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钾肥生产车间现有设备 ,尝试了几种增大分解槽内光卤石矿颗粒之间自磨能力的方法 ,加大了分解槽光卤石矿的分解能力 ,对同等冷分解———浮选设备 ,钾肥的产量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钾肥基地,年产氯化钾超过700×10~4t,副产尾盐超过1 000×10~4t,尾盐的主要组分是氯化钠,并夹带少量的氯化钾。通过精制试验研究,进一步回收氯化钾,氯化钠则作为纯碱原料,实现了尾盐的梯级综合利用,对促进盐湖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表明,采用二段洗涤工艺,结合喷淋和搅拌两种洗涤方式处理钾肥生产浮选尾盐,浮选尾盐经二段洗涤所得产品中氯化钠含量达到92.54%,符合纯碱所需原盐指标要求;母液中的氯化钾富集到一定程度后,回收可作为钾肥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3.
一项具有国际先进生产水平、西部最大的硼砂厂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建成,并一次试产成功。国内用硼镁矿生产硼砂通常都是用加压分解工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通过改变碱解硼镁矿的配方,达到了常压分解硼镁矿生产硼砂的目的,从而节省设备投资和生产成本。1996年6月该工艺在格尔木藏铁公司投产,并且一次试车成功。该厂原生产硼酸车间经采用本工艺改造后,年生产硼砂可达七千吨。常压碱解法生产硼砂工艺具有流程短,技术投资省,操作简鱼等特点。采用该工艺,硼镁矿的分解时间仅为两小时,经过二个月的试生产,硼镁矿平均分解率达98%以…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一九五八年,青海省察尔汉盐湖建立了察尔汉钾肥厂。其生产工艺是采用冷分解一洗涤法加工光卤石矿生产氯化钾。但由于该法氯化钾收率低,一九六○年后,曾试用全溶法加工光卤石制取氯化钾未获成功。一九六八年改用浮选法进行加工,目前生产能力已达2万吨/年。可是浮选法所得 KCl产品结晶细小,质量较低,易结块,不利于贮存,运输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大柴旦化工厂硼酸车间是用CO。法分解大柴旦湖底低品位硼矿制取硼酸,由于工艺中结垢问题一直无法解决,该厂硼酸车间自1989年建成后始终未能正常生产。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有关科技人员在分析了大柴旦湖低品位硼矿的性质和特点后,提出了用硫酸直接分解硼矿制取硼酸的工艺。该工艺用硫酸分解硼矿,可提高硼矿分解率,降低液回比,滤液直接冷却后就可以得到硼酸产品;同原来的CO。分解法相比,酸法工艺中省去了石灰窑、CO2净化及压缩工段,提高了分解液浓度.省去蒸发工段,解决了结垢问题,降低硼酸生产成本。大柴旦化工厂于1995年…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1×106t钾肥生产线光卤石分解、氯化钾结晶的晶体粒度影响因素,给出了最佳工艺控制条件,使氯化钾的产品粒度70%0.2 mm,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降低了湿产品的含水量,减少了干燥成本。  相似文献   

7.
前言浮选法生产工业氯化钾的工艺中,以脂肪族伯胺作为浮选捕收剂。其中最常用的为十八烷基胺。在生产过程中捕收剂最后大部分富集在产品氯化钾中。如产品作工业用(例如,用于电解法制取氢氧化钾的原料),少量有机胺的存在将影响产品质量。因此有必要测定氯化钾产品少量脂肪胺。尾矿主要为氯化钠,如作食用,测定有机胺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反浮选-冷结晶法生产氯化钾浮选法除钙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青海察尔汗盐湖水采光卤石矿生产氯化钾工艺中浮选除钙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分级浮选法除钙率平均达88.16%,接近原矿的理论可除钙离子量91.58%。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含粘土热溶尾渣构成组分的分析,提出判断钾在热溶尾渣中附存状态的方法,为生产氯化钾的热溶———冷结晶工艺优化提供依据,并估计添加过滤设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引言1958年以来,上海化工研究院和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先后曾对察尔汉地区进行过沟槽日晒光卤石矿和天然沉积光卤石矿经淡水分解后得到的粗钾用浮选法加工成精钾的试验研究。浮选过程基本上是在含 MgCl_2量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任海 《热带地理》2005,25(3):195-200
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区域特色工业及其作用——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通过对浙江省区域特色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区域特色工业的时空演进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自组织阶段、横向联系阶段、自动集聚阶段、向园区集聚阶段和空间跳跃扩张阶段。并从空间角度分析了区域特色工业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和企业组织形式,最后探讨了区域特色工业的时空演进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爱利  涂琼华  刘敏  刘福承 《地理研究》2015,34(9):1781-1794
遗产地旅游开发中的商业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成为遗产保护与旅游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宗教型遗产地,其旅游开发的商业化既影响了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回顾的基础上,选取嵩山少林寺为典型案例,从商业化阶段、产业链形态、旅游景观变迁、旅游世俗化影响等方面,对商业化的演化过程进行刻画与解读;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商业化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的旅游商业化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的研究视角,对客观认知中国宗教型遗产地的商业化开发状态,指导宗教型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河南乡镇地域上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大量企业集群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对河南乡镇地域上的企业集群发展特征和形成初始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规模、数量以及主要驱动力,把企业集群发展分为孕育阶段、发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并分析了集群各演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5.
