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T213对贵州省24小时雨量预报检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纲 《贵州气象》2003,27(1):18-20
T213数值预报产品中对我省12-36h之间24h雨量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T213对我省的雨量预报准确率较高,对大雨以上量级的降水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可以作为日常天气预报业务的主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系统着重于T106数据预报产品的应用,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程,从气象卫星网上下发的T106数值预报产品中选取最优因子,建立了长治地区11个县市24h、48h降水预报多元回归方程。该系统采用VB5编程,建立了实时资料自动处理、分县客观定量降水预报自动制作、预报结果文本、图形输出等模块。该系统可直接挂接于MICAPS系统下,定时自动运行,无需人工干预。预报结果输出图文并茂,可供预报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数值预报产品,尤其是T106提供了大量的物理量的预报产品。本文从T106的产品中挑选了4个物理要素,将其运用到2000年乌鲁木齐地区大降水的预报之一,得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以micaps为核心,利用高空探测资料和T106格点场资料,构造能反映本地天气动力学特征的暴雨预报因子,综合使用卫星云图,T106数值降水预报产品,本地常规资料逐步订正,以人机结合的方式制作暴雨短期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5.
降水概率天气预报的最大优点能够有效的发挥天气预报的潜在经济效益。我们根据山西省长治市的气候区划,将长治市的13个县区分为3片,应用T106资料,并通过对T106资料以及3片的实时资料制作0,1化处理,分别建立了3片的夏季(6月-8月)降水概率预报方程,并将整个系统挂接于MICAPS系统下。计算快捷,图文并茂,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应用K指数和TOT指数作江苏中期降水预报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国家气象中心的T63和T106中期数值预报产品,计算所划定区域的K指数和TOT指数作为预报因子,并统计与江苏省9个代表站降水的相关。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江苏省4-7月第4-6天的PP降水预报方程36个、MOS降水预报方程108个,多级判别临界值144组。在此基础上经统计制作江苏省降水概率预报。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常规天气要素分县MOS预报及效果检验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采用MOS预报方法,建立了我省81个站的1-sd最高、最低温度和降水分级预报方程,研究制作省级客观预报指导产品,并进行了初步应用效果检验。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T213数值预报产品中,重要物理量预报值在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对局地性的阵性降水过程、微量降水过程和有明显天气尺度系统影响的大范围降水过程的重要物理量值,进行了验证和分析,总结出了产生降水的重要物理量预报临界值。  相似文献   

9.
选取MICAPS平台下的高空和地面实时资料以及T106数值产品资料,用切比雪夫展开式展开了T106数值预报产品的气象要素场的权重系数物理意义作为天气分型的依据,求T106预报产品与典型历史气象要素场(根据T106历史资料和降水实况确定的气象要素场)两切比雪夫展开式权重系数之间的相似距离,结合当地的适用因子作经验完全预报。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最近5年的降水资料和T213、日本、德国三家数值模式降水预报产品,对三家数值模式在广西晴雨预报和降水分级预报的能力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T213模式的暴雨预报能力最强,日本模式在大雨及以下各级降水预报中预报能力最强,但降水的量级比实况偏小;德国模式对晴雨预报,特别是无雨天气预报能力明显高于日本模式和T213模式。  相似文献   

11.
南京雾-霾天气个例湍流运动特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超声风速仪、能见度仪等探测资料,采用Fortran、Matlab、Origin等软件处理数据并绘图分析,对比了南京郊区2013年12月4日一次霾过程、2013年12月7—9日一次雾过程和2013年12月3日一个晴天的湍流运动特征。结果表明,霾天和晴天平均水平风速、平均动能、湍流动能、湍流强度、摩擦速度、动量通量和热量通量都有明显的日变化,而这些参量在雾天没有明显的日变化,不同天气湍流参量大小有差异;霾、雾、晴天近中性层结下,u、v、w三个方向风速归一化标准差近似为常数,霾天分别为3.15、2.72、1.17,雾天分别为3.11、2.45、1.25,晴天分别为3.40、3.45、1.50;不稳定条件下霾、雾、晴天风速归一化标准差和湍流动能归一化标准差符合1/3幂次律,稳定条件下霾、雾、晴天无因次湍流动能均满足1/3幂次律;不稳定条件下霾、雾、晴天温度和湿度归一化标准差满足-1/3幂次律,稳定条件下霾、雾、晴天温度归一化标准差符合-2/3幂次律;雾天归一化u、v、w谱与Kansas谱吻合度比霾天和晴天高,霾天u、v、w谱峰值频率约为0.01 Hz,雾天u谱峰值频率约为0.004 Hz,v、w谱峰值频率约为0.1 Hz,晴天u、v、w谱峰值频率约为0.01 Hz。得出结论:雾天的边界层结构与霾天和晴天有所不同;不稳定条件下霾、雾、晴天风速、湍流动能、温度、湿度归一化标准差均符合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雾天归一化u、v、w谱比霾天和晴天更加符合莫宁-奥布霍夫局地各向同性理论,且霾天和晴天以机械湍流为主,雾天既有机械湍流也有热力湍流。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On day 245 of GATE (2 September 1974) two lines of convection ‐ north (N) and south (S) ‐ were studied by aircraft stacked vertically, patrolling a north‐south line at longitude 22.85° W of length about 200 km. These lines were part of a complex of convection related to an easterly wave. Photogrammetry shows that the northern line consisted at first of a dense aggregate of small clouds, of width roughly 50 m at cloud base. There were a few tall clouds. No line organization was apparent from the aircraft at 1208 GMT. Fifteen minutes later there was line organization, readily apparent from the DC‐6 aircraft. From study of Electra and DC‐6 records, it appears that a vigorous cold northeasterly surface current initiated line N, and that this was a downdraft originating at altitude about 2.5 km in a mesoscale cloud feature to the north. It appears further that penetrative convection to 14 km followed after the first rain, which moistened air near the surface, and thus lowered cloud bases from about 500 to 350 m.

