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根海 《海洋学报》1988,10(5):646-652
南大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磷虾资源,南极磷虾的主要饵料是海洋浮游植物,它的盛衰直接影响着磷虾资源量。因此,分析南极大磷虾食性成分,对于研究南极磷虾的丰度和南大洋的生态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联合召开的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成果评审会”于1987年3月28日在杭州举行。 来自全国科研和教育等部门的25位专家学者在评审过程中一致认为,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在磷虾生物学及水文状况的研究方面已基本上达到了80年代前期第一次国际南极海洋生物系统及其资源考察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联合组织的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已于1987年5月17日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我所水文、地质、生物室和器材处等单位共有5人参加。他们除参加扩建、完善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中心任务外,还进行了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南大洋科学考察和试捕磷虾等项目。  相似文献   

4.
参加我国第十四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及120余名船队员,在重点实施“一船三站”的南极考察任务中,与风浪搏斗,与冰山周旋,连续奋战146天,总航程22883海里,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上海港。 这次南极考察的南大洋考察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极地所和厦大等单位的13位科技人员组成。这支坚强的战斗集体不仅  相似文献   

5.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种群聚集在南大洋的大西洋扇区。海冰在南极磷虾生活史中起着重要作用, 海冰及其冰下环境为磷虾越冬提供了避难场所, 但海冰是否为磷虾越冬提供了重要的饵料存在一定的争议, 对此问题的解决需要量化源于海冰的冰藻对南极磷虾越冬期间饵料及碳源的贡献。基于2020年冬季(3~8月)于南大洋大西洋扇区48.1亚区(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周边区域)和48.3亚区(南乔治亚岛周边海域)采集的磷虾样品, 通过两种高支链类异戊二烯化合物(IPSO25和HBI III)分别作为源于海冰的冰藻和源于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 对两个区域冬季磷虾对冰藻和浮游植物的依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处于较高纬度、海冰密集度较高的48.1亚区的南极磷虾体内含有更高的IPSO25, 而处于开阔水域48.3亚区的磷虾体内有更高比例的HBI III, 另外48.3亚区磷虾的δ13C和δ15N稳定同位素显著高于48.1亚区的磷虾。48.1亚区南极磷虾越冬期间对浮游植物和冰藻的依赖与体长相关, 其中体长相对较短的早期成体呈现更高的依赖性, 同时该区域磷虾对冰藻的摄食提高了其营养级地位。48.3区南极磷虾越冬期间两种类异戊二烯含量与δ15N稳定同位素数值呈负相关关系, 表明该区域南极磷虾在初级生产匮乏时会摄食动物性饵料。若未来南大洋大西洋扇区海冰持续减少, 这将对整个磷虾种群、磷虾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威胁。  相似文献   

6.
“南极磷虾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繁衍最成功的单种生物资源之一。在南极生态系统中,仅南极磷虾这一个种就足以维持以它为饵料的鲸鱼、海豹、企鹅的生存和繁衍。而且,由于最新估计南极磷虾的生物量为6.5亿~10亿吨,因而引起人们直接利用南极磷虾来解决人类所需求的蛋白质不足的兴趣。南极磷虾是一种潜在的巨大渔业资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孙松  相似文献   

7.
“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这里的南极磷虾,是地球上最大的单种生物资源之一,其现存景的最新估计为6.5亿~10亿吨。南极磷虾的年可捕量可达1亿吨,相当于目前全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海洋学组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第一届南大洋考察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24日至28日在杭州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从事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的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科学技术人员。中顾委委员、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孙鸿烈、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钱志宏、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罗如钰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到会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八五”计划系统项目之——“南大洋磷虾资源考察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计划讨论会于1991年5月20~21日在青岛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共25人。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们研究地球由“温室”向“冰窖”的转变AaronWoods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冰堆积,如果其融化,海平面可能会上升50~60m。环绕南极的南大洋由与北部较暖水域相隔离的南极冷水圈构成。南极冰盖和邻接的南大洋共同作用形成南极大洋—冰冻圈体系,该体...  相似文献   

11.
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也是南极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重要枢纽。该种秋冬季转换期的营养信息对于理解其知之甚少的越冬机制非常重要。但关于此方面的少数研究在时空变化上仍存在着差异。为此,我们调查了南极半岛秋季(4-5月)和冬季(6月)磷虾成体δ13C和δ15N值的个体、月份及区域性差异。我们的目标旨在检验该期间磷虾的营养变化以及磷虾与其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摄食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磷虾δ13C值与体长之间无显著关系,但δ15N值与体长之间则存在显著相关性;(2)秋季磷虾δ13C值呈现增长趋势,但冬初季节并无显著变化,此期间δ15N值无显著不同;(3)布兰斯菲尔德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的δ15N平均值显著不同。我们的数据表明南极半岛秋至初冬转换期间磷虾成体营养呈现个体、季节性及区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我国首次组队到南极进行了科学考察,胜利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这次考察,是国务院于一九八四年六日二十五日正式批准的,因此也叫六·二五编队。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海军共同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是:一、在南极建立我国第一个科学实验基地,二、进行南大洋科学考察。由南极洲考察队执行第一项任务;由南大洋考察队主要执行第二项任务。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向阳红十号船  相似文献   

