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旅游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及品牌视角对旅游产业集群升级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创新赋予旅游产业集群更多地满足旅游者需求及提升旅游竞争力的能力,为旅游产业集群构建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及旅游集群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打下良好基础;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是提升旅游产业集群整体及相关旅游企业经济效益、推动竞争与合作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路径,是旅游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旅游业的激烈竞争态势使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其中竞争与合作是研究旅游区域之间空间关系最重要的两方面。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地形象定位与市场营销、旅游者信息查询行为、知识创新、网络联系与旅游地竞争力、特定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6方面对区域旅游空间竞争进行综述。目前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利益主体、企业之间的合作、公共与私有部门的合作以及旅游业与其他关联行业之间的合作等方面。多数研究是单纯对空间竞争或空间合作关系的探讨,而实际上旅游区域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空间竞合关系。与近年来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等研究热点相比较,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区域竞争力和旅游企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对旅游区域之间空间竞合的模式、区域旅游竞合的深层机制和区域旅游空间作用过程的研究则更少,亟待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3.
 运用区位熵法与旅游产业链及专业化分工相结合的方法,判别出新疆大喀纳斯旅游区旅游产业的集聚态势,根据本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的作用,在现有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GEMS模型,对新疆大喀纳斯旅游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得出其现有竞争力水平处于全国中上水平,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是其发展的短板。  相似文献   

4.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条件与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产业集聚"和"产业联系"两个识别旅游集群存在的标准,结合旅游业的特点,从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条件、旅游要素集中度和集聚效果3个方面构造区位熵指数,再根据投入产出表,用主成份分析法,确定旅游产业联系,计算产业联系密度,最后结合区位熵指数和产业联系密度,得出旅游产业集群度,同时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有利于制定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冰 《福建地理》2011,(1):87-94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区旅游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模式.近年来中国许多旅游区都在积极培育旅游产业集群,要真正实现由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演变,必须深入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必须具备的空间集聚性、集群网络性、集群创新性、根植性4个基本特征,理解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找出培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依据.本研究以阴那山旅游区为例,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角度对该旅游区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区旅游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模式.近年来中国许多旅游区都在积极培育旅游产业集群,要真正实现由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演变,必须深入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必须具备的空间集聚性、集群网络性、集群创新性、根植性4个基本特征,理解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找出培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依据.本研究以阴那山旅游区为例,从旅游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7.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西走廊五市旅游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艳俊  杨林娟  柴洪  陈钰 《中国沙漠》2021,41(5):238-241
在对河西走廊五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增长潜力和产业环境等3个方面选取了28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每个指标数据进行加权,然后通过定量分析法比较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结果表明:河西五市中,旅游竞争力顺序依次为酒泉、武威、张掖、嘉峪关、金昌。最后对河西走廊各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针对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生态系统是围绕人类活动形成的复合型产业体系,如何衡量区域产业发展的健康程度是产业生态化的重要实践工具。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针对目前此类研究中指标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权重客观性的问题,构建了模糊物元贴近度模型,对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滨海新区产业生态系统健康整体处于平缓上升趋势,但从各要素的贴近度排序来看,仍存在第三产业比重和环保投入比重较低、近岸海域水质较差等问题。针对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产业集群、构建现代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州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伍向阳  朱照宇 《热带地理》2007,27(6):553-557,56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高度重视,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基于国际旅游竞争力理论,选取18项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5个大城市进行了旅游竞争力计算与排序,并将广州与各主要城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方面,广州仅次于北京、上海位于第3位,广州在旅游市场、设施、企业等方面有竞争优势,但在旅游文化、城市环境质量、旅游意识等方面存在明湿差距。据此从营销导向、产品升级、品牌带动、持续发展和区域联动等5个方面对广州旅游发展战略选择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承云  秦健  杨随 《地理学报》2013,68(8):1097-1109
