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残余盆地的特征及其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残余盆地是指后期经过较强烈改造,油气系统的区域层受到过较强烈剥蚀,从而油气系统发生过重新组构的盆地,在我国以海相地层为主。与原生盆地相比,残余盆地经历过更复杂的盆地动力学沉化过程和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其机制更为复杂,以多期成盆、多期改造、多期生烃、多期运移、多期散失、多期聚集成藏为特色,研究了勘探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2.
自动识别多期断层擦痕的一种应力反演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业华  李志安  林舸 《地球学报》2003,24(2):181-186
由于地质历史上构造应力场的演变,多期断层擦痕数据的存在是应力反演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以往提出处理多期断层擦痕的应力反演算法都基于硬划分,忽视了数据自身的不确定性,并且一些只是传统的、处理一期断层擦痕的算法的简单延拓。在Fry(1999)的sigma空间里,同期断层擦痕向量具有统一的线性分布趋势,多期断层擦痕向量具有不同的线性分布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利用模糊线性聚类法来识别多期断层擦痕向量的线性结构。这种算法不仅可以弥补以往算法的上述缺陷,还具有自动、直接、有效,且计算量也较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断裂多期活动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断层多期活动的客观存在出发,在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论述了断层多期活动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对断裂多期活动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雄刚 《湖南地质》1997,16(1):31-36
湘南地区热液充填型多金属矿床,控矿断裂多期次活动特征相当普遍,表现为断裂破碎带、构造岩、应力矿物以及低序次构造等,控矿断裂多期次活动,造成成矿溶液的多次充填,不但使矿物组分变得复杂,并提高了矿石品位,从而扩大矿床规律。  相似文献   

5.
变斑晶多期生长与区域多期变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微变形和区域变形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岩石学家和构造学家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石榴石内部包体组构入手,结合区域构造解析,对根据变斑晶包且构所建立的造山模式提出了不同看法,并探讨了变斑晶的多期生长与区域多期变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石湖金矿矿床特征及金的赋存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省石湖金矿属于黄铁矿硫化物型金矿,具有多期次成矿的特点,但金的主要成矿阶段与硫化物的大量析出阶段在时间上基本一致,硫化物及成矿热液中的硫来自深熔花岗岩岩浆,从微观结构和晶体学理论上对金的赋存机理进行了讨论,该矿区金的成色较低的事实,说明了硫化物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着金的成色,推断石湖金矿是在多期次成矿的晚期才大量富集的。  相似文献   

7.
脉钨矿床的多次成岩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各期次岩体及其岩脉,矿脉间的穿载关系以及“两层矿化”等地质现象,结合有关稳定同位素,成岩与成矿演化关系等资料分析,表明伴随多期次花岗岩浆的侵入,相应地发育有多期次成矿作用,可概括出一个多次成岩与多次成矿的演化模式。多期次成矿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查明矿体分布和矿化富集的规律性,而且对指导大型矿床的寻找和评价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8.
显微变形和区域变形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岩石学家和构造学家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石榴石内部包体组构入手.结合区域构造解析,对根据变斑晶包体组构所建立的造山模式提出了不同看法.并探讨了变斑晶的多期生长与区域多期变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澜沧老厂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多期同位成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雷  段嘉瑞 《云南地质》1996,15(3):246-256
本区地壳经历了古、中、新特提斯期不同程度的拉张与闭合发展演化,导致澜沧老厂铜多金属矿床特有的矿床地质特征,在多期同位构造的控制下,古特提斯期形成火山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银铅锌矿体,中特提斯期的构造-热液活动形成脉状矿体,新特提斯期伴随花岗岩浆侵入形成矽卡岩型铜矿体和深部锡矿化。多期同位叠加成矿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0.
根据各期次岩体及其岩脉、矿脉间的穿截关系以及“两层矿化”等地质现象,结合有关稳定同位素、成岩与成矿演化关系等资料分析,表明伴随多期次花岗岩浆的侵入,相应地发育有多期次成矿作用,可概括出一个多次成岩与多次成矿的演化模式。多期次成矿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查明矿体分布和矿化富集的规律性,而且对指导大型矿床的寻找和评价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东川式铜矿的成因,自否定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转为以沉积-变质成矿为主流派观点以后,积一成岩期后成矿否定了客观存在的后期多元,多期叠加改造成矿的现象。本文由伴生组分特征研究入手,肯定了后期多元,多期叠加改造成矿的存在,希引起研究者重视,对找富铜矿及回收伴生的金,钴,均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金矿床类型分布和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金矿床分布较多,产出较为集中,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本区是我国地质历史演化最久,又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的叠加,因而金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性、多样性、继承性和新生性等特点。本区金矿床主要产在绿岩带构造-岩浆活动的有利部位,统称绿岩带型金矿床,可分为同构造晚期初型金矿和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两类,又可细分为若干亚类,其中再生型热液金矿床分布较广,规模较大,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由于区内发育多期、多阶段的成矿构造-岩浆活动,因而在一个金矿床密集区内,有时不同的构造部位,分别产出初生型和再生型热液金矿床,这是指导找矿的重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东川式铜矿伴生组分地质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东川式铜矿的成因,自否定岩浆期后热液成矿,转为以沉积—变质成矿为主流派观点以后,沉积—成岩期后成矿否定了客观存在的后期多元、多期叠加改造成矿的现象。本文由伴生组分特征研究入手,肯定了后期多元、多期叠加改造成矿的存在,希引起研究者重视,对找富铜矿及回收伴生的金、钴,均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秦岭商丹地区构造岩浆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先治  王涛 《西北地质》1995,16(4):13-19
北秦岭造山带发育有多期多类型多成因构造岩浆活动,反映着北秦岭自元古宙以来所经历的复杂多期多类型造山作用与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斑岩型矿石中脉体穿切关系普遍而复杂。斑岩型矿床容矿初始裂隙之间具有程度不同的连通关系,成矿作用过程是成矿组分在既有的裂隙中迁移、充填和沉淀的过程。在多期成矿过程中,如果没有构造应力的改造,似乎不应该出现大量脉体的多期穿切关系。然而不仅是斑岩型矿床,其他与热液活动有关的矿床中均可出现大量脉体的相互穿切现象。针对此种现象,运用水力压裂机理,探讨了成矿流体对初始裂隙的压裂改造作用,认为成矿阶段多期流体活动可以形成与流体活动期次和强度相匹配的无数期新生压裂裂隙,同时可极大地扩展容矿空间的规模和范围。成矿流体压裂改造裂隙也是斑岩型矿床容矿裂隙的重要成因类型。由于流体活动的多期性和压裂裂隙生长的快速性,相比构造活动对脉体的改造,流体压裂成因裂隙所导致的脉体穿切关系更为常见。这些观点较好地解释了斑岩型矿床中频繁而复杂的脉体穿切和错断关系。   相似文献   

