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白垩纪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除青海南部有海相侏罗纪、新疆西南部有海相晚白垩世的沉积外,广泛发育着陆■侏罗—白垩纪的盆地沉积,特别是天山—祁连山—秦岭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图1)。盆地面■大者达数十万平方公里,小者不足一平方公里;其地质发展历史长者跨代,短者亦有1—2个纪;仅陆相侏罗—白垩纪的沉积厚度达数千米的盆地也多  相似文献   

2.
齐骅 《地质论评》1983,29(5):444-445
本文系统的总结了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白垩纪的生物地层。反映了笔者对其沉积特征、生物群、时代隶属、地层对比和早白垩世的古气候—沉积—生物地理区的划分等方面的认识。西北地区的陆相侏罗纪沉积,随着地质历史的发  相似文献   

3.
<正> 羌塘盆地先后经历了古特提斯和中特提斯洋—陆转换和盆—山转换过程,盆地性质也相应发生了多次转变,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型复合型沉积盆地。盆地内沉积岩覆盖面积达70%以上,中、新生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古生代地层零星出露于盆地边缘及中央隆起带内。盆地基底建立在加里东褶皱变质岩系之上,泥盆纪至侏罗纪沉积海相地层,总厚达10000~12000m,分布广泛;白垩纪—第三纪沉积陆相地层,总厚为0~6000m,分布零星。盆地内至少发育了四套主力烃源岩,总生烃量为9930.92×10~8t,油气总资源量为50.92×10~8t。更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垩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滨浅湖—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地层界线以介形类大个体滦平介Luanpingella的消失、女星介Cypridea的出现,叶肢介Nestoria、Pseudograpta及Keratestheria等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的始现,扇三角洲平原或前缘亚相或等同亚、微相带的结束为标志。陆相界线层型研究和定义异于海相盆地,陆相环境生物化石的自然缺欠可以通过地层格架建立及沉积亚微相序列高精度地划分、对比予以弥补,并应纳入陆相界线层型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东部侏罗—白垩系界线附近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孙革  郑少林 《地层学杂志》1992,16(1):49-54,T002
<正> 近年来,随着饶河东安镇具国际性对比标准的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的确定及其相关生物组合带的建立(孙革等,1989),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的侏罗—白垩系界线及其附近地层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研究成果之一是,鸡西盆地城子河组时代属早白垩世。在其典型剖面(穆棱河北岸路堑剖面)的城子河组下部,发现含早白垩世凡兰吟—戈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沟鞭藻的海相层(孙学坤、  相似文献   

6.
<正> 十万大山盆地属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和下伏中—古生代海相地层上下叠置的残留型盆地。下伏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厚度大(250~2850m)、面积广、烃源岩发育。海相烃源岩由灰、深灰色细晶碳酸盐岩和深灰色泥质岩组成。其沉积  相似文献   

7.
王东方 《地球化学》1983,(4):426-430
白垩纪是我国中生代以来主要变动时期之一。除塔里木西缘及其西南、藏北湖区和以南有海相白垩系分布外,其余广大疆域内都分布着各种类型的陆相白垩系。白垩纪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两侧及频临太平洋的东部沿海。后者研究程度较高,生物地层资料丰富,地层比较齐全,对比甚远,对全国同时期地层影响较大。因此陆相侏罗-白垩系界限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和确定,自然应以这些地区为基础。例如,燕辽  相似文献   

8.
陆相盆地地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存在着显著差异,它远不如海相大陆边缘地层那么有规律分布。这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陆相盆地沉积作用方式比较复杂,除具有海相盆地的沉积作用方式外,还广泛发育侧向加积作用。这种侧向加积作用是陆相盆地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堆积方式,在曲流河、河道、湖泊中甚为发育。陆相地层沉积速率高。地层沉积厚度通常很大,一般达近千米。这是因为陆相盆地被四周的高地环绕,盆地距周围山地距离相对较近,不存在陆源碎屑物质供给不到的地区。源源不断的陆源碎屑物供给,这是陆相沉积速率高的物质基础。陆相地层远不是…  相似文献   

