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残留型盆地研究思路和油气勘探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残留型地具有抬升剥蚀剧烈,原形盆地难以恢复,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和建造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复杂,热演化程度较高,油气保存条件复杂等特点,但是残留型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依据残留型盆地的特征和油气资源潜力,提出应全面,发展地认识盆地,静动结合地研究盆地,运用先进而实用的新技术新方法评价盆地,按照勘探程序勘探盆地,在研究工作上应以分地及其邻区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以区域地质研究一石油地质研究-综  相似文献   

2.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主要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的主要进展。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理论特别是板块构造理论,对于指导盆地构造研究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揭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上地幔结构,地壳结构、基底结构与盖层构造的关系。中国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十分复杂,伸展盆地、前陆盆地、走滑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叠合具有各自独特的地球动力学系统。构造样式分析是盆地构造分析的重要方面,直接与寻找油气圈闭有关,可以划分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走滑构造、反转构造和潜山-披覆构造等。断裂和不含油气盆地中的重要构造要素,控制着油气运聚成藏、叠合盆地多期成盆、多期改造造成的复杂构成图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色之一。展望21世纪 中国油气盆地构造分析,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叠合盆地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分析;盆-山耦合过程的深部-浅部耦全过程分析;盆地三维构造精细描述和盆地模拟技术,盐构造和天然气构造分析。  相似文献   

3.
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文章指出残余盆地将是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重点,但其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高度复杂,勘探难度很大,必须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成藏学过程是残余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介绍了针对残余盆地地质特征和勘探需要而开发的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软件系统的概况和在其中关键技术方法上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实践不断取得进步,提出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油气地质基础科学问题,凝练与分析这些问题将为深化我国沉积盆地深层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提供引领。近年来,我国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砂砾岩、火山岩、变质岩与页岩气等勘探领域中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田,油气勘探发现深度推进到7 000~8 500m,勘探前景良好。但由于沉积盆地深层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温、压场与应力场变化大,地质结构多变,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深层油气勘探面临着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主要包括: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及其构造-古地理,中国小克拉通地块之上海相盆地的原型及演化,中国沉积盆地的多期改造过程与叠加地质结构,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与动力学演化,深层烃源岩发育、成烃机制及其演化,深层储集体的形成机制与分布,深层油气成藏机制,多期叠加、改造背景下油气聚集与分布规律,深层页岩气赋存机制与分布规律,过程导向的沉积盆地4D动态模拟。我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地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需要立足于中国大陆实际,在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动力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期望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三维构造复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与四维动态模拟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陆相复杂含油气系统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油气系统研究是当今石油地质界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油气勘探中日愈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陆相多旋回族合叠加型盆地背景下的含油气系统多表现为复杂的多源多灶多期生烃和成藏。这种复杂的含油气系统有3个较突出的特点:(1)多源多灶致系统叠置和交叉;(2)多阶段多期生烃、成藏和变动导致多源混生;(3)多个关键时刻。在复杂含油气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常有多期大规模的油气运移过程,因上顷研究过程中要重视过程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贫化机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2个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进行了解剖,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从油气成藏的角度,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多生烃凹陷与多层位源岩、多元(干酪根、储层和源岩沥青、已聚集油气)、多期生烃、输导体系和能量场的时空差异性和复杂的聚集后过程。多期构造控制下的成藏过程的叠加方式控制油气的富集和贫化,多灶、多源汇聚性叠加和同源多期继承性、强化性叠加是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重要机制,而多灶、多源离散性叠加、同源多期调整改造性叠加可导致油气的贫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资源丰富,随着勘探难度逐年增加,如何准确定位有利成藏区带对增加勘探成功率至关重要。通过对比叠合盆地主要大中型油气田发现,叠合盆地大都为多期成藏,且晚期成藏有利于油气规模化保存。在大量总结叠合盆地多个油气成藏过程、特点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带的构造演化特点,按照叠合盆地构造变动模式划分,将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多期成藏模式划分为5种,分别是油气连续充注型、早期强烈改造型、中期强烈改造型、晚期强烈改造型和多期充注改造交替型。在晚期成藏有利于油气勘探的前提下,分析认为具有油气连续充注型油气成藏的区域和周边地区由于构造变动轻微,破坏幅度最小,因此油气藏类型较多,规模化可能性最大,最具油气勘探有效性,而多期充注改造交替型成藏模式在构造变动频繁剧烈的影响下,使得油气藏破坏量较大,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也最不具备勘探有效性,此类地区应该尽可能规避。  相似文献   

8.
