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报道山东沿海贝类鳃表及外套腔中共栖的 3种触毛亚目盾纤类纤毛虫 :厚鱼钩虫(Ancistrum crassum)、日本鱼钩虫 (Ancistrum jap onicum)及亚桶形后口虫 (Boveriasubcylindrica)。文中依据活体观察、蛋白银及银浸法染色对其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及银线结构进行了综合描述 ,对采自 4种不同宿主的厚鱼钩虫种群进行了比较研究。该文系后口虫属纤毛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淡水腹毛目纤毛虫—锈色尖毛虫 (Oxytricha ferrug-inea Stein,185 9)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学及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 :虫体浅黄褐色 ;表膜下颗粒为铁锈色 ,聚合成组并作纵向不规则排列。口围带平均小膜数为 35。额、腹、横棘毛为典型8∶ 5∶ 5方式排布 ;尾棘毛恒为 1根。背触毛 5列 ,其中 4列完整 ,1列不完整。伸缩泡位于体左侧前1/ 3处 ,具两根收集管。与相近种比较表明 ,O.ferruginea与前人所报道的另一淡水种 O.aerugi-nosa极可能是同一种 ,因此本文建议将两者合并。  相似文献   

3.
敏捷瘦体虫(UrosomoidaagiliformisFOISSNER,1982)为小型腹毛目纤毛虫。利用银染法对该种二分裂期间的形态发生学进行初步研究,指出该虫形态发生的主要过程为:1.伴随大核改组带的出现,口原基发生于老口围带的下方,后演化为后仔虫的口围带。在前仔虫,老口围带及口侧膜完全保留并被继承;2.体棘毛场首先出现后一组棘毛原基,后形成前棘毛场,随后各自独立演化成前后仔虫的8:3/4:2/3模式的额-腹-横棘毛;3.在背触毛中,分别于前、后仔虫的中部产生前、后3列新原基,每列原基向其两端伸展替代老背触毛列,成为前、后仔虫相应的3列新触毛;接着,在右缘棘毛原基右前端发生前、后第4列背触毛。  相似文献   

4.
有关研究证实,游仆类的银线系在超微结构水平上对应了由微管束构成的网络骨架结构,关于其在纤毛虫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发生模式鲜有报道。本工作应用银浸染色法和扫描电镜术,以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镰游仆虫(Euplotes harpa)和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为代表,研究了游仆类纤毛虫3种类型皮层银线系的形态发生过程。研究表明,游仆虫3种类型银线系的形态发生过程呈现基本相同的模式:该3种纤毛虫新银线网在棘毛原基基体周围发生,据此推测口围带小膜、棘毛基体复合单元和背触毛基体单元不仅对相应纤毛器结构行使微管组织中心作用,也可能对相应皮层区银线网的发生具有定位和组织中心的作用;围绕在基体左侧的银线网先于右侧开始发育,据此推测银线系的分化可能也具有方向性;腹面银线系发生中离新结构发生区近的老结构先瓦解,由此使新结构不断延伸发展,据此推测老银线网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起到诱导及定向作用;背面银线系发生中在每一背触毛列的中部范围相邻2列新背触毛间的老银线网消失,背触毛左、右两侧的新银线网会合形成新银线网,并且前仔虫前半部分和后仔虫后半部分的老银线网保留下来共同组成新细胞的背面银线网,由此表明,其老银线网参与了新结构的组成并对新结构的形成具有物质贡献。  相似文献   

5.
报道采自山东沿海贝类鳃表及外套腔中寄生 /共栖的 3种吻毛类纤毛虫 :原生钩毛虫(Ancistrocoma primigenius)、派氏钩毛虫 (Ancistrocoma pelseneeri)及威海下毛虫 (Hypocomidesweihaiensis)。作者依据活体观察、蛋白银和银浸法染色对其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及银线系进行了综合描述。该研究系钩毛虫属纤毛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人工越冬期经常会发生一种危害极大的纤毛虫病.1986年我们在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越冬对虾体内发现了该纤毛虫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了研究.几年来,青岛海洋大学、水科院黄海所都对该纤毛虫进行了研究,通常鉴定认为是一种应毛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gscarcinispiralisn.subsp以下简称拟阿脑虫).本研究与同类研究的区别在于探索比较了几种人工培养方法;对拟阿脑虫的生存温度与增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皱纹盘鲍稚鲍体内的一种寄生虫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纤毛虫类同双壳类有着极密切的关系,Richard-son1938年在牡蛎中发现了寄生的纤毛虫[1],并定名为Ancistrocoma pelseneeri,它主要寄生在双壳类的鳃上皮和触角器官中。直到1993年,SusanM.Bower在牡蛎中又发现了一种寄生虫,并确定为一新种纤毛虫(Stegotricha enterikos gennov,spnov,),它广泛存在于加拿大哥伦比亚沿海的牡蛎的消化腺中,一年四季平均感染率达73%,春天感染率偏高。由于该寄生虫体外培养还未成功,其感染途径未知,预…  相似文献   