9.
陆相红盆与海相盆地在层序地层的基本单元和沉积作用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层序地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具体在陆相盆地中的应用 ,应紧密结合陆相盆地自身的发育特点 ,创造出一套真正适合于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和模式。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相比规律性不明显 ,“层板对比”模式不适合陆相盆地地层分布实际。准层序和岩性变换带的使用 ,是根据内陆红盆层序地层发育的自身特点 ,通过民和盆地白垩纪地层工作实践而提出的。它可以揭示陆相红盆层序地层的主控因素 ,把横向无序变为与成因相关的同期有序地层 ,使陆相层序、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研究不但可能 ,而且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0.
<正> 塔里木盆地自太古代至第四纪的地层发育齐全,前震旦系变质岩为结晶基底,古生界沉积岩为下部沉积盖层,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岩为上部盖层。沉积盖层由五套沉积旋回组成,构成五个超层序,并具有年代越新,超层序时限越短的特征,包含四套古生代海相地层和一套中—新生代陆相煤成油层。古生代海相盆地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呈偏心式叠置复合。  相似文献   

11.
从总结陆相侏罗-白垩纪地层界线的研究成果和工作方法,结合国际地层委员会“修订准则”和国际地层指南的规定,论述了建立“陆相层型”的紧迫性、理论和方法。我国陆相地层极为发育,但研究明显滞后于海相地层,主要问题是缺乏划分对比标准。目前以海相地层研究建立的层型尚不能应用于陆相地层,况且一些地质断代还未建立层型。陆相地层研究要先建立自己的标准。与海相地层比较,陆相地层在同位素测年、磁性地层划分和事件地层学研究方面具备建立层型的优势,同样可以找到分布广泛和利于大范围地层对比的化石门类。建立陆相层型的关键是找到沉积连续、化石丰富和暴露完全的剖面。陆相层型可以“单位层型”与“界线层型”建立并举,有条件的地质断代还是要重视建立“界线层型”。生物地层学研究一定要以恢复演化谱系或发生序列为基础,界线化石标志应该选在其“首现”层位。“陆相层型”的建立应强调多学科、多门类、多方法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东部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的延吉盆地是研究我国陆相中生界的重要地段之一,特别是白垩纪地层,在岩相特征、沉积韵律、生物组合等方面发育较好,长期以来引起国内外地层古生物学者的重视,故先后有不同单位和学者在本区进行过工作。1965年吉林省地质局开展1:20万延吉市幅地质测量,对本区中生界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因剖面出露不完整以及对以往资料利用上所持的观点不同,仍意见纷纭,现归纳于下:(见表1)  相似文献   

