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对胶州湾青岛近海沉积物微古化石及浅层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层序地层概念,确定了层序界面的划分方法。初次海泛面之下为河流沉积,微体古生物缺乏,其上岩性以含贝壳的砂质粗粒为主,微古特征表现为低丰度、低分异度。浓缩段岩性为虫孔发育的泥质细粒组分,微古丰度出现最高值。据此可将胶州湾青岛近海层序地层划分为半个三级层序.海进体系域发育海侵边界层、潮沟充填及古滨岸沉积,高位体系域形成大沽河洋河复合三角洲沉积体及湾口两侧的潮汐三角洲沉积体。以层序的方法研究近岸沉积物有利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地层间的对比,通过岩性和微体化石及矿物分布等特征综合确定海泛面,在具有多物源、快速沉积特点的近岸海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渤海西南岸贝壳滩脊发育典型,贝壳含量高、规模大,不仅作为古岸线标志,还是抵御风暴潮的天然屏障。作者通过对鲁北贝壳滩脊的沉积结构,发育环境分析,将贝壳滩脊分为堤梗和堤内充填两个亚相。前者以贝壳和贝壳碎块为主,具有平行层理和高角度斜层理,后者以贝壳细碎屑为主,亦含细粉沙,具有向陆倾的平行层理。贝壳滩脊的形成和发育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其中贝壳物质的大量富集、较强的暴风浪、风的吹积作用及入海河流的改道效应等均与其有密切关系。当黄河从鲁北入海时,潮滩快速加积,贝壳贫乏,当黄河远离本区时,鲁北岸滩相对侵蚀,利于贝壳滩脊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贝壳堤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二十多年来,渤海湾沿岸的贝壳堤(Chenier ridge)引起了多方面的兴趣,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论著颇丰。各家讨论的问题比较侧重于贝壳堤的分布和形成年代等方面,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但是,对贝壳堤形成的原因、条件、发育与衰退过程,以及它在渤海湾海岸地貌和沉积层发育中的作用等则很少论及。阐明贝壳堤成因对于海岸沉积、海陆变迁、海滩冲淤、构造运动、海岸水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多年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详细地分析了各贝壳堤的形态和分布、贝壳生物组成、贝壳物质的物理特性、层理结构、层位关系和古海滩面的坡度与物质组成等基本资料,又补充调查了海岸带潮汐沉积、泥沙来源与河流人海口的变迁等资料,着重讨论贝壳堤的成因与发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海滩层理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海滩层理在滨海沙体中分布异常普遍,任何原生滨岸沙堤,水下沙堤和滨外沙堤中均可见到,因此它是识别滨外沙体和恢复古海岸线的重要标志.汤姆森(W.O.Thomson,1937)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海滩层理的特征、类型和形成过程,他的许多结论至今仍然是认识海滩层理的有用概念.近年来随着滨海沉积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应用,海滩层理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然而,由于滩滩层理较为复杂,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只有系统地揭示现代海滩层理的特征和组合,正确地分析它们的形成过程和机理,才能使之成为辨认古代海滩和古海岸线的重要工具.1965年我们在研究渤海湾贝壳堤时,曾对其内部层理的似背斜状的分布作过讨论,七十年代以来又相继在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舟山群岛、滦河三角洲地区、广西沿海对滨海沙体的天然剖面和人工探槽进行了观察,不少横切沙堤的剖面和探槽长达数十米至近百米,因而能够系统地观察海滩层理,并能进行不同岸段层理的对比.  相似文献   

