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建林  张忠先 《地球科学》1995,20(3):349-354
以实测的流体资料为基础,初步揭示了塔北地区油田水文地质和水文地政治协商会议化学特征,塔北地区存在两股地下水流,南部生油区为压实水流,由南向北流动,北部为重力水流,由北向南流动,这两股水流交汇于雅克拉和轮南地区,向上封闭式内泄,无论重力水充或压实水流,皆为非海相成因、非浓缩成因溶滤水,表明:油气藏的形成绝大部分是寒武一奥陶纪生油层二次成油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台北凹陷地下水动力特征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曾溅辉 《沉积学报》2000,18(2):273-278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现今为重力水流盆地。台北凹陷可划分为胜北洼陷和丘东 -小草湖洼陷两个地下水流系统。区域地下水流向自北向南,北部山前构造带为地下水补给区,南部中央断裂带北缘为地下水排泄区。垂向上,地下水的连通性较好。台北凹陷自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地下水动力演化阶段。早期 (早侏罗世 -晚侏罗世 )为压实水流阶段,该阶段导致区内较大规模的油气藏均分布在生烃洼陷周围,有效烃源岩展布范围之内;中期 (早白垩世 -第三纪中新世 )为压实水流 -重力水流阶段,该阶段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改造和调整,并在压实水流与重力水流的混合带形成油气藏;晚期 (第三纪上新世至今 )为重力水流阶段,它导致沿区域地下水流运移方向,油水界面、油气藏充满度和含油气层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凭借着高产油气流,玛湖凹陷北斜坡带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成为近年来颇受储层沉积学家们关注的热点区域。层段内砂砾岩储层储集物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控制机理一直尚未明确。本文按照流体成因差异,将层段内岩石相划分为4 种类型:牵引流成因的砂砾岩相、含砾砂岩相、砂岩相,以及重力流成因的砂砾岩相。在不断埋深过程中,重力流砂砾岩相的压实进程远远早于且明显强于牵引流砂砾岩相。而随后持续深埋过程中,重力流砂砾岩相孔隙度不再明显降低,渗透率却呈现明显增加,表明重力流砂砾岩相内的微裂缝开始发育。上述压实效应的差异造成了在储集空间上,牵引流砂砾岩相以原生粒间孔为主要类型,而重力流砂砾岩相则以粒内溶孔和微裂缝为主要类型。最终在宏观储集物性上,牵引流砂砾岩相储集性能明显优于重力流砂砾岩相,成为研究层段内有效的储集体。  相似文献   

4.
酒西盆地水动力学特征与油气运移聚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林  王昌桂 《沉积学报》1992,10(2):109-118
酒西盆地可分为二大水文地质旋回,即白垩纪水文地质旋回和新生代水文地质旋回.每个旋回分为二个阶段,即沉积压实水流阶段和重力渗入水流阶段.水动力场、水化学场表明盆地南部油气富集带处于新生代水文地质旋回沉积压实水流的停滞泄水区,而北部单斜带处于重力渗入水流阶段.为了定量分析沉积压实水动力状况,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方法,即求解地上水均衡方程,可得出不同时期沉积水动力场特征.计算结果表明,白垩系原生油藏位于水动力场特定部位:高水头区中的低水头区、水头陡急变化带即停滞泄水区.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区天然气中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序列存在着局部倒转现象,通过对此的研究和解释,初步认为塔北、塔中天然气中的烷烃气可能是以有机成因气为主;轮台构造单元天然气烷烃系列的δ13C3>δ13C4倒转可能是混入了偏腐泥型的烷烃气体;轮南低凸起构造单元的天然气烷烃同系物碳同位素组成序列正常,天然气来源单一;塔中地区天然气按CH4和C2H6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可分成两组,可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成因类。  相似文献   

6.
塔北隆起古生代构造样式和构造反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区,笔者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技术对塔北隆起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塔北隆起构造变形存在明显的构造差异,西部英买力地区主要发育盖层滑脱式逆冲断层褶皱和"y"型压扭断层,而其东部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逆断层及断层传播褶皱和反冲断层构造.造成塔北隆起东、西构造样式差异的机理主要有两点:一是东部地区对震旦纪一早奥陶世正断层在后期挤压作用下反转,二是英买力地区中寒武统盐层的发育.塔北隆起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塔北隆起东部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发育大型正断层构造,而英买力地区为稳定碳酸盐岩台地;晚奥陶世至泥盆纪,塔北隆起东部牙哈断层发生反转,轮台凸起隆升,而英买力地区位于隆起的斜坡部位;石炭纪至二叠纪,塔北隆起东部大规模抬升,剥蚀严重,出露变质基底,英买力地区接受强烈的变形作用,主要发育盖层滑脱式逆断层和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7.
