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许多矿山都面临着后备资源危机问题,西部地区甘肃境内的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里的矿山也不例外。从“成矿系统”的观念出发,深入分析了区域成矿构造背景,认为区内存在华北古陆西南和柴达木-中祁连北部两种大陆边缘;提出应利用非传统矿产理念进行新一轮矿产勘查,在龙首山、祁连山成矿区(带)不仅要加强传统矿种的勘查,也要注意新类型矿产的开发,同时注意环境保护;最后,还强调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离不开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勘查经验的高素质勘查人才,也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相似文献   

2.
全国重要固体矿产重点成矿区带划分与资源潜力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成矿区带是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成果最集中反映,同时也是地质找矿勘查部署最直接依据。利用全国重要矿产潜力评价成果重新厘定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部署我国重要成矿区带有重要实际价值。成矿区带划分一方面要以区域构造环境及演化为纲,对成矿域、成矿省进行科学划分;同时要研究成矿本身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矿床的多元地物化遥等成矿信息,使得成矿区带符合成矿实际,能够直接找矿。部署区带是根据国家找矿工作部署出发,对成矿区带进行优选排序,具有引导导向作用,往往也能大大促进部署区带地质找矿突破。本次工作以23个矿种圈定成矿靶区,重要矿产地、物化遥异常等信息,并在最新划分的90个三级成矿区带基础上,划分了26个全国固体矿产勘查重点成矿区带,并进一步优选10个重点部署区带。  相似文献   

3.
中国成矿区带划分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矿单元/成矿区(带)是指导矿产勘查的资料和理论依据,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早有共识。国外自20世纪初开始探索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成矿单元/成矿区(带)概念的形成、发展成熟和多元信息应用3个阶段。我国成矿单元/成矿区(带)的探索研究工作与国外同步进行,获得的成果为我国和全球成矿区(带)级别、区带定位、各级区带内涵的标识和矿产勘查结合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内外资源"瓶颈"新形势的迫逼,推动了我国成矿单元/成矿区(带)的全面研究,获得的成果概括为:"界面成矿"的区域成矿学新理论,多元成矿信息识别和提取的技术方法,细化成矿单元/成矿区(带)级别划分(Ⅰ—Ⅸ级)并赋予各级成矿单元/成矿区(带)地质理论解释内涵等。经多年勘查实践,又提出了细化Ⅰ、Ⅱ、Ⅲ级成矿区(带)内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平面和立体);对Ⅴ、Ⅵ、Ⅶ级成矿区(带)(有些地区包括Ⅵ级)的边界要准确划定,实施四维空间成矿信息的搜索、识别和提取,为整装勘探和深部勘探提供资料和科学依据;Ⅷ、Ⅸ级成矿单元作精细评价,必须为矿床的工业评价和采、选、冶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达到经济、综合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前言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腹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横跨古亚洲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两大(构造)成矿域,分布有祁连山、柴北缘、东昆仑、西南三江北段和柴达木盆地等重要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盐类等矿产的重要蕴藏地.主要成矿带基础地质调 查与矿产勘查工作程度低,找矿潜力巨大,是发现大型—超大型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成矿区(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矿区(带)是区域成矿学的核心内容,成矿区(带)的划分和研究是成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科学表达,同时是具有矿产资源潜力的成矿单元,是服务于勘查决策的主要载体。文章根据全国成矿区(带)划分意见,对甘肃涉及的4个成矿域、8个成矿省及12个Ⅲ级成矿区带进行分析和研究,依据省内区域矿产空间分布的集中性和区域成矿作用的统一性原则,重点讨论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作用与区域地质演化过程、容矿围岩时空分布一致性或相似性;参考区域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场特征,划分Ⅳ级成矿区(带)26个,Ⅴ级成矿区(带)94个。明确各级成矿区带地质意义及显著特征。文章指出本次对甘肃省成矿区带的划分具有探索性,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成矿区带的研究和厘定将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6.