航空运输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航空地理学是交通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其最年轻的学科分支.本文以中国和欧美主流航空地理学研究为考察对象,从历史演进、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综合视角将近百年航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的学科起步发展阶段、50-70年代的基础体系建构阶段、80-90年代的理论框架完善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16.
粤北石漠化过程土壤与植被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粤北英德市岩背镇典型石漠化区在石漠化从轻度向极重度发展的过程中,土层厚度、土壤覆盖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石漠化初期下降幅度更大,而土层厚度、土壤覆盖度在石漠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下降程度更为明显;石灰岩植被随石漠化程度加重,向旱生和岩生方向演替,群落结构渐趋简单,植被盖度和现存生物量显著降低;除岩石裸露率与土层厚度、土被覆盖度、土壤有机碳、植被盖度和生物量都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其它各因子之间都呈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滇池湖滨湿地植被类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图像分割与人机交互判实技术,分建设前(2007~2008年)、建设中(2011年)、建设后(2013年)3个时期对滇池湖滨湿地进行植被分布信息提取与面积统计,进而对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滇池湖滨生态带工程”的推进,环湖带乔木与灌木、沉浮水植物、草本植物3类湿地群落面积的总和从建设前的120.39 hm2提高至建设中的1747.54 hm2,再到建设后的1868.91 hm2,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49%、79.61%和85.14%,湖滨湿地面积显著提升;建设前主要植被类型为作物植被,占总面积的51.98%,建设后缩减至3.87%,逐步演化为自然植被,主要种类为中山杉(Ascendens mucronatu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群落多样性与景观格局也有了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18.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全新世地貌演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贾铁飞  银山 《地理科学》2004,24(2):217-221
根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全新世风沙和湖泊沉积记录及其沉积时代进行分析,认为全新世以来,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地貌演化经历了4个主要的发育时期:Q33~Q41湖泊地貌发育时期,Q41风沙地貌发育时期,Q42湖(河)(屠申泽)地貌发育时期和Q43风沙地貌发育时期。全新世中期屠申泽最为繁盛的时期,湖泊相互沟通,范围几乎占据了整个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之后经历了自南向北的萎缩、分化过程,而屠申泽的萎缩、分化过程正是乌兰布和沙漠晚全新世风沙地貌发育并不断扩张的过程,这是一个以自然环境变化为主因、以人为影响为辅因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傅雪莹  陈才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10,30(2):197-203
金融危机已取代工业危机成为经济周期的标志。通过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揭示全球金融危机传导的地理层级性规律:第一层级,金融危机在世界金融中心间的传导,是通过信息对市场的影响而实现的,在经济地域上具有点对点传导的特点;第二层级,危机从金融中心向发达国家传导,是通过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而实现的,具有点对面传导的特点;第三层级,危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导,是通过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和贸易额锐减而实现的,具有面对面传导的特点。详细分析每一层级危机传导的机理和特点,为中国今后金融危机防范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盐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1949—2006年9个时相的数据,运用GIS的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盐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形状的演化特征以及城市形态演化的各向异性进行分析。1984—2006年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集聚、分散、再集聚阶段,1949—2006年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经历了团块状形成期、星状出现期、星状发展期、圈层出现期;分析盐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