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一、前言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含有丰富的沟鞭藻及疑源类,此外多种无脊椎动物化石也很丰富。余静贤和张望平已对该区晚白垩世的沟鞭藻和疑源类作过初步研究。郝诒纯和曾学鲁等则对该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有孔虫作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海相白垩系及其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此文根据有孔虫化石群系统分类、古生态及分布的研究结论,并参考遗迹化石、沟鞭藻及其它化石类别的研究成果,讨论本区海相白垩系的最低层位及海侵开始时间,指出最早海侵时期的海水分布范围和古环境特征;提出各组时代归属的初步意见,并同国内、外有关层位进行对比;探讨海水进退规程及沉积环境演变。本区白垩纪共经历四次较为明显的海水进退旋回,在森诺曼中、晚期至土仑早期形成高潮。  相似文献   

3.
广西百色盆地那读组轮藻化石组合特征及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英  袁鹤然 《地质通报》2002,21(10):646-647
百色盆地位于广西西部百色、田阳、田东一带,古近系、新近系发育,层序齐全,含脊椎动物、腹足类、双壳类、介形类、植物、孢粉、轮藻、沟鞭藻和疑源类等化石。尽管前人早在19世纪30-40年代就已对盆地新生代地层做过研究,但是迄今地层划分对比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4.
现代沟鞭藻可以在淡水中生存,在1995年美国报道了中新世淡水多甲藻类沟鞭藻后,证实了有淡水沟鞭藻化石的存在。白垩纪非海相沟鞭藻最早发现于英格兰南部,之后在澳大利亚西南端以及中国的很多陆相沉积盆地中陆续被报道。本文在了解白垩纪非海相沟鞭藻的组合面貌和它们的地质时代以及地层对比关系的基础上,讨论淡水沟鞭藻的生物地层和古环境意义。中国白垩纪沟鞭藻组合面貌如下:早白垩世时松辽盆地的非海相沟鞭藻组合自下而上为: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Vesperopsis-Balmula组合、登楼库组的Vesperopsis(Vesperopsis)zhaodongensis组合、泉头组三、四段的Quantouendinium dictyophorum-Operculodinium组合、青山口组的Kiokansium-Tetrachacysta tuberculata组合、姚家组二、三段的Dinogymniopsis daqingensis组合、嫩江组一、二段的Cleistosphaeridium-Dinogymniopsis minor组合、嫩江组三、四段的Nenjiangella granulata-Valensiella dictyophora组合、四方台组中的Pediastrum-Aquadulcum组合和明水组中的Tetranguladinium组合。黑龙江省三江盆地的非海相沟鞭藻组合自下而上为:城子河组的Nyktericysta(Nyktericysta)puyangensis-Vesperopsis(Vesperopsis)sanjiangensis组合、Oligosphaeridium-Nyktericysta-Vesperopsis组合、Vesperopsis(Vesperopsis)sanjiangensis组合、Nyktericysta(Nyktericysta)puyangensis-Lecaniella proteiformis组合和Vesperopsi,(Ves-peropsis)jixianensis-Vesperopsis(Vesperopsis)suibinensis组合、穆棱组的Quantouendinium cf.dictyophorum组合。黑龙江省鸡西盆地滴道组有Vesperopsis(Vesperopsis)didaoensis-Lagenorhytis granorugosa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吉林省延吉盆地有铜佛寺组二段的Vesperopsis(Vesperopsis)cf.zhaodongensis-Vesperopsis(Vesperopsis)yanjiensis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和铜佛寺组三段的Filisphaeridium-Sentusidinium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大砬子组中有零星非海相沟鞭藻出现,未能建组合。辽宁省阜新盆地阜新组产Australisphaera fragilis-Ripea sussexensis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内蒙古开鲁盆地非海相沟鞭藻共自下而上分为5个组合:九佛堂组沙海组Quantouendinium cf.microreticulata-Vesperopsis(Vesperopsis)suibinensis组合、阜新组Vesperosis(V.)sp.2-Quantouendinium cf.dictyophorum组合、姚家组Concentricystes组合、嫩江组Leiosphaeridia组合、四方台组Subtilisphaera-Pediastrum组合。内蒙古海拉尔盆地非海相沟鞭藻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组合:南屯组Protoellisodinium fibratum-Dinogymniopsis daqingensis组合、大磨拐河组一段上部至二段Versperopsis(Contrangularia)granulata-Vesperopsis(Contrangularia)reticulata组合、大磨拐河组三段Nyktericysta(Nyktericysta)reticulata组合、大磨拐河组四段Palaeoperidinium-Pareodinia组合和伊敏组一段Nyktericysta(Hailaera)hailaerensis组合。内蒙古二连盆地非海相沟鞭藻自下而上2个组合:赛汗塔拉组三段Parabohaidina-Fromea-Quantouendinium-Vesperopsis组合和哈达图组Porusphaeraerenensis组合。江苏省淮安地区泰州组有Palaeoperidinium-Laciniadinium非海相沟鞭藻组合。晚白垩世时广东省三水盆地大塱山组含两个非海相沟鞭藻组合(自下而上):Palaeostomocystis-Campenia组合和Saeptodinium-Laciniadinium组合;湖北省江汉盆地渔洋组有Saeptodinium-Laciniadinium非海相沟鞭藻组合;海南省乐东地区鹿母湾组有Laciniadinium granulatum-Granodiscusgranulatus非海相沟鞭藻组合。国外已报道的非海相沟鞭藻有英格兰Wessex-Weald盆地Weald Clay群Wessex组和Vectis组的Australisphaerafragilis-Ripea sussexensis组合;澳大利亚西南部Perth盆地Parmelia组的Fusiformacystatumida组合带。这些组合中所含沟鞭藻大多为地方性属种,能进行洲际地层对比的属种较少,因此它们的地质时代的确定有时还要依靠其他生物门类和手段。非海相沟鞭藻组合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分异度通常都较低,但丰度可变;沟鞭藻囊孢的形态与海相的相比形态和纹饰都较简单等。一些非海相的属如Nyktericysta和Vesperopsis可视作早白垩世的标准化石,但白垩纪非海相沟鞭藻组合中的多数种都是地方性的,这些组合之间很难直接对比,也不能与海相组合作种级的对比,因此确定它们的地质时代经常需要依靠其他化石。非海相沟鞭藻组合中不同组成分子可以指示古盐度的变化,如角藻类囊孢占主导时,表示接近于淡水,而膝沟藻类囊孢占主导时,则为微咸水或半咸水。古盐度的变化可能是盆地附近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变化的结果。一些淡水和微咸水的其他藻类与沟鞭藻的共同存在,如Pediastrum,Scenedesmus和Botryococcus等,是指示古环境的证据之一。虽然非海相沟鞭藻的发现颠覆了传统认为沟鞭藻是海相的观念,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指示古环境,因为非海相与海相沟鞭藻组合是可以区分开来的。  相似文献   