全国重要固体矿产重点成矿区带数据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矿区带是具有丰富矿产资源及其潜力的成矿地质单元。全国重要固体矿产重点成矿区带数据集是在以往矿产区划研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数据集。本数据集借助23个矿种圈定的成矿靶区、重要矿产地、物化遥异常等信息,基于最新的90个三级成矿区带,划分了26个全国固体矿产勘查重点成矿区带,其中主要包括:主要拐点坐标、面积、典型矿床、重要矿产资源潜力(矿种、累计查明资源量、预测资源量)、成矿远景区(远景区名称、主攻矿种、主攻矿种类型)、新发现(或有重大进展)矿产地等方面数据。该数据集不仅是对已经取得的矿产资源区划和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整理和总结,也为科学地引导国家地质找矿部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成矿规律研究中,划分成矿区带不仅是至关紧要的一项综合性的矿产地质基础工作,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在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以下简称"调查评价")工作中,应用成矿区带的基本概念和级次的划定,将"调查评价"工作集中到面积最小,成矿远景最好、发现矿床的可能性最大的成矿有利空间,是基础地质调查转化为矿产勘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部及邻区能源资源成矿区带数据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源矿产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加强我国及周边地区油气和煤等能源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依据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以及油气与煤成藏地质学理论,以深部构造控制盆—山发育、盆—山耦合和热动力系统控制成矿的研究工作思路,应用70个油气田、471个煤田的基础地质资料,从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单元诸多方面,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上提示了该区板块构造格局与能源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中国南部及邻区能源资源可划分为3个成矿域,每个成矿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成矿省、含矿区(盆地)、矿田聚集区带、矿田(油气田)五个级别的成矿区域。数据集由构造带(断裂带和造山带)类型和时代、盆地类型和时代、能源矿产资源类型和丰度、成矿区带等元数据组成。该数据集是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盆地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资源评价资料,综合分析成矿区带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数据库,不仅是对中国南部及邻区区域地质认识和沉积盆地能源资源勘查工作成果的集成,而且为国家科学地引导地质找矿工作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床时空结构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传东  刘星  秦德先 《云南地质》2006,25(4):411-413
矿床时空结构模型包括:一定地质时空域(矿区、矿田)中的成矿地质事件(包括地质环境、成矿条件)的时程演化序列和不同空间部位各(类型、成因等)含矿岩石建造的展布及其叠置结构的总和。研究矿床形成与演化的时空过程,探索性地建立其时空结构模型,是现代成矿学的前缘性研究课题之一,也是指导矿产勘查工作的有效途径。个旧锡矿区是举世闻名的锡矿生产基地,以锡铜为主的多金属矿产开发历史悠久,但目前对矿床成因的认识多持“花岗岩岩浆期后气化热液成矿”观点,局限了矿山勘查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甘肃成矿系列研究及矿产勘查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地质环境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构造上位于古亚洲、滨太平洋、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有北山、祁连山、西秦岭3个北西-南东向造山带,其间夹持着敦煌、阿拉善、中-南祁连、鄂尔多斯等地块。根据甘肃省的构造演化、岩石建造组合及矿产分布规律,运用成矿系列理论,对全省各成矿单元成矿系列和谱系作了初步研究与梳理,重新划分出10个成矿系列组,54个成矿系列,42个成矿亚系列,82个矿床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并出4个矿床成矿系列组合、16个矿床成矿系列类型。