13.
胶莱盆地是一白垩系发育较为完整的陆相含火山地层沉积盆地.白垩系中发现有大量恐龙骨骼、恐龙蛋,以及其它动植物化石,是研究陆相白垩纪古环境演变的重要地区.本文通过对胶莱盆地莱阳洼陷Albian阶林家庄组—辛格庄组地层沉积特征、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δ13C,δ18O)、色度(L*,a*,b*)、碳酸盐含量、TOC含量,以及...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达木中生界盆地形成时间及其盆地原型研究存在很大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对盆地内有无三叠系陆相沉积及其与上覆下侏罗统地层接触关系和中生界原型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等问题认识不清.区域地质调查在盆地西部月牙山北发现中、上三叠统陆相地层与上覆下侏罗统地层整合接触,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表露头、古流分析及地震解释资料研究认为:柴达木中生界盆地起始于中三叠世.中生代在古阿拉巴斯套山与古昆仑山间发育一个大的近东西向展布的活动型山间盆地,盆地经历了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白垩纪三个演化阶段,分别对应发育了中-晚三叠世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断陷型盆地和晚侏罗世-白垩纪坳陷型盆地三种原型盆地类型.中-晚三叠世盆地分布比较局限,沉积以氧化环境下的红色碎屑岩建造为主,不具生烃能力;早-中侏罗世盆地范围扩大,沉积物以暗色含煤建造为主,主要分布于现今的阿尔金山地区及其山前地带,沉积中心在阿尔金山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阿尔金山快速隆升,成为主要物源区,开始分割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沉积,沉积物为红色磨拉石建造.该研究对于准确评价柴达木盆地生烃潜力及合理进行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晋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浅湖一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生物地层界线以介形类大个体滦平介Luanpingella的消失,女星介Cypridea的出现,叶肢介Nestoria,Pseudograpta及Keratestheria等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的始现,扇三角洲平原或前缘亚相或等同亚,微相带的结束为标志,陆相界线层型研究和定义异于海相盆地,陆相环境生物化石的自然缺尔可以通过地层格架建立及沉积亚微相序列高精度地划分,对比予以弥补,并应纳入陆相界线层型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16.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形成机制分析--以松辽盆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上侏罗统—白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 ,由于海相环境与陆相环境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 ,决定了海相层序与陆相层序在形成机制上 ,特别是在主控因素上显著不同。陆相盆地层序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气候因素的控制 ,也受沉积物供给和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上述诸因素通过综合作用影响着基准面和可容空间的周期性变化 ,进而控制着各级层序的发育和内部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我国一般对于喀斯特的研究,多偏重于中生代三叠纪以前各时代的海相碳酸盐类沉积的地层中,尤其是我国南方,这类地层分布极广,厚度甚大,在适宜的气候和水文地质的条件下,形成了极其状丽的喀斯特景观,且在各项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与喀斯特有关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因此成为地质学者们显著的研究对象。但在三叠纪以后,受燕山运动结果,形成无数的山问盆地、沉积很厚的侏罗,白垩及第三纪的陆相红  相似文献   

18.
博尔塔拉盆地油气显示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博尔塔拉盆地是准噶尔盆地西缘外围的中小型盆地,1992年在这个盆地中首次发现了油浸碎屑岩。本文从地层、构造与油浸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指出了盆地可能存在油气远景。对油浸碎屑岩的实验研究表明:抽提物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标志物;有机质母质来源为混合源,既有高等植物输入,也有藻类输入,油源为海相和陆相生油层;有机质成熟度一般,非高成熟度油。盆地地质研究表明:生油层为侏罗纪、二叠纪陆相地层和石炭纪海相地层,储层丰富,除中上侏罗统和新生界可作为盖层外,阿拉套山推覆体可能是博尔塔拉原形盆地油气的良好盖层,具备生储盖组合条件。  相似文献   

19.
洞庭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介形虫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 洞庭盆地位于湖南省北部,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公里,是湖南中新生代最大的陆相盆地,属于断陷盆地。其中白垩—早第三纪沉积发育,厚六千多米。 解放以后有不少单位对洞庭盆地白垩、第三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尤其最近十多年来,在石油普查与探勘工作中发现了比较丰富的介形虫及其它门类的化石,对于了解洞庭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的发展、演变,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文中所使用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均由地质矿产部第五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地质大队提供,图像由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电镜室、照相宝摄制,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20.
江苏宁芜和溧水地区属于下扬子地层分区,早中侏罗世普遍发育陆相河湖相沉积,选取了下侏罗统钟山组、中侏罗统北象山组野外露头剖面开展层序地层研究。研究表明:钟山组为典型陆相曲流河相地层,北象山组主要为一套湖相地层,均代表了早中侏罗世坳陷盆地沉积,在坳陷盆地升降运动的主要驱动下,象山群(包括有钟山组和北象山组)中共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11个四级层序及若干体系域。通过下中侏罗统层序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内多重地层划分方案,并对下中侏罗统沉积相演变过程有了新的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