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西姑婆山岩体侵位构造及侵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环形构造和线性构造特征、侵位断裂—岩墙、岩脉、定向构造和挤压变形构造、外接触带的褶皱构造、岩体的应变测量等方面,系统地对姑婆山花岗岩的侵位构造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该岩体属“气球膨胀”的侵位机制。  相似文献   

2.
北秦岭太白岩体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侵位时代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秦岭太白岩体位于商丹柳构造带北侧,为不同时代表成的复式深成岩体。通过1:5万区域地质填图将该岩体共划分7个岩石谱系单位,厘定为2个超单元,即北部的五里峡超单元和南部的红岸河单元,依据同位素测年结果和超单元间相互关系,确定五里峡超单元主体侵位时代为志留纪,红崖河超单元侵位时代为三叠纪,从岩体周边到中心,从北到南,侵位时代从早到晚,显示半环带状侧向推挤移侵位形式,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研究证明,五里峡超单元形成于活动陆缘火山弧构造环境,岩浆源于中上地壳,红岩河超单元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岩浆源于中下地壳。  相似文献   

3.
周雪桂  陈鲁根 《江西地质》1994,8(4):296-308
玉华山岩体是一个高位复式深成杂岩体,具成分和结构演化序列.根据同源岩浆演化的观点,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法,将玉华山高位复式深成杂岩体划分为窑里超单元、蜜蜂街超单元,玉华山超单元和桃溪独立单元,并从侵入体的组构、变形特征、空间展布和区域构造特征分析;提出了岩体定位的隐爆拓宽机制,岩墙扩张机制及火山口塌陷机制。  相似文献   

4.
幕阜山地区发育燕山期大型花岗岩体,形成了大量花岗伟晶岩脉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或矿化体。尽管前人对该地区花岗岩、伟晶岩和稀有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空间展布和演化过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但地质构造对花岗岩和稀有金属伟晶岩的控制作用尚缺乏研究。鉴此,笔者等通过跨幕阜山岩体接触带的多个地质剖面调查,结合区域地质和矿产发育特征,对幕阜山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过程以及构造对花岗岩体、伟晶岩脉和接触变质带的控制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形成以下主要认识:(1)中生代—新生代早期,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早—中三叠世海相盆地、中三叠世后期—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晚三叠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类前陆盆地、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成矿、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中期区域伸展与断陷盆地、古近纪中晚期NE向挤压等7个构造阶段。(2)幕阜山岩体边界主要受NW向、NE向和NEE向等3组断裂控制,其构造机制实质为岩体区断块和岩体外断块对岩浆侵位过程的控制。(3)岩体侵位构造可定性划分为低侵位缓倾接触构造、低侵位陡倾接触构造、高侵位缓倾接触构造和高侵位陡倾接触构造等4类,其中低...  相似文献   

5.
刘耀荣  贾宝华 《地质通报》2000,19(2):159-165
根据板杉铺岩体的基本特征 (形态、产状、主体单元的空间分布、接触关系 )、围岩构造 (褶皱、断层、片理等 )、内部构造 (片麻理、包体、断层、节理、岩脉、岩石磁性组构 )等构造样式认为 ,板杉铺岩体侵位经历了重熔岩浆的产生→底辟上升→多次脉动式上侵的逆旋—气球膨胀的过程 ,为花岗岩体构造样式研究与就位机制分析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玉华山岩体是一个高位复式深成杂岩体,具成分和结构演化序列。根据同源岩浆演化的观点、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方法,将该杂岩体划分为窑里超单元、蜜蜂街超单元、玉华山超单元和桃溪独立单元,并通过对其组构、变形、空间展布和区域构造特征的分析,提出其定位的隐爆拓宽机制、岩墙扩张机制及火山口塌陷机制。  相似文献   

7.
玉华山岩体是一个高位复式深成杂岩体,具成分和结构演化序列。根据同源岩浆演化的观点、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方法,将该杂岩体划分为窑里超单元、蜜蜂街超单元、玉华山超单元和桃溪独立单元,并通过对其组构、变形、空间展布和区域构造特征的分析,提出其定位的隐爆拓宽机制、岩墙扩张机制及火山口塌陷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望云山复式花岗岩体侵位时的动力学状态,对该岩体进行了岩石磁组构参数测定,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反映了望云山得式岩体侵位过程中构造环境的变化和单元岩石的暗色矿物组成及其性程度的高低;磁面理的产状与岩体形态和岩石单元分布相吻合,清晰地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岩浆侵位方式;磁线理指示岩体的侵位中心,线理表现形式不一,标示侵位方式与受构造应力的不同;晚期岩浆对早期岩浆中的磁线理有一定的改造作用,磁线理方向基本上反映了岩浆原始流动状态;从磁化率椭球参数可以看出岩浆侵位的应变状态;岩浆应力场分布体现了岩浆侵位方式及其所处构造环境,岩体岩石磁组构参数佐证了区域构造,围岩构造及岩体内部其他构造所反映的岩体侵位机制。  相似文献   