5.
陇东地区延长组疑源类组合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明确中晚三叠世延长组形成时期鄂尔多斯盆地陆相沉积的属性, 用孢粉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陇东西峰油田钻井岩心的微古植物组合, 在主要源岩层——延长组长7段发现了极为丰富的疑源类, 化石丰度高, 但属种单调; 以光面球藻(Leiosphaeridia) 绝对占优势, 经常出现具刺的微刺藻(Micrhystridium).同时代疑源类, 特别是具刺型疑源类生态分布和组合特征对比分析认为, 陇东地区中晚三叠世主要为淡水湖泊环境.出现的具刺疑源类不仅类型单调, 而且棘刺明显弱化, 推测是个别海生具刺类型在淡水环境中经历长期演化的结果.本地区主要烃源岩长7段沉积时期恰好处于湖水淡化过程, 也是最大湖进期, 大规模的湖水补给来源于陆地, 并非海侵.表明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已经结束早中三叠世近海湖泊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冯伟民  杨世蓉 《地层学杂志》1993,17(3):210-214,T001
<正> 广西合浦盆地西部沙岗镇以南(图1)西参二井1122m到1185m井段是一套以大量腹足类壳体富集胶结成层,与深灰、浅灰色泥岩夹灰白色粉砂岩、浅灰色细砂岩互层的沉积序列。岩样中发现孢粉、沟鞭藻、疑源类、淡水盘星藻及合形电等化石。本文通过该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沟鞭藻生态为基础,结合我国东部第三纪盆地的地球化学、古生物、岩相古地理、区域地质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论证东部含油气盆地在第三纪时不存在海水侵进。出现有“海相”沟鞭藻、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是由于当时湖泊咸化及富养料造成的。同时认为沟鞭藻是广盐性生物,其最适应于半咸水环境。  相似文献   