5.
本次研究依据大量的钻井、露头和岩心资料,根据沉积构造、沉积层序特征及测井曲线对比分析,对姬塬地区延九段的沉积相进行研究,认为本区延九段为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沉积,且明确了沉积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比较发育,还发育分流间、决口扇和沼泽沉积;三角洲前缘上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研究区储层砂体发育各种层理构造和侵蚀构造。河道砂坝储层物性好,常叠覆形成构造小高点,可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6.
利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对琼东南盆地古近系陵水组进行了层序划分和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关系的研究。建立了陵水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Els3、ElS2和Elsl三个三级层序,其层序和体系域变化主要受控于凹陷内沉降中心的分布位置,沉积主要受控于盆地边缘的断坡带。每个三级层序低位体系域发育局限,海侵与高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体系构成以扇三角洲、三角洲、滨海平原和浅海为主。探讨了沉积体系的演化,总结了其时空配置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地震、钻井、测井及古生物等资料的研究,建立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东南部的层序格架。研究区的中生界可分为1个一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在此层序格架内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及沉积体系研究,厘定了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浊积扇和湖泊沉积等4种沉积体系。断陷早期,JSQ1的西部与东部分别发育了中型的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断陷中期,西部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逐步扩展并在其前端多发育小型浊积扇,东部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亦持续扩张且在JSQ4沉积期规模达到最大;断陷晚期,KSQ1内仅发育盆缘的小型扇体和滨浅湖相沉积,东部、南部隆起区未接受沉积或沉积较薄并剥蚀殆尽。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和纵向演化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地震、钻井、测井及古生物等资料的研究,建立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东南部的层序格架。研究区的中生界可分为1个一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在此层序格架内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及沉积体系研究,厘定了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浊积扇和湖泊沉积等4种沉积体系。断陷早期,JSQ1的西部与东部分别发育了中型的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断陷中期,西部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逐步扩展并在其前端多发育小型浊积扇,东部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亦持续扩张且在JSQ4沉积期规模达到最大;断陷晚期,KSQ1内仅发育盆缘的小型扇体和滨浅湖相沉积,东部、南部隆起区未接受沉积或沉积较薄并剥蚀殆尽。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和纵向演化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苏北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分别对古黄河三角洲在江苏滨海平原的地貌变化、变化速率及沉积特征等进行了论述。黄河三角洲发育可分为:全新世古黄河河口三角洲、最大海侵山前河口扇三角洲、喇叭口填充河口三角洲、分流入海串珠状河口三角洲、全流入海鸟嘴状河口三角洲、三角洲蚀退6个阶段。 从苏北古黄河三角洲发育特征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漫长历史中,随河流本身来水来沙和人工作用,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其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阶段性,随泥沙沉积形成了不同的河口三角洲模式;3.河流入海河口沉积的不同模式,在同一条河流中可以转换模式。  相似文献   

10.
B_2孔揭示海河口地区全新世海侵层厚达19.2m,自下往上依次出现潮间滩、近岸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湾、河口砂坝及河口边滩六个亚相,下部两个亚相呈海进层序,上部四个亚相呈海退层序。除河口边滩亚相底界外,其他所有亚相间的界面均为不连续面,显示海侵层为不连续沉积。研究表明该不连续沉积与海面波动有关.在全新世海侵高峰后,海面一直处于幅度不大(约1m 左右)的振荡运动状态,一次振荡波就在海岸线上留下一道贝壳堤,近5000余年来发生了5次振荡波,在海退平原中就有5道贝克堤与之对应。B_2孔海退层序中曲不连续面与贝壳堤基底侵蚀面相对应,也与振荡波的上升坡段相对应。海退层序所表现出来的海岸向海推进现象不是海面大幅度下降的反映,而主要是河口区沉积物迅速加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岩心观察结果及分析化验资料显示,在石西地区西山窑组沉积物中,砂岩成熟度较低,砂、砾岩中炭屑及炭化植物枝干较多,沉积构造以平行层理、交错层理为主,并识别出了双向交错层理.结合石西地区测井资料及岩心资料,对石西地区西山窑组沉积体系展开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属于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发育3种亚相和10种微相: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分流...  相似文献   

12.
取自堤下部的^14C平均校正年龄表明,渤海湾西岩沿现代海岩线展布的第一道贝壳堤(Ⅰ堤)的初始年龄约在900~700calBP/AD1050~1250,堤的发育延续至18、19世纪。以入^14C数据因取样位置不当(一般取自堤的中部),不能用于支持文献中关于该堤起始时间的;但是这批数据连同文献中获自岸外残存贝壳碎屑堆积层的数据,暗示隋、唐贝壳堤存在的可能性。近1千年来该地区贝壳堤的发育反映了海岩线的重  相似文献   

13.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造演化和地层发育特征分析,将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Napo组划分为4个层序。根据岩心中的潮汐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具有大量贝壳等特征,识别研究区具有潮坪沉积环境。针对其沉积坡度缓,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互层沉积的特点,建立了缓坡混积陆棚边缘的沉积相模式,认为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Napo组发育有海岸平原、潮坪、局限台地和混积陆棚相。相序的垂向组合和平面迁移受海平面升降的控制,指出潮坪砂岩主要出现在各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水下浅滩砂岩出现在海侵体系域。从沉积角度看,潮汐水道砂体是最好的储层砂体。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沉积相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珠江三角洲是在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和全新世大西洋期,由多条河流的泥、沙输入溺谷型河口湾内,形成具不同沉积特征的叠覆、镶嵌复合体,经历了由河口湾沉积向河控三角洲沉积的演变.其沉积相序分两类:一类是玉木亚间冰期和大西洋海侵阶段,形成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溺谷型河口湾沉积相序,属海侵层序;另一类为大西洋期海平面相对稳定以来,以迳流作用为主的进积型河控三角洲沉积相序.  相似文献   

