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刁欽奎 《气象学报》1941,15(2):83-87
(一)槪述峨眉山位於我國西部,實當北偉二九度二八分,東經一○三度四一分,為四川西南面之高山,係川邊山脈之支脈。南、西、北、為大涼、大雪、邛崃三高山所圍:勢如城垣,高不可越。而峨眉山實居此三高山所圍半圓之中。山之東東北及東南而,為峨眉嘉定廣大之平原壩地,除接連壩地之面為懸岩絕壁外,其北及南各有坡道,可拾級而登。其最高峯拔海高度凡三千零七十公尺。吾人每登此山絕頂,辄於夜間攀臨山頂之岩沿,藉覩全山夜景,常見無数燈光,呈現眼  相似文献   

2.
一、全县概况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位于东京10°度34分35秒至109度36分51秒,北纬33度零8分44秒至33度48分57秒。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为3477平方公里。农耕地为42.41万亩,占总面积的8%。海拔最低为344米,最高为2601.6米,相对高差达2257.6米,是一个山大沟深,土薄石头多的大山区。由于地形复  相似文献   

3.
南京月令     
张宝堃 《气象学报》1936,12(5):237-266
引言南京位北纬三十二度三分,东经一百十八度四十七分。东距海岸约三百余公里;西带长江,江水环绕城之西北两面。四周无崇山峻岭,即以其城东锺山之最高峯高度言,亦不过四百四十二公尺。是以冬夏季风直达无阻。钦天山位城中东北隅,巍然耸峙於山巅者,即今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之气象台也。所中重要仪器之安置,其超出吴淞平均海面之高度如下:  相似文献   

4.
1.地理位置 胶州湾位于黄海中部、山东半岛南岸,系一伸入内陆的天然海湾。其东西宽约28公里,南北长约33公里,面积达298平方公里。湾的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原,其余皆为崂山山脉和小珠山山脉构成的丘陵地带。青岛市即位于这些丘陵地带之中,胶州湾的东岸。见附图。  相似文献   

5.
高山气象站所处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夏季多强雷暴,自动气象站遭受到雷击的机率要大的多,这对自动气象站防雷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本文以峨眉山气象站为例,就峨眉山的雷暴特点及自动气象站运行近4年来因雷暴所遇到的问题及防雷措施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高山自动气象站防雷问题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高山气象站所处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夏季多强雷暴,自动气象站遭受到雷击的机率要大的多,这对自动气象站防雷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本文以峨眉山气象站为例,就峨眉山的雷暴特点及自动气象站运行近4年来因雷暴所遇到的问题及防雷措施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高山自动气象站防雷问题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一)地理環境與峨眉山之氣壓升降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居東經103度41分。北緯29度28分,高度約三千公尺,北有邛崍山,西有大雪山,南有大涼山,三面包圍,各山高度均達三千公尺以上,其西之西藏高原,面積遼闊,拔海高度,亦不下四千公尺。峨眉山當川康交界大相嶺之東側,靑衣江大渡河东西環流,匯於樂山。其地理環境舆卓立華北大平原之泰山異,而天氣現象遂亦颇有不同之處。該處之氣象觀測。始於民國二十一年八月,翌年八月極年終了,卽行結束。迨二十八年四川建設聽及氣象研究所議定恢復,於四月開始工作,迄三十年三月適滿二載,茲篇所述,以近二年之紀錄為主,而以極年觀測為輔。夫大氣壓力乃隨高度而遞减,高山氣壓自視其鄰近低處氣壓為低,北為無可懷疑之  相似文献   

8.
文摘     
地球最北的城市地球最北端的城市叶郎伊尔,地处北极圈内北纬78度14分,东径15度左右,距北极点1300公里,比西伯利亚更靠近北极.在叶朗伊尔以北,除了若干冰天雪地的荒凉岛屿和浮水茫茫的北冰洋以外,再也看不到任何居民点和常住居民,有的只是个别向北极前进的探险家.叶朗伊尔是挪威领土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首府,每当人们想起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气象与污染环境背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 196 0~ 2 0 0 0年气候统计资料和 1975~ 2 0 0 0年环境监测资料 ,从地理位置、大、小尺度气候背景、兰州市区污染源概况及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等方面 ,分析该市的气候与污染环境背景 ,为兰州市空气质量预报方法和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卢鋈 《气象学报》1936,12(6):297-326
地理位置太湖流域跨江浙二省,地居东经一百二十度与一百二三十度,北纬三十度与三十二度之间。北负长江,南临杭州湾,东接东海。地势平坦,舍西南之天目山地而外,仅见三两邱陵,点缀于浩浩平原之上而已。全区西南高而东北卑,中部尤低,天目山高达一千  相似文献   

