2014年的数据作为预测数据,对全球11个气候区分别建立干旱等级评估模型。研究结论如下:SPI的时间尺度影响模型精度,在基于SPI1、SPI3、SPI6和SPI12划分的干旱等级的评估模型中,以基于SPI1的干旱等级为目标变量的模型的预测精度(60%~75%)较高,且模型能够捕捉到EM-DAT旱灾记录次数的90.91%、月份的78.47%,表明该模型对实际干旱事件具有良好的评估性能;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对模型的预测性能影响较小,可根据需求选择标准I(干旱/非干旱)或标准Ⅱ(重旱/非重旱)进行干旱评估;解释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与SPI的时间尺度和气候差异等因素有关。降水对基于SPI1的干旱等级的重要性最大,随着SPI时间尺度的增加,降水的重要性逐渐减小,温度、土壤湿度、NDVI和ET的重要性逐渐增大。降水以外的其他变量在不同气候区的重要性不同。在热带气候区、亚寒带气候区和苔原气候区,温度或蒸散发的影响较大;在干燥气候区,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大;在温带气候区,仍以降水的相对重要性最大;在湿润大陆性气候区,植被对干旱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2009~2010年西南干旱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气象干旱指数对西南干旱的监测状况,及干旱指数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采用了中国气象局提出的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分析2009~2010年西南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干旱事件具有3次逐渐加强和减弱的特征;旱情首先出现于云南东部和贵州中西部,云南中部旱情最重;秋季,相对湿润指数的监测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监测较为符合;冬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监测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监测比较吻合,标准化降水指数所反映的旱情偏重;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旱情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方面较好地反映西南地区旱情,但要更准确地进行干旱监测,还需要在蒸散项、降水量权重、各单项系数方面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5.
为解阳江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做好阳江气候降水预测,利用Motlet小波分析理论、Mann-Kenda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阳江单站57年(1953-2009年)6月到8月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江夏季降水经历了3个阶段,由降水逐渐增加时期变化到相对干旱时期,再到现阶段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的降水周期为7-8年,1963年是降水的突变点;小雨量级降水为主要降水类型,在1980年以来阳江夏季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逐渐增多,而大雨和暴雨量级降水是降水量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6.
为解阳江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做好阳江气候降水预测,利用Motlet小波分析理论、Mann-Kenda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阳江单站57年(1953—2009年)6月到8月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江夏季降水经历了3个阶段,由降水逐渐增加时期变化到相对干旱时期,再到现阶段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的降水周期为7—8年,1963年是降水的突变点;小雨量级降水为主要降水类型,在1980年以来阳江夏季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逐渐增多,而大雨和暴雨量级降水是降水量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4~2021年GRACE/GRACE-FO重力卫星数据反演黄河流域陆地水储量时空变化,并构建干旱指数模型和洪水因子模型,对黄河流域的极端气候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4~2021年黄河流域的陆地水储量以0.56 cm/a的速度减少,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特征,在夏季和秋季呈盈余状态,春季和冬季呈亏损状态;干旱指数模型监测到期间黄河流域发生极度干旱事件22次、重度干旱事件37次,干旱事件范围涵盖整个黄河流域;洪水因子模型探测到黄河流域共发生洪水事件118次,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雨水较为丰沛的时候,期间黄河流域陆地水储量能力较弱,降雨量增大。利用GRACE/GRACE-FO重力卫星数据构建的干旱指数模型和洪水因子模型探测的气象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较为符合,能真实反映黄河流域发生的极端气候,可为极端气候研究提供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8.
延安地区明代干旱灾害与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地区明代(公元1368—1644年)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该时期干旱灾害等级、时间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的277年中,延安地区共发生干旱灾害91次,平均每3年发生1次。轻度干旱灾害发生17次,中等干旱灾害发生30次,大干旱灾害发生29次,特大干旱灾害发生15次,分别占到干旱灾害总数的18.7%、32.9%、31.9%和16.5%。大干旱灾害与特大干旱灾害发生频次高是明代延安地区干旱灾害的突出特点,指示明代总体为干旱气候期。延安明代干旱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1368—1420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二阶段为公元1421—1520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第三阶段为公元1521—1617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四阶段为公元1618—1644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各等级干旱灾害特别是大与特大干旱灾害显著增加,指示第二、四阶段气候显著变干,降雨量明显减少。延安地区明代出现了2个极端干旱气候亚阶段,分别在1480—1499年和1626—1641年之间,当时年均降水量比现今少200 mm左右。  相似文献   