中国沉积盆地的鲜明个性特征之一是后期改造强烈而普遍。此特征深刻地影响着油气的赋存条件和成藏效应,明显增加了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难度。改造型盆地和盆地复杂改造地区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和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盆地后期改造的主要形式可分为隆升-剥蚀、沉降-深埋、热力作用、流体活动和构造变形五种类型。在自然界,多种地质作用同时参与的复合式改造更为普遍。改造型盆地特征复杂多样,油气赋存和成藏过程集多类含油气盆地中诸多油气藏之众合。本文将改造型盆地油气赋存-成藏的核心理论纲要式归纳为:原盆控源、过程控储、改造控藏、多源成藏、动态聚散、晚期定位。原盆控源,即改造型盆地的烃源岩是在改造前原盆富烃凹陷中所形成,改造后留存的烃源岩规模及特征决定盆地油气的贫富和分布。各类储层的形成和保存总体受岩石原生物质沉积-埋藏成岩和次生改造重塑两大阶段全过程的控制,称之为过程控储。盆地或地区后期改造过程及结果的个性特征直接控制着该地区油气的赋存、成藏-定位和分布特点,即改造控藏。后期多种形式的改造可引发多源油气富集成藏,既含来自不同深度、不同成熟度烃源岩的油气同储成藏,又有源自不同类型、不同世代烃源岩的油气混聚成藏,还包括烃类与各种非烃类气体同储或同盆共存成藏。盆地经受多期次构造变动和改造必然导致油气发生多次动态聚散和晚期成藏-定位。将晚期成藏与定位连在一起就较全面地概括和体现了不同时代盆地大多油气藏形成的要点和勘探界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岩石圈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地热演化既与成盆和改造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又是盆内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之一.中国典型叠合盆地,如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探索它们在关键变革期的深部热体制转换特征,是揭示叠合盆地动力学和热演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运动学过程与油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建京  彭作林 《沉积学报》1995,13(2):160-168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受控于大地构造动力学背景。不同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在详细讨论中国西北地区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条件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与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性质。盆地构造运动学过程以其旋回性发展制约着含油气盆地的沉积、沉降和生油气凹陷中心形成和发展、迁移,制约着拗陷的沉积岩系序列,控制着生油气拗陷的连续沉降过程或不同原型盆地的垂向叠加而构成的间断多阶段沉降过程,亦控制着烃源岩生烃热演化的多阶连续生烃过程。多期构造运动,又为不同时代生烃、不同类型油气提供了运聚成藏的条件,为油气多源复合成藏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1.
