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周成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4):142-151
泰国旅华客源市场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一直占有重要比重。基于大量统计数据,运用时间变化强度指数、季节性强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定量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泰国旅华市场的时空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泰国旅华市场从1985-2012年经历了初始发展、曲折发展、恢复发展和波动回温四个历史发展时期,旅华客流年际变化呈现明显波动——强力波动——趋于和缓的变化特征,年内月季分布集中性较强,主要集中于一年中的3-5月和9-11月;空间上,泰国旅华游客在我国地域分布较为集中且相对稳定,旅游客流主要流向云南、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区和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成都等热点旅游城市。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拓展泰国旅华客源市场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6~2001年国内旅游客流月份分布数据,分析了三亚、北海、普陀山等海滨(岛)型旅游地和黄山、九华山等山岳型旅游地国内客流季节性特征,从旅游客流季节分布曲线看,三亚、九华山分别表现为“三峰两谷”和“双峰双谷”型,北海、普陀山、黄山均表现为“三峰三谷”型;从旅游客流集中指数R值看,黄山的R值最大,近年平均为5.7,三亚的R值最小 ,近年平均为1.3,并且黄山、三亚的R值变化幅度较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北海、普陀山、九华山的R值介于黄山、三亚之间,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比较分析5处旅游地客流季节变化成因,发现它们均受自然季节性因素和社会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包括气候的舒适性、降水等,对于海滨(岛)型旅游地而言,海水温度、热带气旋活动影响也很重要;后者主要包括法定节假目、居民出游习惯等。对对富有宗教特色的旅游地,宗教节庆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自然季节性因素是造成以自然吸引物或自然-文化吸引物为物为特征的旅游地客流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社会季节性因素只有在自然季节性因素形成的旅游季节变化的基础上产生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江苏省1978—2006年入境旅游面板数据,基于旅游需求的角度,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年际集中指数、亲景度等指标对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国际游客地理集中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各客源国的年际变动指数差异较大;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差异并不显著;客流空间集聚和不均衡特征仍较明显。建议从市场、产品开发及客流空间调控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4.
尝试从宏观和微观、时间和空间的分析视角,采用旅游地理、旅游市场分析、数理统计及实证分析等研究原理及方法,对入闽旅游台胞时空动态的区域差异(包括旅游空间感知差异)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研究认为自1979年以来,入闽台胞旅游市场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从历年旅游台胞客流量及其年际、年内变化看,都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其中厦门接待的旅游台胞客流量长期居全省首位,而三明接待台胞客流量最少;福州旅游台胞客流量的年际变化最小,而龙岩和宁德年际变化最大;其次,一般在每年的5月和9月形成入闽旅游台胞客流的高峰期,2月和11月为客流的低峰期;三明和宁德的R值(季节集中指数)最高,而厦门R值最低.最后,从旅游空间感知偏好与实际接待客流量交叉分析看,除了莆田马祖文化朝圣游、三明桃源洞/金湖绿色生态游以外,其余旅游空间感知偏好与实际旅游空间体验基本相符,厦门、福州、泉州、南平等是台胞旅游感知偏好较高的城市,也是台胞实际参与旅游体验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近10年以来中国出境旅游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年际变动指数、增长率、地理集中指数、变异系数和旅游偏好等指标分析了2004年~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年际变动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出境韩国、泰国、柬埔寨、美国和印尼客流的年际变动较大。增长率分析表明,中国出境旅游的整体呈波动式增长态势,根据各国增长率的历时性变化可将其分为稳定型增长型、快速增长型、波动型和衰退型四大类,其中,印尼、韩国增长率均值排前两位,马来西亚、蒙古排后两位。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分析表明中国出境旅游空间分布经历了"大分散—小集中"并逐步趋于分散化的特征。旅游偏好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出境游客偏爱港澳,出国旅游对新、马、泰、日、韩、美的偏好较高(其中,泰、新、日排名前  相似文献   

6.