依据统计数据考察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内6477 家研发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群模式,发现四个直辖市的研发产业高度集中在北京的海淀区、天津的滨海新区、上海的杨浦区和重庆的沙坪坝区。其中,海淀区、杨浦区和沙坪坝区都位于中心城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同时区内众多的高校和研究所也提供了优越的知识溢出环境,在市场和资源这2 个重要的"内生条件"下,空间集聚模式属于内生型集群型。依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内生型研发产业集群模式可分成3 个阶段,即初级阶段的"沙坪坝区单极增长模式"、中期阶段的"杨浦区多核协同模式"和成熟阶段的"海淀区簇团网络模式"。滨海新区则表现为"卫星平台模式"的空间形态和结构。知识溢出和产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述研发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政策驱动和城市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天津滨海新区自由贸易区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广文  刘铭 《地理学报》2011,66(2):223-23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保税区面临着向自由贸易区 转型的压力与趋势。自1990 年起天津滨海新区分别建立起了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和东疆 港保税区。目前3 个保税区已发展成为中国发展最成功的保税区之一和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 成部分。尽管存在着功能和空间整合以及政策约束等问题,但无论是现有基础、政策支持和发 展趋势上看,天津滨海新区具有发展成一流自由贸易区的潜力。本文依据自由贸易理论和国外 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结合中国保税区发展现状、优势以及与典型自由贸易区存在的 差距,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 及问卷调查方法,初步建立起自由贸易区综合发 展水平评价模型和3 级指标体系。以香港自由港为参照,从目标效用度、开放自由度,功能开发 度及环境完善度4 个方面对天津滨海新区3 个保税区发展水平进行总体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 果提出扩大开放自由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完善环境和目标效用等方面的建议,并最终提出天津 滨海新区分阶段分别建设3 个保税区、3 个各自独立自由贸易区和统一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的 “三阶段”方案设想。  相似文献   

12.
关于迪庆香格里拉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的国际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产业集群现象的大量出现以及成功的发展实践,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旅游业的综合性显示着产业集群的优势条件,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模式。近几年来中国许多地方的旅游业呈现出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展现了旅游产业集群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通过运用波特的钻石体系分析了在迪庆香格里拉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香格里拉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定性分析天津滨海地区风暴潮灾和地面沉降两种灾害,得出地面沉降对风暴潮灾有明显的扩大效应。在此基础上,对1966-2005年海河闸验潮站的年极值潮水位及验潮站地面沉降速率进行定量分析和空间叠加,完成天津滨海地区风暴潮位与地面沉降关系谱图。以沿海防潮堤坝为研究对象,对比可知同等潮水位情况下,考虑地面沉降后,沿海地区风暴潮漫堤高度上升,风暴潮灾加重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保育滨海湿地 实现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东部重点建设的经济区域,沿海有大量湿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该区的湿地面临着如何保护等实际问题。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就目前滨海新区的湿地生态功能、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评述,并就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合理有序地开发与保护提出建议,旨在使滨海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变迁,带动城市空间发生重构。随着产业不断发展成熟,生产片段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对地区产业链的研究有助于寻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本文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刻画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考察汽车企业在都市圈范围内集聚与扩散特点,探讨汽车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地域特征差异,并分析影响微观企业空间布局的驱动力量。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产业集聚程度较低,2001年出现少数集聚中心主导的向心集聚,2010年核心城市与多个新兴集聚点共存;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朝阳、通州、大兴等)、天津市环城4 区(西青、东丽等)以及河北的沧州、廊坊是汽车零部件和配件企业的主要集聚区,而汽车修理企业则倾向于在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丰台、朝阳)、天津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以及河北的唐山和石家庄布局。基于条件logit模型的定量研究,验证了市场条件、集聚经济和政策引导等因素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企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正处于产业结构、城区职能、"港一城"关系的转型阶段与人口快速集聚时期.利用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2005年抽样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详细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转型期的人口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该区存在着人口吸纳能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明显加重、行业和职业呈现低端化、资源环境的承栽能力较弱等问题,虽与区域的发展阶段、产业基础、自然本底相吻合,但严重制约了该地域的社会经济转型.为推动该区转型,亟需转变人口发展模式,通过借鉴浦东新区的经验教训,从就业与社会极化、"银发经济"、教育与创新、集约环保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