低渗砂岩储层孔喉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筛析粒度、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扫描电镜与高压压汞等方法,对苏北盆地沙埝地区E1f3和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地区J2x两类不同低渗储层的孔喉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对其差异性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E1f3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溶孔,J2x储层主要为凝灰质和长石溶孔,前者溶蚀成因的粗大孔隙较多,而后者细小的晶间孔较多。E1f3储层喉道分布为溶蚀成因的粗单峰分布、压实或压实胶结混合成因的细单峰分布、管束状喉道的无峰分布,以及溶蚀成因与压实或压实胶结混合成因组成的双峰分布四类;J2x储层喉道为溶蚀成因的粗单峰分布、管束状喉道的细单峰分布,及管束状喉道与压实或压实胶结成因组成的双峰分布三类,未见溶蚀成因喉道与其他成因喉道组成的双峰分布。两区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均随粒级变细呈减小趋势,平均孔隙半径也总是小于碎屑颗粒半径;在粒度相近的情况下,J2x储层孔隙、喉道半径均小于E1f3储层。E1f3储层较高的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和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使其在压实过程中保存了较大的原始粒间孔隙空间,且为后期溶蚀作用所扩大,牛圈湖地区J2x储层较高的塑性岩屑含量和同沉积期形成的凝灰质,使储层原始孔隙空间在压实过程中大量减少,后期溶蚀作用较弱。杂基对原始孔隙空间的充填程度及其与塑性岩屑共同造成的压实与溶蚀强度的差异,是造成两区目前孔隙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塔北地区构造和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塔北隆起为塔里木盆地最富有油气的构造单元之一,其纵向上可分为中新生界和古生界两大构造层,上下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性:古生界受到六条基底逆断层及其伴生断裂控制,构造格局可以划分为"四隆两凹"的构造单元:英买力低凸起、轮台低凸起、哈拉哈塘凹陷、轮南低凸起、草湖凹陷以及库尔勒鼻隆,该格局长期继承性发育,并逐层遭受剥蚀形成整个塔北残余古隆起,其上构造圈闭十分发育,同时由于暴露时间长,碳酸盐岩储层非常发育;中新生界整体上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北倾斜坡形态,受到下伏古生界断层的后期活化影响,发育局部圈闭。塔北当前的构造格局在演化过程中主要形成于海西期,后期变化较小。研究表明,塔北地区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稳定抬升剥蚀期,塔北在南倾的大斜坡背景上形成了北东-南西走向的轮南大型背斜,英买力低凸起初具雏形;晚海西-印支期的挤压抬升期,塔北隆起在原背景之上继承发展;燕山-喜山期为调整定型期,形成现今塔北地区构造格局。整体古生界构造格局形成早,稳定时间长,是库车油气和满加尔油气的长期指向区,控制了塔北地区油气分布,而多期的构造演化则控制了塔北地区油气藏不同时期的破坏和形成,也造就了目前塔北地区同时存在沥青、稠油、轻质油和天然气。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塔北和塔中地区流体作用环境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和塔中地区奥陶系灰岩孔洞和裂缝中的方解石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测温、碳氧锶同位素以及稀土元素方面的分析测试。塔北地区多数方解石样品具有较低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轻的氧同位素组成和较高的87Sr/86Sr值,其均一温度平均值范围为66.6~105.8℃,δ18OPDB值为–18.9‰~–10.8‰,87Sr/86Sr比值为0.709190~0.709989,为大气降水成因;此外,还有5个方解石样品认为是地层水成因,2个样品认为是热液流体成因。塔中地区方解石样品多数具有高于围岩埋藏温度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轻的氧同位素组成和较高的87Sr/86Sr值,其均一温度平均值范围为139.2~180.0℃,δ18OPDB值为–7.9‰~–14.3‰,87Sr/86Sr比值为0.709049~0.719503;与灰岩围岩差别明显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及显著的Eu正异常,其δEu变化范围为1.39~76.03;这些方解石认为是以热液流体成因为主。由上可见,塔北奥陶系灰岩中的流体作用类型主要为大气降水;塔中地区奥陶系灰岩中主要的流体作用类型是热液流体。流体作用的差异主要是由两个地区构造演化、岩浆火山活动等地质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塔北奥陶系灰岩因多次强烈构造抬升作用导致遭受多次大气降水地表岩溶改造,塔中则因二叠纪强烈而广泛的岩浆火山作用而经历以热液为主的流体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0.
