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层状硫化物矿床,磁黄铁矿为矿床中的主要硫化物矿物.该矿床主要由层状硫化物矿体组成,伴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在层状矿体上部,磁黄铁矿主要为块状构造,而层状矿体下部,磁黄铁矿多为层纹状、条带状构造,具有显著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野外地质观察及室内矿相学研究表明,层状矿体中磁黄铁矿矿石遭受了强烈的变质作用及热液交代作用.进变质过程中形成的结构主要为胶黄铁矿转变为黄铁矿以及进一步变质转变为磁黄铁矿、磁铁矿时形成的交代残留结构.退变质过程则以磁黄铁矿的退火、黄铁矿变斑晶的生长和单纯六方磁黄铁矿的形成为特征.岩浆热液对单纯六方磁黄铁矿的交代作用形成了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的交生结构.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层状矿体中的磁黄铁矿并不是岩浆热液成因,而主要为石炭纪同生沉积胶黄铁矿、黄铁矿在燕山期岩浆侵入所引起的热变质作用下脱硫所形成,并在热变质作用之后又受到岩浆热液的叠加交代.磁黄铁矿的结构特征显示冬瓜山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同生沉积、热变质、热液交代等多个阶段,支持其为同生沉积-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2.
西畴小洞锑矿床分布在古陆边缘相对隆起与凹陷的过渡带,与区内的同生构造相伴而生,矿体贮存在中寒武世田蓬组下段浅海陆棚相碎屑岩-热水沉积岩中,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由于受褶皱构造的影响,矿体呈似层状贮存于叠加褶皱背斜周围,产状随硅质岩层变化,属于变质热液改造的热水沉积型锑矿床。通过分析小洞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认为小洞矿床的外围、大锡板一带、玉麦地一带、蚂蝗箐—六卫厂等区域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3.
文章总结了朝鲜检德矿田的区域地质特征、控矿层位、控矿构造及矿床特征,通过对矿床的同位素、包裹体特征及硅质岩特征的研究,提出检德矿床同生沉积和后期褶皱及变质作用改造重就位这两个阶段,层控特征明显,属于海底喷气(流)沉积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正>吉尔吉斯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在地壳发育的不同阶段,由于不同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矿产。吉尔吉斯的矿床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加里东、华力西和阿尔卑斯期四大旋回。1前寒武纪前寒武纪成矿期形成的矿床较少,主要分布在中天山。许多矿床产于前寒武纪变质岩中,早前寒武纪仅在变质的结晶基底中有石墨矿产出;晚前寒武纪的裂谷作用形成了里菲-文德纪火山-沉积建造,赋存有杰德姆超大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前寒武纪金属成矿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持第一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大陆地壳是统一地质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前寒武纪或显生宙的演化发展都是统一地质作用的结果。按的观点,与前寒武纪金属成矿作用第一阶段相应的是外力成矿作用,这个阶段,它与独立的沉积盆地的地球化学特征有关。前寒武纪金属成矿作用的第二阶段是变质的作用阶段;第三阶段是形成变质成因的矿床。因此所形成的许多前寒武纪矿床与相应的元古后期的金属矿床在成因上没有原则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甘肃白石头沟石墨矿位于阿尔金南缘敦煌地块,赋存于前寒武纪敦煌岩群大理岩和石英片岩之中,目前圈定矿体33条,主要矿体2条。作为研究白石头沟石墨矿理想地层的敦煌岩群,是一套以变质碎屑沉积岩和变质基性岩为主的变质岩浆杂岩。本文从矿床角度出发,立足于区域地质勘查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对白石头沟石墨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及矿体特征、组合样化学分析、矿石矿物赋存状态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床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并归纳区域找矿标志。研究表明,白石头沟石墨矿可分为大理岩型和石英片岩型两种类型,是古元古代经历区域动力热液变质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变质型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碎屑沉积岩类的原岩(海相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本身,成矿环境为古老活动大陆边缘。找矿标志具有特定层位、岩性、矿化及物探特征。  相似文献   

7.
桃花拉山是一规模大、品位高、具有较大找矿远景的稀有,稀土矿床。本文重点论述了矿区地质概况、矿床地质特征、铌、稀土和磷的赋存状态、变质作用与矿化的关系,以及矿床成因。笔者认为,桃花拉山稀有、稀土矿床,其成因主要是先经同生沉积成岩作用,又经后期变质、交代作用两个阶段所形成,故应属于同生沉积后期变质(或)改造的层控稀有,稀土矿床。  相似文献   

8.
冀北蔡家营铅锌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元古代是蔡家营矿床的重要的成矿期,在本区古元古代裂谷活动中,发生了海底火山的喷发和沉积作用,除喷出大量的基性岩浆外,形成了红旗营子群火山-沉积岩地层,还有大量成矿物质的堆积,顺层形成块状硫化物矿体,后经上隆拉伸和挤压褶皱等强变质变形作用,使层状矿体发生了“变质重就位”,部分形成脉状(或囊状)矿体。随后,又受到中生代构造岩浆热事件的叠加,使矿体再次经受了活化改造,有可能又有新的成矿物质加入,使矿体最后定位。故本矿床的成因应为多种地质作用下的多成因的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变形改造-热液叠加的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9.
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石碌矿床是以富铁矿为主,并伴生有钴铜等矿产的著名大型矿集区。通过对该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的再认识,并对其成矿物质来源、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成矿时代进行了讨论,认为铁钴铜等物质来源很可能来自原始火山沉积地层石碌群中,后期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对其形成起重要的改造富集作用,初步定义其为火山-沉积变质+多期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该矿床成矿模式概括为:1)新元古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期,奠定了铁钴铜等成矿物质的基础;2)加里东—海西期的变质改造成矿期,形成了沉积变质型贫矿体;3)印支—燕山早期热液叠加改造富化期,石碌矿床发生了重要的改造富集作用,形成了富铁矿体;4)燕山晚期热液叠加改造富化期,对原来矿体进行改造富集,并形成了脉状、角砾状铁矿体及伴生的铜钴矿体。  相似文献   