In overhangs of cloud, anvils to the north of line S, active cloud towers only about 2 km wide were found. The anvils were roughly 2 km thick. Patterns of clouds corresponded to a profile of A/B‐scale divergence; active towers at low levels corresponded to convergence up to the 60 kPa level, and stratus coincided with A/B‐scale divergence aloft at about 50 and 26 kPa.

Statistical analyses from the aircraft films indicated that the area covered by clouds of dark base ‐ signifying concentrated updrafts ‐ was ~5%, much less than that covered by rain at cloud base, ~ 18%. Cloud cover at altitude 4 km was ~ 10%.  相似文献   

13.
闪电定位资料与目测雷暴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比分析了2006—2008年4—8月江苏省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和6个地面观测站雷暴数据,通过计算测站有雷暴记录同时闪电探测网有闪电记录的比例和有地闪记录同时有雷暴记录的比例,得出两种观测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同时以目测资料为准,借助雷达数据判别分析了闪电定位系统的漏测率和误测率,表明省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数据有效。江苏省水体分布广泛,南北地形差异较大,闪电分布也不同,本文针对不同地形地貌利用两种观测数据计算了适用于各个地区的地闪密度公式。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冬季重污染日气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0-2009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日报中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的日期作为重污染日,从气象因素方面分析哈尔滨冬季重污染日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哈尔滨冬季重污染日20时地面风速为1级或静风;85 %的重污染日在850 hPa层以下有逆温现象,最大逆温强度出现在地面与925 hPa之间,为0.73 ℃/100 m;95 %的重污染日在850 hPa层以下有下沉运动。重污染的典型地面形势包括高压边缘型、高压中心型和低压边缘型三类。高压边缘型和高压中心型表现为大气对污染物的水平、垂直输送均为不利,而低压边缘型表现为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输送。天气形势特征的归类,可为开展空气污染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汕头雷暴日异常环流背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2010年汕头气候观象台逐日雷暴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汕头雷暴日气候特征及雷暴日异常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汕头雷暴日主要集中出现在4—9月,6月雷暴日最多。近60 a,汕头雷暴日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在1978年发生突变;汕头雷暴日存在多尺度振荡,主周期为25 a;500 hPa上贝加尔湖高脊、北方槽、南支槽和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化,是导致中国汕头雷暴日异常的环流系统,并且这些系统在雷暴日偏多、偏少年具有相反的变化特征。850 hPa上,在雷暴日偏多年,副热带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向中国汕头水汽输送明显增加;偏少年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1-2010年河北省142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按照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行业标准,分析河北省霾日空间分布特征.以石家庄为例对多霾日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河北省霾日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地区,霾日高频次中心随时间范围在扩大,频次有增加趋势;典型代表站霾日随时间呈现增加、减少和平稳变化三种态势,单站间变化差异明显;河北省霾日主要以能见度大于5km轻微霾为主,代表站中度、重度霾日季节变化显著,64%以上出现在秋冬季节;霾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分布主要与地理环境有关,气候上逆温层、风速、相对湿度、年降水日数与霾的形成有关,另外地方经济发展、人类社会活动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相似预报技术,用500hPa侯平均格点资料作为历史样本资料,国家气象中心下发的候平均实产史资料和侯平均预报资料以及用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的500hPa格点资料得到的5d平均资料作为3种寮时样本资料,通过相似比较得出相似历史个例,最后通过综合判别得出全省各片中期天气趋势预报结果,此方法在2000年汛期用于中期降水趋势预报,3个月的各片平均趋势预报准确率达67%,并且该方法对天气过程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相似预报技术,用500 hPa侯平均格点资料作为历史样本资料,国家气象中心下发的侯平均实况资料和侯平均预报资料以及用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的500 hPa格点资料得到的5d平均资料作为3种实时样本资料,通过相似比较得出相似历史个例,最后通过综合判别得出全省各片中期天气趋势预报结果.此方法在2000年汛期用于中期降水趋势预报,3个月的各片平均趋势预报准确率达67%,并且该方法对天气过程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远谋  郁凡 《气象学报》2017,75(4):618-631
利用SBDART模式正演了主要云类在多光谱通道上的光谱特性,分析了在由不同通道组成的二维光谱空间中的云类分布;又以MTSAT-2多光谱静止卫星观测资料与CloudSat云廓线雷达分类产品匹配,建立了包含诸主要云类光谱特性的数据对。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位特征空间归类分析法,反演并分析了各典型云类在相应二维光谱空间中的分布范围和高频集群分布特点;结合正、反演结果,应用最小距离分类与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了云分类试验研究。经过单位特征空间方法的调整,最终确定了较为准确的适用于全天时云分类的判据。检验结果表明:根据多通道的云光谱特性区分高、中、低云和对流性及非对流性降水云是可行的,由此能够实现全天时云系生消、移动的连续可靠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