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地下水径向辐射渗流单井排放诱发地表位移的一般公式,结合多层层状构造含水层地下水径向渗流的降深表达式,导出了多层层状构造含水层潜水井和承压井稳定流单井排放诱发地表位移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所求表达式具体的数值积分方案,以20个结点的Her-mite求积公式编制了计算程序,并以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为多层层状含水层地下水稳定层流流场地区进行高精度动态大地测量时,定量考虑地下水排放诱发的地壳形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刘鼎文  宋文尧 《地震学报》1997,19(6):664-669
基于地下水径向辐射渗流单井排放诱发地表位移的一般公式,结合多层层状构造含水层地下水径向渗流的降深表达式,导出了多层层状构造含水层潜水井和承压井稳定流单井排放诱发地表位移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所求表达式具体的数值积分方案,以20个结点的Hermite求积公式编制了计算程序,并以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为多层层状含水层地下水稳定层流流场地区进行高精度动态大地测量时,定量考虑地下水排放诱发的地壳形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主要对分层专门监测井进行取样,结合相关资料,从水位、水质、水温及氚、氘、18O和14C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扇缘及以下的冲洪积平原区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呈层性,层间联系较差.据氚值分析,得出现代降水补给影响的大致平均深度为120m.通过对运用氘、18O稳定同位素方法及14C定年所确定的22个古水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冲洪积平原区平均大致180m深度以下多出现"古水"点.认为产生分层、深部交替缓慢及局部滞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粘土类地层的阻隔及地层的沉积压实,尤其是差异性压实,会形成相对封闭的"滞留含水层".并认为"滞留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在某种程度上属非可再生资源,应该从水资源管理战略上进行重新认识与调整.  相似文献   

4.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同位素(氘、氧、硫、氮、氚和碳-14)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苏锡常深层承压水总体上未受到污染,而浅层地下水则受到了不同程度污染;认为常州地区和苏州无锡地区深层地下水(主采层)可能属于2个不同的含水层系统,含水层系统互相不连通或连通不畅;苏锡常地区由于长期过量超采深层地下水,地下水侧向迳流显示出向开采中心流动的特征,但是地下水流动仍是极其缓慢;深层地下水总体处于半封闭一封闭状态,深层地下水年龄在10-38ka不等,其中,沿苏锡常三城市一线(即开采中心区域)地下水年龄最老,向两侧地下水年龄则逐渐变新.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水库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简称金沙江水网),是中国第2个专门用于水库区地震前兆监测与研究为目的的企业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文中简要介绍了该网的布设、观测网的技术构成、观测井与观测含水层的基本特征及试运行的基本结果,从观测井-含水层特征及观测到的水位与水温多月、月、日动态特征,评估了其地震前兆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云南开远井位于红河州开远溶蚀断陷盆地北部,开远市北郊十里村.开远盆地主要是第四系全新统地层,由沙、砾、粘土、沙质粘土、局部夹泥炭等构成,面积约40 km2,地势平坦,四周山地环绕.盆地中主要为第四系空隙含水层和岩溶含水层,第四系含水层埋藏浅,直接出露地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相似文献   

7.
我校有一口机井,1974年开始观测,每五日测一次。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后改为每日测1—3次。该井处于贯穿天津市区的天津北断裂上。岩性以粘土质较多。反映了沼泽相的沉积特点。该井深216.88米。含水层为天津市地下水的二组水,  相似文献   

8.
关于地下水     
《地球》2015,(1)
<正>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国外学者认为地下水的定义有三种:一是指与地表水有显著区别的所有埋藏在地下水的水,特指含水层中饱水带的那部分水;二是向下流动或渗透,使  相似文献   

9.
借助油田的注水实验,我们研究了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地震前兆机制。实验以10个井同时注水,注水深度为800~1200米。我们选用50~300米深的含水层作为水化学成分观测井。注水井的水源与观测井的含水层无关。当向800米以下深度注水时,该层压力增大,以此模拟从下层来的压力对水化学成分的影响。观测表明:当注水压力传递到上层含水层时,地下水化学成分便发生变化。其变化幅度与观测井的构造部位及地球化学环境有关,与观测井和实验注水井的距离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河北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区第四系第三承压含水层水位的变化机理,依据上覆地层的荷载效应、非稳定流抽水中弱透水层的释水和越流过程,阐明地下水超采区内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的内在规律,为科学合理地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一口石油深井的压裂试验过程中,观测了井孔地下水压力、流量与温度动态的反映,结果表明同层地下水动态反映明显,流量的反映幅度大于压力,由此提出在地下水动态反映含水层应力应变的机理中,水动力学过程的重要性;水动力学机理中两种信息传递方式及流体介质传递方式的重要性;对同一个应力应变过程流量的反映更优于压力的反映等观点  相似文献   