11.
侯淑梅  孙忠欣 《气象科技》2007,35(5):621-625
利用能量天气学原理,统计了3种天气类型的暴雨过程中潜热能场的水平分布特征。对1999年8月11日出现在山东省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99.8),分别就潜热能场水平分布特征、潜热能场垂直分布特征、能量锋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潜热能场对暴雨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仅仅是能量高值区并不一定能产生大降水,当较强的能量锋区(或冷空气)与高能轴交汇、能量锋生函数负值区域移入当地,低层辐合条件较好时,预示强降水将要发生。"99.8"大暴雨主要发生在能量锋区与高能轴线交汇的地方,进而沿高能轴右侧向锋区密度较大地区移动,高能轴顶端的右前方、冷槽的后部也是强降水易发生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利用2010—2019年4—8月遵义13个国家站逐时地面降水观测资料,从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等多个角度进行统计,从不同等级雨强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初步得出了遵义短时强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①从短时强降水总频次的空间分布上看,东部发生频次较其余地区高;4月,发生频次地区差异小;5—8月,地区差异大。②从月分布来看,短时强降水高频中心有如下变化:4月集中在东北部、5月在南部和东南部、6月西移北抬到西部和中部、7月西移南压到西部和南部、8月东北移至东北部,高频中心的变化和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移有很好的对应。③从年分布来看,短时强降水事件平均每年发生49次,最多的是65次(2019年),最少的是33次(2017年)。4—6月事件频次迅速增加,6月到达峰值,6—8月事件频次开始逐渐减少,74.1%的短时强降水事件发生在夏季,尤其以6月份居多。④从日变化来看,08—13时短时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逐渐减少,13时达到一日中最低值,13—07时事件发生频次逐渐增加,有3个峰值,17—19时、20—22时和01—07时,期间有2个短暂的间歇期。4—7月白天平均发生频次较夜间少,8月反之。⑤6—8月是较高等级短时强降水事件的高发季节,尤其以6月份居多,但统计个例中≥70 mm/h的雨强却是在5月份出现。  相似文献   

13.
使用1980到2016年的月平均NCEP再分析资料、贵州省84个国家观测站8月至9月逐日气候态要素值(1981年至2010年的三十年平均)以及贵州省2002年8月至9月气温、降水逐日资料对2002年贵州省出现的特重秋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月9日至8月23日期间,贵州中西部地区秋风持续时间在9天以上,大部分地区在12天以上,而威宁站长达15天,达特重秋风过程。从春季开始,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自西向东异常偏暖,Nino3.4区持续时间最长,8月份到达最强,导致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经向环流明显且稳定维持,欧洲西海岸、欧亚大陆东北部经贝加尔湖至我国北方地区高度场偏高,欧洲中部明显偏低,我国东北偏低,槽后冷空气较强并南下;孟加拉湾及南海地区的气旋性环流的偏南风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于贵州省,形成静止锋并持续较长时间;8月9日至23日期间的四个台风有利于水汽的输送和环流的维持,使得我省2002年8月低温多雨,秋风灾害严重,尤其造成了8月9日至23日持续时间最长的秋风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汛期多模式对山东降水预报的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数值预报模式在山东汛期降水的预报能力,为降水预报及模式物理参数方案选择和调整提供客观依据,对2010年汛期(6-9月)山东区域MM5、WRF-RUC(WRF快速循环同化系统)和T639模式24 h、48 h累积降水预报产品,进行晴雨、一般性降水和分量级降水TS评分及平均绝对误差、平均误差分析。结果表明:从晴雨预报准确率来看,3种模式相差不大;一般性降水和小雨预报,MM5模式评分结果最差,T639模式预报效果最好;中雨以上量级,24 h降水T639模式预报效果最好,特别是24 h大暴雨评分T639模式达到了10.37 %,而48 h降水T639模式预报效果下降明显。无论24 h降水还是48 h降水,除9月WRF-RUC模式平均绝对误差最小外,6-8月T639模式平均绝对误差均为最低,WRF-RUC模式24 h和48 h降水各月平均误差均为负偏差;不同的降水预报检验方案和天气过程类型对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8~2019年5~9月和2020年8月四川地面观测降水数据(含区域自动站),结合同时段西南区域模式08时起报的各要素场资料,开展了模式预报短时强降水开始时间的订正方法—最小偏差和订正法的本地化研究,并运用该方法对2020年8月强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进行了订正检验。结果表明:最小偏差和的订正法可以确定强降水开始时间相关物理因子订正阈值及最优阈值百分比;从2020年8月强降水的订正效果来看,该方法对短时强降水开始时间有一定的订正能力,强降水开始时间偏差减少2~8 h。   相似文献   