15.
古黄河三角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村古黄河三角洲分流河道体系代表歧口三角洲超级叶瓣(700BC-11AD)的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其下的三角洲沉积层序多属于更老的超级叶瓣。山东北部大口河至徒骇河口海岸700BC—1099AD多次受到黄河的影响,埕口—马山子东北部的海岸平原主要形成于893—1048年,那里岛链状贝壳堤开始形成的时间晚于1128年,与贝壳堤的^14C年龄相差700~1850a。苏北斗龙港口—弶港海岸平原地表之下约9m厚的沉积物主要是黄河入海泥沙在海流作用下向南搬运,并沉积下来。苏北黄河三角洲南界在谅港附近。自然地理和海洋地质工作者采纳“公元前602年或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发生第一次大改道”的观点是一个误会,实际上这是多数历史地理学家已经放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露头及分析化验资料,将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划分为4个地震层序和6个沉积层序,其中Csq1、Csq2、Csq5层序为工型层序,Csq3、Csq4、Csq6层序为Ⅱ型层序,与标准的工型层序比较,盆地内Ⅰ型层序低位体系域以河流沉积体系和低位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缺失盆底扇、斜坡进积复合体等深水沉积体系;Ⅱ型层序中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主要的沉积体系以浅水碳酸岩台地和海岸平原为特征。石炭纪早期层序形成在起伏不平的剥蚀面之上,以填平补齐的充填沉积为主,中后期层序则发育在宽阔平坦的盆地内,层序地层学格架模式可用Van的被动大陆边缘模式来描述。  相似文献   

17.
东海外陆架EA01孔末次冰期最盛期的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东海 EA 0 1孔 (30°2 2 .96 15′ N、 12 5°4 5 .6 0 5 5′ E)岩心的沉积层序、粒度成分、沉积物年代、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 ,揭示了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最盛期的三角洲沉积。钻孔 0 .36~ 2 9.6 5 m为一不完整的进积三角洲沉积层序 ,自下而上依次为前三角洲、河口沙坝和分流间湾的交替沉积 ;末次冰期三角洲的发育 ,表明了冰期低海面时期外陆架上的继承性沉降盆地仍被海水覆盖 ;盆地的区域沉降与海平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容纳沉积物的有效空间 ,捕获了河流带来的沉积物而形成三角洲 ,这是河流对海平面变化和构造下沉的响应 ,同时也反映了冰期陆架环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天津古贝壳堤是天津海陆变迁的重要产物和有力佐证,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通过对公路工程建设施工期施工振动、基础处理施工,营运期钻孔灌注桩承受垂直荷载、碎石垫层基础承受垂直荷载等因素对古贝壳堤保护区的影响分析,提出了保护古贝壳堤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依据中、澳部分河流的资料,探讨了冰后期海面变动各个阶段对河流-河口体系不同部位的影响及时空变化,划分出4个发育阶段。早期海进主要使下游河段发生沉积,晚期海进导致河口湾的形成,稳定阶段沼泽沉积发育,海退阶段河口湾充填,并逐渐转化为三角洲。在同一个地区,河流-河口体系随时间而变化:海进时,依次由下游河段转变为河口湾,最后可能成为口外海域;海退时,则由口外海域变为河口湾,可能进而成为三角洲。  相似文献   

20.
钻井和地震资料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储层预测研究精度。在多井区,利用地震属性及单井沉积相来确定平面沉积相,研究精度高;而在少井、无井区的海域,如何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储层研究,至今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法。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环BZ3-1区钻井较少,完整钻遇到沙河街组的井则更少,以该区的沙河街组为例,基于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结合古地貌分析,半定量确定研究区的沉积体系分布特征。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和切片技术的高精度三维沉积体系分析表明,由于三级层序发育于二级层序的不同体系域,会导致三级层序的体系域沉积体发育特征的不同。沙三段SQsl3层序发育于二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LST),其低位体系域的扇体规模要远远大于高位体系域(HST)的扇体;SQs3m层序发育于二级层序的水进体系域(HST),其低位体系域三角洲朵体规模与高位体系域的三角洲朵体相当;SQs3u层序发育于二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其高位体系域三角洲朵体规模远远大于低位体系域的三角洲朵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