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澜沧江漫湾水电站库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RS与GIS的支持下,分析了漫湾水电站库区1991年、2001年和2004年3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的总体结构变化、空间转移情况、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区域综合土地利用的空间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991~2004年的13 a间,漫湾库区耕地、灌草丛和林地均占有明显的优势,三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8%以上;除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外,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趋势均是先减少后增加;灌草丛则是先增加后减少;水体面积自大坝建成后变化不大.在2个时段内主要的转移方向是林地-耕地和灌草丛、灌草丛-耕地和林地以及耕地-林地和灌草丛.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动态度指数Rss1991~2001年间水域的动态度最大,其次是耕地和建设用地;而2001~2004年间未利用地和建筑用地的空间动态度最大,其次是耕地、灌草丛和林地,最小的是水体.而区域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综合空间动态度Rts及其变化的整体趋势和状态指数Pt值表明,2001~2004年间总的空间转移量比前一时段有所增加;1991~2001年Pt值是介于0.25~0.5间,即土地利用处于准平衡状态,说明期间区域整体变化趋势和状态相对平稳;2001~2004年的Pt值介于0~0.25间,即土地利用处于平衡状态.虽然Rts值在2001~2004年间要比前一段时间的大,但是这种空间转移使得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运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从能值流量、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和综合指数5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0年陕北资源型城市榆林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榆林自然资源丰富,能值自给率达99%以上,属于资源输出型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立在大量消耗本地不可更新资源的基础上,仍沿袭着高资源消耗、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系统的资源循环利用率(RRR)逐年增长,但可持续发展指数(ESI)、改进的可持续发展指数(SDI)、循环经济能值指数(EREI)、生态效率指数(UEI)逐年下降.基于循环经济的“3+1”模式,今后榆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加大引入外界能值力度,促进能值的合理流动;依托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型,提高输入能值利用效率和废弃物资源化效率;进一步开发可更新资源,促使区域产业系统的生态化转向.  相似文献   