湘西北王村地区寒武系花桥组是“钙屑浊积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恳恳  牟传龙  梁薇  葛祥英 《地质学报》2012,86(7):1143-1149
扬子陆块东南缘的寒武系以各种类型的"碳酸盐重力流沉积物"发育为显著特征,前人据此认为存在一个连续的"台缘斜坡相带"。"古丈阶"国际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湘西北王村剖面的寒武系"花桥组"曾被认为由大量"钙屑浊积岩"组成。详细的沉积岩石学研究表明,王村剖面花桥组并非典型的"钙屑浊积岩",而是以浪基面之下沉积的低能碳酸盐岩为主。其"浊积序列A段"中的所谓砾屑和底冲刷构造等,其实是由成岩期压切作用形成的大量灰岩透镜体和条带组成;"B段"中的所谓"波状层理"实际为压实变形的水平层理和类似风暴成因的丘—洼状交错层理,加之本次新发现的两层鲕粒灰岩,指示出受间歇性动荡水流影响的深水缓坡环境。结合区域沉积记录,对湘西北地区相应时期古地理格局提出新认识,认为存在未形成典型"台缘斜坡"的碳酸盐缓坡。  相似文献   

11.
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阐述了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把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为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滞流型和封存型四种类型。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实例,分析了不同类型流体动力系统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强调在不同类型的流体动力系统中,油气藏形成的机理不同,在成藏动力学研究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加强重力驱动型和封存型流体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对我国南方海相盆地和其它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深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永沿  郭黔杰 《地球科学》1998,23(3):281-284
提出了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的概念和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流体封存及滞流型油气成藏流体动力学系统类型的划分方案。流体动力系统类型的确定从盆地演化史分析和流体动力特征分析两方面来进行。油气成藏主要驱动力的相对重要性在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流体封存型系统中不同,浮力在3类系统中都重要,水动力只在前两类中重要,而热力仅在第三类中发挥重要作用,地应力在第一和第三类系统中重要。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研究对油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and well data analysis this study examines two major contourite systems that developed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in the southern Baltic Sea. The evolution of these Chalk Sea contourite systems between the Kattegat and the southern Baltic Sea started when Turonian to Campanian inversion tectonics overprinted the rather flat sea floor of the epeiric Chalk Sea. The Tornquist Zone and adjacent smaller blocks were uplifted and formed elongated obstacles that influenced the bottom currents.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inversion, the sea floor west of the Tornquist Zone tilted towards the north‐east, creating an asymmetrical sub‐basin with a steep marginal slope in the north‐east and a gentle dipping slope in the south‐west. A south‐east directed contour current emerged in the Coniacian or Santonian along the south‐western basin margin, creating contourite channels and drifts. The previously studied contourite system offshore Stevns Klint is part of this system. A second, deeper and north‐west directed counter‐flow emerged along and parallel to the Tornquist Zone in the later Campanian, but was strongest in the Maastrichtian. This bottom current moderated the evolution of a drift‐moat system adjacent to the elevated Tornquist Zone. The near surface Alnarp Valley in Scania represents the Danian palaeo‐moat that linked the Pomeranian Bay with the Kattegat. The previously studied contourite system in the Kattegat represents the north‐western prolongation of this system. This study links previous observations from the Kattegat and offshore Stevns Klint to the here inferred two currents, a more shallow, south‐east directed and a deeper, north‐west directed flow.  相似文献   

14.
