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1地震预报的类型 (1)没有对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地震的限定.对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没有限定为"破坏性"地震,显然存在漏洞.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没有"限制"即意味着"允许".所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中所指的地震可以是从大到小的任一地震.从减灾的角度考虑,不产生灾害的地震没有任何预报意义,只存在地震科学和预测研究的价值.由于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准确率很低,如果不限制所预报的地震是破坏性地震,错报和虚报所带来的损失也许将远大于报准地震所能减少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直接检测大地震之前空间相关长度的增长是一种从观测的地震活动中检测临界点特征的独立的方法.本文研究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前5年震中周围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空间相关长度变化.结果表明,从地震前近两年开始,中等地震以上地震的空间相关长度出现明显增长,变化趋势可以用幂次率进行很好的拟合.用该地区没有7级以上强震发生的时段的地震目录采用相同方法进行了计算,没有发现明显的幂次率增长现象,说明强震前中等地震以上地震的空间相关长度的幂次率增长是地震孕育过程中临界点物理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震局局长王明球于7月15日告诉记者:本市没有明显地震迹象,近期内没有破坏性地震.地震局有关专家说:上海地理位置不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同时也不处于国内的较小地震带上,因此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小.此外,上海地震监测网较严密,500公里范国内1级以上小震能在几分钟内检测出  相似文献   

4.
说老山前线英雄是“祖国的卫士”,没有任何异议;说地震工作者是“人民的卫士”,恐怕会有截然不同的意见.辽宁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千万人幸免于难,人们对地震工作者表示由衷感谢;而唐山地震未能预报,地震工作者几乎为千夫所指.  相似文献   

5.
提到水库发生地震, 人们凭想象往往会认为: 水库容量越大、坝体越高、坝址在地震活动频繁地区, 水库引发地震的可能性越大. 然而, 事实正好相反. 科学家统计分析发现, 水库地震与水库容量和坝体高度均没有明显关系. 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生的水库地震, 绝大部分处在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内, 而地震频发区域内的水库地震却很少. 这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孙士鋐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6.
芦山4.20地震破裂过程及其致灾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全球地震台网的远震地震波数据快速反演了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地震(芦山4.20地震)的破裂过程,在震后3小时得到并发布了相关测定结果.结果显示这次地震的震级约MW6.8,包括两次破裂子事件,但都发生在断层面上震源(破裂起始点)附近,整个地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破裂方向性.雅安芦山地震的破裂没有大规模出露地表,主要地震灾害集中在断层上盘,位于芦山县和宝兴县一带.  相似文献   

7.
钻孔应变台网记录的汶川地震前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前是否存在观测异常变化?这不仅是地震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的初步分析表明,汶川地震前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观测到异常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汶川地震震中附近100km范围内没有钻孔应变观测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反演震源机制数据,得到了东日本大地震前后日本东部内陆地区的应力场.地震前,在东北部(Tohoku),σ1轴呈EW方向,但在关东-东部(Kanto-Chubu)地区则呈NW-SE方向.地震后,在Tohoku北部和靠近磐城市(Iwaki City)的Tohoku东南部,应力场发生了变化,主应力取向大致等同于与地震相关的静应力变化取向.这说明地震前这些地区的差应力值小于1 MPa.在Tohoku中部,虽然地震后加载的应力取向几乎逆转,但其应力场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那里的差应力值大大超过1MPa.在KantoChubu,地震后加载了与背景应力方向近乎相同的应力,且应力场没有发生预期的变化.这可能就是Kanto-Chubu地区高地震活动水平的诱因.  相似文献   

