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道G316线天水市稍子坡滑坡群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道316线天水稍子坡段(K2556—K2562)滑坡十分发育,是甘肃境内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路段之一。特别是雨季或丰水年,滑坡活动频繁,对公路安全运营造成很大危害和威胁。1999年及2000年雨季该路段发生滑坡灾害15处,正在改建的公路路基30%被破坏,增加工程投资2000多万元,并拖延了工期。本区滑坡多为老滑坡的复活,具有发育密集、复活性强等特点。特殊的地质构造及易滑地层广泛分布,老滑坡的发育和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是该滑坡成群发育的地质基础。大量降水入渗,不合理的人为开挖和填方活动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
北京山区地质复杂,工程频繁,边坡灾害发育以崩塌和滑坡为主.边坡灾害以岩质边坡和人工边坡为主,破坏模式为剥落、落石、崩塌和滑坡.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4个方面分析边坡灾害的影响因素,提出对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喜马拉雅山区构造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强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异常活动,使该区域公路边坡扰动灾害十分严重,对区域内公路的安全运行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喜马拉雅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扰动崩滑灾害发育规律、防护措施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从边坡的物质成分和地层结构类型出发,对全区公路边坡类型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边坡失稳破坏的多种模式。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发现,喜马拉雅山区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发生和分布与区域断裂、地震动强度、岩土结构类型及气候环境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并给出了量化的变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球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理论对喜马拉雅山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演化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差异隆升与河流下切导致岩体结构松弛效应及山体崩塌滑坡,是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在公路工程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当前该地区最为活跃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在边坡扰动灾害防护方面,边坡灾害防护措施的稳定性、安全性等不确定性较大,调查中10%的边坡崩滑防治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防护措施破坏特征的分析,阐明了边坡灾害防护效果与防护措施自身稳定性差异性的原因,提出边坡坡面防护措施的选型与优化,需要综合考虑坡面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点、灾害体类型、运动路径、致灾模式与工程匹配性等因素,应采用多重防护措施进行优化组合,使其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可能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大同市黄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市位于大同盆地北部,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城市,其经历了多期地质事件,新构造运动频繁,气候干寒,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严重,地质灾害发育。调查显示,大同全市共存在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07处,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隐患占166处,占隐患点总数的1/3。是除采煤沉陷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之外最多的灾害隐患,其中,黄土边坡崩塌、滑坡81处,其主要受人工切坡、地下采矿活动影响,诱发因素为降雨、地表水入渗等。本文总结了大同市对区内黄土边坡形态特征、岩土类型、灾害特征及自然边坡稳定状态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以及对大同市城市建设和发展转型的影响,并结合实际调查,提出了大同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即防水、减少切坡、加强监测并提高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5.
永蓝高速公路K18+000~K18+350滑坡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滑)坡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在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中占重要地位。通过对永(州)蓝(山)高速公路K18+000~K18+350白泥坳隧道进口滑坡(简称白泥坳滑坡)的现场调查,从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区域构造、气象水文与地下水及施工工序四个方面对滑坡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滑坡的地质构造及变形特征,结合钻孔及工程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滑坡滑动面的可能位置。最后提出了以抗滑桩为主、辅以地表及地下排水设施的综合治理方案,以此达到加固正在发生变形的边坡、防止施工活动对坡体产生扰动导致古滑坡复活的目的。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抗滑桩及排水设施的施工工艺及流程,对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作了详细说明,为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卢平 《探矿工程》2013,40(11):72-75
在我国的山区修筑道路工程,常常形成稳定性较差的岩质顺层边坡,变形破坏案例频发。以贵阳-新寨高速公路开挖道路引起的大型岩石顺层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查、不良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等外界因素的调查,模拟滑坡的运动特征,分析滑坡的成因,并根据牵引式滑坡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小江断裂中北段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地质与勘探》2018,54(3):623-633
小江断裂中北段作为金沙江下游重大水电工程库区内最重要的活动断裂构造,其沿线滑坡地质灾害发育,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详细调查了小江断裂中北段沿线滑坡地质灾害的基础上,选取了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岸坡结构、断裂构造等9个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研究区滑坡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用AHP-CF法建立了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得出了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通过检验曲线验证滑坡地质危险性评价结果可知,AUC值为80%。  相似文献   

