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虹  苏有锦 《地震研究》2007,30(1):18-23
研究了云南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7次7级大震(1970年通海7.7级地震、1974年昭通7.1级地震、1976年龙陵7.4、7.3级地震、1988年澜沧—耿马7.6和7.2级地震,1996年丽江7.0级地震)的5个震源区震前、震时(余震活动阶段)和震后的地震活动性及b值、p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源区地震活动水平在震前和震后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震前活动水平高于震后(不含震后序列活动时段),而震后震源区地震活动一直处于衰减状态,活动水平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2.
川滇地区区域地震目录完整性最小震级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系统分析了川滇地区1970~2001年的区域地震目录,给出了川滇地区主要地震活动带(区)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空分布.总体而言,对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3个区域 ,地震目录的完整性最小震级可取如下震级:(1)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及鲜水河-安宁河- 小江断裂带所围限的川滇菱形地块,1970~1981年2.5级,1982年以来2.0级;(2)金沙江 - 红河断裂带以西的滇西-滇西南腾冲-龙陵、澜沧-耿马、思普地区,1970~1981年3.0级 ,1982年以来2.5级;(3)阿坝区、松潘-龙门山带及名边-马山-昭通带,1970~1981 年2.5级,1982年以来2.0级.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震活动性指数A(6)值系统地定量化地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地震活动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地震活动性增强异常的判据,即A(6)值≥4.5时为高值(地震活动性增强)异常。地震活动性增强异常出现后1~3个月为发震优势时段,其次是4~6个月。该判据通过了预报效能尺值评分的检验,可以用于地震预报实践。  相似文献   

4.
197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历了第V个活跃幕(或轮回)的平静和活跃时段,通过分析研究这两个时段地震活动在时空强上的差异,定量提取其活动演化过程参量,为该区未来地震活动期判定提供相对定量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选取晋北区展布的一组NE向断裂作为背景场,使用1970年以来较完整的地震资料,统计分析了(1970年1月1日~1998年12月31日)晋北区中小地震(3.0≤ML≤5.0)沿该组断裂的活动特征等,发现在1976年内蒙和林格尔6.5、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1996年内蒙包头6.4和1998年河北张北6.2级中强地震前1~2年内,晋北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年频次及强度有明显的衰减—显著增强—发震这一特征,这种相关特征对预测晋冀蒙交界地区未来中强震的时间具有参考价值;震前主震近场区的地震条带活动对主震位置有预示意义,而较远场的地震活动仅反映主震前应力水平的增强,并有震前活动向未来强震区靠近的特征,这对预报主震的方位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郑建常  王鹏 《地震》2011,31(2):122-128
基于相对强度算法提出了一种量化地震活动状态变化的方法, 数值试验表明, 该方法可以综合反映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和强度上的某些特征。 应用该方法对华东地区(30°~37°N, 114°~120°E)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情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的4次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地震活动状态的相似度曲线低值回升阶段; 中强地震前2~3年的中期阶段, 相邻期的相似度曲线和以1970年为参照的相似度曲线都存在显著低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中长期地震活动的群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志华  傅征祥 《地震》1999,19(4):338-344
主要研究中国华北地区和南北地震带中长期地震活动的时间特征。选取华北地区和南北地震带二个地震活动地区1970年以来有仪器记录的完整地震目录。作相关地震删除后对于不同起始震级分别计算不同时-空尺度下观测地震数Np 与泊松分布下理论地震数np 的比值(称为时-空“矩”),结果表明无论华北还是南北地震带,无论起始震级是ML 3. 0或ML 4. 0,所有的地震活动过程都显示群集特征Np/np> 1。地震活动随时间呈指数分布,具有标度不变性,分维数在0. 2~0. 7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安徽中西部地区目前存在的多项测震学指标异常,重点对比分析了该区域1970年以来三个活动时期的地震活动时空特征。认为本活跃期期间地震活动特征总体上与第四个活动期期间比较类似,但活动水平要低,时间上还将持续1年至1年半左右。  相似文献   

9.
郯庐地震带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公元前70年以来Ms≥4(3/4)级地震资料及 1970—1986年地震台网测定的 M_L≥2.0地震资料,研究了郯庐地震带(广济—沈阳)的地震活动特征,着重剖析了其地震时、空、强的分段差异性。从b值、地震矩率等讨论了该带未来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区综合预报判据和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概论四川地区地震活动频度较高,强度较大.自公元前111年至1988年6月10日,境内共发生7.0~7.9级地震13次,6.0~6.9级地震42次,5.0~5.9级地震143次.其中1970年以来就发生了7.0~7.9级地震3次,6.0~6.9级地震9次,5.0~5.9级地震63次.1970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1970年大邑6.3级地震以后,四川省成立地震监测机构,陆续布设了一批地震前兆观测台网。至1984年底,共建成专业地震台30个(其分布见图1),具有包括测震、视电阻率、地磁、水氡,地倾斜,定点重力,电感应力等共计73项前兆观测项目。还建有15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