《海相油气地质》2000,5(4):80-80
复合含油气系统,是指在叠合含油气盆地中,多套烃源岩系在一个或数个负向地质单元中集中发育,并在随后的继承发展中出现多期生烃、运聚成藏与调整改造的变化,从而导致多个含油气系统的叠置、交叉与窜通。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量大,但探明程度低,是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时代老、改造强烈、沉积中心与生烃中心不吻合、储层具有多样性且非均质性强、多烃源层、多期生烃、多期成藏、多期调整与改造等显著特点,与陆相碎屑岩层系有明显差别,又有别于国外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在对不同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解剖的基础上,分别对四川盆地、中下扬子及滇黔桂地区、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青藏地区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急需解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量大,但探明程度低,是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时代老、改造强烈、沉积中心与生烃中心不吻合、储层具有多样性且非均质性强、多烃源层、多期生烃、多期成藏、多期调整与改造等显著特点,与陆相碎屑岩层系有明显差别,又有别于国外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在对不同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解剖的基础上,分别对四川盆地、中下扬子及滇黔桂地区、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青藏地区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急需解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量大,但探明程度低,是油气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时代老、改造强烈、沉积中心与生烃中心不吻合、储层具有多样性且非均质性强、多烃源层、多期生烃、多期成藏、多期调整与改造等显著特点,与陆相碎屑岩层系有明显差别,又有别于国外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在对不同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解剖的基础上,分别对四川盆地、中下扬子及滇黔桂地区、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青藏地区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急需解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频繁而又强烈的构造活动,既有对古老海相含油气盆地进行强烈改造导致油气大量散失并使油气藏分布复杂化而增加勘探难度这不利的一面,又有形成多旋回沉积建造和多期含油气盆地发育这有利的一面。在古生代海相盆地发育过程中,挤压抬升作用使古隆起顶部地层遭受侵蚀,造成早期聚集油气的大量散失,而古陆块活动性大,地壳变形强烈,多期沉降的陆缘坳陷和陆内坳陷又有利于优质烃源岩堆积。挤压抬升所形成的古隆起伴生有溶蚀孔洞和构造裂缝,可以改善储层物性,使古隆起成为晚期生成油气的有利聚集场所。中一新生代,中国大陆受到相邻板块的强烈作用,古老的海相盆地受到强烈改造和破坏,缩小了海相地层的有利勘探范围;中—新生代构造和盆地叠加作用,则使古生界变形强烈、埋藏深度加大并且造成复杂的地貌,增加了海相油气藏的勘探难度。但同时,中—新生代地层的覆盖也是海相地层深埋生烃和古油藏保存的必要条件,在海相油气封盖层未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征与描述 : 以塔中含油气系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塔中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发现它难以用传统的含油气系统方法来描述。它主要有二个油源区三套生油岩,发育有三套储层;不同油源在不同时期生成的油气在储层内共生、甚至相互混合,使油气成因复杂。据此提出了它是一个复合型含油气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是多油源、多期成烃、油气成因复杂,出现在迭合型盆地。并针对这些特点,初步提出了工作思路及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的许多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周缘广泛发育滑脱的褶皱逆冲带,在这些冲断带中已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聚集。文章通过对西部主要盆地的周缘滑脱逆冲褶皱带的研究,指出这些构造带具有形成时间新,变形范围大和构造复杂的特点,由于强烈的构造变形,其中所形成的圈闭以构造型为主,油气藏成排成带产出;文章指出,西部滑脱逆冲褶皱带中的油气聚集具有近源和被多期改造的特点,断层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因素,油气勘探的目标应放在逆冲带的前缘区进行。  相似文献   

18.
<正> 叠合盆地,是指经历了多期沟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我国内陆大型含油气盆地基本上都属于叠合盆地,其形成和发展演化受控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发展,具有多旋回性。由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其原型盆地性质往往发生变化,一般又称为残留盆地、改造型盆地或叠合—复合盆地。多期构造演化特征往住表现为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盆地,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含煤)盆地,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呈现多方位叠置,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在不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及博格达山前凹陷发育3个含油气系统,3个含油气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共享某些成藏地质条件,构成一藏多源、一源多藏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各含油气系统多期生烃、成藏和改造时刻构成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多个关键时刻。复合含油气系统油源充足,成藏条件匹配良好,形成几个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区域构造演化对烃源岩演化、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魏志红 《云南地质》1999,18(3):219-229
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的一个方面,弄清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以楚雄盆地中北部地区及云龙凹陷为例,从原生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原生油气藏形成之后至今油气藏改造阶段的划分、原生油气藏形成时的烃供给及其之后的烃补给,原生油气藏形成后烃类散失,现今油气藏赋存状态等五个方面,对油气系统演化与油气藏改造进行了论述,经历长时间多期改造后仍保存有大量油气的油气藏才是油气勘探有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