9.
柏道远  文春华  黄建中  李彬  周芳春  张立平  陈虎  陈剑锋  陈旭 《地质论评》2022,68(6):2022112012-2022112012
幕阜山地区发育燕山期大型花岗岩体,形成了大量花岗伟晶岩脉及相关稀有金属矿床或矿化体。尽管前人对该地区花岗岩、伟晶岩和稀有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空间展布和演化过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但地质构造对花岗岩和稀有金属伟晶岩的控制作用尚缺乏研究。鉴此,本文通过跨幕阜山岩体接触带的多个地质剖面调查,结合区域地质和矿产发育特征,对幕阜山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过程以及构造对花岗岩体、伟晶岩脉和接触变质带的控制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形成以下主要认识:① 中生代—新生代早期,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早—中三叠世海相盆地、中三叠世后期—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晚三叠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类前陆盆地、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成矿、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中期区域伸展与断陷盆地、古近纪中晚期NE向挤压等7个构造阶段。② 幕阜山岩体边界主要受NW向、NE向和NEE向等3组断裂控制,其构造机制实质为岩体区断块和岩体外断块对岩浆侵位过程的控制。③ 岩体侵位构造可定性划分为低侵位缓倾接触构造、低侵位陡倾接触构造、高侵位缓倾接触构造和高侵位陡倾接触构造等4类,其中低侵位缓倾接触构造对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最为有利。④ 控制伟晶岩脉(体)的构造包括层面或层间剪切面、逆断裂、岩体接触带等主导性控岩构造,以及走滑剪切破裂、膝折面等限制性控岩构造。层间剪切面主要形成于武陵运动,EW向和NWW向逆断裂、NWW向膝折面、NNE向左行剪切破裂、NNW向右行剪切破裂等形成于印支运动SN向挤压,NWW向右行剪切破裂形成于早燕山运动NWW向挤压;仁里地区构造的走向为叠加后期顺时针旋转后的结果。⑤ 受岩体接触带和不同类型与规模的面状构造控制,仁里地区自北而南,围岩中伟晶岩脉的规模自大变小、岩脉产状由简单变复杂,主要成矿元素由Nb—Ta Nb—Ta—Li—Cs变化。  相似文献   

10.
柯树北岩体岩石谱系单位的建立及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革 《江西地质》2001,15(1):22-28
柯树北岩体为陆壳改造型(S型)花岗岩,具有结构和成分演化序列,运用岩石结构列序法,将其划分为6个单元,归并为1个超单位,按侵入体空间展布形式,岩体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球化学等资料,提出了岩浆侵位是受区域拉张应力控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能量地球化学在花岗岩岩石谱系单位建立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浆的侵位和演化过程不仅仅表现为物质上的演化趋势 ,而且也是能量的释放和转移过程。以海洋山花岗岩体为例 ,通过对岩体岩石能量的计算 ,初步探讨了岩石能量地球化学在花岗岩体岩石谱系单位建立中的应用 ,并通过圆石山岩体和栗木岩体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在同源岩浆演化的条件下 ,无论岩石结构是由粗粒到细粒或者是由细粒到粗粒演化 ,岩石的能量从早期侵位单元到晚期侵位单元是逐渐增大的。  相似文献   

12.
小秦岭加里东期侵入岩地质特征及侵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秦岭加里东期侵入岩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503Ma。岩石类型为(变)辉名正长岩,依据岩石结构特征划分为两个单元,归并为东吉口超单元。其岩浆源于上地慢部分港融岩浆分异的产物,属同造山期侵入岩。依据岩体构造分析,确定为强力(主动)侵位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杨中宝  丁美青  银霞 《世界地质》2003,22(4):339-343
岩浆侵位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控制着岩体和矿床的空间分布。凤凰山矿田位于铜陵矿集区,经过多年的开采,后备储量严重不足,急需扩大远景储量。采用三维流体动力学模型与流体势相结合,对矿田内的新屋里岩体侵位过程进行反演。结果表明,凤凰山矿田已知矿床均产于流体势梯度急剧变化带内。相思树、横山岭预测单元从地表向地下不仅同处于流体势梯度最大变化带内,还位于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具有良好的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4.
罗霄山脉中段出露有黄洋界、汤湖两处花岗岩岩基和同时期侵位的岩株、岩瘤,其成岩时代属志留纪,按其侵位构造、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等特征,可建立5个岩石单元,归并为汤湖超单元。岩浆的侵位受区域性大断裂左旋剪切应力控制,空间上呈现由南东往北西逐渐变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沈少雄 《云南地质》2005,24(4):434-441
九道湾花岗岩体为复式岩体,由大小6个侵入体组成。按形成的先后顺序可划分为三个单元,三者均由“S”型花岗岩组成。从早期至晚期,三者岩石成分从较基性向较酸性变化,岩石结构由细粒向粗粒含斑演化,变化的有序性和单向性明显,且在空间上紧密共生,形成时间及成分、结构变化上表现出清楚的亲缘和演化关系,说明它们是同一岩浆热事件的产物,故将其归并为一超单元,称之为九道湾超单元。罗台旧单元罗台旧岩体花岗岩Rb-Sr年龄值为730Ma,应为晋宁晚期产物。  相似文献   