8.
东尼日尔盆地海侵的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东尼日尔盆地晚白垩世发生海侵。Saha-1井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海相沟鞭藻、介形类、钙质超微、有孔虫等化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具有高丰度的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且指示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物甲藻甾烷丰富。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晚白垩世地层沉积于海相环境。晚白垩世为全球海平面高位期,东尼日尔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在早白垩世,东尼日尔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在晚白垩世热沉降和海侵的背景下,东尼日尔各坳陷成为一个统一的海相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作为中国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是否发生过海水侵入一直存在争议,化石能为该科学问题提供直接解释。在松科1井嫩江组一、二段发现了少量的钙质超微化石,初步鉴定出Calculites obscurus,Calculites ovalis,Quadrum sp.,Micula sp.等属种。上述钙质超微化石广泛分布于晚白垩世海相地层中,通过与国际标准海相化石的对比,将嫩江组一段中、下部的时代限定为Turonian晚期—Maastrichtian期。松辽盆地嫩江组一、二段下部的钙质超微化石保存总体一般,有一定的多样性,具有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的特征。松科1井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古生态及其与有孔虫化石的对应关系表明,松辽盆地嫩江组一段中-下部、二段下部沉积期湖泊水域广阔,全球海平面较高,间歇性的海水侵入事件导致西北太平洋中的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和有孔虫等海洋生物被带入松辽盆地。  相似文献   

10.
新疆库车盆地吉迪克组的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库盆地吉迪组分布十分广泛,它是储油层和油、气田的盖层,主要由碎屑岩或碎屑岩与石膏岩的互层组成,沉积厚度301.4-1081m。这套地层中富含有孔虫、介形类、抱粉、轮藻和腹足类等化石,通过古生物群的分折研究,可确定其沉积时代为中新世,更确切地说为中新世早、中期。通过沉积物特征和古生物群中广海、底栖有孔虫,咸水型介形类,水生植物抱粉和沟鞭藻等门类的分析,大致可确定沉积物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部的南天山山脉。沉积物颗粒自北向南由粗变细,水体中的含盐度自西向东逐渐升高,沉积了石膏、石盐和钙芒硝等盐类物质;推测在中新世早、中期库车盆地可能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喀什-乌恰-带残留海相连通。  相似文献   

11.
梵净山群沉积地质特征与原型盆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梵净山群出露于江南造山带西北端,为一套浅变质火山、碎屑岩系,其上亚群主要由深海、半深海浊积岩系组成,自下而上划分为铜厂组、洼溪组和独岩塘组。铜厂组主体由浊积扇相和盆地相组成,洼溪组则主要由浊积扇扇中、扇根亚相组成。进一步的沉积相序研究揭示,自回香坪组至铜厂组、洼溪组,沉积环境总体呈一先海进、后海退的沉积旋回,显示裂陷扩张过程。铜厂组和洼溪组浊流成因的小型斜层理位态研究揭示,前积层优选方位指向北、北东,证实沉积物来自其南,向北扩散。浊积砂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表明,石英含量占23%~34%,且主要为单晶石英,而长石含量占14%~23%,岩屑含量占39%~50%,岩屑以火山岩屑为主。骨架颗粒统计图解揭示其物源为岩浆弧。基于上述,并结合回香坪组火山岩大地构造属性研究,提出并确定梵净山群上部碎屑岩系的原型盆地形成于弧后裂陷,板块构造环境为初始边缘海。  相似文献   