9.
干旱灾害给整个自然灾害体系带来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也是目前检测难度较高的自然灾害之一。SaTScan在灾害时空聚集区的识别中已有应用,但其存在参数设定困难、识别区域不够精确等问题。本文对Moran散点图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标(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ISA)进行时空扩展,提出了一种时空Moran散点图的方法,根据研究者对关注现象阈值及置信程度的要求,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点,并将其绘制在对应的时空坐标系上,从而得到时空聚集区。以2009—2014年中国干旱时空聚集区识别为例,结果表明:① 时空Moran散点图识别到的干旱时空聚集区与实际基本相符,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与时空扫描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识别结果边界清晰、精确,参数设置容易等优点;② 2009年和2011年呈现大范围、较强的干旱时空聚集区,2010年和2014年出现局部、较强的干旱时空聚集,而2012年和2013年的干旱时空聚集情况较轻。综合来看,2009—2014年干旱时空聚集区主要出现在云贵川、东北、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知不觉中,《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已经创刊28周年。在这春末夏初万物生长的季节,我们迎来了《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第200期的发行。1995年12月,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的奠基人陈述彭院士高瞻远瞩地倡议建立“地球信息科学”博士学位点,同时提出筹办以“地球信息科学”作为主题的学术刊物,以推动我国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内流域产汇流模型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内流域产汇流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综述。重点是对流域产流模型结构建立的理论基础分析,流域汇流的单位线方法和流域的实际物理特性和水流运动的内部机制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分析。流域产汇流模型和遥感技术相结合应用到具体工程实践所产生的新的理论技术和研究方向作了分析。最后应用系统论、控制论和反问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以客户机 /服务器方式实现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通讯的原理 ,并详细分析了在Windows环境下用Winsock函数实现数据通讯的方法及程序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地下采煤会引起地表沉降、变形,甚至引发山体、河堤滑坡等地质灾害。采动坡体的稳定性研究一直是采矿工程中实际关心的问题。该文首先介绍分析了概率积分法移动变形稳态、动态预测模型以及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单滑面采动坡体稳定性预测模型,提出了使用概率积分法结合Knothe时间函数对采动坡体稳定性进行预测分析的方法,并使用C#及XML Schema语言编制了相关的计算程序。最后,结合一个工程实例对采动坡体稳定性和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预测与分析,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得出了采动引起的坡体下沉是影响坡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在坡体拉伸阶段进行注浆加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arine structures have been built for coastal protection and marin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and wind,which is crucial to marine structures,should be analyzed.Therefore,typhoon frequency,wind climate,wind energy assess-ment,and extreme wind spe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a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in this study.The data are obtained from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and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The offshore wind energy potential is analyzed at five sites near the coast.The spatial and monthly frequencies of tropical cyclones for different intensity categories are analyzed.The extreme wind speed is fitted by five distribution models,and the 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distribution is selected as the most suitable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goodness of fi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extreme wind speeds in the SCS are plotted on the basis of the GEV distribution and ERA5 data sets.The influ-ences of the distribution models and data sets o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discussed.Moreover,the monthly extreme wind speed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re analyzed.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wind turbines.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肥城市为例,采用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地质灾害、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等土地生态安全影响因子进行提取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在生态安全评价中广泛使用的PSR框架模型,分别从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选取18个对土地生态安全影响密切的因子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该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最后,提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探究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竞争优势提高的关系,以某制造企业在北美,欧洲,亚洲的3家企业实施ERP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交货期衡量企业绩效,建立了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信息技术本身并不存在生产率悖论问题.3家企业在实施ERP之后订单交货期均缩短了,但这并不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并从基于能力的竞争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其中原因.  相似文献   

17.
将无奇点根数和坐标旋转方法综合运用到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GEO)卫星的18参数星历拟合,解决GEO卫星的小偏心率奇点和小倾角奇点问题。基于5颗北斗在轨GEO卫星1 a的轨道数据,分析全年星历拟合精度和稳定性,对卫星进出地影的拟合精度进行定量分析,针对Δn参数超限问题,比较绕X轴旋转5°和55°的Δn参数变化范围。结果表明,2~4 h的拟合弧长5颗GEO卫星的星历拟合精度最大为3 cm,迭代次数最多为5次;拟合弧长越长,拟合精度越低,迭代次数更少;当拟合弧段包含进出地影轨道时,拟合精度降低;旋转55°比旋转5°Δn参数的变化范围减少一个数量级,Δn参数全年无超限现象。  相似文献   

18.
毫米波雷达适合降水云的水凝粒子的观测,设备轻便且空间分辨率和角度分辨率较高,可用于机载或星载等对有效载荷要求苛刻且关注云雨探测的应用,因而毫米波雷达在气象科学研究中备受关注。在成都地区进行了Ka波段雷达弱降水累积雨量的观测,采用了HTI(高度时间显示)观测模式,分析了雷达测量降水的方法,联合雨量计对比了Z-R关系与衰减法计算累计降水量的效果,并通过测量误差拟合调整经验参数,减小了估测误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克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pfser1基因,探讨该基因的组织表达及其在天然免疫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生物矿化过程的关系。【方法】通过RACE技术获得pfser1基因的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序列结构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fser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检测健康合浦珠母贝在被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MG1655刺激后和在贝壳损伤修复实验中pfser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合浦珠母贝pfser1基因cDNA全长为1240 bp,包含103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的功能结构域含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erpin家族保守结构域。pfser1基因在合浦珠母贝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外套膜边缘膜中表达量最高;大肠杆菌MG1655刺激后,该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在贝壳损伤修复过程中,pfser1基因表达先升高后受到抑制。【结论】pfser1基因所表达的蛋白参与了合浦珠母贝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并与生物矿化过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入侵检测系统及NIDS的基本原理.利用WinPcap驱动和Libnids技术在Windows环境下对网卡进行编程,从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和分析着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