8.
在贵州岩溶地区的房屋、公路及铁路等工程建设中,切坡引发的顺层滑动,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例子很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未查清顺层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岩溶地区的碳酸盐岩地层,其层面之间发育泥化夹层,厚度约0.5~5.0cm,往往构成滑动结构面,饱水后抗剪强度迅速降低。切坡形成临空面后,一旦施工开挖不当及气象突变因素等,会引发边坡顺层滑动。使建设工程人员及设备遭受很大的危害。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YK47+000~YK47+060是一个较典型的边坡顺层滑动。对岩溶地区顺层边坡勘察、评价及防治具有实际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宁国市中溪滑坡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宁国市中溪滑坡是因工程切坡挖方而引起的大型滑坡。文章阐述了中溪滑坡的环境地质条件,重点讨论了该滑坡的地质特征、岩体结构、形成条件及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分析了岩土的工程性质,计算了边坡的稳定性,最后对该滑坡的治理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煤矿地区是我国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列举了露天矿边坡、采空塌陷区滑坡和厂区滑坡灾害实例,分析了煤矿地区常见的黄土滑坡、堆积层滑坡、基岩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的特征与发生机理,认为特殊的地层结构和坡体结构是发生滑坡的地质基础,地下水是滑坡的重要影响因素,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因。要预防滑坡灾害,在选线、选厂、选址时必须加强地质工作,查明老滑坡和新生滑坡的规模和性质,工程地质与力学计算相结合评价滑坡的稳定性,提出预防措施建议。同时介绍了我国常用的治理滑坡的原则和排水、减重、反压和支挡等工程措施,以及今后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巴南广高速公路位于地形地貌平缓、基岩产状近水平、构造相对简单的川东红层地区,线路修建时滑坡病害频发,其中工程造价超过10万元的滑坡达192处,工程治理费用约4亿元,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的正常建设。基于此,笔者依据咨询的这192处滑坡建立样本数据库,对滑坡高发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今后类似红层区的高速公路的安全、经济修建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以富水粉质粘土为主的堆积体滑坡是项目区滑坡主要类型,且以小-中型滑坡为主,滑坡密度大,治理费用高,这是项目区滑坡的主要特征。(2)红层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是滑坡高发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地表广泛分布的可塑-软塑状粉质粘土和下伏的富水砂泥岩地层对工程扰动敏感,易使坡体在开挖卸荷和填方加载后,利用土岩交界面和最大剪应力形成的同生滑面产生堆积层滑坡、在近水平产状的砂泥岩中形成平推式、错落式和破碎岩质滑坡。(3)欠合理的设计对滑坡高发具有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地质选线贯彻较差,路基填挖规模偏大而使坡体防护工程针对性差,造成大量工程滑坡的出现,且处治设计周期过长,使滑坡范围不断扩大。(4)施工方责任心欠缺,不合理的工程开挖或填方是滑坡高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加查-朗县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地形起伏度大,地质灾害分布密集。本文主要基于机载雷达获取的10 m精度影像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高精度无人机航拍数据,对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识别,并研究其主控因素。共计识别41处崩塌与92处滑坡,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崩塌、滑坡与各主控因素的相关性。对于识别的崩塌滑坡进行厚度识别,从而建立了灾害面积与体积之间的函数关系,实现了在已知崩塌滑坡灾害面积的情况下,对灾害规模的估算。本文阐明了区内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情况,并研究了区域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滑坡主要发育在雅鲁藏布江南岸以及北岸坡体的中下部,而崩塌主要发生在北岸坡体的中上部。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是崩塌、滑坡的主控因素,崩塌主要集中在砾岩和花岗岩地区,而千枚岩地区多发育有滑坡灾害。研究区内的崩塌由坡度、坡向和高程共同控制,其中坡度为主控因素;滑坡主要受到断层的控制,坡度对滑坡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高程和坡向对滑坡的影响较小。滑坡主要以牵引型为主,且大多数滑坡滑动的方向大致垂直于断裂的走向;崩塌主要以滑移式为主,通过对岩体结构面的提取可以分析其结构面发育情况,从而分析结构面对崩塌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志强  刘高  韩文峰 《岩土力学》2007,28(10):2224-2228
位于兰临高速公路k15+000~k15+500段的袁家湾滑坡系公路修建时开挖高陡边坡所诱发的顺层岩质滑坡,因工程设计和岩体结构等原因,从开挖伊始直到运营期间,该滑坡一直持续滑动而久治不愈,滑坡规模大、危害严重,具有重复性和继承性滑动特征。根据其地质条件、工程特征以及滑动特征和滑动历史,采用工程地质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FLAC3D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该滑坡产生的原因、演化机理和过程。  相似文献   

14.
水动力型滑坡是指在冰川融雪、降雨、水位变动、地表径流及地下水活动等水动力因素驱动下而发生的斜坡岩土体失稳灾害。西南地区是水动力型滑坡尤其是库区滑坡的高发区,其失稳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且有可能造成深远的次生灾害,提升水动力型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控与应急处置水平极为迫切。水动力型滑坡易发于松散堆积层、破碎岩体、软岩以及含有软弱夹层的斜坡等地层,地质环境、水文活动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的长期作用在水动力型滑坡的孕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斜坡在各种不利因素的持续交替作用下,逐渐产生变形破坏,稳定性不断降低并趋于极限失稳状态,最终在短期水文条件的改变下而导致整体失稳破坏。斜坡失稳后的滑坡动力过程非常复杂,尤其是特大型高位滑坡,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冲击破碎和沿程侵蚀铲刮现象,导致滑坡运动性态的改变和堆积方量的增大,水的存在会加剧滑坡沿程侵蚀铲刮作用以及导致运动性态向流态化转变而造成更远的运动距离和更广的致灾范围。水动力型滑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不同地质结构和水动力条件的滑坡变形破坏过程存在很大差异,远距离非接触式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技术以及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且具备自主学习的滑坡预报预警方法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水动力型滑坡防治涉及到工程建设、经济民生、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未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库区滑坡的危害性,复建设施的修建应尽可能远离库区滑坡影响区。  相似文献   