方叶林  黄震方  侯兵  王芳 《地理研究》2014,33(10):1942-1955
以大陆入境游客的年度及月度数据为例,利用HP滤波、BP滤波及季节指数分析了大陆入境游客的周期波动特征,并结合脉冲响应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入境游客在波动中上升,在1989年、2003年、2009年出现较大的下滑,根据滤波分解可将入境旅游划分为五个周期,分别为起步期(1978-1983年)、探索发展期(1984-1989年)、初步发展期(1990-1996年)、快速发展期(1997-2003年)、相对成熟期(2004-2011年),平均每个周期约为6.6年。入境游客的季节强度指数大致呈“倒V字型”分布,季节变动指数大致呈“双W型”分布,相对于年度数据,月度数据的波动效应更加显著。政策制度、区域经济、突发事件对入境游客周期波动具有重要影响。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对外经济交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入境游客有正向的冲击,不同交通方式对入境游客有不同的响应机理。针对入境游客的周期波动特征,应进一步注重游客质量的提升,加强对外宣传营销,及时调整经营方式及发展策略,同时需要平衡发展三大入境旅游市场,降低入境旅游市场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首位度、位次变化、齐夫定律、差异度,比较分析了江苏省2009—2012年国内及入境旅游客流规模分布的变化特征。国内旅游客流和入境旅游客流二者首位分布均不明显,但后者大于前者,且前者向扩散方向演变,后者向集中方向演变;二者均遵循齐夫定律,但前者为单分形,后者前6年为单分形,后8年则为双分形;前者先呈对数正态分布模式后呈帕雷托模式,后者前6年呈不规则帕雷托模式,后8年标度区一先呈不规则帕雷托模式后呈帕雷托模式,标度区二呈不规则帕雷托模式;前者规模变差呈现波动扩大态势,后者则呈波动缩小趋势;二者的差异度都不大,但后者大于前者,且差异度变化与各自Zipf参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可进入性、服务设施、重大事件、客源地居民收入、旅游偏好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着江苏旅游客流规模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选取山东省140个市、县为样本,利用年际集中指数,基于空间插值方法和竞争态模型对1990—2013年山东省旅游节庆进行研究。旅游节庆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和腾飞期3个发展阶段。年内旅游节庆活动淡旺季分明,4—10月是其多发频段,秋季的数量约占总量的40%,而春夏之交的比例约为38%。年内季节性分布从"三峰三谷"型演变为"双峰双谷"型,气候因素、节庆主题的季节性、资源禀赋是其主要原因。持续时间的峰值有8个,持续一周之内的节庆数量约为55%。公共假日和带薪假期、"暑假游"、经济效益是其主要驱动因素。季节年际变化大,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年际集中指数由1990年的15.04下降到2013年的8.32。持续时间和数量呈现出"西低东高"特征,前者和后者分别为"两峰两谷"和"三级阶梯状"。节庆的地区差异显著,瘦狗类地区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9.
卢松  陆林  王莉  王咏  梁栋栋  杨钊 《地理科学》2004,24(2):250-256
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旅游地,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关于古村落旅游学研究成果国内尚不多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总结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客流增长迅速;客流季节性差异明显,呈现"三峰三谷"型波动;一般性周内客流为斜"Z"分布,黄金周客流呈"井喷"式,客流周内分布不均;客流日内呈双峰型分布,时客流分布集中。从事件、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黄山辐射效应、管理体制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展开客流时间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讨论不断攀升的客流给古村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培学  张捷  张建新  张金悦  张迎莹 《地理科学》2021,41(11):1992-2001
以江苏省204家4A级及以上景区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漫游监测所得的旅游客流客源数据,基于Zifp法则表现江苏景区年客流量的位序-规模特征,在全省景区旅游客流规模的不同组间差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最优标度回归方法研究了景区客流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省域目的地内部景区客流规模等级明显,省外客源的客流规模分布较省内差异大,更符合首位型分布特征;② 全省整体客流的季节性不明显,各景区的季节性较强,不同产品类型的景区存在季节波动性差异;③ 景区客流受景区等级、季节性、市中心距离、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省内外客流在部分因素影响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景区季节波动增大会显著降低其接待的省内客流规模。对优化景区客流规模等级体系和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藏高原降水变化趋势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76  
杜军  马玉才 《地理学报》2004,59(3):375-382
利用西藏1971~2000年月降水量、降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30年高原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变化为正趋势,降水倾向率为1.4~66.6 mm/10a,而阿里地区呈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年降水日数变化阿里地区、林芝地区东部为负趋势,正趋势以那曲地区中西部、昌都地区北部最为明显。20世纪70年代高原西部为正距平、东部为负距平,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地区为负距平,20世纪90年代高原西部为负距平,东部为正距平。近30年来西藏高原平均年、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以19.9 mm/10a的速率增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增幅较大,1992年以来春、夏季降水明显增加。阿里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年降水异常偏涝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和90年代。  相似文献   

12.
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根年  薛刚 《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
将旅游地的成长看成是有生命的自组织过程,以1980-2005年统计数据,着眼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客源结构、人均消费及旅游收入的变化过程分析,从新角度探讨了旅游地的成长与结构变化的关系,丰富了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认识。结果发现,秦俑馆入境旅游呈“扇贝型”增长,国内旅游为“主循环-再循环型”周期波动,入境游客在总游客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人均旅游消费额不断提升,致使旅游经济收入摆脱了客流量生命周期的影响而得益延长,为我国国际名牌旅游产品从外延性客流量增长走向内涵型旅游收入增长提供了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灵恩  韩禹文  高俊  吕宁  Chris Ryan 《地理研究》2019,38(9):2314-2329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旅游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本文基于545位入藏游客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游客对气候变化因子的认知和体验状况,探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旅游活动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入藏前游客对天气和气候状况的关注度并不高,但是在旅行中这一因素却是旅游体验的最大影响因素;② 优美的高原自然风光是游客对西藏的核心认知之一,直接影响游客的决策与体验;③ 不同地理区域的游客对高原气候因子的关注度和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视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动机类型才是显著影响这二者的重要因素。研究进一步表明,青藏高原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对提升该地区的游客体验有积极作用,但气候变化带来的优势并不能够直接转化为潜在游客的出游活动。  相似文献   

14.
