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取自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植被类型的6个土壤剖面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表明,表土花粉较好地代表当地植被的组成,区域外花粉百分比低于30%,但桦、杨花粉在植被中的代表性较差;土壤剖面典型花粉类型的埋藏特征表明:在土壤表层8cm以下,花粉总浓度迅速降低。氧化作用对花粉的破坏性最大,花粉浓度随土壤的pH值升高呈指数形式递减,pH值7.6以上,花粉浓度迅速降低,花粉在土壤中的运移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新疆玛纳斯湖盆周围近14000年以来的古植被古环境   总被引:49,自引:11,他引:4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花粉资料得到新疆玛纳斯湖距今14000年以来植被和气候发展的历史;约在10500aB.P.前极低的花粉沉积率及A/C值(Artemisia与Chenopodiaceae花粉百分含量的比值)代表以藜科为主的荒漠植被,气候寒冷、干燥,特别是11000—10500aB.P.阶段,更低的花粉沉积率及贫乏的花粉类型反映了更加恶劣的气候条件,有可能与欧洲的新仙女木期相当。在10500—9000aB·P·阶段花粉沉积率、A/C值及中生、水生植物花粉的增加都指示荒漠草原植被的出现,气候较前。阶段湿润温暖。在9000-4200。B.p.阶段花粉沉积率及A/C值进一步增加,说明当时是以蒿属为主的草原植被,但是中生及水生花粉的贫乏指示草原植被仍具旱生性质。距今4200年以来在花粉百分比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花粉沉积率达剖面最高峰且高低变化很大,有数次大起大落。这种花粉沉积率的大起大落具有旱生、中生植物花粉同时起落、与岩性的变化不同步以及高花粉沉积率段与低A/C值相对应等特点。这表明花粉沉积率高低与植被的丰富程度没有直接关系,而可能与西风环流的加强或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南部第四纪花粉植物群及古气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择了青藏高原南部具有代表性的6个花粉剖面,应用主成分分析处理这些剖面的花粉数据,重建了这些地区的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南部,早、中更新世的植被类型主要是松林、云杉林、铁杉林、桦林、桤木林和栎林,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植被类型主要是高山灌丛草原、小半灌木草原、杂类草草甸、亚高山灌丛和落叶阔叶灌丛;在早、中更新世气候条件良好,有森林生长,晚更新世以后气候明显恶化,基本无森林生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森林植被主要表土花粉类型对植被的指示性   总被引:33,自引:1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北方森林植被68个表土花粉样品中,主要花粉类型联合指数(A)、超代表性指数(O)、低代表性指数(U)、R值、植被不存在时花粉百分比最大值(Xa)和平均值(Ma)、植被存在时花粉百分比最大值(Xp)和平均值(Mp)的计算表明:胡桃、青檀、禾本科、菊科、莎草科、皂荚等A值较高,O值及U值均较低,对植被指示明显,为适中代表性类型;云杉、冷杉、栎、鼠李、沙枣、落叶松、榆、杨、黄栌、花椒、木犀科、绣线菊、毛茛科、榛等,尽管A值和O值大于0.5,但Xa远低于Mp,R值小于1,对植被指示意义较明显,属低代表性类型;桦、松、蒿、藜科等,A值适中,O值和R值较高,U值较低,但Xa,Xp和Ma值较高,属超代表性类型,对植被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其他花粉类型对植被指示性不明显或需进一步研究。花粉百分比与植物盖度关系研究表明,多数在森林中建群或为优势成分的乔木花粉与母体植物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森林植被中的伴生乔木、灌木和多数草本花粉与植物盖度无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松花粉30%以上,可能有松林存在;云、冷杉林中云杉、冷杉花粉高于20%,无云杉植物存在时云、冷杉花粉低于5%;落叶松林中落叶松花粉低于20%,落叶松...  相似文献   

5.