15.
岩溶山区特殊的地质结构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社会损失。研究岩溶山区崩滑灾害特征,建立相应的变形破坏地质模式,对于岩溶山区崩滑灾害风险防控与治理工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指导价值。文章以典型地质灾害形成演化过程为例,在系统地分析研究区典型崩滑灾害地质背景、影响因素、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岩溶山区崩滑灾害变形破坏地质模式,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影响崩滑成灾基本因素(崩滑灾害体势能、岩溶结构面、岩组结构、斜坡地貌和斜坡结构)、影响因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活动、地震、降雨)和变形运动特征(运动形式和变形机制)三个方面,据此建立了岩溶山区崩滑灾害地质分类指标体系。(2)结合研究区特征对模型体系里面的每个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崩滑灾害的发生是各个要素相互组合、相互作用的结果。(3)总结了研究区内5种典型崩滑地质模式:高势能反倾降雨型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模型、高势能斜倾视向采矿型高速远程崩滑灾害模型、超高势能横向陡倾地震型高速远程滑坡、高势能采矿型高速崩塌—碎屑流模型、低势能差异风化崩塌模型。为后续开展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稳定性计算和变形破坏预测等工作奠定基础。下一步将更加深入全面地建立研究区的崩滑灾害模式,并进行崩滑灾害的危险性分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牵引式滑坡在山区公路滑坡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其治理工程往往耗资巨大、环境破坏严重。针对某高速公路牵引式滑坡,通过地质调查、变形迹象分析、岩土体应力-应变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指出具体破坏机制为:(1)坡脚开挖致使阻滑关键块体缺失,应力集中导致剪切应变软化;(2)地表降水与地下水对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能的改造;(3)滑体变形不协调,导致拉裂缝产生,滑坡后缘得以继续向后扩展。目前监测表明,已施工的组合加固措施效果良好。最后讨论挖方引起的牵引式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对牵引式滑坡进行评价应坚持安全系数分区原则,滑坡总体加固应按安全系数控制,同时对后缘加固按位移控制。  相似文献   

17.
金沙江新桥滑坡群工程地质特征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对外交通专用二级公路所经新桥古崩塌体(岩堆)规模巨大,形成历史久远,当地人民称其为“垮山地势”。新桥滑坡群是在新桥古崩塌体基础上形成的。由3块小滑体(E、F、G)构成的一个大型的岩堆滑坡群。每个滑坡规模不等,发育阶段不同,成因各异。新建二级公路推荐方案路线垂直于E、F、G3个滑坡主轴线,从滑坡体中上部通过。文章通过分析滑坡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详细描述了各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在定性及定量两个层次上综合评价了该滑坡群的稳定性,分析预测了工程对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该滑坡群的工程地质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直接威胁路线安全的E、F、G3块滑体的综合治理措施。从工程角度出发,总结了滑坡区的公路选线及治理原则。  相似文献   

18.
陡倾层状岩质斜坡易产生倾倒变形,在山区可见大量由倾倒变形发展形成的大型滑坡,研究其形成机制对于正确评价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皖南山区阳台滑坡为例,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二维离散元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详细研究了阳台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阳台古滑坡的形成包括河流下切岩体卸荷回弹、倾倒变形逐步发展、滑面发展整体破坏、堆积体次级变形4个阶段。这类滑坡的防治应重点控制滑坡前缘的变形,并做好截排水工作。  相似文献   

19.
川藏公路前-龙段Ⅰ#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藏公路前-龙段位于二郎山东坡,天全河上游,全长22.8km。该段河谷深切、地形陡峻、雨量丰沛、灌木丛生,线路沿河流右岸逆流而上。1994年该段公路进行技术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大部分路段裁弯取直,下挖降坡,以直接切坡方式通过岩性破碎、构造复杂的区域。由于破坏了原坡体的稳定性,加之雨季施工,因而相继发生了大柏牛崩塌、严江坪滑坡、门坎山滑坡、鸳鸯崖滑坡、龙胆溪滑坡。1997年雨季,此段又发生了1#、2#及3#滑坡。其中,1#滑坡范围大、危害严重、滑体十分破碎、戎因复杂、极具代表性:文章介绍了前一龙段地质情况及滑坡分布,重点研究Ⅰ#滑坡,对其稳定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该滑坡整治工程非常必要、切实可行的,它已经起到了作用的结论。并指出该滑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总结了山区道路建设地质选线和滑坡治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