8.
MorphogeneticstudiesonUronychiauncinata(Protozoa,Ciliophora)duringitsasexualdivision¥SongWeibo(ReceivedAugust28,1995;accepted...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育苗池和养成池11项水质参数(温度,盐度,pH,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硫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磷酸盐及硅酸盐浓度)对虾池附着性纤毛虫的附着速率和对虾体表附着性纤毛虫附着量变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虾池附着性纤毛虫的附着速率(R)与虾池化学需氧量(COD)之间存在着直线正相关关系,在育苗池内,R1=0.002+0.260COD(r=0.711,P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6种采自青岛地区的土壤纤毛虫,包括两种国内新纪录:尖顶管叶虫,苔藓长颈虫。文中对所涉种类的活体形态、银线系和纤毛下器等做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1.
人工越冬对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及防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虾体表损伤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纤毛虫通过伤口进入虾体内,寄生于心脏血淋巴,吞噬血细胞,破坏组织尤其是鳃组织。致使组织机构损伤,缺血、变性,对虾呼吸困难,贫血、窒息而死,防止对虾体表受伤是预防该病的唯一途径。一些外用消毒剂如福尔马林、孔雀绿等对该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报导了从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nouye)越冬亲虾血淋巴内分离的盾纤毛目纤毛虫一新亚种,隶属于嗜污科(Philasteridae)拟阿脑虫属(Paranophrys),系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 carcini)一新地理亚种,定名为旋毛蟹栖拟阿脑虫,新亚种(Paranophrys carcini spiralis subsp.nov.)。本工作对该亚种做了蛋白银染色、银浸法、孚尔根染色,以显示其银线系、纤毛下器及细胞核器,并结合扫描电镜对虫体形态作了观察与鉴定。文内对该亚种的形态学作了描述并列表比较了所在属诸种主要性状特征以及本新亚种与相似种在形态特征上的主要差别,以确定新亚种的成立。  相似文献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真核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检获较之传统形态学方法更高的多样性。然而,检获的高分子多样性与基于形态的物种多样性在构成上的差异仍然不明。本研究首次对比分析了基于形态学的南黄海沉积物中的纤毛虫物种多样性与基于核糖体18S DNA和c DNA高通量测序的多样性异同。结果表明:形态鉴定获得8纲、20目、30科、36属共97种纤毛虫;DNA测序检获10纲、28目、55科、76属共174个OTUs;而通过c DNA测序获取的纤毛虫多样性最高,获10纲、31目、68科、99属共284个OTUs。研究发现,形态学方法检获的纤毛虫均为底栖生纤毛虫;两种分子手段检获的多样性更高,群落结构更为近似,覆盖了形态鉴定所获的绝大部分类群。但DNA测序还检获了序列比例高达90%的浮游类群,可能源于包囊或死亡沉降的物种;而c DNA测序检获了约7%的浮游纤毛虫序列。较之DNA测序,c DNA法检获的底栖纤毛虫在群落结构上与形态学结果更为接近。本研究表明,分子手段有助于更全面地揭示沉积物中的纤毛虫多样性,DNA测序可同时揭示休眠包囊、胞外DNA及过去群落的信息,而c DNA测序在研究活动纤毛虫多样性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人工越冬对虾拟阿脑虫病病理组织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一种纤毛虫-旋毛蟹栖拟阿脑虫引起中国对虾越冬亲虾疾病的病理组织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Wilbert蛋白银法及Chatton—Lwoff银浸法对一种附生于栉孔扇贝鳃丝上的寄生车轮虫进行了光镜水平下的研究。依据其形态学和纤毛图式特征,该种被鉴定为TrichodinajadranicaRaabe,1958.此为我国新记录,同时也是第一例有关外寄生于扇贝鳃表纤毛虫原生动物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在陆架海区沉积物中,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检获大量浮游寡毛类和舞毛类等非底栖纤毛虫,这些源于水体的环境DNA(eDNA)如何影响对沉积物中纤毛虫分子多样性的评估,以及影响程度如何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了黄海冷水团中的两个站位,通过提取水体和沉积物中DNA和RNA,并采用直接提取法和洗脱法提取沉积物DNA,结合DNA和cDNA测序技术,探讨了水体和沉积物中纤毛虫分子多样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基于洗脱DNA法、直接提取DNA法和cDNA法获得的沉积物中纤毛虫OTUs数分别为451、312和324个,其中211个OTUs同时由三种方法检获;而164个OTUs仅通过洗脱DNA法检获,其中89%为相对丰度低于0.1%的稀有类群。直接提取DNA法所获的寡毛类和舞毛类序列数占比达46%,而在洗脱DNA法和cDNA法中占比仅为12%和10%。沉积物中检获的43%—71%的舞毛类和寡毛类OTUs与浅层水(40m)共有,仅19%—29%与深层水(40m)共有,且这些共有的OTUs可同时在浅层水中检获。本研究发现,对沉积物中纤毛虫分子多样性评价造成影响的浮游类群主要来自浅层水,洗脱DNA与cDNA测序均可显著降低浮游类群eDNA的影响。鉴于洗脱DNA法较之cDNA法操作更简便,且避免了反转录过程导致的偏差,因此推荐用于对近海沉积物中纤毛虫等真核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报道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表溃烂组织分离的一种纤毛虫,通过活体观察、扫描电镜、蛋白银染色法、银浸法,对其形态学及纤毛图式做了研究。经鉴定,该纤毛虫为指状拟舟虫(Paralembus digitiformis Kahl,1933),隶属于寡膜纲、盾纤目、嗜污科、拟舟虫属。这是指状拟舟虫在牙鲆上兼性寄生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选用大肠杆菌及小球藻投喂海洋腹毛目纤毛虫扇形游仆虫 ,对其摄食习性、种群自然增长率及其间的能量转化进行了观察和探讨。结果显示 :游仆虫摄食细菌和小球藻的种群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0 .6 4 /d和 0 .37/d,其能量转化率分别为 4 4 .2 %和 2 1.6 % ;在适宜密度的细菌和小球藻存在条件下 ,游仆虫能迅速形成较高的增长率 ,而不出现明显的诱发生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