16.
一次北京暴雨的环流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2001年8月19日发生在北京的暴雨通过诊断分析解释了其环流成因,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由中纬度斜压系统引起的大尺度暴雨过程,它的发生机制可以用准地转运动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一次大暴雨过程低空急流脉动与强降水关系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曹春燕  江崟  孙向明 《气象》2006,32(6):102-106
应用香港天文台提供的时空分辨率都非常高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对深圳2005年8月19—20日大暴雨过程强降雨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资料每小时风场揭示每次强降水的发生都对应一次西南急流的迅速加强和向下扩展。低空急流指数I可以说明低空急流的脉动向地面扩展程度与中小尺度降水的密切关系,对强降水的出现及雨强大小有一定的预示性。  相似文献   

18.
支树林  李婕  陈娟 《气象》2018,44(2):222-232
选取2004—2014年江西省11个ADTD雷电探测定位组网系统所得云地闪探测数据、省内多普勒雷达、探空和自动站资料,并结合重要天气报,将此11年的强对流天气分成短时强降水、有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雷雹大风和冰雹(以下简称风雹)和无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这三种主要类型,分析它们发生前后的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雷达回波的关系,结果发现,(1)江西省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分别主要发生在5—8、7—8月和3月;仅发生短时强降水时的站次远多于发生风雹天气时;除早春和盛夏无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雷暴大风发生站次较多外,风雹天气常与短时强降水相伴发生。(2)仅有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时,其站点地理位置越偏北、小时雨量越大,对应的地闪活动就越剧烈。不同小时雨量对应的地闪数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3、4月地闪数以小时雨量为50~55mm时最多;5—7月地闪数随着小时雨量增大总体呈增多趋势,尤以小时雨量为55~60mm时最多;8—9月则以小时雨量为40~45mm时最多。(3)就无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天气而言,在3—5月雷暴大风和冰雹发生前30min内的地闪数差异不大,但平均电流强度后者大于前者;在6—9月雷暴大风发生前30min内的地闪数则为冰雹发生前的2~4倍,平均电流强度前者大于后者;该类风雹发生前的地闪数多于仅有短时强降水发生前,正地闪的平均电流强度前者也略强。(4)有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发生前的平均正地闪数以8月为最多,而负地闪数则在6月最多;冰雹发生前1h内的地闪数随季节变化不大,而雷暴大风发生前的地闪数存在季节差异,夏季多于春季;另外冰雹的地闪数与冰雹直径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5)3—8月,有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地闪数远多于无短时强降水伴随时;其平均电流强度前者大于后者;该类风雹天气发生前,地闪平均电流强度随季节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无短时强降水伴随的风雹天气则无此特点。(6)强对流天气发生前,较强回波出现前的负地闪活动远比正地闪活跃,但其电流强度弱于正地闪;45dBz以上回波伸展高度越高,伴随的地闪数也越多,但其平均电流强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1~201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1站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季期间,条件对称不稳定(CSI)与季风雨带季节性向北推进的关系。结果表明,逐月强降水距平场显示了雨带强降水中心自华南(4~6月)先北跳到江淮(5~7月),再到华北(7~8月)的季节性进程,特别是7~8月强降水距平场具有“北多南少”分布特征,与对应的平均雨量场相比,其表征雨带季节性北跳现象更显著。与雨带强降水中心季节性变化一致,大气负湿位涡通量中心亦先在华南停滞(4~6月)、然后移到江淮(5~7月),最后到达华北(7~8月)。在垂直方向上,CSI区4、5及9月主要在925~600 hPa,而6~8月抬升到700~600 hPa,CSI区也很好地表征了夏季风北进加强、南撤减弱以及所伴随的雨带变化趋势。在春末夏初,夏季风建立初期的华南、江淮雨季集中期,热成风(垂直风切变)作用对倾斜对流有效位能(SCAPE)的贡献占绝对优势,盛夏的华北雨季集中期则相反,浮力作用项(CAPE)占主要作用;同时,热成风作用项的季节分布与强降水中心季节变化一致,但浮力作用项却没有这种变化关系。条件性湿位涡通量指数(CMF index)可指示雨带强降水异常区。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3~2020年乐山地区9个国家自动站和136个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应用诊断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乐山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探讨了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乐山地区短时强降水年均频次和极值均呈增加的趋势,强度较为稳定,变率不大。短时强降水在3~10月均有发生,其频次月分布呈现出单峰型的特征,集中发生在7~8月,占全年的77.7%,7月下旬~8月上旬发生频次又占7~8月总量的49.8%。短时强降水频次日变化呈单峰单谷结构,夜间发生概率最大,白天发生概率相对较小,22时~次日04时是短时强降水集中高发时段,虽然短时强降水在午后和傍晚的发生概率相对较小,但其强度较强,也应当引起重视。乐山地区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存在两级分化的特点,与地形关系密切,总体呈西南部和东北部少、西北部—中部—东南部多的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的发生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等地形因子显著相关,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山谷喇叭口、岷江流域的河谷地带及城市热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