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最近,欧洲格陵兰冰芯计划(GRIP)和美国格陵兰冰盖项目Ⅱ(GISP2)的研究人员分别在格陵兰冰盖最深部钻取到两个冰芯。冰芯记录揭示,距今约12000~110000年的末次冰期出现过一次急剧的气温升高变化。但是仅持续了近10年。对GRIP冰芯的初步分析表明,末  相似文献   

2.
对COADS资料中1950-1992年太平洋4°×8°方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及海面气温、气压、风速序列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表气温和水温年上升率分别为0.0063℃·a(-1)和0.0026℃·a(-1)。两者的变化趋势在赤道太平洋都有一个年上升率高值区;而在东海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广大海区,都有一个年下降率的低值区。西太平洋海面气压呈上升趋势,东太平洋则相反。气温和水温的升降区域分布特征与风速分量增强和减弱的变化趋势有关。文章还指出,中国和日本沿岸今后几十年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式,应以太平洋或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为基础,加上本海区海平面的局地变化订正。  相似文献   

3.
对COADS资料中1950-1992听太平洋4×8°方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及海面气温、气压、风速序列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表气温和水温年上升率分别为0.0063℃.a^-1和0.0026℃.a^-1。两者的变化趋势在赤道太平洋都有一个年上升率高值区:而在东海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广大海区,都有一个年下降率的低值区。西太平洋海面气压呈上升趋势,东太平洋则相反。气温和水温和升降区域分丰  相似文献   

4.
谢玲娟 《台湾海峡》1994,13(4):346-352
本文41a(1949-1989年)的资料,对东南亚10°-25°N,105°-130°E范围7-9月出现的热带风暴异常路长进行了普查统计和气候分析。结果表明:产生异常路径热风暴的机率约占区域内热带风暴总数的20%;异常路径的产生与热带风暴所处的地理位置,季节,环下等因素有关。正确地考虑气候规律和具体的天气条件相结合是预报带式风暴异常路径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系统地分析了137°E断面温、盐度的多年变化,主要结果为:(1)137°E断面100m层温度,在低纬度海域于某些年份出现异常低温,此现象可能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指出棉兰老冷涡的存在是造成该断面于6°~8°N附近出现低温的主要原因。(2)厄尔尼诺期间,冬季137°E断面上28℃等温线所在纬度小于其多年平均值。(3)冬季137°E断面上次表层高盐水可划分为强型、次强型、中等型和弱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大部分气候剧变的证据是采用分析格陵兰年度冰层的方式获得的。但由于主要的太阳辐射流投入了热带地区 ,同时给地球带来了热量和湿度的根本性变化。为了了解全球性的气候突变 ,非常需要该区的资料。特别重要的是确定发生在热带和高纬度地区的气候事件的准确的时间和顺序 ,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 ,可靠的信息是不够的。在研究采自玻利维亚冰川(南纬18°)的冰岩心时了解到 ,大约15ka前该区的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与格陵兰中部显著变暖(14670a前)几乎同时发生 ,以上情况被欧洲古老植物的花粉成分和北大西洋沉积岩的特点所证实…  相似文献   

7.
古新世末次高温期(LPTM)是始于55.5Ma、持续约100~140ka的短期变暖事件 ,属于晚古新世—早始新世时期的全球性温暖气候。古气候指标表明 ,高纬度气温在LPTM时可能达到新生代期间的最高值。陆地δ18O记录显示出LPTM时期北美洲年平均气温(MAT)增加了4℃ ,海洋δ18O记录显示出深海温度和高纬度海洋表层温度(SSTs)增加了4~6℃ ,而热带SSTs没有什么变化。这种集中在高纬度地区的突然变暖现象 ,目前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与LPTM时期高纬度气候极度变暖同步进行的是有大量的哺乳类在…  相似文献   

8.
北大西洋晚更新世Heinrich事件(HEs)以Laurentide冰盖的冰筏碎屑(IRD)层为标志。有8个这样的事件与约65000a以来格陵兰冰心记录的部分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的最冷亚冰期相对应。判断一个D/O事件的开始,根据这样一个典型特征: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内温度突然上升了9~15℃,其后便是数千年时间的气温逐渐变冷。  相似文献   