16.
雷州半岛英峰岭剖面多期红土矿物学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州半岛英峰岭剖面多期红土矿物学特征初步研究*文国高文启忠朱照宇徐义芳(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多期红土矿物学红土化雷州半岛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广泛发育的红土(包括红色风化壳和红色古土壤),记录了形成过程环境变迁的重要信...  相似文献   

17.
卢林 《化工矿产地质》1997,19(2):115-121
福建省前峰硫 多金属矿的形成具明显的层控特征。矿体赋存于上石碳统─下二叠统船山组及栖霞组灰岩中,成矿作用是多期叠加的、复杂的。在与生物礁有关的沉积阶段,生物吸附提供了主要硫源,后期热液改造对沉积成矿作用有着继承性,区域动力变质热液及其派生的分泌、分异成矿热液,以及与岩浆有关的热液多期次参与矿床的变质改造,而这些热液活动均与政和 大埔深大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荒沟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传久 《吉林地质》1995,14(3):1-16
荒沟山金矿床明显受构造控制,矿体多呈复杂的脉体充填于大理岩开放空间中,成矿为多期次、热液角砾岩化多期次的特点,成矿流体以大气水为主,具有浅成、低温、低盐度和近中性的成矿环境,属于浅成低温热液成因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地球化学场分解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多期地质地球化学作用的相互叠加,地球化学场通常表现为复杂的叠加场。在叠加场内,元素组合的成因特征、变差函数的多级套合结构和多标度分形谱能有效地反映地质地球化学的多期性。相应地,用R型因子分析法、单变量因子克立格法和多标度分形谱便能有效地实现地球化学场的分解。  相似文献   

20.
曾祥平 《云南地质》2003,22(3):260-266
多年对滇东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研究中发现,区内各金矿床(体)的赋存部位,多沿被动大陆边缘华力西期不整合面分布。由于区内华力西期不整合面明显受到边缘NS两侧两条深大断裂控制,多期NE~SW向左行剪切挤压作用,使不整合面上下地块以其为差异变形轴,旋转产生多期构造剥离或错移,在不整合面上下层位中形成较发育的构造剥离空间、张裂带或板劈理带。这些略呈线型分布的构造挤压带,在地史发展过程中,卷入多期构造变形后演变成局限断裂陷槽或槽沟环境,沉积了一套有别于其它区域的岩性组合。边缘深大断裂多期次海底基性火山喷发或喷流作用。除提供了幔源、壳源含金物质和含矿热液的活化与迁移的通道外,再次卷入构造变形的这些局限断裂陷槽或槽沟又成为区域金成矿物质聚集的有利场所,含矿热液选择沉积其内或堆积其中的细碎屑岩、粘土质岩、含碳质泥质岩类、不纯碳酸盐岩进行交代与沉淀,不受层控的影响,形成了滇东沿华力西期不整合面或接触带金成矿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