西北干旱区人工扰动植被类型花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对现代植被的影响已经成为解释过去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的关键问题。对西北干旱区40个农田和荒地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的研究表明:农田花粉平均浓度(7227粒/g)明显低于荒地(32704粒/g);农田中农作物花粉含量高于荒地,但并不占绝对优势,农田花粉组合不仅反映农田本身的植被组成,而且还反映地方或区域植被组成状况;农田中灌木花粉含量低于荒地,杂草花粉类型比荒地丰富;藜科、蒿属、麻黄花粉都占有较高比例,普遍呈超代表性;不同的农作物花粉百分比指示该样品所在地或周围不同的农作物类型。聚类分析进一步表明了农田/荒地花粉组合特征的一致性:葡萄花粉在葡萄地的含量均相当高,而在其他植被类型中很少出现,花粉组合特征一致性较好;棉田棉花花粉含量低,其他植物花粉含量高,花粉组合特征与荒地相似,很难与荒地区分开来;如果农田和荒地比较接近,农田农作物花粉含量又比较低,则两种植被类型花粉组合特征就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草原区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中的花粉组合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取样方法获得的花粉组合相似性较好,乔木花粉含量多低于10%〖KG-*5〗, 灌木花粉含量多低于5%〖KG-*5〗,草本花粉含量多高于75%;共有的花粉种类占总花粉种类数的743%;蒿属和藜科是花粉组合的最主要成分;荒漠草原区常见麻黄和白刺花粉,典型草原区多为狼毒和莎草科花粉。花粉组合与气候关系的DCCA(降趋典型对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组合与最冷月温度的相关性最显著,其次为年降水量。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中的花粉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出现更多的花粉类型,前者的蒿属、藜科花粉含量低于70%〖KG-*5〗,后者的则高于70%。荒漠草原区花粉通量低于典型草原区,反映典型草原区植被较荒漠草原区发育,花粉产量高于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表土花粉浓度也明显高于荒漠草原区(高一数量级),除典型草原区植被发育、花粉产量高的原因外,荒漠草原区不利于花粉保存,也是造成花粉浓度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花粉组合判别分析表明,捕捉器样品和表土样品均能较好地区分出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但捕捉器样品交叉检验结果好于表土样品。  相似文献   

7.
以辽西城子山文化遗存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花粉、炭屑、炭化种子和果壳等指标,重建城子山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期农业活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显示城子山原生植被主要为松属针叶林,先民采用"刀耕火种"农业模式毁林开荒,导致原生植被消失以及次生榛属灌丛和杂草增加.城子山剖面中禾本科花粉含量峰值与炭屑浓度峰值相对应,表明先民高强度或频...  相似文献   

8.
以贵州两种主要土壤类型石灰土和黄壤为例,分析了森林植被下植物优势种、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土壤有机碳含量、pH值和粘粒含量.结果显示,两种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和δ13C值的剖面分布具有显著差异石灰土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 g/kg,最大值为表层土(71 g/kg);黄壤剖面中有机碳含量为2.9~44.3 g/kg.剖面自上而下,石灰土剖面有机质δ13C值为-24.1‰~-23.0‰,黄壤剖面有机质δ13C值为-24.8‰~-21.9‰.土壤类型、土壤pH值、粘粒含量对贵州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δ13C值剖面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了石林风景名胜区土壤CO_2的分布。为了对不同喀斯特地貌特点和植被对土壤CO_2影响进行研究,共选择了通过喀斯特洼地或分布在喀斯特洼地坡上的3个剖面的7个土壤测量点。 所有测量表明7个土壤测量点的pH都低于7,变值在5.4到6.6。有2个洼地顶部或上坡上的土壤pH值低于洼地中的土壤pH,但也有2个高位测量点的土壤pH值高于洼地中的pH值。绝大部分高位测量点的土壤湿度低于洼地中的土壤湿度。土壤中空气中CO_2的测量说明,洼地顶部或上坡上的土壤CO_2含量低于洼地中土壤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重庆中梁山岩溶槽谷区的表土和苔藓样品做孢粉分析,探讨其与现代植被的关系,并初步推断中梁山岩溶洼地的花粉来源,为其洼地剖面花粉来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类型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耕地、撂荒地、灌木丛、马尾松林以及竹林能够较好地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组成;混交林与母体植被群落对应关系较差。由于洼地对区域花粉的汇聚作用,其表土花粉谱更能反映整个区域的植被状况。洼地表层样品中松属花粉来源是中梁山地区与西南风区域的花粉;落叶栎属、桤木属、枫杨属、葎草属等的主要来源是周围山地;禾本科花粉来源相对复杂。本研究可为在这一地区利用孢粉学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从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在黄河兰州段采集的24个水样进行了孢粉分析,并探讨了河流搬运花粉组合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及累积花粉的组合状况。结果表明,河流中花粉组合和花粉浓度随时间具有明显的变化,春夏时段花粉组合以榆属、杨属、柳属和桦属等乔木花粉为主,秋冬时段以蒿属、藜科等草本花粉为主,且花粉浓度和河流含沙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根据河水流量与花粉浓度积分计算得出样品采集时段的累积花粉通量,其组合特征与各时间点的花粉组合具有明显的差异,表明单个时间节点花粉组合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不能够反映流域植被状况,而累积花粉组合可以指示泥沙和花粉源区的植被状况。本研究中黄河兰州段河水搬运花粉可能指示黄河兰州段以上至刘家峡水库之间黄土区的植被情况。  相似文献   

12.