9.
我们根据南部大洋大西洋区南纬 53°活塞岩心分析结果重建南大西洋全新世南极表层水变化史。此岩心沉积速率较高 (全新世平均值为50 cm/ 1 0 3a) ,且位于亚南极的南大西洋 ,适用于古气候研究。钻位位于现代极地前缘带( PFZ)以南约 3°,冬季海冰边界以北约 2°。利用硅藻转换函数、硅藻内有机质的碳和氮同位素、粗粒沉积物 ( >1 50 μm~ 2 mm)中放射虫、有孔虫和浮冰碎屑相对丰度 ,对硅藻和有孔虫的氧同位素、二月表层海水和海冰盖层温度进行了测定 ,提供了 50 0 0 a BP表层水特征急剧变化的证据。1 0 0 0 0~ 550 0 a BP粗粒沉积物 ( >1…  相似文献   

10.
南海表层水温的长周期振荡及其与埃尔尼诺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钮智旺 《海洋学报》1994,16(2):43-49
本文对南海西沙海洋站(16°50'N、122°20'E)1961~1987年间的表层水温月平均资料、秘鲁与厄瓜多尔外海(5°N、80°~90°W)的表层水温月平均资料,进行水温功率谱分析,并计算了其表层水温异常的强度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南海、秘鲁与厄瓜多尔外海的表层水温存在着3.3年的长周期变化,且秘鲁与厄瓜多尔外海的表层水温比南海提前变化约5个月,变化是同相的.在1960~1987年间,每当东太平洋沿岸海区发生一次正、反埃尔尼诺现象,南海也相应出现一次强度相当的暧、冷事件.  相似文献   

11.
昆明滇池沉积速率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1989年12月采用^210Pb法测定昆明滇池(草海和外海)两个柱样的沉积速率,其值分别为0.29cm/a和0.28cm/a,平均值约为0.29cm/a。在沉积柱12cm以上,由于人为影响,其沉积速率没有规律,估计约有30-40年的历史。在12cm以下,^210Pbex随深度的变化明显地表现出规律性,以0.29cm/a的速率计算,从12cm到40cm这一段大约有90年的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12.
23万年以来青藏高原甜水海湖岩心铁元素的气候记录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青藏高原甜水海湖钻孔岩心是一套连续和完整的第四纪沉积层序,通过对沉积地球化学信息的综合分析,初步建立了23万年来的气候曲线,揭示了几次较大的降温信息,约15万年以前,年平均气温为-1.63°,气候温干,沉积以氧化环境为主导,在6阶段后期,呈现气候波动频繁,沉积环境不稳定,进入5阶段,即进入末次间冰期,气温下降,年平均气温较6阶段降低2.83℃,约7.4万年以来,即进入末次冰期,4阶段气温较5a亚段  相似文献   

13.
K-T界线生物灭绝:地质史上的瞬时事件,还是渐变事件?R.Coccioni等笔者在西班牙东南部卡拉瓦卡剖面(北纬38°04′35″,西经1°52′40″)对底栖有孔虫记录进行了高分辨率分析。该剖面是K-T界线记录最完整的6个陆上剖面之一,成为解释K-...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汉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孢粉记录揭示 ,过去55ka区域植被与气候史主要分为三期 :①大量温带树(包括针叶树)孢粉记录表明 ,约2400014CaB.P.盛行寒冷—温暖潮湿气候 ;②20000~1500014CaB.P.海平面下降 ,出现寒冷干燥环境 ,引起地表出露、风化和沉积作用中断 ,Dacrydi um和Sonneratia从此区域迁移 ;③大约1030014CaB.P.,草地短期扩展 ,Lau raceae—Fagaceae常绿森林减少 ,可能与新仙女木气温下降相吻合。综合数据表明 ,中全新世(7500…  相似文献   