10.
依托青海省矿产地质志研编项目,在收集矿产勘查、科研成果资料以及调研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对青海省铁矿时空分布、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青海省铁矿床主要形成于元古代、寒武纪—奥陶纪和三叠纪,自北向南成矿时代由老变新,空间上主要分布于祁连、东昆仑构造带,祁连构造带以产出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床为特色,东昆仑构造带主要产出元古代沉积变质型和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床;2)将青海省铁矿床划分为九个矿床成矿系列;3)厘定了青海省主要类型铁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认为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产于大陆边缘,寒武纪—奥陶纪及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产于大陆裂谷、岛弧或弧后盆地,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产于碰撞-后碰撞造山带;4)概述了九个系列矿床成矿特征,建立了元古代沉积变质型、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型、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型、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4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1.
层控矿床是当前矿床学界讨论最热烈的课题之一。它是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矿体呈层状或基本上呈层状展布的一类矿床。矿床的形成往往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成矿过程,既有同生沉积(或火山-沉积)作用为基础的部分,又有后生成矿作用(如岩浆、变质和热液等)的叠加和改造部分。因而它是介于同生和后生之间,既受沉积作用(或火山-沉积作用)的控制,又受构造、岩浆活动及各类热液作用相互影响而生成的复成因矿床。它是构造—岩浆—沉积作用相互作用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12.
厂坝一李家沟矿床为规模大、品位富、分布集中的层控型铅锌矿床。主要成矿作用发生在沉积—成岩阶段,矿带受裂谷海槽内次级同生断裂及伴生的沉积盆地控制。矿带内一组走向北东的同生断裂带及次级洼陷和隆起,控制着岩相带的发育和矿床规模。矿带内主要矿体赋存于碎屑岩向碳酸盐过渡的岩相带内,并受到后期变质热液、层间断裂的改造富集。 厂坝一李家沟铅锌矿床的同生断裂,是喷气沉积成矿阶段含矿热卤水的通道;属海底喷气一沉积受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首次对寨沟钒矿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产于寒武系水沟口组硅质岩、泥岩中,空间分布严格受地层及背斜构造双重控制,矿体呈隐伏—半隐伏状态,呈现鞍状、层状分布于背斜的转折端及两翼;成矿时间为寒武纪早期,钒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系地层,矿床形成于滨海至浅海环境中,矿床属滨海至浅海沉积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4.
康滇地轴中段东缘脉状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描述了层状矿体,本文拟对本区的脉状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作一介绍。本区的脉状铅锌矿床是层状铅锌矿床在不同地质环境中成矿作用的延续,亦即是铅锌同生沉积(矿源层)在地壳表层的构造形变等地质作用下成矿物质的迁移转换所致。产出形式以脉状复脉状切交围岩,储集于次级褶皱的轴部破裂带、层间破裂带及束状断裂发育的构造角砾岩带内,  相似文献   

15.
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形成的长期性及多阶段性的研究认为: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是热水沉积—叠生成因矿床,早期呈现寒武纪的热水同生沉积成矿作用,晚期为燕山期花岗岩浆热液成矿作用。该矿床是热水沉积成矿作用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叠加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前寒武纪变质铁矿成矿地质条件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概略讨论了吉林省前寒武纪地质演化与铁矿成矿作用的基础上,从含矿地层、原始沉积环境、变质作用、构造等对前寒武纪变质铁矿成矿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吉林省前寒武纪变质型铁矿完全受基底构造控制,含矿岩系原岩建造基本为海底火山建造;前寒武纪变质铁矿普遍经历了三期成矿作用;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对矿床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褶皱构造与层控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控矿床是指那些成矿物质在同生沉积的基础上经后期地质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受一定地层层位、岩性和层状构造控制的矿床.在成因上属复生类矿床.沉积矿床或矿源层由于古地下热水溶液的改造而成层控矿床(沉积-再造型);也可由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而成沉积-变质型;或是在沉积成矿的基础上受后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所致(沉积或沉积变质-叠加型).  相似文献   

18.
蓝海洋 《化工矿产地质》2020,42(1):37-41,65
辽东南地区是我国主要盛产菱镁矿产品基地之一,菱镁矿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海城至大石桥一带。通过地质背景分析,研究菱镁矿的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和矿石质量特征,认为辽东南地区菱镁矿应属浅海相化学沉积碳酸盐岩建造,菱镁矿层的形成受特定古沉积环境控制,经区域变质重结晶作用或热力变质作用再次重结晶形成菱镁矿层。菱镁矿的形成是原生沉积与变质和变形作用的综合产物,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于沉积变质矿床。  相似文献   

19.
刘文香  王坤 《吉林地质》2006,25(3):24-28
杉松岗钴(铜镍)矿床产于古元古代裂谷海槽褶皱地带,是国内新近发现的新类型矿床.它赋存于老岭群富硼、碳粘土岩夹硅质岩建造之中.通过对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初步认为该矿床受后期变质热波的强烈叠加作用,形成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同时阐述了该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20.
土桥岭铁矿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位于青龙河绿岩带,赋存于上太古界双山子岩群茨榆山组。通过对土桥岭矿区进行深入的地质调查,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指出原生矿床形成后经变质作用改造,兼沉积和变质的多重性,属于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共发现矿体11条,主要矿体是土桥岭铁矿,其产状稳定、品位较高、规模中等,其成矿条件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