3.
新疆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估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新疆1991~1999年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环境负荷率、能值-货币比、能值使用强度、电力能值使用量比、可持续发展指数、人均能值用量和人口承载力等9个指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1991~1999年新疆的净能值产出率曲线为非匀速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23.6下降到1999年的11.7。尽管净能值产出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大大高于1,这表明新疆向外界输出的能值高于区外对其投入的能值,是一个资源输出型的生态经济区域;(2)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曲线与净能值产出率变化趋势一致,为非匀速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262.0下降到1999年的64.1。这表明从1991~1999年新疆的资源被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有所增加,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开发程度仍较低,经济上还处于极不发达的阶段;(3)环境负荷率的变化曲线呈上升趋势。环境负荷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新疆的进口资源及劳务的能值用量增大,尽管如此,由于环境负荷率较低,因此,新疆的经济发展还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农田生物质能的数量、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年际变化研究对于生物质能集约利用的规划、选址以及后续的原料供需预测尤为重要.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2000~2006年的MOD17A3数据集,在栅格尺度下,利用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对广东省农田生物质能数量进行估算,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应用邻域统计分析提取了生物质能分布优势带.并利用趋势线分析方法对其时间动态和年际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在2000~2006年间农田生物质能总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因为农田面积在不断减少.从另一方面看,农田生物质能单位平均能值总体呈略微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2年均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2~2004年呈现迅速增加趋势,2004年后又呈现回落特征.单位平均能值最大的年份是2004年,为5775.10KJ/(m2·a);最小为2002年,为4697.87 KJ/(m2·a).区域单位能值的增长为农田生物能源的利用提供物质基础.研究结果能为区域农田生物能源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SDA的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空间数据分析(SDA)与GIS相结合是研究地理现象空间分布规律的重要方法。借助1994年和2004年两期RS图像,得到徐州市居民点空间分布数据,运用GIS-SDA方法研究徐州市1994年和2004年的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并总结了11年间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规律。通过最近邻距离分析(运用R统计量)得出徐州市居民点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集聚趋势,且2004年的集聚程度比1994年低;通过计算居民点空间分布的K函数值,发现随着研究尺度的变化,1994年和2004年的居民点空间分布集聚程度均出现先增后降过程。运用核函数与泰森多边形法计算两个年份的居民点密度分布,核函数法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徐州市居民点密度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而泰森多边形法对居民点密度空间分布的细部差异较敏感。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能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甘肃省1991-2010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及产出结构,并通过计算、对比能值评价指标,分析了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近20年来,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都呈现增长趋势,系统能值产出的增长速度(85%)高于能值投入的增长速度(21%);(2)环境资源对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贡献很大,但农业生态系统仍主要依赖于经济能值的投入(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电力等),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能值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结构得到改善,系统稳定性得到加强;(3)甘肃省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逐步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逐步增强,但仍然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属于消费型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为明显的粗放式发展特征;(4)甘肃省应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对系统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基于熵值法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熵值法对陕西省1995-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0.0676上升到2004年的0.1374,说明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是可持续的.(2)各子系统间的可持续发展速率差异十分明显,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和发展潜力呈正向发展,并且区域发展水平增速最快;区域均衡度和开放度2个指标改善不大,并表现出不稳定性;区域发展协调度和调控度2个指标呈负向发展.为了推动陕西省全面发展,针对现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社会代谢分析为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的重要课题之一,已成为当前区域生态研究的热点。本文应用H.T.Odum创立的基于生物物理原理的能值方法结合社会代谢概念,对广东省2006年资源利用种类、效率与代谢循环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一系列能值指标,评价广东省社会代谢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2006年广东省总体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能值剩余57.31×1022 sej体现了其财富的真正增长,人均能值使用量为1.60×1016 sej,能值福利水平较高;但同时也暴露出影响广东省社会代谢正常运作的原因:输入能值占总能值使用量比为0.73,对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废弃物能值占总能值使用量比为0.26,废弃物产出过多;环境负荷率为14.36,资源的过度使用使环境承受的压力较大等。研究还发现,广东能值可持续性指数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广东省目前的代谢过程仍是线性运作模式为主。未来广东省应向循环代谢模式发展,重组并优化其代谢能力,通过建立低消耗高效益产业体系,加大开发替代性资源和新能源,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和完善代谢机制等措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9.
广州民营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中权 《热带地理》2007,27(6):538-542
采用1995-2004年广州各区私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高度相关,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其区域经济相对较弱,发展迅速的地区则较强;(2)近10年来民营经济在各区间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为了实现民营经济的区域协调,需要对其发展实施区域调控;打破区域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在更大范围实现民营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实现产业的转移与延伸;借鉴上海青浦模式,引入循环经济思想,建立民营经济开发区,以克服中小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劣势。  相似文献   

10.
整合脱钩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和工业化城镇空间响应测度模型,采用ESDA和GWR等方法,以镇域为研究单元,分析了2003~2015年徐州市工业化与城镇空间耦合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徐州市工业化与城镇空间的脱钩关系呈现由无脱钩向绝对脱钩状态演化,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呈增强趋势,但耦合作用不强;徐州市镇域工业化城镇空间响应程度呈波动性增强之势,各镇域间差异在逐渐增大;徐州工业化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差异的“一带”、“两翼”格局正在形成,交通区位优越类镇域尤为显著,表明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化城镇空间响应的禀赋基础正在发生改变; 弱响应镇域主要集中于远离城市且区位不便的区域,持续表现为冷点区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格局具有一致性;徐州市工业化城镇空间响应的影响因素作用程度呈现政府调控>投资因素>发展阶段>基础设施的特征,且均呈减弱之势,但各因素的影响作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陕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其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区域生态稳定,以及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等诸多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94-2005年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基本保持在良好协调类型,呈现稳定的态势.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显示,1996年以前,该区域发展主要受经济滞后制约;1997-2003年表现为生态与经济同步协调状态;2004年以后,主要表现为生态滞后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江沿线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84—2008年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数据,分析了长江沿线9省市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结果显示:近24年来长江沿线各省市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同步性,1984—1991年为平缓增长期,1992—2003年为快速增长期,2004—2008为加速增长期,波动周期同涨同落。依据增长指数和相关系数的差异,将9省市划分为2种类型。分3个时段,分别统计了1984—1991,1992—2003和2004—2008年各省市入境旅游的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依据各阶段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的差异,划分了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类型。  相似文献   