12.
补给和排泄对井水位变化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唐山开平向斜西北翼奥陶系石灰岩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按地下水均衡计划原理计算了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量,由补给量和排泄量分析了含水层水位变化幅度。选取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时段对湖北省地震局05井和08井进行了计算,比较值与观测值,相差无几,表明水位经值是含水层水层补给和排泄条件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西昌太和井孔位于四川省西昌市西侧,地处安宁河、则木河构造带交汇处附近。井孔深395米,穿过表层第四系的洪积、残积亚粘土层后是一套辉长岩与钒钛铁矿的夹层,在井深300米处上下的辉长岩中含水裂隙发育,估计是主要的含水层。井孔出水方式为承压自流,水质类型为碳酸钠型,略带硫化氢气味。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在大地震前发生剧烈的水位升降、翻花冒泡,变色变味和某些化学元素的增减等异常现象已为许多地震所证实。因而地下水成为地震预报的有效手段之一。关于大地震前地下水的各种异常现象产生的物理机制问题,一般传统的看法认为,地震前由于应力的不断加强,使地面发生形变或者是含水层受压以及含水层的隔水层破裂而引起各种异常现象。但这  相似文献   

15.
《地震研究》2021,44(4)
分析地下水对气压和固体潮的响应可以获得多项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系统特性指标。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论述了基于地下水对大气压和固体潮响应来获取含水层系统参数的方法。介绍了传递函数计算、谐波分析及回归反卷积等计算气压效率的方法;介绍了利用气压效率与固体潮响应模型计算含水层水力参数的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水文地质调查手段,地下水气压和固体潮响应方法更简便高效,能够深入了解水力特性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可用于水位校正、含水层性质评估、水力参数计算以及评估地震对含水层造成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动态受水文因素影响较大,对地震和构造活动具有较灵敏的响应。判别并排除各种水文干扰,确认地下水在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对提高地震分析预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马家沟矿井水位动态观测层与地下水开采层为同一含水层,井水位于2010年出现破年变异常,加速持续上升,截至2015年,最大上升幅度约30 m。依据该井水文地质环境特征,根据唐山市区2001-2015年地下水位、降雨量、地下水开采量实测资料,建立合理多元回归模型和三维地下水流动模型,发现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应为影响马家沟矿井水位动态的可能因素。文中采取的异常识别与分析方法,可为其他类似井孔的地下水动态异常识别及判定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低频前驱波传播的理论与实验等方面对其传播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断裂预扩展、过热液体暴沸、粘滑地震前的预滑等均可能产生低频前驱波;微破裂集结、均匀和非均匀断层滑动失稳成核、声透射等实验均证实了岩石在大破裂前确实能够产生一种长周期、小振幅的低频事件;低速断层、壳内低速层、承压含水层、水体大连通性好的灰岩含水层、大气中的声波导层有利于低频前驱波传播。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动态映震机制的试验与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车用太  鱼金子 《地震研究》1992,15(2):171-179
本文根据一系列室内外试验与观测研究结果,论述了震前地下水位动态异常信息形成的四个基本环节:①地壳应力活动与含水层应力状态的变化,②含水层变形破坏与孔隙压力的变化;③孔压变化信息在井—含水层系统中的传递;④孔压变化信息在井孔地下水动态中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动态映震特性的若干观点。  相似文献   

19.
差干井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MS8.7地震时发生强烈井喷,喷柱高达60m。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井喷是在特定的井区水文地质条件下,富含CO2气体的观测含水层地下水受到地震波的扰动,一方面使大量吸附气被释放,另一方面使游离气泡被打碎,导致地下水被"汽"化,从而使含水层孔隙压力剧增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对观测技术系统、降雨、区域应力场等干扰因素进行了排除,并调查观测井的周边环境及分析基础资料。结果表明,2011年底以来泉州局一号井水位突降为非前兆异常,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周边基建干扰引起的。由于花岗岩地区特殊的岩石特征,即发育较多裂隙、微裂隙和解理,周边基建会破坏水井的承压性及封闭性,进而破坏地下水的动态平衡,建议在花岗岩地区选择水井时最好选择观测含水层与上一层非观测含水层间距较大的水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