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湿地土壤草根层对铅、镉吸附与解吸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柱实验对向海湿地土壤草根层吸附与解吸铅、镉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草根层吸附镉的动力学过程符合Elovich吸附速率方程、双常数速率方程、抛物线扩散方程,吸附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双常数速率方程、抛物线扩散方程,说明草根层吸附铅、镉的过程是一个反应速率和扩散因子综合控制的过程;实验条件下,Pb^2 、Cd^2 的吸附动力学特性较好,但解吸动力学特性很差。说明湿地土壤草根层对铅、镉均有较强的吸持能力,可阻挡重金属离子向深层土壤的迁移,减少了深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汇集。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土壤中硒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我国黄土高原景观土壤中硒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硒、铅、钙等元素在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中表现出相似的分异特征,硒主要富积于土壤表层,并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磷、锌、铅等元素从残积景观向推积景观迁移,并在此累积,而硒则在水成景观(泾河水体)中富积。硒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受制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气候条件,其含量水平与土壤类型及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铅的积累   总被引:65,自引:3,他引:62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等土地利用类型600个土壤的监测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铅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部土壤样品中铅浓度的几何平均值为26.6 mg/kg,显著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 (24.6 mg/kg),呈现出明显的积累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铅积累有明显影响,其中绿化地土壤的平均铅浓度最高,依次为果园、菜地、稻田、自然土壤,麦地平均铅浓度最低,绿化地土壤的铅浓度要显著高于除果园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果园土壤的铅浓度同样与其他大多数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较显著的差别。以基线值为标准,除自然土壤外,其他5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样品超标:果园超标率最高 (21.4%),其他分别为绿化地18.2%,菜地11.1%,稻田8.3%,麦地5.2%;样品总体的超标率为7.2%。从行政区域来看,城区土壤的铅浓度高于近郊区,近郊区要明显高于远郊区土壤,超标样点主要分布在昌平、朝阳、大兴、丰台、海淀、石景山区等城区或近郊区,因而土壤铅浓度有从城市中心区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本研究中,大气沉降、垃圾填埋以及农药施用等人类活动可能是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铅积累浓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硅钾肥对青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等养分及土培试验方法,进行硅钾肥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对青菜产量、维生素含量、硝酸盐含量、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影响的试验,分析施用硅钾肥对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作用。结果显示:施用硅钾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效氮和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提高青菜的产量和青菜中维生素含量,减少青菜硝酸盐含量,降低青菜中重金属元素镉、铬、铅等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三种土壤铅和镉的质量基准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制定地下水源保护区污染控制措施时,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是缺少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化学物质的基准和标准。文中以铅、镉为例,结合北京、唐山地下水水源地实际情况,运用“平衡分配法”,根据土壤对铅和镉的吸附容量和分配系数研究包气带土壤中的铅和镉的质量基准。结果表明,土壤中铅和镉的质量基准与溶液pH值成对数线性关系,据此可计算不同pH条件下的土壤中重金属的质量基准。  相似文献   

6.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壤物质迁移与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横断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部的土壤断面为研究对象,应用土壤地球化学观点,讨论了交界带土壤物质迁移和积累规律。自西向东,随着海拔下降,土壤表层硅铝率逐渐增大,大部分土壤表层物质遵循迁移-积累-迁移-积累规律;“暖坡”地带是交界土壤地球化学活跃地段。并讨论了土壤物质迁移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杰  龚子同 《极地研究》2000,12(2):81-96
对 Si、Al、Fe、Ca、Mg、Mn、K、Na和 P等元素在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三个代表性土壤剖面 (不饱和寒冻雏形土、纤维质寒冻有机土和鸟成土 )中的迁移与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本区土壤中物质移动和元素迁移现象明显 ;几种主要元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以及同一土壤不同层次中的移动行为有显著差异 ,土壤自由水状况和地表生物活动在元素迁移与富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 ,在土壤发育和土壤粘粒形成过程中 ,不同元素在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的再分配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凡  贾建业  杨木壮 《热带地理》2004,24(4):337-340,345