13.
湟水谷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以西宁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平  何伟  方婷 《干旱区地理》2011,34(2):344-354
运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采用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荷率、能值密度、人均能值用量、能值产投比及可持续性指数、系统稳定性指数及优势度指数等重要能值指标对位于湟水谷地的西宁市1990-2008年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结构作了深入地分析.结果表明:湟水谷地农业生态系统由1990-2004年的低效率开发阶段逐步转变为2005-2...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乡村性评价及时空分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孙玉  程叶青  张平宇 《地理研究》2015,34(10):1864-1874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构建了刻画乡村性的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东北地区149个县域乡村性指数,并采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探索东北地区县域乡村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 东北地区县域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均值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② 县域乡村性指数呈现南低北高,逐步极化的空间格局,且与其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距离成正比,呈现环状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③ 县域乡村性趋于空间集聚,且随时间推移,低值和低值、高值和高值县域的空间集聚增强;冷点、次冷点、热点、次热点区域在空间上均呈现“北上”发展态势,温和区域在空间上呈现“南下”的发展态势。从国家政策、产业结构、农业投入和资本投入等视角,分析了乡村性时空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差异变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曹小曙  张利敏  薛德升  王大鹏 《地理学报》2007,62(10):1034-1040
选取中国183 个城市的1991 年、1995 年、1999 年和2003 年4 个时间段的统计数据, 在Arcmap 软件中采用自然断裂法进行等级划分, 将城市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的等级划分为5 级, 利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得到1991-2003 年中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差异变动特征: 中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呈现明显的“纺锤形”结构, 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平均发展水平的城市个数和明显低于平均发展水平的城市个数所占比例低于32%, 68%以上的城市其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在以省区为单位的空间分布上呈现集中-分散-分散-集中的特征, 而等级较低的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分散无规则分布格局; 中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等级差异呈现“U” 形变化, 1991- 1995 年差距逐渐缩小, 1995-1999 年差距逐渐增大, 1999-2003 年差距逐渐缩小, 但各时间段内的变动幅度不大; 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集中于河南、山东、江苏等省, 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下降的城市集中于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北和湖南等省。  相似文献   

16.
秸秆焚烧期间徐州市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秸秆焚烧对徐州市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影响规律,针对2013年6月与10月两时段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秸秆焚烧事件,利用卫星遥感火点数据、地基气溶胶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时空统计分析;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分析秸秆焚烧期间徐州市空气质量状况及污染物来源。研究揭示:1)徐州市空气质量指数的日波动性与秸秆焚烧事件显著相关,即秸秆焚烧事件对空气质量影响显著;2)PM10/SO2比值能反映秸秆焚烧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过程及强度,在徐州地区仍然适用;3)在特定的风力风向等气象条件下,周边地区的秸秆焚烧事件会对徐州市的空气质量产生影响;4)无论是否存在秸秆焚烧现象,徐州市区南部的空气质量状况都明显好于北部。  相似文献   

17.
浙江环境-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能值分析方法由于能同时衡量环境-经济系统中环境资源和经济活动的价值,而成为测度区域发展水平的一种新方法。文章运用能值理论构建了浙江环境—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框架体系,并对1978~2000年衡量浙江环境—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能值指标及其发展态势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08年6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慈福义教授的专著<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对于循环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以及对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区域发展条件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该书具有下而三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京津冀和长三角1980年以来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都在不断加深.京津冀地区,1980-1992年,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间都不存在Granger关系,天津和河北不存在协整关系;1993-2004年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不断加深,北京是河北、北京是天津的Granger原因;长三角地区,上海与江苏不存在协整关系,1980-1992年,上海与浙江、江苏与浙江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而在1992-2004年,上海与浙江、江苏与浙江均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循环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层次,而制度则是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剖析,首先讨论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制度的需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不仅有对正式制度的需求,而且还有对非正式制度的需求;然后进一步分析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和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一般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