提高游客满意度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以青海省国内游客为研究对象,运用五级态度量表量化游客满意度评价项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总体满意度以及游客重游率等方面开展综合测评.研究表明:国内游客对青海各旅游环节的满意度评价总体上处于满意和一般之间,旅游总体满意度评价较高,游客重游青海的潜力大.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区的发展受到诸多确定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并反映于旅游区游客观测序列.通过构建游客序列分析框架,提出了游客序列分析的理论模型.并以江苏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为例,集成多种数学方法,进行了游客序列的分解、调整和综合预测的实证分析.运用Tramo/Seats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分析可有效提取时间序列各组分,从而获得了不同尺度的作用模式,所获得的去噪序列为预测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基于ARIMA模型、Winter加法模型、Winter乘法模型和Tramo/Seats模型的综合预测表明,麋鹿生态旅游区未来两年年平均新增游客数量在1.95-3.14万人次之间.各方法预测结果间的差异与其建模思路及实现方法有关,因此集成多种方法进行预测,并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获得对游客波动变化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所提供的多种可能预测方案,可为生态旅游区容量控制、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及旅游区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骆培聪  张明锋 《地理科学》2010,30(3):377-383
地处闽西的武夷山、泰宁金湖、连城冠豸山、永安桃源洞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均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类型景区,距离较近,开展它们客流时间分布比较研究对各景区旅游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运用小波分析、季节性强度指数、旅游气候舒适度模型等方法,对这4个旅游景区客流时间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001~2008年每个景区接待游客数量总体上是增加的,武夷山年游客数量最大,泰宁金湖景区客流年际波动辐度较大;武夷山景区客流年内变化曲线为"三峰三谷",泰宁金湖景区为"驼峰",冠豸山、桃源洞景区为"两高峰、两中峰、四低谷",泰宁金湖客流年内变化最大,冠豸山、桃源洞次之,武夷山最小;冠豸山和桃源洞景区客流月内波动要比武夷山、泰宁金湖景区大一些;连城冠豸山周内客流峰值分布在周日,其他景区客流峰值在周六,武夷山黄金周游客接待量最大。并对气候因素、社会因素、景区知名度、对外交通条件、旅游管理体制与管理水平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GPS数据的自驾车游客时空行为研究——以西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出行与游玩日益模糊化的背景下,利用GPS轨迹挖掘自驾车游客在大尺度范围内移动的空间行为特征和时间制约因素,对于规划设计旅游路线及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自驾车旅游热点区域--西藏自治区,通过Python挖掘六只脚平台6748条“脚印”数据以及924 条轨迹信息,结合OSM路网数据以及旅游景点POI数据,以季节强度指数、多环缓冲区、核密度等方法探讨自驾车游客的时空行为特征。研究发现:(1)游客兴趣点主要沿西藏南部交通路网分布,国道周边的自然景观对自驾车游客具有明显吸引力;(2)游客兴趣点数随着与景点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幂函数式递减,自驾车游客围绕旅游景点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但游客兴趣点与景点的空间距离较大,沿途景观成为游客重点关注的旅游吸引物;(3)在年内,受西藏季节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游客出行以夏秋季节为主,主要分布在商业相对发达且旅游业态较多的拉萨和林芝市区。不同季节的自驾车速度存在显著差异,速度高低关系为秋季>夏季>春、冬季;(4)在日内,在进食、睡眠等生理节律及娱乐需求的约束下,游客会在停车场、服务站、景色优美的路段、景点等地方停留游憩,旅游活动的整体节奏是移动和静止的结合,且大部分时间处于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8.
采用旅游流年际变动指数、年际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及空间重心模型,对2000年至2012年江西入境旅游流时空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流年际波动较大,港澳客源市场表现最为稳定,其次是台湾和外国客源市场,港澳台近程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仍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外国入境客源市场潜力还要进一步激发。2年际集中指数较高的美日韩等国,应在稳定基数效应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营销;年际集中指数较低的新加坡、法国、俄罗斯等国,应进行重点开发,培育新兴市场。3港澳游客地理集中度高,外国游客呈现分散-集中趋势,为分散风险应加大对亚洲邻国市场的开拓力度;而城市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客源结构更加完善,但由于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知名度及其客源国消费结构和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旅游流重心移动轨迹存在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