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姬塬、和林格尔两个地点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开展较高分辨率花粉记录研究,重建MIS 3以来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黄土高原北部MIS 3阶段以来植被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MIS 3阶段早-中期气候较温湿,植被为疏林草原类型;MIS 3晚期-末次盛冰期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末次冰消期为干草原植被类型;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坝上草原地区30个采样点表土花粉分析和植被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花粉组合以蒿属、藜科、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等草本植物为主,基本能够反映草原植被特征,但花粉百分比与其在植被中盖度差异明显.运用Extended R-Value(ERV)模型估算的坝上草原区相关花粉源范围大致为2100m,当风速大于3.5m/s时,基本稳定,受风速影响不大.估算的相对花粉产量结果显示,蒿属和藜科的相对花粉产量最高,为禾本科的20倍左右;其次为莎草科和菊科,为禾本科的7~9倍;百合科略高于禾本科;旋花科、豆科、唇形科及委陵菜属的相对花粉产量则明显低于禾本科.利用相对花粉产量对花粉与植被关系的校正结果表明:蒿属、藜科的校正效果明显,其相对花粉产量可以作为定量重建古植被的参考;莎草科、菊科、百合科和唇形科由于受植被和花粉数据梯度限制,其相对花粉产量能否用于植被与花粉关系的校正有待通过更多植被群落调查进一步证实;其他花粉类型由于在花粉组合中含量多低于5%,所以在校正花粉与植被关系时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研究现代孢粉沿海拔梯度分布、传播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提高基于孢粉重建古植被和古气候的可靠性。喜马拉雅山是全球中纬地区落差最大的山脉之一,其中段南坡植被垂直带谱完整,目前尚缺乏该垂直带谱孢粉现代过程研究。本研究通过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不同海拔26个表土样品(海拔梯度为3551~4444 m)的孢粉分析并整合前人表土孢粉数据(n=138,海拔梯度涵盖132~5000 m),系统分析了孢粉(包括组成、百分比含量、浓度及多样性)的垂直分异规律及其与气候、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孢粉组合垂直分布特征能很好地代表植被垂直分布特征,年降水和暖季气温是影响孢粉分布的重要气候要素。孢粉丰富度沿海拔梯度无明显分异特征;而孢粉均匀度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特别是海拔3500 m以上区域),能够代表植被群落随海拔的变化特征。常见乔木植物花粉(松属、云杉属、桦木属和栎属等)存在明显的向高海拔传播现象,且不同类型间传播能力差异较大;而柏科花粉传播能力差,能很好地指示局地植被。表土样品孢粉浓度随海拔升高呈现降低趋势,且高海拔地区较低的孢粉浓度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由低海拔传播而来的乔木植物花粉对孢粉组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南部上新世花粉植物群及其古气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在青藏高原南部,上新世沉积物主要是山间湖盆沉积物,而山间湖盆沉积物的花粉源,主要来自邻近山地不同植被带的植物和邻近开阔地的植物,因此,其花粉谱往往是不同植被类型植物所产花粉的综合物。花粉谱中存在的这种叠加,造成了古植被和古环境重建的复杂性,也使研究者难于对花粉谱作直接的生态解释。而主成分分析可使分解此  相似文献   

16.