由元古界组成的幕阜山—九岭隆起,横亘于萍乐坳陷与江汉坳陷之间。隆起南侧发育了一套向南逆冲于萍乐坳陷的逆冲推覆构造,北侧发育了一套向北滑向江汉坳陷的重力滑动拆离构造。两种构造系的结构和性质迥异,构成了幕阜山-九岭山体的不对称构造。两套构造统一形成于燕山期,是在不均一侧压下引起的隆起中,南侧发生逆冲、北侧发生滑动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江汉盆地南北分别耸峙着幕阜山和桐柏—大别山。两大山脉均由前震旦系为核以震旦系、古生界、中新生界为翼组成复式背斜。两大复式背斜均以多层次滑脱拆离为特色。幕阜山北侧鄂东南构造自南而北,桐柏—大别山南侧构造自北而南向着江汉盆地滑移,并于江汉盆地对接。幕阜山复式背斜北翼的滑脱拆离构造平面上分为后缘拉伸带、中部滑脱带、前缘挤压带。对接带东段呈北西向,西段呈近东西向;东段以逆冲断层的对冲式对接,西段以褶皱式对接。表层拆离主要原因是重力滑动,基底拆离的原因仍待探讨。滑脱拆离发生于印支—燕山期。印支—燕山期的褶皱作用、山脉隆起、区域拆离滑动是相继而统一的过程,并与伸展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地热田温度场分析, 不仅为地热田类型划分和热源机理研究提供科学根据, 而且可以为确定地热田有利开采区域和深度提供直接依据。本文报道了咸阳地热田13口钻孔的系统(准)稳态测温数据, 对研究区温度的垂向分布特征做了初步分析, 并据此划分了地热田水动力系统。结果表明, 咸阳地热田属于以传导为主的沉积盆地型地热田, 地温梯度为26.2~40.1 ℃/km, 平均为32.4 ℃/km。然而, 与典型的传导型地热田相比, 咸阳地热田的地温场特征又存在特殊性, 表现为钻孔温度-深度曲线分段性明显: 浅部受地表水流动对温度场的影响, 地温曲线呈现出锯齿形波动; 钻孔中上部受地表水和深部水热活动影响较小, 温度曲线为传导性地热特征; 井孔中下部测温曲线明显"下凹", 揭示了地下水沿渭河断裂侧向补给的同时使地层温度降低; 井孔下部温度随深度异常增大, 表明存在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测温资料揭示了咸阳地热田水动力系统在垂向上存在多层结构: 浅部为垂向重力驱动型, 中上部为正常压实型, 中下部为侧向重力驱动型, 下部为封闭型。基于咸阳地热田水动力系统的多层结构, 建议将各系统赋存的地热资源分别进行规划和开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秦岭镇安盆地泥盆系露头剖面的详细研究,将该区泥盆系划分为海岸、陆棚、斜坡-盆地及碳酸盐岩四种沉积体系,沉积体系及岩相组合具有南北向分异、东西向展布的特点。从地层由南向北超覆,相类型由北部的近源相至南部的远源相,以及碎屑搬运方向总体从北向南的变化趋势,更加确定了以前认为北部存在一个消失的古陆的认识。根据沉积体系及岩相组合的演化,把研究区的沉积盆地演化归纳为初始坳陷、拗陷和强裂断陷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不同的环境格局,由北向南表现为:D2吉微特期古陆-海岸-陆棚;D2弗拉斯期古陆-碳酸盐台地-陆棚;D3法门期块断隆起-海岸-陆棚-斜坡-盆地-台地。  相似文献   

19.
基于GMS的岩溶山区三维地下水流模式识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罗利川  梁杏  李扬  周宏  罗明明 《中国岩溶》2018,37(5):680-689
以高岚河东部多条支沟切割形成的连排型河间地块为研究区,基于1∶5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利用GIS技术和径流分割,量化岩溶含水系统顶底板高程、获取入渗补给系数及地下水径流量等数据,运用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及粒子追踪地下水流线的方法,得出了研究区的地下水流模式。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流模式主要受区域尺度的势源和势汇控制,局部的地形起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不明显;支沟切割较深的凉伞沟、滩淤河流域,水流驱动力大,有利于局部水流系统的发育;随着东部补给高程的增加,流程逐渐增长,多发育局部水流系统,至山脊附近多发育排泄至高岚河的中间水流系统。当研究区年降雨量由中等的1 021.1 mm降为多年最低的725.5 mm时,由东部补给区排泄至高岚河的中间水流系统增加;在此降雨强度区间,不具备发育越过河间地块的中间或区域地下水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