从吸附、渗漏、光降解和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途径入手,总结了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代二恶英(PCDDs/PCDFs)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结合土壤污染发展的特点,把大气-水-土壤-生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环境界面上的迁移、转化规律是今后土壤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研究方向,加强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和提高土壤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与深度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迁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异及迁移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基于GIS空间分布特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途径分类方法,并系统总结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异及迁移规律。探讨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与迁移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关键问题,为进一步有效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长春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36,自引:8,他引:128  
郭平  谢忠雷  李军  周琳峰 《地理科学》2005,25(1):108-112
以长春市区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并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较重,尤其是铅和镍。污染源的空间差异性引起不同功能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不同。长春市土壤达到轻微生态危害,且铅、铜和锌对土壤生态危害达到轻微生态危害;不同功能区达到生态危害程度的顺序依次是公园>郊区耕地>工业区>住宅区>开发区。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本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与污染物迁移模型,对研究区的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污染物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其在土壤中的迁移程度。本研究首先介绍了油气田开采产生污染物的研究背景与污染物种类,其次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进行了筛选,最后构建污染物迁移模型,对污染物在土壤以及水体中的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中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酸、氟离子、氯离子和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石油类所占比重最大,为23.63%;石油类污染物在黑钙土中的迁移最广,直至土层厚度为35cm,污染物浓度从18365 mg/kg降到0;石油类污染物在黑钙土中的迁移符合负指数规律;当酸液浓度在1%、2%、3%、4%时,氢离子在土壤中随深度的变化一致,土层厚度为20cm时,11%的酸液酸值高于低浓度土壤酸值,11%的酸液在快速淋滤状态下比缓慢淋滤快一步到达定值;氯离子和氟离子的迁移深度变化基本符合负指数变化规律;低浓度的污染物比高浓度的污染物更早达到定值;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较弱;本次研究实验值与模拟值基本一致,研究成果良好。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较弱,酸性污染物对土壤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粤北岩溶山地土壤垂直渗漏与粒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俐  魏兴琥  徐喜珍  周红艳 《地理研究》2013,32(12):2204-2214
选择广东粤北连南两个典型岩溶山地剖面,调查了剖面裂隙、漏斗等的垂直分布特征,采样分析了土壤粒度垂向变化。结果表明:碳酸盐岩的构造运动、差异风化和溶蚀等形成的裂隙、漏斗和孔穴在降水入渗、土壤自重力和溶蚀作用下成为土壤地下迁移的通道;漏斗、裂隙及孔穴主要分布在0-10 m的范围,根据横断面调查计算,漏斗土壤占整个断面面积的23.1%-28.1%,裂隙土占整个断面面积的5.3%-8.9%,孔穴土占0.16%,土壤面积占整个剖面面积的28.4%-37.16%。在漏斗和裂隙中土壤颗粒物以粗粉沙和砂粒为主,次为粘粒和细粉沙,随深度增加砂粒含量降低,粘粒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其变化与漏斗和裂隙底部形态、角度、宽度等有关;土壤粒度分布特征证明岩溶山地土壤存在水平和垂直两个运移过程以及地表侵蚀、土壤细粒物质下渗和土壤细粒物质堆积三个迁移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季节性冻土水分在冻融过程中迁移复杂性及空间非均一性的定量化描述困难问题,以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剖面水分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季节性冻土区不同时期土壤剖面水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土壤剖面水分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及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季节冻融过程削弱土壤剖面水分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对土壤含水量具有强烈的空间重分布作用。地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可为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冻融过程中水分运移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云南哀牢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渗漏水养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云南哀牢山生态站对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进行定位研究,根据1991~1993年的观测资料,对土层10,25,45,65cm土壤渗漏水养分浓度、养分迁移及养分滞留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淮南煤矿复垦区木本植物女贞为例,根据木本植物吸附土壤重金属特点,提出新的采样方案,布设采样点,采用石墨炉法,测定样品中Cu、Zn、Cd、Cr和Pb等重金属含量,通过多参数统计回归趋势分析,探寻重金属在土壤—根系系统中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木本植物根系对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强,其迁移能力就较强,且迁移特征沿着根系遵循三次曲线模型(y=ax3+bx2+cx+d);随着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降低,其迁移能力也逐渐降低,且迁移特征沿着根系由三次曲线模型向直线模型趋势过渡。研究煤矿复垦区土壤—根系系统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煤矿复垦区土壤的污染风险评价以及植物修复土壤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内生过程相比,表生过程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本文根据原始土壤与成土母岩间化学组成的相互关系,研究了极地条件下的风化成土过程。分析了乔治王岛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原始来源、生物作用及人为影响,推断了原始环境中元素的迁移特征,讨论了极地条件下成土母岩与原始土壤间化学元素丰度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