通过归纳总结祁连山-龙首山、秦岭成矿区矿床成矿谱系,依据甘肃主要成矿大区不同构造环境、成矿旋回和成矿系列发育特征,运用缺位找矿思维,调整对区域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开展新区域、新层位、新类型、新矿种勘查找矿,取得重要成果。西秦岭地区玛曲县大水金矿、夏河县加甘滩金矿找矿成果卓著,先后列为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2014年度全国10大找矿成果,西成铅锌矿田厂坝老矿山深部勘查资源储量大幅度增加,发现大桥金矿新类型;北祁连西段卡瓦铁矿富集区评价取得新进展,将成为镜铁山铁矿资源接续区;阿尔金成矿带青砂沟锰矿勘查实现新层位找矿突破,显示出成矿系列理论在指导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依据。甘肃省内已设置国家级整装勘查区5个,据《2012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甘肃省金矿资源储量跃居全国第2位,锰矿居全国第8位,锌、铅矿分别位稳居全国第3、6位,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以矿产系统勘查为目的,提出了"多目标矿产预测评价"新理念,根据矿产勘查不同阶段、不同比例尺的任务要求,划分出成矿区(带)、矿区(带)、矿田、矿床和矿体5类多目标矿产预测评价。前三者统称为区域多目标矿产预测评价。以滇西北地区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相关矿产预测评价为例,在"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指导下,较系统地开展了区域多目标矿产预测评价的理论探索与方法实践。研究认为,在区域多目标矿产预测评价中的关键问题是致矿地质异常解析、成矿多样性及其与地质多样性的关联分析、成矿谱系建立以及多目标矿产(矿床)定量预测评价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近年来完成的“中国矿产地质志·陕西卷”研编成果为基础,建立了陕西省综合成矿单元划分体系,总结了主要成矿单元的矿产特征。研究成果显示,从阜平期到喜马拉雅期,由陕南龙门山-大巴山成矿区(Ⅲ-73)到陕北鄂尔多斯盆地成矿区(Ⅲ-60),矿产地数量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发展演化趋势;以矿产地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为依据,提出了成矿时空域的概念,并划分出8个有利成矿时空域,进一步指出了有利找矿的成矿地质体或地质构造部位。上述研究成果和认识,对丰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内容,指导矿产勘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成矿预测,是在研究成矿规律和找矿信息的基础上,对不同级次的成矿区带的划分.它应贯穿矿产勘查工作的全过程.为适应新一轮矿产普查工作的需要,研究新的成  相似文献   

14.
前言     
正成矿区(带)是具有地质构造演化史、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成矿作用、造就成矿物质大量或巨量堆积、存在资源潜力、具备找矿远景的成矿地质单元。在成矿区(带)内,各类矿床组合往往有规律地依时、空集中分布,可观察到特定的控矿因素和有效找矿标志,成矿区(带)的重要属性(主导的成矿地质环境、地质演化历史及与之相应的成矿作用)是成矿规律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矿产预测的理论基础。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只要掌握成矿区(带)内主导的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地质作用的演  相似文献   

15.
北京区域成矿规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2019年开展的"中国矿产地质志·北京卷"项目是全面总结北京地区现代地质矿产工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矿产勘查与研究成果,旨在全面反映北京市矿产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本文是对该项工作部分成果的概括总结。系统收集了北京市铁、金、煤、石灰岩等各类矿产资料,划分了矿种矿床类型,重点对铁、金、煤、石灰岩等矿种成矿地质特征进行了阐述。在全国Ⅰ-Ⅲ级成矿区带划分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特点,提出北京市区域成矿区带划分方案,划分了怀柔北金萤石成矿区、八达岭金铜钼铅锌成矿区、京西煤石灰岩成矿区、密云-怀柔铁金成矿区、密云-平谷金石灰岩成矿区5个Ⅴ级成矿区,总结了不同区带各矿种规律特征。从矿产时空演化、岩浆岩控矿、构造控矿角度进行了区域成矿规律总结,提升了北京地区矿产地质研究水平,填补了北京区域成矿规律多矿种综合性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铅锌矿产资源需求大量增加,使得我国的铅锌资源储备形势依然严峻。