9.
说老山前线英雄是“祖国的卫士”,没有任何异议;说地震工作者是“人民的卫士”,恐怕会有截然不同的意见.辽宁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千万人幸免于难,人们对地震工作者示表由衷感谢.而唐山地震未能预报,地震工作者几乎为千夫所指.“理解万岁!”前线英雄心底的呼喊,在地震工作者心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们多么渴望人民的理解呵!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地震短临预测还是世界性难题,没有特别有效的观测手段和观测仪器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寻找预报地震的灵敏手段并对其开展有效观测是地震预报的一项重要和持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人们曾对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提出过各种各样的假设,但没有一个得到证明.以色列学者Michael Shimshoni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地震数据中心1968年——1970年三年的全部地震资料,终于找到了一个“夜间地震比白天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地震视应力在云南地震序列中的前兆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假设震源位移谱符合omega;平方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利用震源位移谱低频水平与拐角频率来计算中小地震视应力值的数学表达式.采用数字化速度波形记录,通过校正仪器响应、介质衰减与吸收效应、台站场地响应等影响因素后,计算得到了云南地区4个地震序列共823次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值.结果表明,地震视应力在云南地区的这4个地震序列中有很好的前兆特征表现,即:地震序列中只要发生了视应力值超过1MPa的中小地震,其后就一定会有中强震发生;如果序列中中强地震发生后再没有发生视应力值超过1MPa的中小地震,则该序列就不会有强余震发生.同时研究表明,4个地震序列所在地区的平均视应力值为0.8MPa,地震视应力值与地震震级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一时期,社会上关于上海地区要发生地震的谣传颇多.上海市地震局曾通过报纸、电台多次说明: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没有迹象表明上海在近期内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但是,谣传并未止息,特别是7月11日南汇等地发生了30年来最大的龙卷风后,上海地区要发生地震的传闻又多了起来,不少人流露出“恐震”心理.这是没有必要的.当然,“恐震”心理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群众对地震的前兆知识和地震造成的破坏有所了解,每当出现闷热、暴雨天气,或者某些异常现象时,就把它们与地震联系起来.其实,地震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地震预报要通过对各种地震前兆现象和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才能作出.  相似文献   

14.
地震活动资料表明:苏州市及周围邻近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现代仅仅有中小震活动.已经布设有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上海市数字地震台网,比较而言苏州附近是全国地震台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国际地震动态>创刊于20世纪70年代,其时中国还没有开始摆脱封闭或准封闭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地震动态>作为反映地震科学发展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国际动态的刊物,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地震研究领域的<参考消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东北大陆地震史料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大陆文史地震载录较早,但时间上很不连续,缺载断限尺度较大.辽、吉、黑三省都分别有一、二次长达700~800年断缺地震记录情况.全区从公元498~937年全然没有一条地震记录.通过近些年历史地震研究,发掘添补了一些强震资料,对于区内地震活动图象、地震区带划分、地震震害程度等方面的认识,展示了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处在地震活动区的美国各城市面临着实实在在的,且让人气馁的挑战.在这些城市里,存在着很多使用不符合现行标准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建造的不安全建筑物.这些城市一旦发生地震,就会有数千人无家可归.而那些通过断层或位于液化带上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如高速公路、桥梁、下水道、煤气和生活用水管道已年久失修,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遭到破坏.地方政府虽然知道这些生命线系统的易损性,但他们却没有维修加固它们的专业知识和资金.应急响应工作既没有切实纳入市政府的工作计划中,也没有经过地震的检验.似乎所有这些还不够,我们很少发现有哪个城市在地震灾害来临之前就已将各种救灾工作和恢复重建工作安排就绪.  相似文献   

18.
鲜水河断裂带上特征地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洪  罗灼礼 《地震学报》1990,12(1):22-29
特征地震是大地震原地重复的重要表现形式.现有资料的初步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上大地震属特征地震模式,其地震破裂长度、同震位错量以及断层错动方式,在原地保持较长时间的一致性.由于大地震屡屡在原地重复发生,沿断裂特定地段累积位错分布与一次地震的位错相一致,从而导致断层滑动速率的同步变化.本文以1973年炉霍地震为例,研究了鲜水河断裂的特征地震现象.该段的地震活动属特征地震模式,不服从古登堡-里克特的线性震级频度关系.特征地震不仅对断错地貌、滑动速率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这种地震模式是以特定震级的大地震为主导,几乎没有中等震级地震发生,这对地震活动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定义了描述东北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3个参量E、T和R,并对东北地区11次M≥5.0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辽宁地区和嫩江断裂以西地区M≥5.0地震前均存在4级地震集中活动的现象,且预期的5级以上地震大部分发生在最近1次4级地震后的半年内;嫩江断裂以东地区5级地震前没有中等地震集中活动的特征.ETR方法在中等地震活跃后判定未来5级地震的震中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整理了湖北地区近26年来的202次地震资料,从中判别出138次有感地震.分析了这些地震的时间、空间和频度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区内现代有感地震活动西强东弱,三峡地区最强;2.震中多沿断裂带分布,断裂交汇部地震尤其活跃;3.以往划出的11个地震危险区中的竹溪、黄冈和麻城三个历史强震区于最近26年没有发生有感地震,此三区目前应当处于地震活动的平静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