12.
确定烃源岩在盆地范围内的纵向变化规律及横向分布特征,建立有效烃源岩和油气藏的时空组合关系,正在成为高勘探程度地区继续寻找隐蔽油气藏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至沙河街组二段下部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对近百口钻井的地球化学、沉积学、古生态学等资料的分析,认为该沉积时期古湖盆演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沙四早中期裂陷初始阶段过补偿间歇湖、沙四晚期裂陷加速阶段欠补偿闭流湖、沙三早期裂陷鼎盛阶段欠补偿闭流湖-敞流湖、沙三中期裂陷稳定阶段均衡补偿深水敞流湖以及沙三晚期至沙二早期裂陷衰退阶段过补偿浅水敞流湖。在湖盆特定演化阶段的特定位置,往往出现独特的沉积环境和水面波动规律,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烃源岩赋存相带。其中,沙四晚期闭流湖中可以划分出6种,沙三早期闭流湖-敞流湖中可以划分出4种,沙三中期至沙二早期敞流湖中可以划分出6种各具特色的烃源岩赋存相带,主要反映在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类型方面,从而决定了其中烃源岩的生烃特点及生烃潜力。通过对烃源岩赋存相带的沉积环境与烃源岩特征的对比发现,东营凹陷沙四段至沙二段下部烃源岩生烃潜力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到古湖盆类型、水深以及物源供应三大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野外地质调查收集的沉积岩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及沉积构造标志,结合室内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结果,总结研究区的沉积相划分标志,将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阿木山组(干泉组)划分出6种沉积相,即辫状河三角洲相、冲积扇相、滨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和海相火山岩相,并进一步划分为13种沉积亚相。浅海陆棚相和滨海相是研究区沉积的主体,碳酸盐岩台地相次之,辫状河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仅在靠近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及马鬃山-拐子湖中间隆起带的部分有分布,海相火山岩主要分布于裂谷中心火山喷发带。  相似文献   

14.
博格达山前凹陷上二叠统乌拉泊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少波 《沉积学报》2001,19(3):333-339
有关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二叠统乌拉泊组的沉积环境, 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作者根据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标志、碎屑岩的粒度分布特征及泥岩中的粘土矿物组合, 对博格达山前凹陷上二叠统乌拉泊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 认为乌拉泊组为一套海退背景下的沉积产物, 底部属海相沉积, 中、上部为陆相沉积。通过对野外剖面的岩性组合、沉积物的结构、原生沉积构造及沉积韵律等特征的研究, 在乌拉泊组中, 从底到顶识别出四种沉积相类型, 分别为潮坪相、滨岸水下扇相、辫状河流相和冲积扇相, 本区沉积相的演化主要受控于博格达陆间裂谷带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方法测定了大同煤田塔山井田太原组5号煤的宏观煤岩类型、显微煤岩类型和地球化学参数,探讨了煤的煤岩学、煤地球化学及煤相特征,系统地分析了煤层的原始成煤泥炭沼泽环境及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5号煤层有4种煤相类型,即湖沼相、泥炭沼泽相、潮湿森林沼泽相和较干燥森林沼泽相,相应表现为湖泊、障壁岛后潟湖、上三角洲平原和洪泛盆地含煤沉积体系特征。煤层自下而上存在5次比较明显的沉积旋回韵律,与之相随的水介质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海陆、咸水、淡水交替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以陆相为主、海陆交互的成煤泥炭沼泽环境,沉积环境逐渐从海相、海陆过渡相向陆相演化。  相似文献   

