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地震预报科学发展的特点近几年来,国际地震预报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这些进展和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受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首先是物理学、化学、数学、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现代计算技术和方法的发展,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决定的.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它与电子学和激光测量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新观测技术和方法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以观测为基础的地震预报科学得以发展,导致了地震预报科学新成果、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及时系统地收集地震预报研究方面的新看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现状与展望朱传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的地震预报是抗震减灾和采取有效的地震对策,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世界各国经过30多年有计划的探索,地震预报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资料,使地震预报从完全束手无策的状...  相似文献   

3.
地震科学水平和地震预报的社会实践,形成研究人员不同的“良心”心理活动。积极的“良心”心理活动,有促进地震预报研究发展,相对提高预报成功率的作用,消极的心理活动则干扰地震预报决策,或涣散军心,增加预防失误,为此,在震情严峻的情况下,应减轻预报人员的心理负担,在基层地震部门,更要疏导地震工作者的消极心理,以提高地震预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40年的经历和现状,指出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科学进展与突破地震预报的科学目标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文章分析了地震预测中的科学难点,提出了加强地震预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了加强地震预报基础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我国地震预报的实践及当前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报进步的几点建议:①继续坚持并强化现行地震预报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经验性和统计预报的方法,努力作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为防震减灾再做出一些有减灾实效的预报。②制订中国地震监测预报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水平。③探索地震动力(物理)预报的途径。④培养一流的地震预报科技人才,开展地震预报的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6.
1983—1985年进行的“清理攻关”,是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部署。当时的任务要求是:对十多年来地震预报的观测技术、观测资料和预报方法从科学上进行全面的清理。它不是一般的工作总结,而是通过广泛深入地科学研究,作出科学鉴别的评价,所以叫做清理攻关。现在提出的科学攻关,则是在认清现有科学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地震预报研究发展的动态,提出新的科学目标,跨出新的步子,既要研究利用已有  相似文献   

7.
钱况 《华南地震》1991,11(3):80-84
地震预报决策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地震预报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减灾目的。科学的地震预报决策程序是实现正确的地震预报决策的保证,本文就地震预报决策中有关决策目标的确定,地震预测、震害预测,地震对策,预报决策备择方案的制定及评估,决策方案的选择及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新书述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中国地震预报概论》,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著,地震出版社1993年出版,共498页.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包括5...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报科学发展需要新思维和新的观测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东 《地震》2002,22(2):9-12
通过对地震预报现状的分析,认为传统的地震预报思路仍是目前经验性地震预报所依托的。但是要想从质上提高地震预报水平,使地震预报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必须引入新的思维和新的观测手段。新思维常常产生于新的观测结果中和隐含于失败的地震预报教训中。地震科学是一门依赖于观测的科学,新的观测手段和新的研究思路在地震预报的科学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地震预报是一门中立科学吗?地震预报研究是作为减轻地震灾害的手段之一来进行的。纵观大地震特别措施法的制定过程,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尽管投入的经费不算太大,但是一项达到国家水准并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它本身就完全是一项国家计划。尽管科学上有“理论”与“应用”之分,但相信两者都必然有益于全人类的进步,这就是中立科学的立场。不过,一旦列为国家计划,  相似文献   

11.
地震预报效能评分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鸣津  陈献忠 《地震》1994,(5):31-35
以前的各种评价地震预报效能的方法只考虑预报意见对应实发地震情况,而未顾及预报意见本身中所预报的区域的大小、时间的区间的长短和震级的范围对评分应起的作用。本文首先评价地震预报本身的确定率,而不管此预报意见未来是否报准了地震。其次是本文给出了实际发生的地震超出预报意见所限定的范围时地震预报报准率的计算方法,进而给出了地震预报成功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回顾了古代的地震记录和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经历的几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初期的地震考察、新中国的地震预报开展、地震预报的大发展、90年代新技术发展几个阶段,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预报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并展望未来地震预报持久科学探索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研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和解决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几个科学问题,即地震动力学成因问题;地震的地体环境问题;地球物理场的时空演化与地震的物理力学关系问题;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等。同时,探讨了研究这些科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近年来国际地震界在基于地震活动性的地震预报研究中所取得的新进。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基于地震活动性的地震预报指标,包括前震,平静与空区,地震时空分布特性及其有关参数,地震迁移,相关与“窗口”;二是基于地震活动性的地震预报方法,包括概率统计方法。非线性科学方法,高维数据的图形分析方法,模糊数学与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应用遗传算法建立地震预报的分类体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棋福  石耀霖 《地震》1994,(6):40-47
本文对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的遗传算法和用它所建立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将它们应用于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建立了初步的地震预报分类体系,结果表明:采用具有自动学习和自相适应的方法,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参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获得较为优化的地震预报规则集。  相似文献   

16.
韩渭宾 《华南地震》1995,15(1):91-94
对当前我国的地震监测手段和预报能力作了分析了估计,认为对地震预报现状看法的分岐,实质上是对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的争论,指出当前地震预报所面临的困难;加强前兆机理的地震孕育过程研究,缩短战线重点攻关是推进地震预报事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与地震预报/预测以及地震危险性评估有关的可操作和决策问题是当今争议非常大的问题,特别是因为对近期大多数破坏性地震的概率性的地震危险性评估的总体表现令人非常不满意。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必须通过严格的检验和验证过程来证实可操作的手段预测大地震与相关的地面震动的能力,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几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鉴于对可预测性的预测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任何地震预报/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只有在考虑到(从加强戒备到撤离的)不同层次的大范围的可能减灾行动后才能够得到判断。本文旨在展开讨论,并对拉奎拉地震(M=6.3,2009年4月6日)后建立的国际地震预报委员会所做报告的总结和建议部分做补充。所讨论的问题涉及地震预报/预测方法论的定义、验证和可能的应用,并着重以意大利现有的可操作实践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灼礼  丁鉴海 《地震》1997,17(3):317-324
文章全面介绍了1966 ̄1996年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历程及所获得的主要成果,针对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分布范围广,震源浅、地震灾害严重的特点,以大陆板内地震活动规律和前兆观测研究为主要目标的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着重从我国地震及前兆观测台网建设和研究,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和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确定以及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探索,但由于板内地震活动及前兆现象极其复杂,多样,我国中长期  相似文献   

20.
地震预报的"瓶颈"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科技水平,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以及今后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击破地震预报“瓶颈”的7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