15.
现代全球碳旋回模式不能用自然机制解释碳储层中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记录大的瞬间变化。大约1200~2000Gt碳输入大气层(如沉积的甲烷水合物分解形成的甲烷)能够解释大约55Ma前的δ13C异常 ,以及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和古新世—始新世界面附近海洋和陆地生物群的变化。对北大西洋西部沉积岩心进行物理、化学和光谱分析显示 ,三分之二的碳同位素异常出现在不足几千年范围内 ,表明是灾害事件将碳释放到大洋和大气中。5493~5498万a前 ,大洋和大陆同期开始δ13C异常和生物变化。δ13C异常持续时间表明…  相似文献   

16.
虽然全球平均表面气温不断升高,但在冬季欧亚大陆经常出现年际-年代际尺度上的变冷趋势。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指出冬季影响欧亚大陆变冷的大气环流主要是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和乌拉尔山阻塞(Ural blocking,UB)的环流组合。其中,NAO环流可以在年际尺度上作为背景环流影响UB过程对欧亚低温天气的作用。统计分析发现,在NAO正(负)位相(NAO+/NAO-)环流背景下UB的发生频率可以解释冬季平均UB发生频率的52%(13%),表明NAO+环流有利于下游阻塞形势出现。尽管如此,研究发现在NAO-环流背景下的UB事件平均给欧亚地区带来的降温幅度更强,约是NAO+环流背景下的2倍,而且亚洲降温区的位置偏北约5°、偏东约13.5°。中等强度的NAO+环流背景下UB事件对欧亚降温的贡献更显著,强的NAO+环流背景下,UB过程在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产生的冷异常较弱,这与NAO+环流在欧亚大陆北部产生的明显增温有关。而在NAO-环流背景下,欧亚大陆北部有明显的降温,UB环流的出现会进一步将冷空气向南输送影响我国,这种情况主要反映的是NAO-环流异常对欧亚地区降温的作用,因此NAO-环流越强降温越强烈。  相似文献   

17.
中上新世(约3Ma)的古气候通常比现今温暖 ,尤其是在中—高纬度区域。该时期可能代表了一种将来气候变化的模拟。解释该温度变暖的作用机理增强了大气层中的温盐循环和CO2 浓度上升。我们提出了新的气候模型 ,气候比现今温暖(5℃)、湿润(400~1000mm/a)和季节变化小的欧洲和地中海区域的地质数据支持了这种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了中上新世存在的冰岛低压体系和亚速尔高压体系的加强是北半球大洋年表层温度较高和冰盖减少的直接结果。这种变化使该区域表层压力梯度提高 ,使年风力速度加强到4m/s。北大西洋风力的增…  相似文献   

18.
黑海(420000km2)西北部由较深区域和宽广陆架区组成。因淡水输入量(降雨加河水)为480km3/a,蒸发量仅为320km3/a,盐度平均值仍然很低,从表层18到深水层约23。依据Staner(1990)的研究表明,该海域被认为是一个稀释盆地或“...  相似文献   

19.
在北部高纬度地区 ,末次冰消作用被几次短暂的近冰川气候所中断 ,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新仙女木寒冷期。如GRIP冰心δ18O记录所揭示 ,格陵兰温度主要受控于由北太平洋表层释放的热。形成于热带大西洋西部的暖水 ,随上层水向北传送 ,对于补充由挪威-格陵兰海和拉布拉多海向南运动的北大西洋深层水流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跨越赤道的水体交换 ,导致南半球热量丢失。模拟试验显示 ,新仙女木期北大西洋北部表层水温急剧下降是对淡水引起的北大西洋深层水形成延缓和向北的热传递减弱的反应。热带大西洋西部和南半球大部分区域相伴出现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控制末次冰消期的机制以及引起冰消期事件的顺序 ,最重要的是获得应用于大陆和海洋两者的气候记录的时间结构。放射性碳测年已经广泛应用于海洋沉积物的日历测年 ,但它是建立在表层水的表观年龄(相对于大气层来说)保持不变的假设上的。这里我们提出了北大西洋40°N以北的表层水的表观年龄(或储层年龄)在过去20ka中的变化证据 ,在两个岩心中 ,我们发现了在Heinrich1(15kaBP)结束的地方 ,表层水表观年龄比今天大1230±600a和1940±750a ,在新仙女木冷期结束的地方比今天大820±4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