基于此,在全国开展铅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通过总结铅锌矿地质矿产成果,掌握铅锌矿产资源现状,预测未查明的铅锌矿产资源潜力,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铅锌矿产资源规划部署及合理利用的需要。在系统梳理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铅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中国铅锌矿时空分布规律特征,结合传统的矿床模型以及全国重要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划分了铅锌矿矿产预测类型,将全国铅锌矿划分为9类矿产预测类型,分别是层控碳酸盐岩型(MVT)、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型(SEDEX)、砂砾岩型、沉积改造型、陆相火山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岩浆热液型、夕卡岩型和风化壳型;分析了重要成矿区带的铅锌矿矿产预测类型、成矿时代,总结了各成矿区带主要类型铅锌矿区域预测要素,建立了主要类型铅锌矿区域预测模型。结合全国大地构造相图、全国成矿区带图以及全国各级预测区分布图等资料,划分了15个铅锌矿成矿省和47个Ⅲ级成矿区带,以成矿省(成矿区带)为主线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预测工作,为勘查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新疆哈密市北山地区清白山铅锌矿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北山增生造山带内,受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消减影响,产于造山带内古老块体(蓟县纪蚀变大理岩)中的铅锌矿体受后期构造-岩浆改造明显,矿体形态复杂多样。通过对矿区大比例尺构造-岩性填图,结合光薄片鉴定成果,基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等因素,系统分析清白山铅锌矿控矿要素,建立清白山铅锌矿"三位一体"勘查找矿预测地质模型,为后期矿区深部及外围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提供新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江苏成矿地质环境及区域成矿谱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震  贾根  姜丽 《江苏地质》2013,37(4):570-576
通过地质背景及重要矿产区域成矿特征分析、成矿地质环境研究,对江苏省(含上海市)共划分Ⅲ级成矿区带5个、Ⅳ级成矿亚带7个。划分出省内8个主要成矿系列并建立了成矿谱系,初步研究总结了全省重要矿产区域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整理湖南73处钨矿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成矿区带划分、控矿因素归纳、重要钨矿成矿区带的成矿密度和成矿强度的定量分析,将湖南钨矿区带划分为5个Ⅲ级成矿区(带)、12个Ⅳ级成矿亚带(区)、20个矿集区。梳理Ⅳ级各成矿亚带(区)的矿床分布特征可知,万洋山—诸广山成矿区(Ⅲ-83-5)钨矿床数量最多,资兴—宜章成矿区(Ⅲ-83-4)的成矿强度最强,达212.74 t/km2。各矿集区矿床分布特征显示,千里山—骑田岭钨矿集区(Ⅲ-83-4-a)有9处钨矿床,矿床数量最多;瑶岗仙钨矿集区(Ⅲ-83-5-c)成矿密度、成矿强度均位居矿集区首位。燕山期为钨矿成矿的高峰期,该期形成的WO3累计查明资源量占全省累计查明资源量的78.78%。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正在开创地学研究新途径,将传统的定性地质研究方法推向定量研究的高度。锑矿是中国的传统优势矿产,但目前已有赖于进口,成为典型的关键金属(Critical Metal)。文章基于锑矿地质大数据,系统展示中国锑矿在Ⅰ、Ⅱ、Ⅲ级成矿区带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中国锑矿的空间分布规律,定量分析中国省、市、县级及Ⅲ级成矿区带的锑矿成矿密度、成矿强度。研究表明,中国锑矿在各成矿域中均有分布,华南成矿省集中了全世界59%以上的资源储量,是中国锑矿最重要的成矿区域。中国锑矿以湖南省数量最多、成矿强度最大;按地级市统计,以广西河池市锑矿床数量最多,以湖南娄底市锑矿成矿强度最大;按县级统计,以河池市南丹县锑矿床数量最多,娄底市泠水江市锑矿成矿强度最大,达3330 t/km2;按成矿区带统计,江南隆起西段成矿带(Ⅲ-78)锑矿产地数量最多、成矿密度最大,湘中—桂中北成矿带(Ⅲ-86)成矿强度最强。随着勘查工作的进展,新增资源量不断向湖南板溪、龙山等危机矿山深部及西藏等西部地区转移,今后锑矿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的重点也将向重要矿区深部及中国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