16.
安徽凤凰山岩体岩浆侵位过程的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徽省铜陵地区凤凰山岩体25个采样点302件岩石样品的磁性分析,认为研究区内所得的岩石磁组构能代表岩浆侵位时的流动型磁组构,它受岩浆形成之后的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小;岩浆侵位过程是准静态过程,岩浆流动性较弱、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强烈;岩浆侵位过程的早期可能受北北东方向的最大主压应力的控制,后期受西南方向最大主压应力场的控制;凤凰山岩体的西南部(药园山矿床所在地段)是岩体的上盘,北东部(仙人冲矿床所在地)是岩体的下盘,即凤凰山岩体向西南方向倾伏;凤凰山岩体的西南部附近地区(如来龙山等地),可能有与凤凰山岩体侵位同时期形成的小岩株,是找矿的远景区段。  相似文献   

17.
浙江梧村岩体是一个主要由石英二长岩、二长岩组成的中生代复式岩体。通过详细的野外填图和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该岩体具有结构和成分演化序列。依据侵入体之间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石的矿物成分及岩石地球化学、结构构造等特征,可将其划分为大山、沐尘、下坞等3个岩石单元,归并为梧村超单元。从早期到晚期,岩浆的侵入具有明显的反序特征,这种"反序"现象是因为存在带状岩浆房。三个单元在格局上呈刺破式同心带状型式,这种就位很可能属于刺穿式底辟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Renard 2 pipe is currently the deepest-drilled and most extensively studied kimberlite body in the Renard cluster, central Québec, Canada, forming the major component of the Mineral Resource of Stornoway Diamond Corporation’s Renard Mine. Renard 2 is infilled with two distinct kimberlite units that exhibit Kimberley-type pyroclastic kimberlite and related textures. Hypabyssal kimberlite also occurs as smaller cross-cutting sheets and irregular intrusions. The unit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rock textures, groundmass mineral assemblages, olivine macrocryst size distributions and replacement products, mantle and country rock xenolith contents, whole rock geochemical signatures, bulk densities and diamond grades. These differences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different mantle ascent and near-surface emplacement processes and are here demonstrated to be vertically continuous from present surface to over 1000 m depth. The distinctive petrological features together with sharp, steep and cross-cutting internal contact relationships, show that each unit was formed from a separate batch of mantle-derived kimberlite magma, and was completely solidified before subsequent emplacement of the later unit. The mineralogy and textures of the ultra-fine-grained interclast matrix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described at numerous Kimberley-type pyroclastic kimberlite localit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rapid primary crystallization during emplacement of separate kimberlite magmatic systems. The units of fractured and brecciated country rock surrounding the main kimberlite pipe contain kimberlite-derived material including carbonate providing evidence of subsurface brecciation. Together these data show that Renard 2 represents the deeper parts of a Kimberley-type pyroclastic kimberlite pipe system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eir diagnostic features result from magmatic crystallisation during subsurface volcanic emplacement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9.
白岗岩型铀矿床:构造和岩浆作用耦合的产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罗辛矿床为代表的白岗岩型铀矿是纳米比亚主要的铀矿床类型。白岗岩型铀矿集中产出在元古界达玛拉造山带中,含矿白岗岩是造山期后岩浆作用的产物。白岗岩易于侵入Nosib群罗辛组和可汗组地层中,但对地层没有绝对选择性,在整个Nosib群中都有发现矿化的可能。根据野外特征可将白岗岩分为6种,其中D型、E型是主要的含矿白岗岩,白岗岩具有成矿专属性。区域千岁兰(Welwitschia)断裂控制了白岗岩浆的侵位,其次级断裂以及片理、片麻理构造等为岩浆就位提供了有利张性空间。穹窿的转折部位是有利的成矿位置。构造和岩浆岩是重要的控矿因素,成矿是构造和岩浆作用耦合的结果,是一次构造-岩浆热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