13.
南大洋是目前受人为活动干扰最少的区域,在平衡全球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各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对南大洋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为厘清全球范围内的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现状、预测未来研究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统计了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南大洋生态环境相关研究论文,共获得有效论文7 491篇。基于VOSviewer软件分析了1990—2020年间关于南大洋生态环境的论文发表数量、发表机构、发表期刊、核心作者及主要研究主题,结果表明:①南大洋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加,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及其2005年的正式生效是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数量明显上升的时间节点;②美国是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的领军国家,拥有3个发文数量排名前十的科研机构;英国和澳大利亚也是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的主要国家,其科研机构发文数量排名靠前;中国的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追赶阶段,但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③30年间南大洋生态环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浮游植物”“南极磷虾种群”“海洋生物”“生物地理学”。其中,“气候变化”在目前和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南大洋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未来的主要研究重点是南大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主要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准确评估和预测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系统年代际变化的方法和模型等。  相似文献   

14.
津沙 《海洋世界》2011,(11):56-59
在由浮游植物、虾、鱼、哺乳动物组成的一条海洋食物链中,如果磷虾灭绝或大大减少,则那些主要以磷虾为食的巨鲸和其他鱼类等也将灭绝或减少,南大洋生态平衡也随之被破坏。所以,磷虾是南大洋海洋生物的食物链的中心和维持南大洋海洋生态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在南极碳汇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位于南大洋太平洋扇区的阿蒙森海域,运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entropy modeling,MaxEnt)和预设规则的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forrule-setproduction,GARP)两种生态位模型,基于已采集的南极磷虾分布点的数据,对其在阿蒙森海域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下的面积(areaundercurve,AUC)和真实技巧统计法(true skill statistic, TSS)对模型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MaxEnt模型中的高适生区刻画细致, GARP模型预测的高适生区分布范围更广。为克服单个模型的不确定性得到更佳结果,将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集合。集合后的结果模拟精度显著提高(AUC为0.946, TSS为0.78),达到了极好的预测效果。磷虾的高适生区集中分布在65°~73°S,占总面积的6.2%,中适生区占总面积的5.7%。...  相似文献   

16.
南极磷虾渔业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荣  孙松 《海洋科学》1995,19(4):28-32
磷虾在分类地位上属甲壳动物纲(Crustacea)、磷虾目(Euphausiacea)。全世界共有85种,全部生活在海洋里,营浮游生活。个体较小,一般仅为十到几十毫米,是海洋浮游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生活在南大洋的磷虾有7~8种。人们称作南极磷虾(Anatarctickrill)的通常是指其中的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Dana)。成体大磷虾的体长约为50~60mm,体重约18,尽管个体较小,但生物量庞大。鱼类、鸟类、海豹和须鲸都以它为生。近一二十年来南极磷虾成为南极研究的重点和热…  相似文献   

17.
南极磷虾广泛分布于南极水域,资源储量非常丰富,是全球海洋中最大的单种可捕生物资源。文章梳理了全球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运行情况,剖析了主要国家南极磷虾开发利用及捕捞加工船的发展现状,选取了“福荣海”和“南极耐力”,对我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与挪威渔船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的发展还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模式存在问题且传统渔船捕捞方式有待改进以及船载加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基于此,研究认为在未来中国应推进转型升级,形成新型南极磷虾捕捞加工渔船体系;强化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捕捞渔船渔具装备水平;完善加工环节,突破船载加工技术“瓶颈”,以期通过该研究能够对中国南极磷虾捕捞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张坤诚 《海洋科学》1983,7(1):39-39
当我们在南大洋上航行,或在一望无边的南极冰架上漫步,都可以看到成群的或单个的威德尔海豹躺在冰面上晒太阳。 威德尔海豹主要棲息于南大洋的冰架附近和浮冰带;它在海中掠食磷虾、乌贼等海洋生物,在浮冰  相似文献   

19.
1981年1—3月,我国派科学工作者参加“首次国际南极洋生物资源考察(FIBEX)”计划中南极普里兹湾(Prydz Bay)及其邻近海区的考察工作(与澳大利亚合作)。区域为南纬60°到南极大陆沿岸,东径60°到90°间的南印度洋海域。本文是对这次考察中由澳大利亚使用“内拉顿”号所采磷虾的初步研究报道,共五种,分录于两属。文中还记述了这五种磷虾的分布与生态特点。图7,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20.
南大洋海洋环流系统由南极底层水AABW、南极绕极流ACC、南极表层水AASW、绕极深层水CDW组成,它们在全球气候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科考技术的进步,有关南大洋古环流研究越来越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盐度、流向和影响作用等方面。研究侧重内容不同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有差别,南大洋古环流研究方法包括古生物法、地球化学法、数值模拟、沉积法、实测资料等。本文就这些研究方法做一简单综述,以期强调南大洋在全球大洋历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