研究现代表土花粉谱与植被及气候的关系对正确解译地层花粉所指示的植被演化历史以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选取新疆东部托勒库勒湖盆地开展现代表土花粉与植被关系的分析.结果发现各个植被带的花粉组合与其主要植物成分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湖泊表层样品的花粉组合是区域植被组成的综合反映;莎草科花粉主要出现在草甸中;禾本科是湖边草原中重要的花粉类型,该科花粉呈现出明显的低代表性;藜科和蒿属是荒漠草原植被中两种最主要的花粉类型;白刺属主要出现在低洼平坦的湖边,该属植物的分布与水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采自砾漠的样品中,菊科、麻黄属成为两种最主要的花粉类型,这对解释地质时期该湖地层中两种花粉组合所指示的植被演化和生态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海滨红树林花粉与古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树林是热带海洋潮间带一种特有的植被类型钉求有独特的生态环境。论述了红树花粉研究在古环境分析中的意义,介绍国际上的研究进展,综述国内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今后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廖碧霞  沈文灵  贺灵 《岩矿测试》2023,(6):1203-1219
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土壤的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令人担忧,已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已有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源分析、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以及评估方法,但对于不同土壤深度重金属在耕地中的积累与剖面分布的变化及其生态风险分析相对较少。为研究四川省沐川县土壤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本文在研究区选择三个不同地质背景区采集了土柱剖面样品开展相关工作。结果表明:样品中As、Cd、Hg、Pb、Ni、Cu、Zn七项指标中,除了Cu外,其余重金属元素含量都高于国家和四川省土壤背景值,表明这些元素在土壤中呈现不同程度地富集。土壤中7种重金属的浓度与土壤养分(氮、磷、钾),土壤有机碳和pH值存在相关性,如在玉米地剖面中,氮和磷与Cd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0.747。大量研究表明,磷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磷肥中重金属含量高低与磷矿及其来源有关,磷肥能够增加土壤Cd含量。土壤有机碳与Cd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4,其原因是土壤有机质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有机碳对土壤中重金属的保留起了重要作用。pH值与Cd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相似文献   

19.
山地多年冻土的异质性影响其植被类型的分布特征,且对有机碳的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通过采集黑河上游多年冻土区三种典型植被类型(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8个活动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49.50 kg·m-2),高寒草甸次之(11.22 kg·m-2),高寒草原最低(7.30 kg·m-2)。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剖面垂直分布特征具有差异性,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深度变化不明显,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深度逐渐减小,存在显著的表层聚集性。有机碳密度与土壤含水率和细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一般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pH值和土壤颗粒组成解释了96.39%的有机碳密度变异,其中土壤含水率贡献了81.53%,pH值和土壤粒度分别贡献了9.33%和4.75%。研究表明多年冻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山地多年冻土土壤含水率是控制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如同137Cs和210Pbex核尘埃,土壤和坝库沉积物中的孢粉也源于大气沉降,是否能用于侵蚀产沙的示踪研究?在陕北吴旗周湾水库采集了一些表层土壤和现代淤地坝、古代聚湫坝沉积泥沙的样品,尝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侵蚀产沙的孢粉示踪研究。初步研究表明:草地表土孢粉丰富,平均浓度为26077粒/g;有33个科属的花粉,孢粉组合反映了当地以蒿属为主的半干旱温带草原植被;坡耕地表土的孢粉组合和草地一致,但孢粉平均浓度远低于草地,仅5844粒/g。坝库沉积剖面中,和137Cs核素一样,孢粉也富集于每一洪水沉积旋迴的上部层位,可用于沉积旋迴的区分。现代沉积旋迴的孢粉平均浓度,远低于草地和坡耕地表土,这表明草地和坡耕地土壤不是沉积泥沙的主要来源。古代沉积物的孢粉平均浓度高于现代沉积,表明流域内300年前的植被好于现代,或300年前沟谷地的相对产沙量低于现代。古代孢粉组合中十字花科花粉比例高达36·85%,明显高于现代的0·58%含量,这表明草地退化严重,十字花科植物比例急剧降低。孢粉示踪技术在植被环境恢复,沉积旋迴区分,和泥沙来源确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但应建立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侵蚀产沙研究的孢粉示踪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