16.
马奎  肖南  蒲钰龙  钟佳倚 《中国地质》2021,48(1):309-321
为探讨华北地区中元古界洪水庄组黑色泥页岩物源和沉积环境,采集了燕辽地区清河剖面洪水庄组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洪水庄组沉积物来源不仅有陆源碎屑物质,还有海水沉积物贡献。Y/Ho和ΣREE交会图版分析认为海水沉积物来源占比为10%~20%。此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以及Ce和Eu异常表明沉积物来源有火山热液活动的参与。Mo-EF/U-EF分析结果表明洪水庄为海洋非滞留海盆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在沉积期发生了演变:在洪一段沉积时期,水体还原程度强,为厌氧-硫化环境;洪二段沉积时期,水体还原程度降低,为贫氧-厌氧环境。分析认为洪水庄组物源组成和沉积环境演变与沉积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阿尔山地区泥盆系塔尔巴格特组主体为一套滨岩相陆源碎屑砂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其沉积环境从早到晚经历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过渡,晚期为陆相火山碎屑沉积。整体上,该地区塔尔巴格特组为一套无障壁滨岸-浅海陆棚环境沉积。  相似文献   

18.
李功宇  周建波  李龙  王红燕 《岩石学报》2020,36(6):1719-1730
佳木斯地块位于中国东北微陆块群的最东缘,其东缘地区晚古生代的岩浆和沉积演变进程为欧亚大陆东缘由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构造环境的转化提供了关键证据。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佳木斯地块东缘中泥盆世黑台组砂岩,形成于被动陆缘的构造环境,黑台组上覆的老秃顶子组流纹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的构造环境;晚石炭世珍子山组砂岩,形成于活动陆缘的构造环境;早二叠世的二龙山组安山岩以及相邻地区早二叠世的其它火成岩形成于活动陆缘的构造环境。同时,佳木斯地块东缘泥盆-二叠纪的沉积地层也呈现出由浅海相到陆相地层转化的特征。因此,佳木斯地块东缘由被动陆缘向活动陆缘的转化应该发生在中泥盆世到晚石炭世,而该构造环境的转化也为晚古生代时期蒙古-鄂霍茨克洋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19.
层序岩相古地理的重建工作对认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沉积建造时空分布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特殊的构造位置和演化历史造就了四川盆地二叠纪的构造—沉积分异的复杂性。前人对四川盆地二叠纪的原始地理格局认识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栖霞—茅口组有利勘探相带的预测。在综合油气勘探地震、钻井及盆地周缘的露头剖面资料上,通过沉积旋回和层序界面的识别,将栖霞组划分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茅口组划分为SQ3—SQ5三个三级层序;基于沉积相标志和地层层序的宏观分布特征,重建了四川盆地栖霞—茅口期各层序的岩相古地理。结果表明:岩相古地理相带宏观展布揭示了盆地构造形迹由栖霞期的北东向转变为茅口期的北西向;构造—沉积格局由栖霞期准稳定背景的“隆—坳”分异向茅口期非稳定背景的“台—槽”分异转换;准稳定期的栖霞组有利勘探相带以相对平坦地貌的水下微幅隆起控制为主,呈现出“一带一环”的白云岩浅滩分布,非稳定期的茅口组则在区域张裂构造背景及同沉积正断裂活动的影响下,有利勘探相带受“一槽一半岛”的控制;栖霞—茅口期的台地边缘性质是先成浅水地貌成因的边缘,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边缘内侧的岸后云质浅滩相带,不同于礁滩沉积铸造的有利勘探相带为滨岸高能礁滩体的镶边台地边缘。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叶城凹陷以二叠系为主力烃源岩,前人多按单一的海相或湖相烃源岩笼统分析,未考虑二叠系烃源岩不同组段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叶城凹陷二叠系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结合该区钻井资料,首次将烃源岩分析精细到组,结果显示,叶城小区和和田小区二叠系分别以棋盘组和普司格组上段为主力烃源岩,但两者在分布和地化指标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棋盘组以浅海陆棚相为主,分布于凹陷西部的和什拉甫-莫莫克地区,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100 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1.06%,类型为Ⅱ型,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普司格组上段以湖相为主,分布于凹陷东部的普萨-杜瓦地区,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200 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0.97%,类型为Ⅱ型和Ⅲ型之间,处于生油高峰阶段。二叠系这两套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相比之下普司格组上段湖相烃源岩生烃潜力明显好于棋盘组浅海陆棚相。通过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比值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普司格组上段烃源岩为柯东1井原油的油源。结合储盖条件综合分析,叶城凹陷以甫沙-克里阳地区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